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5

10 個港式中國人的劣根性

每一次看到有人對自己「身為香港人而感到驕傲」就覺得好好笑,因為長期以來香港人這個族群本身就沒有甚麼值得表揚和自豪的地方,尤其如果標準設於「人類」來說,香港人對整個世界、文明與文化、價值的傳承,實在難言甚麼貢獻。因為現在太多行為惡劣的中國人入侵,於是自我感覺還不錯,就顯得這種自豪更加好笑。

如果想脫離現時「中國人」的層次,讓「香港人」成為真正有點質素的族群,先戒除以下 10 個港式中國人的劣根性再說︰

1) 該表達意見時不敢表達,別人犯錯的時候馬上起鬨。

2) 不是嘗試自己成功,而是等待別人失敗。

3) 遇到出色的同輩或後輩,不是思考如何合作,而是想盡快擠掉對方。

4) 遇上災難時,只會想到自己得救就好,「守規則一起獲救」被視為傻仔。

5) 自身利益永遠凌駕尊重遊戲規則的自律與道德感,「蝕底」是罪大惡極。

6) 所謂道德,就是毋須思考的三姑六婆式鄰家醜聞,任何需要深入判斷的社會公義之類,就戲稱之「扮野」「懶正義」。

7) 語言自卑感,讀了十幾年英文卻不敢講,別人講的時候就取笑人家發音不夠正統、文法差、欠文采。好像不是莎士比亞就沒資格說英文。

8) 對異於自己的東西誇張化和醜化,不論是食素、不買樓、不結婚、不派利是、不用facebook。

9) 假大空式過早斷言兼犬儒主義,動不動就「乜乜已死」,實情是自己沒有努力過,自我實現式預言的失敗居然會帶來快感。

10) 每次被批評,馬上藉口自己是個別例子,有特別原因;萬一找不到分別,就推說其實大家都錯,為甚麼只怪責我?最常用的藉口是「別的國家也有」,其次是「你唔明架喇」。

The Nok

2014-03-20

對於失敗的錯覺

這個世界殘酷的地方在於,它對失敗者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不單是成王敗寇的制度,也不只是資源分配的權力問題,而包括人們對於成和敗,有著天與地比的價值及道德傾向。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失敗者往往被視為沒有價值、不容在歷史留名、甚至進而道德層面,認為是背離正道所以失敗,所謂邪不能勝正的現實版本云云。

對於失敗者如此嚴厲,結果激勵更多人追尋成功嗎?沒有,反而變成絕大多數人都只求「不失敗」,大家都選擇最穩妥的工作,最安全的生活,最希望就是「上岸」退休。因為「失敗」看起來這麼可怕,而「成功」卻又那麼遙遠,「不過不失」顯然就是最明智的選擇了。這也是為甚麼你會讀大家都修讀的大學課程,你會到大家都競爭的企業工作,因為在這裏頭,有著一個基礎,再衰你都不致於失敗,最多只是不太成功。

但是失敗並非這個故事,人生可以不是這樣。

最首先,失敗與成功並不是對立的結局,不是做一件事,要麼就最終成功,要麼就最終失敗,而總是「失敗失敗失敗成功失敗失敗…」這樣子的。沒有哪一個是真正的結局,兩者是緊緊相依。真正的失敗不是嘗試過然後達不到目標,而是失敗了卻不知道敗在何處,之後重覆再敗,沒有糾正指向,沒有處理自己的錯處。

還有,那個「相依」的吊詭在於,成功與失敗就像鐘擺兩極,越大的成功,就伴隨著越大的失敗,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人生路途,看來不太可能會失敗的話,那就表示你已經沒辦法得到足夠大的成功感,也看不到更美好的景色。你再去考 1+1 =?會有滿足感嗎?你不會答錯,但答對的意義也是零。

換言之,如果某天我們發現,只要日常運作,沒有大病,未來就會一帆風順、無風無浪的話,其實你的人生已經完結了。你不會失敗,也就代表你不會再有下一個成功。為甚麼人們會煩惱人生有甚麼意義?因為他們太早選擇了「不會失敗」的生活方式,太快安於當下所到達的高度。

這是說,生活方式的選擇,不是「成功」VS「失敗」,而是「不過不失」VS「或勝或敗」。而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壽命太短,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活到剛好成功的時候,而大多數人都仍在失敗的部份。如果回顧一生,你覺得自己拼過,然後全部都失敗了,但每次都知道死因,每次都有所進步,甚至你曾窺探過山的另一端,那麼實際於你自己來說,已經和成功了是沒有分別的,至少,是在同一軌道上,只不過你陽壽已盡,剛好未進入應許之地。

The Nok

2014-03-12

寫文章的語感

舊文「寫文章10式」已經分享過怎樣才可寫出較好看的文章,尤其對於有想法,但不懂寫的人來說,應該會有點幫助。本篇會講多一點點講關於「寫得好看」的技巧,簡單來說就是兩項︰語感和導想。

語感,籠統來說,就是對於文字與文章的感覺。很多人跟朋友說話時滔滔不絕、口才極佳,但到了寫文章時卻語意不清、文筆生硬,情況有如我們在廁所洗澡時清唱,自己聽起來有出碟的水準,但面對觀眾拿起mic來唱就如一坨屎。這是因為環境換了,條件不同了,技巧與感覺亦有差異,所以做相同的事,效果也會差很遠。換句話,要用另一種練習來重拾自己「應有」的實力。

雖然「語感」看起來是個很抽象、很主觀的名詞,但實際上卻可以分析為很多具體的細節,如果想要讓文章看起來更有語感,即是「更有文章感覺」「更有文字的優雅與味道」,就須改善以下問題。

1) 消滅錯字
對於喜歡讀文章的人來說,錯字是非常礙眼的,而語感越好的人,錯字通常越少,所以反覆細閱自己的文章以剔出錯字,是基本。部份人錯字甚多,但文章依然好看,則是有其他原因。

2) 消滅歧義
歧義有兩種,第一種是同一個詞有兩種解法,例如第一句「分享過怎樣才可寫出較好看的文章」,這裏用「才可」,而不是用「才能」,因為讀起來不會有第二個意思,也就不會打斷別人閱讀時的思緒。另一種歧義是騎馬字,例如「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則為典型例子。

3) 酙酌語音
一個句子裏不應出現重覆的詞語 (甚至語音),而且選用不同詞語時,還要考慮讀音,因為人們閱讀時很自然會在腦裏「讀」出來,所以一句甚至一段通順的文字,會讓腦中的聲音不累贅兼抑揚頓挫,同時帶動感情。例如「依然」和「仍然」意思差不多,但前者讀音高揚,後者則較低沉,所以高調的如「依然努力工作」就是積極向上的感覺,而「仍然努力工作」就是屢戰屢敗的類似意思。

4) 其他
凡是連續多過 20 個字的句子,要麼找停頓處,要麼重寫;避免「為了了解」之類的怪異連讀;不要動不動就「但是」「其實」,雖然很好用,但是用得太多會讓文章脈落混亂;每一句的主語要很清晰,除非是特別的修飾用法;使用排比時真的用上三句來排,不要隨意打亂語文常態,偶一為之才算高章;寫完文章之後,重新看一次,然後把所有能刪除而不影響內容的文字都刪走,例如大量「的」「了」「說穿了」之類。

寫文章不同於對話,更不同於 update FB status,能夠顧及讀者的「閱讀」才是好文章。一直寫下來,你或許發現原來可以選擇的字很有限,而且每一句都必須反覆修正,字數亦會越寫越少,那是好事。但老土的說,增加語感,還是要靠多讀好文章,刻意學習厲害的句子,及用心一點去寫文。

最後提一下「推敲」的典故「僧敲月下門」,本身就是相當有趣的例子,雖然與意境有關,但亦對語感有影響。下回再續「導想」這一環。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