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4

仍未普世

民主,由一個政治模式,變成一個政治理想,再成為了道德責任,整個過程才不過數百年。就好像從少數學者口中的政治概念,變成教科書內的一組組理論,再成為政治家高舉的口號,然後變成每一個政府的責任,今時今日即使是最極權的地方,亦會稱聲他們是民主的;相反,即使是一個人數少得可憐的團體,亦以為不民主不行,例如子女會討厭父母,因為他們不民主。

以民為主,君為輕,對於一個受盡了君主制苦頭的世界來說,實在很吸引,整個地球幾乎每個角落,都被那地方的皇帝、貴族,統治了二千年以上,一個無能無德之士僅僅因為血緣,就成為了統治者,實在有太多科幻作品,講述外星人來到地球時,都被這種荒謬的權力分配制度嚇了一跳。

但是當民主變成道德責任,不民主變成一種罪惡之後,也就是它的光環漸漸走向暗淡之時,因為群眾對它的憧憬已經超過民主的力量。就例如我們會問︰民眾之多,如何取捨?雖然政府的權力被限制了,但人民的生活、社會的政策,畢竟還需要有點共識,亦需要有點效率去處理;加上世界上利益衝突之多,共識不但無法做到,訴諸表決更加劇矛盾,民主是否只是一場夢?

然後,「美式民主」一詞出現了,甚至取代風行一時的所謂「普世價值」,成為民主二字最新鮮的代表。民主就是民主,又不是快餐,怎麼會有美式呢?本來就沒有,但當人們看著民主大國一直言行不一,採用民主選舉上台,卻以霸權方式執政,政客為求選票,宣揚短視的政策,執政黨反正下台,便把問題留給下一屆,錯過解決問題的時機。這個世界似乎並不兌現民主起初所給予的承諾。

還有,民主變成美式,正因為它從來都不是普世。就例如有人問,為甚麼香港人不能投票選美國總統?而美國總統的決策,卻會深深的影響香港,那麼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承諾,是不是僅僅只限於美國?難怪美國可以做出如此多損人利己的事,這並不是民主的意思,因為一個外國人,其實都是人。

是稅金的問題嗎?倒過來,其實美國人也可以選我們的領袖,那麼便扯平了,然後整個世界就會走向真正的共和,民主才真正實現「普世」的意思。大家會否擔心,貧窮落後的地區會拖累富裕的國家?對,因為現在我們的富裕,正是透過剝削窮人而來,如果有一個世界總統,也許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可能這才是民主的真實意思。

The Nok

2010-02-23

旁觀以外

拍攝別人在痛苦中的樣子,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嗎?可能不是,就像在戰火之中的民眾,他們看見自己的境況在報章之中刊登出來,荒涼的家園,麻木的表情,蒼白的面孔,飢餓的身軀,茫然的眼神,無一不是痛苦的象徵,是不是也許可以引起國際間的關注?是不是也許呼喚出大家對戰爭的反感?是不是也許會有一絲希望和救濟可以出現?痛苦的照片,不一定是不道德,就像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言。

《旁觀他人的痛苦》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作為桑塔格名著,僅僅是標題已經讓人感到不安,難以坦然,因為我們每一日都做著同樣的事情,就例如我們以報章雜誌的新聞作為食糧,作為娛樂,作為我們享受的一部份。不僅僅是旁觀,還代表著一系列我們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別人痛苦之上的行為,也因此,刊登別人的痛,在這個社會早已被視為不道德。

另一點令人痛恨這類照片的理由,在於痛苦影像的四處充斥,消磨了它們本來該擁有的震撼力,令人對於世界上的痛苦習以為常,無法感動行善的力量。當然,如果行善必須依靠感動來進行,那麼世界上並沒有任何媒體適合記載這個世界的常態──戰爭,即使是戰爭文學,在書本蓋上的一刻,就註定了感動的消退。真正令人麻木的不是照片,而是事實。

為甚麼還是有人前仆後繼把這些照片影出來,甚至趕往戰場,冒生命危險就為了換來一些人們已經習慣了的相片?也許背後真的有一種道德力量︰相片裏頭,戰場之中的那些人的那些感受,即使僅有一少部份能傳達給群眾,那已經是一份功德。也許會有一個人、一群人,將焦點從照片上挪開,思考裏頭所揭示的事實,然後這個世界或著會變得更好。

旁觀,並不是自古以來的習慣,那是相機和傳媒時代下的產物,以往人類對於痛苦只有兩種印象,不是親身感受,就是道聽途說。如果行道德,需要有道德的想象力,就好像我們視同種族的災難如自己的災難,別國的災難好像事不關己一樣,正面的觀看這些照片,是不是可以擴闊我們的道德胸襟,對世事的了解,更透徹一點?

The Nok

2010-02-21

PSP上網對戰設定 (TL-WN321G, XLink Kai, MHP2G, MHP3)

(藍字為2011年3月補充的內容,因為已經出到 MHP3,所以都必須要更新一下資料)

由於我遲來的沉迷PSP monster hunter portable 2G (mhp2G),又要和朋友上網連線對戰,幾經辛苦之下,多番轉折,買了TP-link 的wireless USB adpater,型號TL-WN321G,還折騰了一輪後終於成功連線上網。如此麻煩,是由於網上的資料一來過時,二來零零散散,加上本人電腦水平有限,現在總結出各種實際條件,作為紀錄。

要用上述usb手指在互聯網連線打psp的條件如下,雖然過別選項可以有變數,但對於僅僅只想設定為「可以對戰」,應該已經足夠︰

(1) psp的network setting,要設定為ad hoc mode,並使用channel 1。 (原來保留channel為auto亦可)

(2) 下載、安裝並登記 xlink kai軟件,以接收 psp 連線並提供平台供各玩家進行遊戲。 (現時很多人已經用tunnel,不用kai了,就是這個︰http://wowbox.tw/mhp3/mhpt.php)

(3) 先把usb adapter插進電腦,然後安裝TL-WN321G盒內CD已提供的 wireless utility 及 driver,我的電腦是XP版本。

(4) 開啟「控制台」--> 「網路連線」--> 右click上述usb adapter的無線網絡--> 「內容」--> 點擊裏頭的 「Internet Protocol (TCP/IP)」--> 再按「內容」。進入後,輸入IP位址為「192.168.12.1」,及子網路遮罩為「255.255.255.0」,然後確定,然後再確定。

(5) 重覆右click上述usb adapter的無線網絡--> 「內容」--> 「設定」--> 上層menu的「進階」--> 點擊裏頭的「psp xlink mode」--> 設定「值」為 enable--> 確定,再確定。

(6) 開啟psp,進入monster hunter的「上線集會所」,選擇「集會所 01」,然後把psp放在檯面即可。

(7) 開啟 wireless utility,不需轉為甚麼 AP mode,用回default的station mode即可。然後按 rescan,然後會發現utility找到了psp。點擊裏頭的psp_xxxxxxxx,按connect,待出現箭嘴指著該psp_xxxxxxxx,就按add to profile。

(8) 找到 wireless utility 裏頭profile中的新增psp_xxxxxxxx,activate它便會看到其連線情況,理論上此後psp只要一到上線集會所,就自然會被 wireless utility 找得到。

(9) 開啟 kai 和它的 user interface,這個時候 wireless utility 可能會被影響,重新第 (8) 甚至第 (7) 步就可以了,然後按 user interface左上角的放大鏡,進入 diagnostic mode,就應該找到自己的psp已經連上了 xlink。非常高興。 (用tunnel 的話方便又簡單得多)

(10) 進入 kai 裏mhp2G的群組,找其中一個組例如 hr 1,進入去見到人的話,他們就會自動出現在自己psp裏的集會所,如果未見到,等一等吧。就是這樣與朋友相見,可以一起行動了。 (當然其實我所提供的tunnel本身就是為mhp而設,省時間得多)

一步步都沒有錯的話,其實要連上線,根本就很簡單。
(如果你成功了,可以聯絡我一齊玩,如果不成功,歡迎發問)

The Nok

2010-02-15

是否有人回答

世界上總會有些人,能夠一針見血說出事情的關鍵所在,字句吐出來的一刻,大家就晃然大悟,然後爭相用同一個字,去紓解長久以來的鬱結和不解,然後成為定義。

就例如陳奕迅唱歌很好聽,但他不像張學友,又不是王菲,而且「好聽」亦似乎未能夠形容得貼切,心裏很鬱悶。然後有個人說,陳奕迅的歌聲很有感染力,哦,說得太好了,於是大家就爭相說「浮誇」很有感染力,又說「富士山下」唱得很有感染力,然後還封陳奕迅做感染王。

又例如謝安琪,至少是人人都認識的出名歌星,不過到底好在哪裏?她的歌主題頗特別,不過還遠遠比不上更多的小眾樂隊;她的歌旋律易入腦得來亦有一定難度,不過比起王菲或更多歌手,仍然有一段距離。最後有人說,謝安琪的歌聲帶種靈氣,唔,實在準確得令人不願意去找第二個解釋,這就叫一針見血。

然後好像一代球王朗拿度,實在很厲害,做過世界足球先生,拿過歐聯和聯賽冠軍、破了大量入球紀錄,有名你叫「外星人」,但他實在不得了在甚麼地方?跑得快又長氣?射門準確又強力?有個朋友說,因為他總能夠在全速跑動時,做出別人只能夠停在原地做的動作,例如一些假身。實在說得太好,亦完全解答了為甚麼別人總抓不住他,而唯有踢斷他的腿。

再來看一看Emilia所唱Big Big World的歌詞︰
I'm a big big girl
In a big big world
It's not a big big thing if you leave me
But I do do feel
That I do do will
Miss you much
Miss you much

到底思念是甚麼?仿如生命中一個部份、猶如身體一片骨肉的愛人,離別了,只剩下你對他無限的思念,想起了他的一切,那份痛由心底裏刺出來,周遭世界好像漸漸褪色,到底甚麼是思念?為甚麼 it's not a big big thing,同時你會感受到這滿滿的思念?

很矛盾,偏偏你卻明白,天大地大,思念日深,而太陽照樣升起。有沒有誰可以回答我,一針見血的回答我,到底甚麼是思念?

The Nok

2010-02-13

這個新年更快樂

同樣是新年快樂,中國人的新年好像特別快樂。不是2010年的倒數不夠氣氛,因為農曆根本就沒有人倒數,也不是一月那個新年假期不夠多,反正農曆假期都用來拜年,而是兩個新年的方式實在有太大分別。

比方說,迎接著2010年來臨的電視節目,例牌都是一年大事回顧,而事實上有甚麼好回顧呢?能夠拿來做新聞的,不是可怕的天災人禍,就是政府的倒行逆施,每一年過去都是血跡斑斑的歷史,送走難過的舊年,只能展望更難過的新年。

一年裏頭,對每一個人來說真正值得開心的事,其實就是嬰孩出世、兒女畢業、結婚嫁人或是終於抱孫,在充斥不安的社會裏頭能夠有一個家,整個風雨飄搖的四季裏全部人都平平安安。大除夕的團年飯,幾經艱辛都要這樣坐下熱鬧吃一頓飯,對抗太過寒冷的惡劣環境,這個農曆的新年,我們不需要集體回顧,只需要刻下相聚,確實是比較快樂。

又比方說,新曆新年的祝賀詞,就只有新年快樂,最多用英文補一句"Happy New Year",但有甚麼好快樂呢?天知道,不過既然大家手上都有香檳,銅鑼灣又逼滿了人,燈光又非常燦爛,所以這一刻的新年快樂,只要叫出來便夠好。

這麼怎能及得上恭喜發財、橫財就手、一本萬利、不勞而獲、六合常中、青春常駐,還有心想事成、萬事勝意、龍馬精神,一串串的祝福既具體又實在,只有在這一個新年才講求意頭,只許快樂而痛苦不存在的時間,即使派利是不論事前事後都感到肉痛,大家都會附和著收利是的孩子們,高高興興熱鬧起哄,就算他們確實只為了利是才會出現,就算之前的團年飯不太樂意。

加上只有這一個新年,才有香港人最需要的消費,好像行年宵、辦年貨,滿滿一袋買回家就能夠好好過年,農曆新年是不會消失的,就算沒有人再慶祝農曆生日,但十二生肖的公仔永遠都有巿場。也因此這個節日是全年最長的假期,煙花亦放在年初二卻不是元旦日,特首跟大家說新年快樂,亦會等到這一日,即使全世界都用西曆,即使他會用英文跟大家拜年。

想深一層,1月1日和大年初一之間的日子,該算是甚麼?一個新年已過去,一個新年又將到,這一段日子,我們該好好計劃新一年,還是該準備送走舊一年?如果用上世紀的講法,說香港是華洋集處的地方,那麼這段日子大概可以定為「香港月」,既似離開了西方,卻像未回歸中國,今日香港的尷尬就和這段時間一樣,不用明言,只需意會,這就是香港。

The Nok

2010-02-10

天才需要誰?

這個城巿實在太需要天才了,枯乾無味的生活、毫無驚喜的事業、等待死亡的退休、醜聞不休的名人,有沒有甚麼事可以讓人覺得,這個地方真的有希望在明天呢?我們實在需要天才,一個天賦異稟的少年人,年紀輕輕十二、三歲,就已經可以考高考、讀大學,還說自己將來希望做一個科學家,又可能想做一個政治家,繽紛美麗的未來在等待著,令人覺得這個世界有所謂「無限可能」,明天原來也許可以更好,世界也許可以改變。

所以天才都過不了十八歲的,一旦變了成年人,還有甚麼好期待呢?一個三十歲的男人,懂得四十五歲的知識,有甚麼好出奇?更何況,根本就沒有所謂四十五歲的知識。因此天才總是夭折的,他只要過了十八歲,我們就要換個對象,從頭再期待一次,再滿足一次。沒有人關心那些天才成年後的際遇嗎?有,不過習慣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希望成為科學家的那一位,成不了第二個愛恩斯坦,而那個夢想做政治家的,亦做不成邱吉爾,最後通通都只是一個起步比較早的普通中年人。

最諷刺是,偏偏愛恩斯坦小時候就笨得不像樣,被喻為世紀天才的他,名譽是來自他對世界的貢獻,改寫了現代科學的教科書,將科學推到另一個層次,這就是天才。天才,在這個急功近利的城巿裏變得平庸化,只是僅僅比人走快幾步,就已經被稱為天才兒童,背負不恰當的期望,不負責任的讚賞,消耗了「天才」之名應有的鋒芒。

幸好現在大家改口稱之為「資優兒童」,即是說,承認那只不過是比較聰明而矣,兼容了人家的多元智能理論,就訂出一套又一套兒童發展的計畫。問題是,對那些孩子來說,甚麼是比較幸福的呢?一個中二的學生,由於成績好就跳級至中六,與年紀差一大截的人一同上課,心裏到底怎麼想呢?他會經歷初中生無無聊聊的初戀,或是放學一起打籃球飲汽水嗎?還是終於就賣身了給他這個太顯著的優勢?

這麼多問題是未有答案的,因為甚麼是幸福誰也不太肯定,例如有些足球員一直踢到三十幾歲,書也沒有怎樣讀,名成利就又怎能說不幸福?但有些好像是舉重的,除了訓練就是比賽,然後最後得到的,就是一身的傷患和奇怪的身型,但他這個人生從四歲開始就是這樣走過來,在他自己的視角來看,到底他開心不開心?就算宏觀多一點,人類因為他而更新了舉重的紀錄,又如何?

但總有一天,天才們被這個城巿太重視的時候,就是他們的末日,因為他們再不是人,而是一個又一個大眾的娛樂。

The Nok

2010-02-08

May I have your number?

May I have your number? 這就是朋友和陌生人的分別。地球上有幾十億人,好像香港這麼細小的地方,走一趟旺角,就算是地膽你也可以不停遇見陌生人,所謂朋友,永遠都是一個小圈子,因為我們需要朋友,卻需要更多的陌生人。

對呢,我怎麼好意思賺朋友的錢?除了保險之外,大概所有賣東西的人,都會給朋友一個折扣,「要賺,就賺街外人的錢」,這是一種常識。甚麼是街外人?就是除了顧客和老闆的關係之外,大家再沒有其他相連之處,交易一完成,兩人又會變成毫不相干。聽起來很冷漠,但的而且確,我們需要的是更多街外人,尤其因為我們賣的不是柴米油鹽之類很有人情味、賣的時候還會問候一下家中小兒的日常用品,而是一件又一件的消費品。

有一日,也許因為外表,或是因為投契,又可能僅僅因為寂寞,你向他要了個number,這是成為朋友的一個象徵,一次儀式。從此之後,你和他就有了一個有點不同的關係,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兩個人之間就像有了一條線,隱隱約約將二人連結起來,彼此影響了自身的命運,開始有些事情大家覺得可以分享了。

但你要的number是哪一個呢?也許再沒有人問新朋友拿電話號碼了,大家不是太熟,拿著電話實在不知道該說甚麼,電話已經變成一個正式的聯絡工具,當工作上有需要才會交換電話,然後儲存在手機裏,一旦撥電話就代表有要事想聯絡,這還是朋友嗎?

msn就輕鬆得多了,加在朋友欄中,隨便說個hi,不用撥電話,不用掛線,想起有趣的youtube就把網址送過去,對得上口的便繼續說,沒有興趣的便各自做事,做朋友從未如此簡單過。大家不是太熟,實在沒甚麼好煲電話粥,又怕開口說錯話,用msn來讓友情慢慢進展,適當時機才試試約會……怪不得現在的人一開口問,都是想要msn。

這種無可無不可的關係,正是msn的特性,與手機裏的不聯絡電話不同,只要看見對方online,仿彿大家就是在一起,朋友的關係依然,因為我們沒有忘記對方。而到了一日,我忽然發現原來msn裏充斥著的,都是無可無不可的朋友,不會say hi,沒有問候,就只是「出現」。

所以,有些朋友我沒有add了,因為在msn list裏遇見他,倒過來會令我以為從來沒有與他離別過,我們一直都在一起,由平日想見面的朋友,變成了無可無不可的關係,大家沒有無所不談的事,卻也不是很久沒有見面,還可以說甚麼呢?還有甚麼理由約出來呢?那麼說,到底may I have your number,應該是哪一個number?會是facebook嗎?不會,它只不過是msn的另一個形式。

The Nok

2010-02-07

辯論只是一場遊戲

辯論比賽也許是最奇怪的遊戲,其規則要求人們盡力維護自己所抽中的立場,然後說服評判自己是最為正確的一方。既然要有辯論的味道,題目當然沒有明顯對錯或社會共識,例如甚麼安樂死應否合化法、死刑應否廢除或是複製人是否合乎道德之類都很好。這個遊戲所以奇怪,正是要求參與者,尤其是一群學生,就一個連哲學家們都沒有明顯共識的事 (雖然他們從來沒有任何共識),強烈申辯自己的立場,而原因只是單單因為他抽中了這個立場。

這種與「求學精神」完全背道而馳的遊戲,卻在學界之中大行其道,甚至加入學校辯論隊,然後贏了辯論比賽,就會成為一個英雄。這是因為辯論的好處,完全在於說服力的鍛練。一個人要說服人,就需要用盡各種方法,而所謂各種方法,話說分為兩大類,一是雄辯,二是詭辯。雄辯者,用各種正面理據,如恰當的推論和貼切的事例,支持自己的立場,或推翻對方的立論;詭辯者,扭曲對手意思、矮化對手立場、誤導對方的討論方向,甚至偷偷用盡各種邏輯謬誤和訴諸感情,令對手不能反擊。

這一派完全不求學問,只求勝利,至於論題的內容呢?真相呢?理據呢?不重要,在這裏只有勝利才有價值。很明顯,勝利的關鍵就是投入,對自己所擁護的堅信不移,絕不容許任何理據動搖自己的信念,只集中於鑽營對手的失誤,或是挑出字與字之間狹縫中的空間,掩飾自己的弱點,揭開對方的瘡疤。

是辯論比賽太深入民心嗎?人們好像不能接受「沒有立場」的發言和發問,如果你提出了反對安樂死的理由,並且駁斥了支持安樂死的看法,但最後你竟然說,自己其實並未曾真正反對過安樂死,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人們很迷惑。要麼你就支持,要麼你就反對,你既反對支持者,又反對反對者,我們該怎樣理解和回應你呢?對,正如辯論比賽,既然不是正方又不是反方,這個遊戲該如何下去好?

慶幸世界上有些人明白,辯論,始終是一個遊戲,而立場是從來沒有意義的,真正的做學問不會先替自己定一個立場,然後替自己堆砌一些辯駁;世界上有太多事根本就沒有正反方,支持或是反對都是錯的答案。辯論比賽裏真正的落敗,不是評判給的分數不及格,而是參加者再也無法接受對立的任何觀點,永遠都離不開這個遊戲。

The Nok

2010-02-03

屬於我們的懷舊

走一轉youtube,或是上一上論壇之類,我們不難發現大家很喜歡懷舊,但不是遠古的石器文明,不是歷史書裏的風雲人物,而只是自己的童年。重看一遍小時候看過的動畫,聚集同輩互相提起那一年暑假的卡通劇情,然後再三肯定大家的共同體驗,如此行為甚至已經成為互聯網一個重要的分枝。而這種勉強算為「尋根」 的過程,更成為了大家讚歎「有youtube真好」的一個理由。

可能由於這三十年由彩色電視的普及,過渡至互聯網的盛行,在這個年代成長的年青人,正好形成了互聯網中發聲的主流,這班人剛好又是大家最喜歡說的八十後。 中學時以看電影電視為主,見證著香港電影由盛轉衰,同時又看著互聯網漸漸成為娛樂主流,一步步取代屬於師奶的電視機。由美少女戰士、龍珠、聖鬥士星矢、仙魔大戰、魔神英雄傳至絕對無敵、高達戰士、宇宙騎士、基地88、幽遊白書、男兒當入樽、EVA之類之類,一套套都是經典,只要網上有一個人提起,就會有一百個人和應。

在這個重覆又重覆的尋根過程裏,大家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歷史,發現了我們的同鄉,為這一班見證過九七的香港人,擺脫了以往香港人過客的心態,成為了真正在香港成長的一代,他們是香港人,他們不想移民。

不難發現,他們在懷舊的同時,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今日的動畫真是不知所謂」和「以往的兒歌(動畫主題曲)才是兒歌」之類。九十年代,除了是四大天王之外,也許就是卡通片的黃金時代,那是黃金十年。

黃金時代是否真的曾經出現過呢?我是有點懷疑。因為從畫工、節奏、周邊、宣傳等來說,今日的動畫已經遠比起當年的優勝多了,加上互聯網的力量極大地強化了動畫的流動,只要可以上網,幾乎就能夠看到全世界的動畫,同時可以先了解大眾的評論才觀看,毋須再依賴TVB一台之言,自己選擇最好看的作品,亦再也沒有 「錯過左琴晚果集」的遺憾,唯一可能就是追不上今季的新番。如果真的有黃金時代,也許就是這幾年。

真正金黃色的,其實是我們的回憶。童年就好像一張畫紙,沒有歷史,沒有偏見,沒有比較,第一筆的顏料怎樣落都會是一手傑作。在那一個沒有太多課外活動,放學後、暑假裏追看動畫成為重心節目的年代,每一集都是朋友之間的話題,錯失任何一次都好像成為永久的遺憾……是我們的情意結,令它們成為經典。

這樣看起來,動畫的黃金時代確實已經過去了,今日每個人都會上網,在全世界下載動畫,或是按自己的喜好選擇,更隨意就能在youtube翻看上一集,不會再全世界一起放學回家追電視,大家看的再不是同一堆節目;十年之後,那些九十後可會在youtube上懷舊一番鋼之鍊金術師或是狐忍之類?不會了,陳奕迅唱的不死傳說,永遠都不及唐韋琪的夢中天使。

The Nok

2010-02-02

我唔識欣賞 2之2

一個人有感受,不一定要撰文,不一定要討論,他可以繪畫,他可以彈琴,他可以雕刻;而這個感受可以是失戀,可以是討厭政府,可以是對社會有不滿;於是,就有了藝術品。

其實整個故事,本來就是這麼簡單,如果我們對香港這個所謂文化沙漠,還希望種下一棵苗,期望有一日會變成綠洲,就要肩負起觀眾的責任︰去!告訴那些藝術家,你認為他的作品並沒有表達出他的意思。表達能力其實就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尤其是如果它的價值重點在於意義,而我們包括創作者在內,必須接受有些人的表達力是較強,那就是天賦。

誰也希望一個作品人人看見,都會深受感動,然後體悟出作者的意思,對現實作出深刻的反省云云,但就算是相對熱門的文字創作,也沒幾個大師有如此功力,更何況是一幅畫;透過文字旁述來說明一幅畫的意義,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自尊心受挫;而最不堪的,是作為觀眾,是看完說明書後,還未能認同,你忍心說出真相,說出你不以為然嗎?這就是觀眾的責任。

人們或許有個恐懼,就是看見了王羲之的蘭亭序,以為是亂草,就像看見到Michael Jordan在罰球線起跳入樽,問「有甚麼了不起」,這可能是極大的羞恥,但為了讓大家釋恐,有幾點必須要說明︰

(一) 表面看起來很差,其實內含極高技藝和深度的作品,根本很少,如果有的話大概都是耳熟能詳的作品,或是作者的名字大概都會聽過,而大多數藝術家,正如各個領域一樣,都是平凡的人類,天才只有少數,大家本來都需要時間慢慢鍛練。

(二) 名家的作品並不代表名作,而多人讚賞的作品,亦可以是劣品,很多時一件作品會成為經典,也許是因為太多人認識和研究,為它而發展出一套理論和一堆故事,這些並不是作品本身的價值,這種衍生價值,並不會令你的批評變得無效。

(三) 未學過書法就批評書法,固然不智,但有些作品例如裝置藝術和電影,看不明為甚麼不能問?它們存在就是為了表達一種意義,對這個作品來說,一個會發問的觀眾,正好就是它續命的寶藥,透過與群眾對話,表達自身的想法,作品的存在才有價值;如果加上標籤還是無法令人有同感,顯然這個作品就失敗了,雖然世界上有些人會強解為「觀眾的不濟」。

(四) 最後一點,藝術作品不代表反常態,畫裏的人裸體、劇裏的人自殺、雕塑的女人沒有雙手,這些都不是人類的常態,觀眾們不要太快接受這種存在,而要思考為甚麼會是這樣,作者為甚麼要以這個樣貌示人,這個也是觀眾的責任。所以政府列經典藝術品為不雅,在這個角度而言,是一件好事。

不,我沒有期望香港人會忽然愛上藝術,但如果可以的話,停止再用「觀點與角度」或是「不是用腦而要用心去感受」之類,為差勁的作品開脫,我相信香港裏,還是有很多人,願意擴闊自己的美學胸襟,接受K歌之外的音樂、漫畫以外的畫作、或是變型金剛以外的電影。

The Nok

2010-02-01

我唔識欣賞 2之1

朋友對著一幅油畫說︰「藝術?我唔識欣賞。」

第一個說「我唔識欣賞」的人可能是個天才,既不是表達欣賞,亦沒有提出批評,而僅僅是拒絕作出任何意見,迴避「審美」這一種風險太高的行為,畢竟品味這回事,在這個社會若果表現得不太好,可能會遭受恥笑。

無可否認,若果只看得見一個箱、一張檯就自稱為藝術的作品,這句說話也許都能夠理解,但是僅僅一幅畫、一個雕塑,甚至是一首音樂,即使那是一件放在課室裏,就會被打分的功課,只要被轉移去美術館或展覽室之中,就會忽然變成「唔識欣賞」。那已經不只是迴避高風險審美,而是對藝術的一種條件反射,是口頭禪。

這話甚至不只是口頭禪,而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藝術只是屬於某一部份的人,而我是正常人。」但說這句話的人,是一個沒有感受的人嗎?不是,他是會清楚表達自己喜歡甚麼甜品,吃到古怪的配菜會毫不猶疑吐出來,偶爾會blacklist一些餐廳,會對電視節目作出一番的取捨。明顯他們並不怯於表達自己的品味,只不過不會是藝術。這種態度的原因,是來自社會對藝術的偏見、個人自信不足、平日修養過於狹窄,還是甚麼其他問題?

當然我們很容易就可以說,是當代藝術脫離群眾,隨意弄一些爛銅爛鐵,就吹噓是甚麼甚麼後現代藝術品,然後竟然又有一群看來像知識份子的人圍著叫好,這叫做藝術太高深;另一方面,一隻狗無意地踩中顏料然後走在畫紙上,弄污了一大片,竟然又可以做畫展,然後還上了報紙之類,這叫做藝術太兒戲。的確,這個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也許不是唯一答案。

「唔識欣賞」其實是一種犬儒態度,大眾已經集慣以這種方式,來嘲諷藝術,這是難以改變,但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有點不同,想嘗試了解美學和藝術,還是有些事情可以做的。

首先,還是有很多人認真在參與藝術創作的,因為他們有鍛練技巧,不是隨便拿些東西出來唬人,亦有細心看待生活細節,沒有脫離現實假大空,更努力尋找生存空間,不只是妥協於商業價值亦沒有自命清高。這種默默耕耘,是對抗犬儒的唯一方式,我們要知道,還是有這些人存在。

第二,藝術是用來批評,而批評,則是要說出來的。明明覺得畫得差,就要說差,如果覺得不明白,就要說不明白,如果理解過後覺得講得差,就要說講得差。這是因為,大多數藝術作品的價值,是源於討論和對話。

一個作品的價值,其實就是技藝、過程和意義的結合,有些作品只顯示技藝,例如看米雕就是看它難以想象的技巧;有些作品只著重過程,好像孤兒院為了籌集資金而讓兒童們一起創作油畫,過程就是整個作品的意義,一旦畫完,「藝術」的身份就會結束,待價而沽,而毋需大家再討論油畫的技巧和意境。而大多數作品,最重要卻的是它的意義,例如很多作品聲稱它要反映社會的某個現象云云,這時候它就必須肩負表達這個意義的責任,而作為觀眾,就需要看清楚這件作品是否履行了它的承諾。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