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6

純粹

成長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的世界不再純粹。

不知道哪裏來的印象,每個農曆大年初二左右,報紙上總會出現「中港司機魂斷公路,好爸爸遺下兩子女」類似的頭版,跟新年氣氛造成強烈反差,變成人人口中的「好慘」「好惋惜」,亦會出現好心人捐錢樂助之類,然後就是專家分析醉駕問題、超時工作問題等等,直到下一則頭條出現。

但如果你已經長大,就會知道「好爸爸」是一個非常片面的形容詞,意義在於讓事件變得更加純粹,讓悲劇更加悲,然而我們都知道這永遠不是事實的全部。或許這個死者前一晚就醉倒在東莞的妓女身旁,他可能是梁振英的支持者,覺得愛港力的出現也總算「平衡」了「社會的聲音」,與此同時他的太太或許是新移民,早兩年她還申請了兄弟姊妹來港團聚並準備領取綜援,然後他平日根本甚少理會兒女的功課,不過總算沒有虐打過他們,賭馬贏了錢亦會買一兩個玩具,但通常都是一身煙酒才回家。

因應你自己的立場和經歷,可能你已經對上述頭條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覺,而且這不是個別例子,近幾年的「賑災」「拐帶」「團圓」全部都不再純粹,所謂日行一善的「善」字不再那麼簡單易懂,甚至兩蚊買一支旗亦變得複雜。

世事本來就沒有純粹的,沒有純粹的弱勢社群,沒有純粹的貧苦大眾,沒有純粹的好學青年,沒有純粹的知識份子。可能有人認為這是抹黑,醜化了本來普通的受害人,但從追逐真相的層面來看,一句「好爸爸」抹白別人,其實也沒有分別,不過抹白總是比較窩心,比較溫暖,比較令人好過。

但即使我已經為「好爸爸」加上大量附註,每一句都依然是相當純粹、相當以偏蓋全的形容,一個人總是無法簡單歸類,而把一切變得純粹,就是現在傳媒與觀眾之間最密集的互動。陳振聰不能是好人,就算做好事,也是有陰謀的;派飯明哥不能是壞人,就算做壞事,都是有苦衷的,諸如此類。一幕幕TVB忠奸分明的劇情人物,就刻劃了我們的世界觀,即使如此違和。

我們無法歸類自己是好人壞人,但批判別人時,總是一錘就定音。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