2011-04-26

口號過大

昨日提起因緣。在某些場合某些人物某些句子,會成為內心一顆小種子,埋在心裏,不知不覺發芽長大成為樹蔭,最後化為思考沙漠裏的綠洲。

聽起來很偉大,就像變成一個人心裏的佛祖,或是摩西,或是捷古華拉,很多人爭相做這種角色,想用衝擊的發言撼動人的常識與內心,變成人人口裏那個「有幸遇到的老師」。世界上是不是有這麼多傳說中的老師呢?

不得不承認,中六那年第一次從老師口中聽說,考試是為了淘汰弱者,而不是提拔學生,教育是為了按需要製造工人,而不是按才能培訓人材,很震撼沒錯,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番話竟然由老師親口來說,而她卻依然繼續當老師;而當然,對著一班依賴教育、信任考試的預科生說這番話,無疑是一種衝擊,畢竟我們都天真得相信考完A-level,上了大學,人生會很不錯。

但是遇上這種喜歡顛覆現實的人多了,對於他們的發言就越是警剔,每次再聽到「考試只是為了製造失敗者」或是「教育就是為了製造愚民」之類,涉及的問題和人物非常多,結論卻如此簡潔而衝擊,我就加倍提醒自己要更加小心。

香港回歸前後,「改革」是出現頻繁的熱門字之一,例如教育改革,但成功抑或失敗呢?至少最近聲音少了,因為大家終於發現整個故事並不簡單,就像我們抱怨教育很多問題,「真不知道教育局的官在想甚麼」,原來由一個議案成立,層層下來,經過校董,經過校長,經過主任,經過教師,經過家長,落實在學生身上時,其中有多少扭曲,有多少妥協,改革口號從來說不清的。

例如「教育扼殺創意」,要改革。但要改革成怎樣呢?這就是問題了。過程不贅,因為後來大家發現足夠多的問題無法解決,例如甚麼才是創意、是否人人具備創意、沒有創意的人怎麼辦、要求能力有限的學校及教師發展學生無窮創意是否切合實際、創意是否一個課程之類。好吧,退一步,減少功課,讓創意有呼吸的空間,學生中英文水平低下又怎解決?太多時間,父母都要返工,子女時間又如何打發?

但我是理解這些口號背後的用心良苦,至少,它們確實喚醒了不少人,別再迷信教育。所謂迷信教育,就是堅持一定要讀大學,讀大學就等於高收入、好待遇,所以千方百計,就算會考零分,都要把現金十萬十萬的潑出去,讓自己有個學位;而到最後,竟然還是只能找到七、八千元的工作,這份怨氣可不是說笑。

在一個極端的社會裏,也許真的要用瘋狂的手法來矯正,所以才出現這麼多偽英雄;但始終soundbite過後,我們還是需要祈禱這些群眾,可以恰當地評估自己還要讀幾多書,而不只是終日怨恨這個世界。

The Nok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真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