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可以斷言,想像力與人們的幸福與不幸、快樂與哀傷、積極與消極,有極大的關聯。為甚麼人們可以忍受每天十幾個小時,就困在獸籠一般的辦公室,重覆做無聊而沉悶的工作,苦捱著上司的無理與同事的是非?因為我們不單知道到最後會有薪金,而且還覺得收了薪金之後的快樂,抵得上現在的痛苦。然而事實上,根本我們一毛錢都還未到手,甚麼快樂之類全都是一種假設,所有忍受痛苦的理由,都是來自於我們的想像。
想像力是如此偉大,推動了人類做盡各種不可思議的事。例如人們會嘗試政治改革,甚至為此流血和犧牲,因為我們想像到不同的生活模式,可以是如何美麗;又例如父母會忍耐嬰孩的無理哭叫與無盡要求,因為他們想像到孩子長大後,會帶給他們的滿足;又或者戀人會花很多時間,做一些無聊而複雜的事情,因為他想像到愛侶會因此而欣賞他、稱讚他。所有美好的果子,還未到手,我們就先作付出,一切源於我們的想像力。
如果沒有想像,對未來沒有策劃,那麼人類的行為就只剩下本能與條件反射,餓就會食,急就會屙,想做便做,生兒育女只是發情期的後遺症,一切都不再是「意志與選擇」,再也不能「我選擇單身」。甚至說,想像力是自由的必要條件,沒有想像未來與因果的能力,就無從談起人的自由。
但是,關於人類的想像力,永遠面對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想像力很容易向某一個方向嚴重傾斜,導致整個畫面殘缺不全,而人們卻不容易察覺,更難以糾正。第二,想像與現實通常都會出現落差,但人們卻無法因此學懂了調節想像,或正確想像。
第一點字面上看來有點複雜,其實原理很簡單。
例如你準備跟情人去荷蘭旅行,怎麼想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未出發,先興奮。為甚麼?因為旅行荷蘭喎,美麗的城巿、蔚藍的天空、精緻的風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真的,旅行是非常快樂的,因為在你的想像之中,旅行就是這些畫面。
然而,旅行荷蘭事實上會發生的事情,包括長途而沉悶的交通、跟伴侶在執拾與旅程的爭執、時晴時雨的麻煩天氣、對事物與文字一知半解的陌生,這些卻從未出現在我們的想像之中,這就是想像的殘缺。為甚麼?因為我們對旅行的描述、別人的照片、旅遊特輯的介紹,從來都沒有說明「你跟朋友去長途旅行,因為疲倦而容易爭執」,但說明「風光如畫、處處美食」卻是重覆又重覆,這就構成了我們想像力的材料。
又例如情人節到了,一個人有女友,一個人只是單身,誰會比較快樂?幾乎誰人第一個想法都是有女友的比較快樂,只有想多一想、思考多一層,才會想起,有女友根本不等於快樂,甚至可以是一種災難。但是「成雙成對」就是用來形容前者,是快樂的正面的,「孤單」是用來形容後者,是可憐的負面的,於是「單身」所帶來的壞印象就成了定局。
有個朋友定居香港,不買樓,卻買船,在一般人眼裏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買樓我們有語言可以表示,例如「安居樂業」,但是買船呢?就是「飄泊無定」。加上我們有很多很實質的場景,讓我們想像有樓之人的生活,不過沒有任何畫面去想像住在船上的生活,更甚是,我們很容易想到「沒有樓」所缺少的東西,而無法想像「有了船」所多加了的優點。「買船黎住?唔係掛?」語言亦決定了我們的想像力。
「如果分手了,我想像不到生活要怎樣過」「會考零分了,我無法想像後果」「被老闆炒了,我不知道明天會如何」「香港排名下跌了,港人前途堪虞」種種憂心,種種不安,就是來自於想像力的殘缺,分過手的人很多、會考零分的人不少、很多人曾被炒、排名比香港低的地方一直生存著,但我們的教育與傳媒,卻很少描述這些事情的實況,所以我們缺乏想像力,無知,也因此恐懼。
但這一切都不易察覺,因為想像力受語言與經驗的影響,有多少人能夠抽離語言與自身經驗,來思考自己想像力的不足?
The Nok
2 則留言:
bravo,發人深省!!!!你有這支「筆」,請務必繼續寫下去啊。
關於旅遊點的比喻,文中首次提出的地點是否應是「荷蘭」而非「希臘」?
多謝支持
係,謝謝提醒,手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