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31

甚麼是世故?

所謂世故,就是有些說話,你知道不應該說、說了沒有用、不說會更好,因此你不是不敢說,而就是「不說」。

慎言是古老的教訓,因為遠古時代有所謂言靈,即是深信「說話」本身是帶有魔力的,例如咒語,不用跳舞不用築壇甚至不用在地上劃符號,就能夠改變這個世界,帶引出風雨、移動石門、令人死亡;又例如發毒誓,仿彿說話就能夠印證人的誠信,萬一背約,冥冥中就有 somebody 根據誓約來執行懲罰,說得好像誓言是有推動鬼神的能力。

但放在今日這一切是否變得可笑?誰會真的相信口頭承諾?雖然法律會重視人的說話,科學家亦相信所謂催眠與暗示,但顯然沒有人會認真看待「天打雷劈」,更不會有人怕被詛咒「生仔冇屎忽」,所謂「芝麻開門」亦應該只是聲控科技的產品之一,而且算為低科技。

然而說話依然有它的力量,例如它可以傷害人,這種傷害甚至無法痊愈;它也可以建立人,某些鼓勵的能量可以延至一輩子,所以慎言始終還有它的道理。不過,這種貌似是道德的誡律,到了我們某個年紀,就變成與對錯不再相干,而只不過是「世故」。

有些說話不應該說。曾幾何時,我們以為只要事情是對的,就應該說,例如既然應該分手,就該說出來,給大家痛快的一擊,然後原來一件事情在未說出來之前,是有另一種狀態,叫做待定。所以別人犯錯、食物難吃、課堂很悶,只要不說出來,大家依然能夠為不可知的結局忍耐下去,苦等到轉變,因為這些問題都只是「有待證實」,於是世故的人,不說。

有些話說了沒有用。我們曾經以為,別人犯錯,告訴他,他就會改過。但原來一個人會犯某種錯,尤其是那種關乎常識問題的錯,關乎反省能力的錯,關乎處世態度的錯,你告訴他,是沒有用的,如果他聽得懂,其實早就不會犯這種錯。常識、反省、態度,幾乎就是一個人的最基礎部份,僅次於語言與邏輯,沒有的話就是沒有。

有些話不說更好。以往我們以為真理越辯越明,既然是對的事情,說出來就好。後來我們知道人們並不嚴肅看待真理,對人們而言,「真理」只是一個名相、一件工具,當有需要的時候,隨手就可以舉出另一些截然相反的真理來代替。於是,看見一些人自相矛盾,看見某些人雙重標準,看見那些隨意玩弄真理這種概念,不說更好,從不使自己糾纏於這種辯論之中的人,是世故的。

The Nok

2011-07-30

甚麼是成長?

成長就是街道上的店舖,你發現越來越多是你認識的,你知道它們的功能,你了解它們的運作,而且,它們與你有關。

比方說地產代理,在你十歲的時候,關你甚麼事?玻璃外牆上的一系列圖片,「高層開揚 240」、「靜中帶旺 310」、「新婚之選 195」,就算到了十五歲,依然看不明白,依然覺得不可思議,這一切是另一個世界的,是另一種語言,很神秘。

所以在那個年紀,世界是奇妙的,街道是新鮮的,平日無事走在街上,只要有足夠的好奇心,你會覺得生活真的很有趣,直至你成長。

成長了,就會明白所有事情都有它出現的理由,為甚麼會有地產代理,為甚麼有樓上cafe和salon,為甚麼有大型商場和屋苑,甚至為甚麼會有一座廟、一座塔和一個炮台,這些東西全部都是有根有據,背後都是人類合情合理的選擇與行為,從來沒有神奇玄幻的浪漫派對,換著我在那裏,都會做同一回事。

所謂「理所當然」就是成長的憑據,對任何事情都不再有多餘幻想,例如精彩的鋼琴表演,任他手指再靈巧,只要你學過琴,都知道這些並不是魔術,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模仿與練習,熟練了或記住了,就自動會這樣做,並未有甚麼真正的隨心所欲,彈琴從來不是魔法。這個世界沒有魔法,也許這就叫做解咒。

於是我們渴望旅行,因為只有身在外地,才能找回當日那一點點童年的新鮮感與好奇心,在遙遠的彼岸,似是有你所不知道的事,那些事情的出現很神秘,好像以不能理解的語言來表達和說明,那些異於自己膚色與瞳孔的人群,也許在講述與你不同的對話,想著與你不同的概念,這個世界令你興奮,旅行就是興奮。

當然,真正的成長以後,始終人就會明白,就算是白人黑人愛斯基摩人,其實大家都是七情六慾,說話一樣無聊的空洞,過著一樣平凡的生活,所做的事,同樣只是求存求愛求延續。以前聽不懂的英語節目,看不懂的英文考試文章,其實說的內容,早就在我們自己的世界重覆了無限次,只是無知使我們以為有甚麼新意思。其實整個世界都不外如是。

然後,你接受了。

這就是成長。

The Nok

2011-07-29

大缺點

不懂得拒絕,真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點,至少現在我自覺如是。

這個世界有太多問題,這個人家庭有問題,那個人婚姻有問題,還有一群人年輕無為,庸庸碌碌,白白付出不多的努力,也從未認真看待過自己的生命,遇上了問題,升不了學,找不到工,這又是問題。做人最大的錯誤,就是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因為實踐不到的辦法,從來都不是辦法。最可憐是,你苦苦思索,想到了解決方式,卻無力實現,變成罪咎。

這個世界亦有太多有意義的事,做義工很好,買旗很好,關心人很好,從閒暇與忙碌之間是一段長長的光譜,做好自己之後,行有餘力便樂於助人,很好。不過世事卻非如此簡單,有很多事情是開了個頭,踏進門,始發現原來路漫漫,回過頭來卻又發現自己早添了不少重擔,該向前疾走,還是後退而逃?

感到不快,是因為既然已經答應了要幫忙,就該貫徹,即使身上有重擔、別人不體諒,所謂一諾千金正是因為條件不好,依然盡力而為,否則我會連自己都看不起,因為我看不起的,正是那些答應了幫忙,卻因為小小事情就隨意失約的人。

會不會因此而太忙?會的,假如希望改變身邊的環境,希望改變身處的世界,而不只是困於區區斗室與自己身旁的方圓兩米,甚至希望自己的生命活得多一點價值,就會很忙。其實「忙碌」並不痛苦,最令人苦惱的,是在「閒暇 - 忙碌」光譜之中,絕大多數的人都站在閒暇的那一邊,他們只願意照顧自己,這也是很小事,更大的問題,是一面要求別人提供服務,同時嘲笑那些忙碌的人︰「算吧啦,你以為可以改變世界?」這些人是世上的大多數,因此我不屑。

不懂得拒絕,真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勉強自己做太多的事,勉強要求自己言行合一,既然相信付出力量會使世界美好,亦相信自己應該為世界做一點事,所以真的動手動腳,很蠢亦很傻。來吧,嘲笑我吧。

The Nok

2011-07-28

現在的廣告,就是製造恐懼,其中一個最令我作嘔的,就是 CIGNA 的保險廣告。裏頭,爸爸向觀眾自白,希望死後留下給子女的,不會是負擔,所以要買保險。這有甚麼好恐懼?為人子女就是要面對父母的死亡,都已經是最後一分 心力,還有甚麼負擔不負擔?為了賣出產品,不惜輸出恐怖,沒得救。

(這是上一篇的補充,跟今天的無關)

***

每天都在照顧初生女兒天晴,看著她日日長大,確實有趣,尤其是越來越看到她身上的人類特質,不只是吃奶和睡覺,而是不斷地成為一個「人」,這種感覺很神奇。

比方說「扭眼訓」。甚麼是扭眼訓?就是玩樂了一大段時間,很興奮,手舞足蹈,又說話又大笑,然後過度疲倦,於是哭起來扭起來。你知嘛,小孩子都是沒有體力意識的,有得玩,就會玩到盡,玩到透支,所以一旦感到疲倦,就早已是過度疲倦,於是痛苦得要哭哭鬧鬧。

「既然眼訓,做乜唔訓?」真是個好問題,是的,女兒眼訓到一個程度,就不會訓,而是先花上大量精力表達她很眼訓,其他情況都一樣,肚餓、口渴、疲倦,過了火位,便會變成情緒問題,要先好好安撫治標,才可以做下一步治本。

小孩子就是這樣,但成年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分手了,失戀了,傷痛了,其實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快樂,最需要的,就是填滿空虛內心,但情緒卻主導了所有事情,心情未變好,甚麼事情都辦不到,甚至我們會沉迷更多更多的事,與所需要的相反,我們會聽慘情歌,會割脈自殺,會喝酒與吸毒,離開快樂越來越遠。我們自稱成年人,回想起來,與懷抱裏的嬰孩又有何分別?

這就是人類。很經典的男女問題,不外乎就是男人無法明白為甚麼女人是情緒主導,大家互相哭罵了一場,當中有些事女孩做錯,有些事男孩做錯,只要說清楚,把工作分配好,這個根一除掉,所有爭執都會消失,很簡單。然而女士要男人先剪草、淋水、施肥,讓整株植物都種得心曠神怡之後,才讓你連根拔起,否則即使上面蛀滿害蟲,都不讓半分。

很煩厭?是的,心情不好,就所有事情都不好。

但是換個角度,卻是心情好,就所有事情都好了。

世界上有太多無法解答、不能理解、無從入手的問題,比方說一個貧窮的男人,處於弱勢甚麼都沒有,怎麼可能有自己的戀愛與家庭?就因為喜歡,就因為愛,女人能夠為他做盡一切,這種情緒主導,不合理,在這個荒謬的世界裏卻是如此有意思。男與女,誰勝誰負確是天曉得。

The Nok

2011-07-27

恐懼代替了歡樂

「為甚麼要參加 Photoblog.hk 的攝影班? 攝影就是要快樂。 拍攝出好的照片是快樂,看見自己逐漸進步是快樂,善用手上的器材是快樂,充份地表現自己是快樂,懂得欣賞好的創作是快樂,這就是 Photoblog.hk 的攝影班。」

這是我為 Photoblog.hk 攝影班寫出來的宣傳稿,廣告嘛,其實大家都知道的,衣食住行誰都懂得自己處理,一個廣告都不看,任何物質都不炫燿,本來就足夠生活有餘,但已不再是經濟繁榮;所謂廣告,就是製造需求的一項重工業,以「美好的幻想」勾引一個人類,變成名為「消費者」的生物。

所以根本不用問「為何追 iPhone?」「為何要換季?」「為何不繼續玩紅白機?」消費者不是為了甚麼才消費,而是消費本身就成為了追逐美好生命的常態,正如你看書,他攝影,在每一個人的眼中,他們都相信自己所做的充滿價值。你告訴他︰「你只不過是品牌遊戲中的愚昧犧牲者。」他回覆你︰「你又何嘗不是沉迷於知識份子的自我感覺良好而矣?」

製造需求,說實在,不是一個問題,製造恐懼才是。「不懂影相,你就只是糟蹋精良的器材,買了幾萬元的相機和鏡頭,卻拍出狗屎一樣的照片,還打算放上網分享?你羞恥不羞恥?」這就是製造恐懼,這種廣告,才令人作嘔。

灰甲、暗瘡、皮膚病、下體惡臭、子宮頸癌、大便出血,巴士車廂電視日播夜播,就是問你,準備好迎接一個又一個形狀可怖的疾病沒有?加上保險廣告、醫療廣告、藥物廣告,無非都是要你知道,生命無常,快付錢。連曾經宣傳明天會更好的美容廣告,有些都變質為「你醜,便要死」的中心思想,恐怖感,才是今日廣告中的主流。噁。

以往消費,就是快樂,今日消費,不過是去苦,這樣說來,金錢確實是貶值了。如果以往香港人勞勞碌碌,工作後還可以吃喝玩樂,做一隻沒有苦惱的豬,其實沒甚麼好反對,甚麼未經過反思的人生沒有活的價值,他們不在乎的話誰有資格說話?但做一隻豬不成,卻成為行慢半步就要被鞭打的驢馬,這就是經濟犯罪。

怎樣辦?問問自己,其實有甚麼事真的值得你恐懼?恐懼得你必需要有今天的薪金?

The Nok

2011-07-26

吸引了誰?

怎樣的人,就會吸引怎樣的朋友,或者換句話說,一個怎樣的人,自然會做怎樣的事,進入怎樣的圈子,結識怎樣的人群,所謂志同道合、臭味相投,顯然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就像一個毒男,足不出戶,天天都是 online game 與日本動漫,自然朋友都是同類,因為大家相處日久自然生情,和天天東奔西跑的地產經紀、街巿日日劏豬的豬肉榮、還有連卡佛制服整齊的sales姐姐,當然「大纜都扯唔埋」。

人與人之間有種磁場,叫做「喜歡」,所以朋友是有排序的,未必十分精確,但大概都會有個度量衡,這人是普通相識,那個只是路人甲,而某一位則是真正的好朋友。我喜歡你,你喜歡我,而且我喜歡你喜歡我,怎樣的人自然會喜歡怎樣的人,互相接近,越來越密不可分。

例如我喜歡有趣的人,有趣,就是指那些永遠都在看著前方,常常都會為將來做美好的想象、計劃而且準備。不是那些空口說將來要如何如何的人,而是你問他︰「最近點呀?」他會答你︰「我工作一般啦,不過最近跟朋友開始了一個網上商店,專門從韓國入貨,還認識了某某某,於是又如何如何……」這就是有趣。

有趣,就是因為那些人是真正地活著,在他們身上,不單勵志,而且永遠都帶點啟發,我可以追問︰「這些生意香港競爭大嗎?」「怎樣跟韓國人溝通?」還可以自己加入一份子來腦筋急轉彎︰「不如包裝上加點韓國風」或是「試試跟韓國食品店合作」之類,然後甚至如果自己有餘力,都可以加入,然後試試會否成功 ── 最重要是,即使失敗,至少精彩。

相比之下,太多人沒趣沒味,「最近點呀?」他回答︰「冇呀,工作一般啦,同事又如何如何、上司又如何如何、客人又如何如何……都係唔好講我喇,講下你啦。」這就是沒趣。你跟他說,不如搞搞小生意,他會答︰「下?好難架喎。」你跟他說,不如試試做義工,他回答︰「下?算把啦。」這就是沒趣。

每個人都會有感興趣的人,喜歡他們,因為你自己就想成為同樣的人,或至少,你能夠在當中找到個位置,你能夠與他快樂地說說天說說地。但是「怎樣的人,就會吸引怎樣的朋友」是真的嗎?根本現實世界裏,絕大多數的人,都被不喜歡的人圍繞著,他們沒有吸引到喜歡的人,朋友也不喜歡他,甚至我們會說︰「沒有一個人是我真正的朋友。」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先不說別人,說自己,遇上不喜歡的人,我們會怎樣做?疏遠他?痛斥他?還是默默接受?遇上不喜歡的人,我們根本從不坦率,正如我們遇上不公平的事,一直都是敢怒不敢言,我們有誰會真的衝去樓上,問︰「你咁夜仲鑽乜鬼野呀?」我們懼怕衝突,害怕權勢,對於不喜歡的事不敢說「不」。

對於不喜歡的人,我們依然堆著笑容;對著喜歡的人,卻也一樣毫不坦誠,特別是,如果其他人都不喜歡他。你欣賞,你理解,但你身邊所有人都討厭他,於是你不得不跟著大伙,一起玩杯葛,一起表現不屑,因為你害怕。但其實你身邊所有人都不是你喜歡的,唯獨他是最好,他本來可以是你最好的朋友,但是你從不坦率,卻屈從了愚昧的大眾,是你葬送了最好的朋友。

每個人都是虛假。當我們嫌棄身邊的朋友太虛假,卻依然把他們當作朋友,或至少口頭上如此,那麼到底誰更虛假?既然如此,我們便無法根據自身真我的魅力去吸引人,只有一個虛假的外殼,理所當然地吸引了更多虛假的朋友,與大原則最終相符。做回自己,說自己認為對的說話,辦不到,所以你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朋友。

The Nok

2011-07-25

創作衝動

一個好的創作,總該能夠引起別人模仿的衝動,例如看了李小龍的電影,我就想到要學功夫,甚至相信了自己也懂得功夫,於是在家耍起套拳來,當然一不小心,打在門框上,痛到眼淚都出來之時,就知道自己在開玩笑。甄子丹、李連杰、成龍,或者是我的功夫點低 (相對於笑點),每一次我看完都想打功夫。

又例如看了精彩的小說,就會覺得自己都可以寫一篇,金庸的,倪匡的,還有其他近代一點的,只要看完了,內心受到觸動,想起故事裏波瀾壯闊的劇情,千絲萬縷的關係,還有深刻糾結的人性,總在腦內盤旋不定,困在小說裏的世界走不出來。

甚至某些故事的世界,就似是解釋了我們整個世界,科幻的,武俠的,愛情的,這些故事道盡了人世間的一切,身為讀者,仿似拿起了一部天書,於是看破了紅塵,從此我的世界不再一樣。因此有種說法,讀完一本書,你早就變成另一個人。

好的創作,就該讓人有衝動去模仿,所以我也想自己寫一個故事,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文字世界,或者有一日,可以完滿的起承轉合,帶有強烈的感情,還有人性的反思,或者能真正的影響讀者,改變一個人。這不是自誇有甚麼能耐,而僅僅是一時衝動。

但一時衝動的弊點,就是遇上了要思考的事情,就會猶如迎來一面牆,收制不及,總是狠狠地撞上去,然後衝動的熱情馬上消褪,興緻忽地而來,忽地而去,這是創作的第一關,而絕大多數人就停在這一關。

有甚麼要思考?因為這是一時衝動,所以我們只看得見最厲害的模仿對象,例如李小龍,所以馬上就要似李小龍。有沒有可能?當然沒有。因此每一個有衝動寫小說的人,最困難的心魔,就是希望寫出最好的小說。但甚麼是最好的小說?第一句已經很困難了,因為好的開始是必須的,先聲奪人幾乎是好故事的必要條件,但該怎樣寫?自白?經典對白?詩句?奇異的場境?無論怎樣寫,不是太似某名作家的手筆,就是空洞無物的浮誇,第一句就失敗了。

然後故事主線,平淡的故事當然不屑創作,科幻的卻又不夠科學底子,幻想那一邊又嫌過於扭橋、犯駁處處,但不扭橋的話就連看都沒有意思;愛情,除了寫初戀這個寫到爛的題材,又有甚麼好寫?離婚與再婚?但自己也不太熟悉兩性心境,思想還停留在中學時期的無聊幻想,要不就是網路上的港男港女小衝突,自己都覺得悶;武俠,算吧,自己甚麼都沒有學過,憑甚麼寫?而且難道又寫武當崑崙?但自己創作的話又顯然沒有吸引力。

還有主角,該拿自己做主角,還是創作一個超魅力的角色?自己做,不錯,很有親切感,很平民,但到底有甚麼吸引力呢?創作出來的,又會不會過於英雄主義,而且太過主角光環,反而令人反感?

到最後,就要問自己,創作是要討好別人,還是只要顯示自己?只是好的創作,總需要懂得欣賞的觀眾……想著想著,創作的衝動早就消褪了,這就是我們的創作生活。

The Nok

2011-07-23

女兒的課外活動

自從有了女兒,朋友就會問,打算給她學甚麼。在我聽來,這是個頗有陷阱的問題,因為在香港,小孩子報名課外活動,幾乎變成了一種罪惡,卻是種必要的罪惡。

越來越多人在口頭上反對把孩子的日曆填滿,星期一學繪畫,星期二學彈琴,星期三學英文,星期四學跳舞,星期五再學英文,星期六學第二種樂器,星期日就要參加各種各樣其他的興趣班。這種被認為走火入魔的父母群,就是所謂怪物父母,他們最害怕就是孩子太空閒,飽食終用無所用心,最後就輸在起跑線。

無論是補償自己過去的遺憾,例如可惜小時候沒有學琴,或是英文基礎打得差;又或是希望子女與自己相似,因為自己是小提琴冠軍,所以孩子至少都要有演奏級……總之這些怪物父母,就被認為扼殺了孩子們的童年,逼使他們只剩下滿滿的時間表,與及過傀儡一樣的生活。這些孩子會變成怎樣?通常都是一句「唉」。

但每個提出反對的人當上父母之後,態度卻可以180度轉變,因為他們驚覺整個世界都是怪物父母與子女。想進好一點的學校,少一點的新移民,你的孩子就必須跟別人競爭,怎樣爭?鋼琴與小提琴已經是基本,最好懂色士風,曉得曲棍球,同時又學過法文,這樣你就有優勢。怎麼可能做得到?滿滿的時間表。

再者,所謂「童年」究竟是甚麼?由朝早到夜晚坐在電視前,看著數碼暴龍與爆旋陀螺?又或是走到公園玩那堆塑膠滑梯和搖搖板?抑或是上網由youtube到facebook玩完又玩?是的,過去十幾年的暑假,到底有幾多日子是真正有意思?有幾多日子浪費在最無聊的事上,轉眼就過,換上別人可能學到甚麼畢生受用的東西,此消彼長,這樣說來,怪物父母何怪之有?

真是一個兩難,報名又死,不報名又死,的確,這已經不再是八九十年代,不再是那種「考得上大學就好叻仔」的世界,父母們都深信,未入幼稚園,人生的競賽就已經開始。這種情況,誰可以放鬆?

該怎樣選擇?填滿,就是摧毁童年,不填滿,青春只是浪費。但事實上,真正摧毁童年的,並不是課外活動,並不是興趣班,並不是額外的知識,而是對這些事一無所知的父母,與及跟知識全然脫節的現實生活。舉個例,一個孩子被差派去學琴,在香港很常見,考上了第五級,相當不錯了,但孩子的父母從未真正欣賞過孩子的音樂,而只是喜歡級數的提升。這就是催毁,催毁了一個孩子對音樂的熱誠。

香港父母最大的問題,是要求孩子學習太多只亮麗於履歷的東西,例如奧數。請問有幾多父母知道甚麼是奧數?如果孩子真的喜歡上奧數,然後回家想跟爸爸媽媽分享一下,有沒有誰會打從心裏感到興趣,然後一起研究研究?還是我們只執著於試卷上是100分還是99分?

另一個問題,就是要求孩子學習「據聞」能夠發展所謂「潛能」的事,例如繪畫,因為聞說繪畫可以發揮孩子的創造力。但假如有一日,孩子真的愛上了繪畫,父母可以讓他畫到幾多歲,然後就要上英文班代替了?又或者,如果孩子的創意真的被發掘了,很爆,父母打算怎麼辦?

沒相干、沒計劃、沒頭沒尾,就是滿滿時間表真正的罪惡之處,童年只是履歷表上的幾個附註,但真正有價值的事都被忽視。該怎樣辦?很簡單,找那些能夠一起學習、一起做的事就好。學琴很好,如果我這個父親會跟他合奏,就例如我只懂結他與Bass,那麼女兒就該學打鼓,然後夾band,這樣才是真正的課外活動。

所以,我的女兒會學泰拳,因為她可以和我在家裏對打,而且我是真的覺得自己會喜歡這玩兒,比起只能看她表演的柔道與跆拳道,這個有趣得多。而其他任何我喜歡的事,都會教她做,我喜歡讀的書,會和她一起讀,更重要是,她喜歡的事,可以的話我都會去認識然後一起學習,然後進步。真的,在女兒12歲之前,這是最好的童年。12歲之後,她還理睬我就很不錯了。

The Nok

2011-07-22

依賴奇蹟

(圖源)

我們早就養成了對奇蹟的依賴,一件產品,沒有奇蹟,就沒有價值。

例如美容,我們繼續吃麥當奴、炸薯餅、炸雞脾、又蝦又蟹、又煙又酒、半夜三更還在上網、明知化妝品損害皮膚卻不停的用,然後,我們期待買一樽藥丸,就把這一切都醫治好。

例如減肥,我們不單每餐之間食零食,還喜歡在晚飯後添杯雪糕,然後選擇餐單的時候無肉不歡,喜歡喝汽水卻不喝水,而運動則從來沒有做過,然後,我們期待用一部機碌幾下,就減了肥。

例如工作,我們沒有認真研究現實的環境,不鑽研別人是如何理解他人的付出,卻抱怨人家看不到你的貢獻,只看到擦鞋仔的奉承,於是慨歎懷才不遇;又或是只能依賴風水命理,不打算改革,只希望行大運,沒想過努力,只是求無端端發達。

例如買樓,我們看不到別人的努力,亦不想努力,希望誇大眼前的困難,好讓別人可憐你,讓你能夠「上車」,所以我們抱怨樓價高,埋怨地產有霸權,討厭高官叫你遠離巿區,不希望人家說年輕人別以買樓為人生目標,我們只想買得起樓,然後同時經濟又好,自己的薪金繼續上升,而這一切都由政府給你搞定。

例如愛情,我們不相信愛情會消逝,我們以為一切都是永恆,然後我們還說,如果有愛就能夠忍受一切試驗,例如你對他說謊話,你對他說分手,你對他發脾氣,到最後你以為一切都可以從頭開始,因為愛情本身就似是奇蹟。如果相戀是付出,然後對方回報,是你說一句好話,他又回一句好話,沒有奇蹟,你就以為這不是愛情。

例如信仰,我們不打算好好愛別人,不打算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不打算改變自己的心態,只希望環境隨個人的願望而改變,然後,說一句「露個神蹟我就信啦」之類,似乎沒有神蹟,這個世界就沒有神的必要。至於甚麼才算得上神蹟,甚麼只是自然現象,要相信或接受,本身就是一份奇蹟,沒有奇蹟,就沒有信仰。

如果說,現實世界就是沒有奇蹟的,只是一分耕耘,甚至沒有半分收穫,是個努力並不保證回報,不努力更加墮落無窮的生活,奇蹟只存在於父母無條件的愛,這個世界是不是太乏味?甚至連信仰都是最基礎又切實的寬恕與關懷,而不是五餅二魚和食水變酒,是不是令人太過提不起勁?

偏偏這就是吊詭,能夠接受世界本來就是現實、沒有奇蹟的人,倒能更因此體驗到生命本來就是一場奇蹟,不知道是誰忽然叫你的心臟跳起來,由蛋白質,變成一個富有情感、可以思考、饒有靈魂的一個人。生命是如此脆弱,也因此每一天都格外珍貴,而我們依然可以選擇 To be, or not to be,這正是奇蹟。

The Nok

2011-07-21

不只是懶惰

(圖源)

問到十個人,有九個人聲稱自己的缺點是懶。在全球公認最勤力的香港人之中,十個有九個都認為自己懶的話,到底怎樣才算得上勤力?又或者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勤力的人?

如果說到自己,勤力還是懶惰也不是那麼肯定,因為遇上必須要做的事,我還是會做,遇上不必要做的事,通常都沒有做。例如考試前我是會溫習的,但沒有考試呢,我就不會溫習了,因為這些額外卻並不快樂的事,我想大概正常人都不會做。這麼說來,到底這是懶,還是勤力?

肯定不是勤力吧?因為勤力就是連不必要、不快樂的事情,只要有益就會做,不高興也做,而且總不會把事情拖到最後才做,這應該就是勤力的定義。但也大抵不算為懶惰吧?因為懶惰的人總是把避免麻煩放在第一位,所以到了考試前夕都應該不會溫習,而寧願花時間想一想如何出貓,這才稱得上懶。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人們總會把事情按兩個條件分類︰緊急/非緊急、重要/非重要。如果這個模型正確,懶人就是四個分類都不理會,而勤力的人就是四個分類都處理,普通人就是只處理既緊急,又重要的事,其他則按心情,不是嗎?

所以我猜想,其實大多數人都只是希望自己勤力,畢竟那是被宣傳為美德已經幾千年了,而間接就把「不勤力 = 懶惰」,來把事情簡單化,所以我們都太懶;雖然這個可能是蠢的藉口,即是一個人做事常常失敗,卻不想歸咎自己的智力,因此不自覺就將勤力的標準提高,將自己定義為懶人,心裏好過一點。

不過,事情還沒有完,因為我還有一個毛病,就是遇上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例如《車窗望》每日一篇的功課死線已到,我就寧願睇漫畫。逃避重要的事情,直至事情到了沒有彎轉的地步,於是就不得不面對必要的問題,甚至變成補救。到了這個程度,或者就不再是懶惰,而是某種人格缺陷了吧?

不過這種缺陷似乎還未有名稱,即使是拖延症甚麼,都沒有準備表達到問題的核心,如果要替這種問題改個名字,該是甚麼呢?

The Nok

2011-07-20

志願,夢想

所謂「追逐理想」,是有偏頗的,做警察、做醫生、做律師,可以是一種志願,但當歌星、當球星、魔術師、作家、美國總統,才算得上是夢想。

做警察、當醫生,有甚麼問題?問題是這些職業本身就不理想,最多你能夠在工作之餘,得到一些工作應有報酬外的回贈,而這些回贈通常都是有益於社會,也因此呢,這個職業的人能分享多一點榮譽。就例如警察,其實都是一份工作,但當上一個比較好的警察,甚至只是平庸的警察,也能夠分享到巿民的稱讚諸如「除暴安良」,或是「紀律嚴明」之類。其他例如醫生,就是「妙手仁心」,律師,就是「維護公義」,又或是記者,是「監察不公」,都是收取工資,還有公益。

但這遠遠不是夢想,因為它們本身仍然只是一份工作,所謂工作,就必須要滿足別人,尤其是上司和巿場的要求,當情況來到,在上司的命令與志願的公益之間選擇,毫不猶疑,是以工作為先,因為當這些職業的人根本都身不由己。因此會有暴打示威者的警察,有為大賊辯護的律師,更有專門揭露名人陰私的記者。所以,極其量只是一個志願。

夢想,就是實踐自我。為甚麼當一個紅歌星就是夢想?因為當上一個紅歌星,你就可以唱自己喜歡的歌,說自己喜歡的話,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後還要非常受歡迎,而且非常賺錢。沒有甚麼事比起只做自己就能賺錢更快樂,試問誰可以不停看《車窗望》因此收入增加?沒有。

在我們看來,紅歌星、球星與美國總統,大抵都是世界上最能夠實踐自我的人,他們擁有最多權力、能力與財力,在他們手上,滿滿是實踐個人願望、伸展自身期許的籌碼,亦具備強大的創作實力和空間,所以他們是夢想中的人,是幸福的,幸運的。也因此,所謂夢想通常都難以達到,亦以破滅為常態。

小丑只是志願,魔術師卻是夢想;記者只是志願,作家卻是夢想;只有自己話事、自己選擇如何展現、自決怎樣創作的人,才稱得上到達夢想。

而結局卻是,一切夢想都是假的,因為世界上並沒有誰能夠真正決定如何展現自己,就例如魔師必須依從魔術的技術程序,從不是隨心所欲,最多是好像隨心所欲,又例如作家似能完全用文字表達自己,但他們必須聽從責任編輯的提醒,與及受讀者的喜惡而影響。

即使最受觸目的大明星,經理人的存在似就是他們的剋星,處處牽制,處處制止,就因為他們必須依從巿場的要求,就例如香港,要扮純情、扮處女、扮單身,所謂展現自己是從來沒有出現過;或至少,是「紅」了以後就再也不能重現。

然而,這又如何?難道要控制這個夢工場製造了太多的夢,讓年輕人一個接一個投身娛樂和政治後,始知道自我從來都沒有完整過?還是我們應該堅持,他們正是最接近夢想的人,別輕言放棄,把自己的選擇權犧牲。畢竟就算跌死,他們永遠是跌得最精彩的人。

The Nok

2011-07-19

焦點

焦點,是很有趣的能力。坐在車廂,望向街道,整條街道上人來人往,年輕情侶、一家三口、師奶買餸、學生放學、文員放工、派發傳單、老伯煲煙,每一個人都在活動,整條街道都有著生命力,如果拍照,如果錄影,只不過是一場狂歡派對,沒有主角,沒有冷場,是一幕失敗的群戲。但我們能夠找到一個焦點。

就比方說路中心那一個派傳單的中年女人,當我嘗試聚焦在她身上,就似舞台上亮起一盞射燈,光束射在她的身上,身旁的路人忽然都模糊去掉,然後我就開始理解這個派傳單的人。她,是一個女人,中年的,身穿制服,正派傳單。看服飾似乎是一間餐廳的侍應,我想起來了,上車前我才拒絕了她的傳單,隱隱記得那是張雞脾一蚊折扣券,但我拒絕了。

那個女人不停地派傳單,但她手裏那一疊的折扣券卻好像沒有減少過,一直都是厚厚一疊。她重覆一次又一次地揭開著、排列著、點算著這些贈券,然後逐個路人都試試派發,有趣的是,大多數人都願意接過來。或者因為她站在馬會前,進馬會的人大抵覺得隨便拒絕人而遭怨氣,會影響彩數,因此無傷大雅的好事都會做一點,所以甚麼券都接?那麼說這個女人站對了位置。

然後有個男人帶著一個小女孩站在派傳單的人旁邊,射燈就轉移到他們兩個身上。有趣,因為男人時不時在看著馬會上六合彩的公佈欄,大抵是準備來買一發?應該都會吧,今期是三千萬啊。但怎樣做好呢?他不能帶著小女孩進去啊,因為她年紀太小了,而且那個女孩如此抱著爸爸,臉帶的笑容又這樣幸福,不斷說話,大抵都是可愛的女兒,不可以帶進污染的馬會吧?

但又有甚麼分別呢?既然父親都帶著女兒站在外頭,等的人無論是誰,都應該是和馬會有關吧?沒說錯了,的確女孩的母親從馬會裏出來,只是瘦瘦的、個子高高的,是很普通的年輕少婦,拿著剛剛買完了的六合彩,放進口袋,三個人就離開了現場。買六合彩無傷大雅?既然如此,禁止未成年人仕進入馬會,本來就是一件虛有其表的立法笑話。

剩下還在派傳單的女人。

其實又說不上是剩下的,因為她身邊一直都有無數人經過,就像剛剛某個女人穿著花碌碌的外衣,拿著皮手袋,臉上沒有一點笑容,走得非常匆忙;又例如一個只穿著白背心的老伯,典型的馬會fans,就拒絕了那張贈券,站在一旁煲煙;又或者一個似是剛下班的矮小肥女人,不假思索就拿了贈券,看了看,隨手就丟掉。

「焦點」是很有趣的是,因為射燈能夠將一個人,一個原屬佈景板的人,變成一個有故事、有人格、有血肉的真人。全篇都是很無聊的故事嗎?但坐在車廂內,就該有相襯的事要做,抽離來看,整件事情是挺完整的。

The Nok

2011-07-18

家教

說到孩子們的問題,例如他們在地鐵車廂內走來走去,在巴士上高談闊論,在大街上喝罵父母,在餐廳裏尖聲呼叫,在人群中胡亂穿插,在撞倒人之後不會道謙,人家幫他一把沒有道謝,遇見父母的朋友不會打招呼,這些討厭的小孩子,我們第一個想法就是「家教」。

為父母說甚麼話也許沒有意思,因為不合格的父母或者真的太多,沒有知識,沒有時間,沒有耐心,沒有想法,拼命賺錢卻把照顧與管教的責任都推給別人,甚至推給更沒知識的菲傭與印傭,如果這樣還能教出甚麼好兒女的話,大抵是奇蹟。但是,更大的問題是,要判斷一份家教是好是壞,或者本來是不可能的任務。

例如我們常用的結果論。甚麼是結果論?就是以結果論成敗,兒女是好的,那麼家教就是好,兒女是壞的,那麼家教就是壞。不是很正常嗎?小孩子在商場裏橫衝直撞,大小二便,滿口粗話,做父母的卻在旁邊甚麼都不做,沒有阻止,沒有訓斥,這個責任首當父母承擔。但誰人又會知道那些父母背後所做的事?又有幾多人知道孩子本質上有甚麼問題?

力盡心血,但孩子就是要離家出走,他就是識盡了壞蛋人渣,然後步上一條不歸的滅亡路,這種可憐的父母大有人在;混混噩噩,但孩子不但勤勉學習,還努力工作,然後告訴大家他從父母身上學懂了忍耐與包容,實際上只是父母甚麼都不懂,只是每天一起吃飯,第二朝便外出工作。從結果論來看必然荒謬。

即使不說極端的例子,但每個小孩子出生便各有其氣質,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暴躁,一肚餓就哭聲超大,但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愛笑,無論遇上甚麼人都會面露微笑,兩個孩子會遇上甚麼際遇,變成甚麼人,如無意外,大概都可以預知。而絕大多數人的生命都是平凡,沒有幾個會遇上孔子和南丁格爾。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是見步行步,孩子餓,便餵食,孩子要考試,便補習,孩子做錯事,便糾正;而真正對兒女有影響的,其實正是父母自己,他們自己的喜好、習慣和語言,根本就會成為兒女的本質,既然如此,身為父母就必須經常反省然後改善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家教,但有沒有誰會這樣做?為了兒女,自己首先變好?沒有。

既然大家都是順其自然,那麼孩子會變成怎樣,是有家教還是沒有家教,就變成依賴於兒女的天生氣質與環境塑造,於是成為了單純的賭搏,加上大群大群真偽專家群妖亂舞,信口開河的三姑六婆又成行成巿,藥石亂投,我們還能如何判斷一個孩子的問題,是不是家教問題?

有沒有結論?有,做父母真的要三思,至少要有個心理準備,你不但會成為差勁的父母,還會落人口實,因為你的兒女都不會太好。這樣想,才生育,心裏就踏實了。

The Nok

2011-07-17

球迷

將自身與某些偉大對象,以詭異的方式連結起來,慰藉心靈,是一件不可思議,卻又廣泛見於人間的事情,此之為「迷」「瘋」「狂」。

例如球迷。曼聯獲得聯賽冠軍、歐洲冠軍甚至三冠王、五冠王、得到幾多獎金、買入甚麼好球員,實實在在,跟曼聯的球迷有甚麼相干?除非他們賭波,否則在講求金錢利益的香港社會,曼聯球迷有甚麼值得開心?有甚麼好覺得光榮?這也算了,喜歡的人成功會令人快樂都勉強算了,但只因身為曼聯迷就須惡意罵別隊球迷是狗、是畜牲,意義又何在?

畢竟,無論香港的球迷如何聲廝力竭,其實球隊和球員並不會因此而有任何感覺。簡單說,今日曼迷可以痛罵某球隊的人,但他另一朝就轉會來曼聯了,球迷的立場豈不變得尷尬?甚至,如果整隊球員連領隊,都跟別的隊伍調轉了,球迷們又該如何自處?但說到底,其實曼聯做甚麼,又與曼聯球迷有何關係?為甚麼球迷的情緒生活會如此受到牽動?

如果我們真的以此理說球迷,就顯然不了解他們了,因為他們的熱情與愛本來就是荒謬的。對人們來說,他們與曼聯已經以「球迷」這種身份聯結起來,他們就曼聯,曼聯就是他們,是兩體一心,不能分割,所以忠誠與熱愛是他們最倡導的感情,新球員來到,球迷最講求的就是他們對球會是否忠心,與及最好他們喜愛這支球隊,而非「打份工矣」。

這種球迷心態,當然並非曼聯獨有,別的球隊、影星歌星、政治強人、球隊皇牌,總之凡有英雄人物,就自然有粉絲信眾。膜拜的人也許因為英雄們的才華與魅力而吸引前來,卻也不知不覺連他們的人格與說話都信賴十足,甚至連命運都感到連成一線,所以「偶像」結婚,他們或會衷心感到快樂,偶像受傷,他們覺得寧可自己代受,偶像被辱,他們就必定要十倍奉還。

或者生命實在太枯燥乏味,又可能生活真的太蒼白無力,遇上某些比起自己活得好太多的人,甚至說得上超人的人,不是妒忌,不是懷恨,而是將之神化,然後以「迷」的身份與之以幻象般的方式關聯上,仿彿自己的人生都得以昇華,即使想法漸「瘋」、行為已「狂」,但這就是他們最大的慰藉。

所謂 Fans,就是一種快樂的途徑,在沉重枷鎖下,找一個虛幻的支撐,為了討論區上的一言半語、電視機前的幾句舌戰,找得到生命的意義。這就是一個兩難了,透過教育,讓人們了解到這種行為是如此傻,故然是一種人格獨立的功德;但既然人們總是靠這種廉價方式,來假裝自己的品味高尚、眼光獨到,現在把這種鴉片除去,只能回到殘酷的現世,這又何苦?

不如與眾同樂,例如世界盃,隨便選擇一隊支持支持,難得糊塗吧?雖然巴西又好,德國又好,誰獲世界盃與你無關,但至少你會多一些朋友。

The Nok

2011-07-16

想像與幸福 (下)

人們說的「勝不驕,敗不餒」只是句空話,因為沒有人教過我們,敗者到底是甚麼模樣。例如全級第一名,我們至少想像得到,校長老師家長會對他堆滿笑容,摸摸頭,說一句「下次繼續努力」,然後頒他一個獎狀加一點點實際的現金,還可以上台分享幾句只有他自己才做得到的︰「平時應玩時就玩,應讀書時讀書」之類的廢話,這就是勝利者。至於全級第五十名、六十名、七十二名呢?沒有名字,沒有人注意,沒有任何可以想像的劇情,只是一個臨時演員的路過殘影。

沒有人討論、關心、想像到底失敗者應該是怎麼樣子,或者是想激勵大家奮發向上?但是想像力的殘缺與傾斜,考的差的人進步了,很自然很輕鬆很容易接受,但考得好的人退步了呢?由勝者變成敗者呢?難以想像,無法適應,自暴自棄,一落千丈。幸運的人如我,就可以在學校便親身兩者都試過,有如防疫注射,不用待到社會裏才染上一身水痘,痛苦難當。

所以,不妨從最基本的作文開始,我們都曉得寫「我的志願」,無論是飛機師好、醫生好、老師好,我們都想像到理想的好;試試寫「我的第三志願」或是「如果志願落空」吧,你覺得你會寫出甚麼來?我問過很多朋友,那些真心希望實現夢想的朋友,萬一夢想落空,怎麼辦?「呃……會當一個普通文員,朝九晚五,供車供樓,結婚生仔吧?」忽然之間人生變得極大落差,就是源於從未想像過理想以外的生活,或是只能想像一種最平凡的基層,沒有退路。

想像力的殘缺,固然使人無法處理意想外的情況,亦不能作出最合理的選擇,然而想像與現實的落差,同樣會帶來非常複雜的人生難題。例如很多人都試過失戀,為甚麼一段美好的愛情,一場願意委身的戀愛,走到最後,變成生死不相往來?因為想像中的愛情,與現實中的愛情,有太大誤差。

我們以為爽朗是一種很好的性格,你被她深深的吸引,心直口快,在污濁塵世中是一股清泉,我們覺得自己找到了最美麗的女孩。但在現實生活,你不得不一直替她抹屁股,爽直的結果卻不是容於現實,不斷地製造傷害,身為伴侶,你希望她會改變,但她不會。

又例如你愛上一個男人,他的外表,他的不羈,令你以為自己愛上最好的男人。但在現實生活,你只是圍在他身邊的其中一個女人,你沒有安全感,你每天都在戰爭,你希望享受浪漫的愛情生活,但浪漫在現實世界只是鏡花水月,千古傳說。你希望改變,但不能。

想像中的東西,放在現實,就似是夢幻中的冰雕,置於酷熱沙漠,剎那消逝。但人們會因此而意識並調整自己的想像力嗎?很多人在深深受挫之後,苦苦愁怨,但記憶消褪風浪平息之後,重蹈覆轍。為甚麼?為甚麼人類總是犯相同的錯誤?因為我們沒有修正自己的想像,例如我們去過一次痛苦的旅行,跟同行友人不歡而散,回來之後卻把問題歸咎於一時的天氣、地理的特殊與情緒的短暫不穩,卻沒有修正到,原來跟某些所謂朋友,到達外地,是一回甚麼苦差。

或者過於根深蒂固,所謂「親戚」就是「血濃於水」,所謂「愛情」就是「甜蜜相親」,所謂「老友」就是「忠肝義膽」,結果當我們觸礁、沉船、遇溺,卻依然重覆犯錯,我們沒有從經驗裏修正對這些事情的想像,結果不斷受傷。直至我們稱聲自己不再信任親戚、愛情與老友。

事物的本質、理想之於現實、理論與實踐,其實需要一邊實驗一邊修補,否則我們真正的幸福終如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得。

The Nok

2011-07-15

想像與幸福 (上)

幾乎可以斷言,想像力與人們的幸福與不幸、快樂與哀傷、積極與消極,有極大的關聯。為甚麼人們可以忍受每天十幾個小時,就困在獸籠一般的辦公室,重覆做無聊而沉悶的工作,苦捱著上司的無理與同事的是非?因為我們不單知道到最後會有薪金,而且還覺得收了薪金之後的快樂,抵得上現在的痛苦。然而事實上,根本我們一毛錢都還未到手,甚麼快樂之類全都是一種假設,所有忍受痛苦的理由,都是來自於我們的想像。

想像力是如此偉大,推動了人類做盡各種不可思議的事。例如人們會嘗試政治改革,甚至為此流血和犧牲,因為我們想像到不同的生活模式,可以是如何美麗;又例如父母會忍耐嬰孩的無理哭叫與無盡要求,因為他們想像到孩子長大後,會帶給他們的滿足;又或者戀人會花很多時間,做一些無聊而複雜的事情,因為他想像到愛侶會因此而欣賞他、稱讚他。所有美好的果子,還未到手,我們就先作付出,一切源於我們的想像力。

如果沒有想像,對未來沒有策劃,那麼人類的行為就只剩下本能與條件反射,餓就會食,急就會屙,想做便做,生兒育女只是發情期的後遺症,一切都不再是「意志與選擇」,再也不能「我選擇單身」。甚至說,想像力是自由的必要條件,沒有想像未來與因果的能力,就無從談起人的自由。

但是,關於人類的想像力,永遠面對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想像力很容易向某一個方向嚴重傾斜,導致整個畫面殘缺不全,而人們卻不容易察覺,更難以糾正。第二,想像與現實通常都會出現落差,但人們卻無法因此學懂了調節想像,或正確想像。

第一點字面上看來有點複雜,其實原理很簡單。

例如你準備跟情人去荷蘭旅行,怎麼想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未出發,先興奮。為甚麼?因為旅行荷蘭喎,美麗的城巿、蔚藍的天空、精緻的風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真的,旅行是非常快樂的,因為在你的想像之中,旅行就是這些畫面。

然而,旅行荷蘭事實上會發生的事情,包括長途而沉悶的交通、跟伴侶在執拾與旅程的爭執、時晴時雨的麻煩天氣、對事物與文字一知半解的陌生,這些卻從未出現在我們的想像之中,這就是想像的殘缺。為甚麼?因為我們對旅行的描述、別人的照片、旅遊特輯的介紹,從來都沒有說明「你跟朋友去長途旅行,因為疲倦而容易爭執」,但說明「風光如畫、處處美食」卻是重覆又重覆,這就構成了我們想像力的材料。

又例如情人節到了,一個人有女友,一個人只是單身,誰會比較快樂?幾乎誰人第一個想法都是有女友的比較快樂,只有想多一想、思考多一層,才會想起,有女友根本不等於快樂,甚至可以是一種災難。但是「成雙成對」就是用來形容前者,是快樂的正面的,「孤單」是用來形容後者,是可憐的負面的,於是「單身」所帶來的壞印象就成了定局。

有個朋友定居香港,不買樓,卻買船,在一般人眼裏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買樓我們有語言可以表示,例如「安居樂業」,但是買船呢?就是「飄泊無定」。加上我們有很多很實質的場景,讓我們想像有樓之人的生活,不過沒有任何畫面去想像住在船上的生活,更甚是,我們很容易想到「沒有樓」所缺少的東西,而無法想像「有了船」所多加了的優點。「買船黎住?唔係掛?」語言亦決定了我們的想像力。

「如果分手了,我想像不到生活要怎樣過」「會考零分了,我無法想像後果」「被老闆炒了,我不知道明天會如何」「香港排名下跌了,港人前途堪虞」種種憂心,種種不安,就是來自於想像力的殘缺,分過手的人很多、會考零分的人不少、很多人曾被炒、排名比香港低的地方一直生存著,但我們的教育與傳媒,卻很少描述這些事情的實況,所以我們缺乏想像力,無知,也因此恐懼。

但這一切都不易察覺,因為想像力受語言與經驗的影響,有多少人能夠抽離語言與自身經驗,來思考自己想像力的不足?

The Nok

2011-07-14

好心冇好報

這個世界普遍有一種說法︰「好仔係溝唔到女既。」即是說,如果你人品敦厚,做實事,說實話,可能是一個中學教師,安份守己,說話從來都不帶幾句咸濕笑話,平日的娛樂都是很普通的看看電視,行行商場,很專一,有積蓄,亦很踏實,在溝女這項比賽中,永遠都會輸給MK。

所謂MK,換一頭鬼五馬六的頭髮,衣著所謂潮就即是貴,每個月只賺七、八千元,但不停換手機換袋換鞋換外套,嘴裏三句一粗口,五句一淫賤,在他們的腦袋中永遠就是打機、睇波、落D、做愛,甚麼政治社會民生理想他一概不知道,沒有所謂明天,但他們三個月換一次女,每一件外貌都不錯。

幾乎變成了共識︰好仔是Mr. Right,作為結婚對象的話很保險,但作為溝的對象呢?永遠輸給MK。很多自命為好仔的男人不禁問,為甚麼少女們為那些沒有明天的MK,甘願上床,甘願獻上初夜,甘願自費落仔,甘願跟家人翻面,都不會選擇一個真正的好男人?所以結論呢,就是每個男人都必須學壞,一點點的咸濕與奸詐,是對女人的迷湯,如果堅持做好男人,即使長跑到最後會勝出 (雖然結婚……對某些人來說,應該是落敗?),但就永遠都無法擁有處女。

這是一個「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的變種,本為道盡世態荒謬,好心冇好報,想不到放在今日社會的男女關係中,竟能搬字過紙,恰恰套用。

事實到底是否如此呢?這種敗者論,不少是因為自己敗給了MK,就結論出全部好仔都會敗給MK,於是大肆抱怨;而沒有敗給MK的人,本來就覺得天公地道,因此並不會刻意高談一些理所當然的常識。於是,就逆向形成了一種廣被謠傳的新常識,充斥著年輕人之間,不假思索,不加驗證,出口成文︰好仔溝唔到女。

雖然聰明的人會明白,這不過是一句無傷大雅的笑話,或是用來影響女性,增加自己本錢的心理遊戲,但還是有不少笨蛋,把它奉為金科玉律,視這種敗者論述為金句,於是替自己「溝唔到女」找到個堂皇的理由,安心地單身,然後酸酸地永恆地指責︰港女就是這樣討厭,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最後,還化身為教師傳道,將負能量散發。

所以,我想說的就是︰「真正的好人,不會期望有好報。」這不是說做好事一定沒好報,或者做好人就不能有好報,而是有好報也好,沒好報也好,這不應該成為我們做不做好人的理由。正如,為人誠實,不是用來溝女的,誠實並不是溝女的工具。當我們說自己為人誠懇,卻抱怨「溝唔到女」,其實就是虛偽,因為我們的誠懇只是用來感覺良好,還視「德行」為工具,用來溝女,所以我們從來沒有真心的行仁義。

會不會有種可能,就是「德行」反倒過來防礙溝女大業?這個唯一可以說的,就是甚麼人就會吸引甚麼朋友,不是妨不妨礙,而是我們期望若何?真誠敦厚的小男人期望吸引一個虛謊野性的豹女郎?沒有這回事。如果有,其實你骨子裏就是壞,只是不夠勇氣去使壞,便誤把自己演繹為好,於是沒有女人接近,這種男人最沒種。

The Nok

2011-07-13

喜歡類型

一個人說自己喜歡甚麼 Type 的人,永遠有別於他最後的戀人,基本就是常識。或者你聲稱自己喜歡豪氣的人,但最後愛上了溫柔的女孩;又或者你相信只有知性的男生才是你杯茶,但最後還是跟肌肉型男走在一起。說自己喜歡甚麼,跟真的喜歡甚麼,是兩回事,大家都知道了。

但「你喜歡甚麼類型的人?」依然是不會結束的話題。夏令營晚,星空之下,幾個女孩吱吱喳喳的,有甚麼好講?不外乎就是問到底你喜歡怎樣的男孩,然後配對︰喂,你鍾意運動員喎,果個岩你啦,之類。男孩比較簡單,就是幫女人排名次,兩條隊,臉蛋及身材。

既然知道「說喜歡」和「真喜歡」根本是兩回事的話,為甚麼還要在這個問題上打轉?為甚麼還要用這個做起點,走去談甚麼愛情指南、擇偶教育?如果愛情根本是一時衝動,從來與理性與理想扯不上關係,「談」愛情本身就沒有意義,和討論世界上有沒有吸血殭屍一樣,純屬創作。

但我們依然要談。即使不是愛情,我們一直想為自己的喜惡做一個總結,例如我們會想整理出自己喜愛看甚麼書,但把整個書架的書拿出來,卻總是說不出結論。在圖書館,在書局,在書展,有些書我們看了書名就不會翻,有些書可以吸引我們拿起來,有些書我們直接就會買,但它們之間有沒有共通點?共通點又是甚麼?只能做,無法說。

看見一幅畫,我能說得出為甚麼我喜歡,或者是色彩的陰沉,也許是題材的偏鋒,但遇上另一幅同樣陰沉,也相同偏鋒的作品,對不起,卻竟然無法將喜愛的感覺複製過來。這種說法,就似是覺得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愛,從來不在它們的屬性 (attribute),而是本質 (essence) 裏頭有一顆獨特的靈魂,無以名狀,不能轉移,正是它深深把我們的內心吸引住。

所以情人眼裏的,不單是西施,還是天下間獨一無二之事,戀人問「你到底愛我甚麼?」這裏沒有答案,因為無論愛的是率性、是眼波、是聲線,都只是內裏獨特靈魂的虛掩,兩注靈魂的深深吸引,沒有語言可以表達,因為它是如此獨特,世上無事可作比較與分類,亦無從建立起愛恨的知識論。在我們的眼中,深深愛上正是靈魂的騷動,別想太多。

The Nok

2011-07-12

李小龍

李小龍有沒有被神化?我想大概是有的。

神化,就是一個人本身是怎樣的,好像已經不太重要,在他身上的符號,他的話語,他的名字,他的傳說,倒過來成為了更重要的崇拜對像,取代原本的人變成一種信仰,這就是神化。

就例如葉問都可以變成一套接一套的港產片大作。葉問是如何強勁我沒有質疑,只是強勁的人肯定不只有葉問,他也不會是宇宙最強,然而變成話題,只因為他是李小龍的師傅,否則就算要拍,也應該拍更多嚴詠春。李小龍的師傅有甚麼了不起?因為李小龍就等於功夫,他成為了「好打」的符號,而符號的起點就是葉問,所以葉問就是「好打」的起點,很有商業價值。

又或者某些人深信李小龍與別不同,因為他是功夫裏有哲學,截拳道不只是打交,而是一套思想。這個不單鼓舞了很多學武之人,深感自己學的不單是功夫,而且是投身於「武道」;亦鼓舞了很多讀哲學的人,因為他們見到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是哲學如何以「實際」的方式展現出來,而且受歡迎。至於李小龍和截拳道的哲學到底是甚麼,認真研究的人則少之又少。

「李小龍如果未死,Tony Jaa、李連杰、甄子丹哪一個會打得過他?」類似的問題,無日無之。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些假設性問題,是一點意義都沒有,完全沒有任何方法,去證實到底甚麼答案才是正確,既然如此,問來做甚麼?其實就是要證明自己的想象,是理性的,是公認的。如果這不是神化,這不是傳道,又是甚麼?

但神化有甚麼問題沒有?大概也沒有的,雖然偶爾會招來更無聊的人,來挑戰甚麼「李小龍也不外如是」之類,但整體而言,李小龍的名聲和地位從來沒有低落過;更重要是,在國際上始終抬不起甚麼頭的中國人、香港人、華人,有了李小龍,至少我們不是東亞病夫。

話說回來,《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正如書名,它是一本討論李小龍、截拳道的想法,大概是很道家的,而他也一再強調人活著,就該忠實地表現自己,而不是按照「應該的」來生活;但總體來說,還是他的一份哲學習作,沒有真的在教拳。唸哲學的人讀來未必有用,沒唸哲學的人讀來又也許太悶。

不過,所謂神化,就是「有出過書」遠遠比「書的內容」重要得多,李小龍,一個哲學家、一個功夫家,這就夠了。

The Nok

2011-07-11

今個夏天,還未游水

(圖源)

對於沒有暑假的人而言,夏天一早就出現,真正的夏天卻是悄悄到來︰四、五月就覺得太過熱,但是沒有察覺到「傳統的」夏天,也就是七、八月,不知不覺便來到了,而且差不多已經七月中。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總會說一句話︰「今個夏天,還未游水。」

游水就似是一種儀式,是一種迎接季節的典禮和程序,每到夏天,我們就似是必須要去游一游,無論是泳池抑或是海灘,沒有游過,說得就好像沒有經過夏天。越來越接近八月,還未游,到了八月中,還未游,過了八月,還沒有游,感覺上今年的夏天不單完了,而且白過。

事實上游水的確是很季節性的,冬泳甚麼別去幻想,但每年暑假去有水的地方泡一泡,就是我們的童年集體回憶與夢境,因為夏天與游水,是不可思議的一回事。

例如長高。我身上並沒有發生過甚麼一個暑假沒有見,便高了十公分的奇跡 ── 這些都是屬於別人的日常事;但無論如何,游水是一個永遠的魔法傳說,傳說只要在夏天好好地游水,男孩子終於就可以高過心儀的女孩,然後大家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成為一對。

例如拍拖。夏天,在某一個離島上的渡假小屋,朋友們相約共渡兩三日,胡胡鬧鬧,或者是很純情的只是閒逛、打牌、游水與BBQ,而你和她,就在某個深夜時份,悄悄的在屋外談心事。面對漆黑的海灘,聽著潮水規律,此刻永恆。不是甚麼秘密,或者只是說說去年養的那隻小貓,又或者是最近電視劇裏的爛笑話,但你多麼希望她會忽然依傍著你,又或是在海灘上漫步時她會主動的拖住你……那一夜,卻是甚麼都沒有發生。

例如友情。中學時期的友情,總是和赤裸裸的夏天有關,仿彿沒有這樣在水邊玉帛相見,沒有在更衣室互相看著對方換衣服,沒有在一絲不掛的情況下講廢話,就不算為老友。很中學,很無聊,但是很有年輕的味道,身處當中是很自然的事,一旦我們意識到這就是友誼,就代表我們不但老了,而且太多年沒有真朋友。

沒有游過水,沒有經歷到真夏天,有甚麼問題?很難說,因為現在的夏天,都變成動漫節與賣書展的季節,人頭湧湧在會展,趁墟成為了我們這一代的新集體回憶,浮沉在消費娛樂的都巿色慾之中,沒有純情,只有現金,夏天早就不再浪漫。遊學團?Come on,這不是我們的故事。

日本人還習慣夏祭與花火大會嗎?如果還有,我就完全明白為甚麼暑假飛機票貴兩倍,還是那麼多男男女女飛去日本,因為那裏有我們早就失落了的夏天。

The Nok

2011-07-10

情感清單

快樂就是︰
1. 女兒天晴BB有意無意的笑
2. 女兒天晴BB跟著我說話 (其實是我「噢」她又「噢」)
3. 一篇文章很多人like
4. 跟所愛的人靜靜渡過夜晚
5. 閱讀喜愛的漫畫
6. 在最疲倦的時候沖一個美妙的熱水浴
7. 想到有趣的靈感,寫出有趣的文章
8. 藍天與白雲
9. 買到新玩具也學到新玩意
10. 發一場好甜的夢,醒來覺得現實亦相當不錯
11. 跟合得來的朋友做一些偉大的嘗試,可以失敗,但仍然友好
12. 看到好朋友跟好朋友拍拖

擔憂就是︰
1. 半夜醒來女兒沒有動靜
2. 女兒噴奶、哭鬧,既不想進食又不想入睡只想哭
3. 朋友失去音訊
4. 看著朋友做錯誤的決定
5. 失去智力、手腳或是五官

疲倦就是︰
1. 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乾等
2. 背負著別人的期望來工作
3. 工作徒勞無功,例如辛辛苦苦餵完奶,就嘔奶

忿怒就是︰
1. 沒有

悲傷就是︰
1. 媽媽老了

這個清單是用來提醒自己,到底我是過著怎樣的生活,雖然世界上想不通、參不透的事情還是不少,而且事事逆意、物質匱乏,但是原來值得快樂的事情還是有太多太多,而且跟錢銀甚麼的沒太大關係,即是說,窮但可以很快樂。一年後,五年後,十年後,我還是會重覆問這些問題,對比一下,到底我活得如何。

其實《車窗望》從來都很勵志的,你說對不對?

The Nok

2011-07-09

記仇

看得太多壞腦的勵志叢書,真的以為「forgive」來自於「forget」,所謂寬恕,就是時間沖淡一切,唯有忘記才能稱作原諒,也因此相信了如果要饒恕別人,就必須忘記他的作所作為。可惜,我的記憶力還是太好。

對於甚麼有記憶力,人人不同,例如某些人非常擅長記住異性,看過一眼,見過一面,知道了名字,就永遠記住,越漂亮越記得牢固;又例如某些人輕易就記住了日期,是球賽日期,絕不會弄錯,有些更進一步連賠率都記住了;又有些人很擅於記住歌詞及音律,甚至天份高得可以即席自彈自唱。至於大多數人,記憶力深受情緒影響,越強烈的情緒事件,越會記住。

而我就擅於記住負面的事,被傷害、傷害人通通都記住,相比之下,快樂的時光與幸福的日子,印象總會一直一直模糊下去,除非被故意提醒。就這一點而言,是頗令人苦惱,因為這不單是情緒選項的問題,還多少涉及道德情操,試問一個經常記著別人缺點的人,怎會經常寬容的待人,客觀的看事呢?

是很深刻的,尤其是某些人的嘴臉,看過一次,無法忘記。或者他已經改過,又可能他會為此而後悔,但如果他就沒有如此戲劇化的面對我而道歉,就無法讓我忘記;又或者某些被人說吹捧得太重要的人,例如親戚,甚麼血濃於水,一旦他們壞就令人更難忘記。但事實上,我並不容易記恨一個人,即使他對我不好,因為人的壞總是必然的事實,任何人都壞,但當某些壞是因為我的錯,例如因為我令人討厭,所以他討厭我,於是向我使壞,這種傷害最難忘記。

因為察覺到自己大有問題,所以吸引別人的傷害,使我更為受傷,不禁問自己「我是這麼不堪的嗎?別人是如此厭惡我嗎?」例如我曾被同學暗示為「寄生蟲」,至少十年前了,到今日還是記得清清楚楚,以至於我無法再坦率跟那個人相處,早就成陌路人,因為我無法忘記,也因為我害怕,害怕直到今日,他依然是如此看待我。如此被傷害,令我記恨,因為他在提醒我,我是如此不堪。

無法忘記,也因此無法寬恕,是真的嗎?Forgive 就是來自 Forget?然而我現在相信,正好相反,沒有記住的恨意,就沒有真正的寬恕,如果我忘記了你的惡,又從何說起真正的饒恕?因為你已經不再得罪我,我已無法從你身上嗅出厭惡的氣味,這又如何辯白這是一份寬恕?寬恕的最大敵人,也許不是記仇,而是遺忘。

但矛盾在於,假若我聲稱已經寬恕了你,但我對你的惡依然歷歷在目,半夜醒來還是想起你對我所行的傷害,那麼我還算得上是饒恕,算得上放開仇恨加在你和我身上的枷鎖嗎?很困難,我渴望從今日開始不要再彼此傷害,還希望獲得你真誠的道歉,或者我就可以從恨意的煉獄中假釋,盡力忘記。

也許 Forgive 的真正字根,其實是 Forsake,唯有背棄自己的信條,背叛自己的感受,背離自己的過去,用理智壓倒內心的衝動,一切方會終結。到了最後,還是強逼自己忘記這一切,終能寬恕。雖然,或許,越想忘記,越是記起。

The Nok

2011-07-08

學習‧成長‧常識

如果你還有在看漫畫《全職獵人 hunter x hunter》,大概會記得獵人會長講過一句說話,他已經很老了,可能過百歲,亦是故事中頂級實力的人物之一,他說︰「在這個年紀還能當一個挑戰者,真是令人熱血沸騰。」真是一句精彩的對白,對哦,到了某個年紀,某些事已經無法再做,亦很難去做,就例如當一個挑戰者,又或是當一個學生。

也許是自負。到了某一個年紀,人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學得很夠,在某個領域可以很自信地說︰「駛咩你教?我教返你都仲得。」甚至乎,到達人群中某個地位,例如被尊稱為博士、知識份子、高學歷某某,忽然就會相信自己甚麼都懂,在任何領域都有自己一套看法與技術,也許不自覺的,就愛說教卻不懂得聆聽,言談中展露一種「即管聽聽」的態度。

又或者某些人,例如我自己,每到一個新階段,總會覺得自己看通透了,過去的確未夠成熟,但現在呢?已經非常之看透世情。初中的時候如此,高中的時候如此,大學的時候如此,做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如此,如此如此,然後我發現身邊的人都是如此。所以有些人從來都覺得自己甚麼都懂,只要有機會,總會流露出「別小看我啊」的敵意。

因此,當一個人來到某個年齡,還能享受當一個學生,怎麼來說都是美妙的事情。因為做學生的好處,就是可以亂來,可以做錯,可以不負責任。看見無法判定的問題,大可以明目張膽地說「我唔識喎」,而不用再硬著頭皮,勉強選擇一個將會是錯的答案,然後還要找幾百個理由去解釋自己為何犯錯,以保持誰都知道不太重要的尊嚴。

更重要是,我們可以真的學點新東西,久違了的「成長」再次回來,自尊心要是放得下,其實這是一種自由,是飛翔,不用再瞎子領路。

然而事實是,這個社會容不下成年學生,應該說,如果你已經是成年人,社會就不再期望你是一個學生,調轉也可以說,如果你是一個學生,就不能期望社會待你如成年人。似乎成年人跟學生是個不相容的屬性。

那麼所謂「成人教育」呢?那些不是教育啦,是證書課程。因為在這個社會,做成年人,就必須展現出一種成熟的處事手法與態度,在商業社會,根本沒有誰耐心等待店員去學習,嘛,我們是消費者,不會喜歡見習生的接待,嘛,我們是老闆,亦不可能付錢請沒經驗的人來開工。這是個沒有學生的成年世界。

所以我們一畢業,就必須經歷非常長時間的反學習過程,我們要不斷裝作自己很懂,暗暗地想盡辦法跟隨社會步伐,一知半解,將錯就錯,一仆一碌地適應社會,然後,我們毫不察覺自己的成長,因為沒有正規的教程與階段,亦沒有如畢業式的里程碑。有的只是我們每一天都相信,現在的我是最好的。

也因此,我們無法察覺自己某些觀念與態度是如何出現,我們慢慢形成了很多很多處世之道,卻以為這些都是「常識」,是「正常人都該有」的,卻混然忘卻自己是從哪裏學習回來。所以老行專會責怪年輕人,師兄會責怪師弟,甚至父母會責怪子女,「為甚麼你們如此沒常識?」

於是,小數人察覺到自己的轉變,來源於某些獨特經歷,就很渴望將同一方程式套在別人身上,例如子女。所以父母去過軍訓營,就會送孩子去,父母揚過帆出海,就要子女試一試,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是如此成長起來,兒女們就可以走同一條路。可行,抑或不可行?不知道,但更多人展示出來的失望,總在折磨著別人吧,或者,根本從來覺悟都是隨機之事,只能求謀事在人,不可望成事在天。

The Nok

2011-07-07

五個你不應該用電腦的理由

如果你有以下情況,其實你真的不應該用電腦,你比較適合紙和筆。

1) 舉凡電腦有問題,你第一個想法是「問人」。

無論是喇叭沒有聲音、下載了的檔案無法開啟、無意中刪除了資源回收筒、顯示屏的顏色不正確、電腦中毒、上網太慢、閃卡流出,你第一個想到的,不是google,不是yahoo,不是找找討論區,而是打電話問人。那麼,其實你根本沒有資格用電腦,是的,請賣掉你的電腦,然後每星期買幾本八婆雜誌就好。

2) 沒有裝,亦不打算裝防毒軟件

網上至少有四、五種合法的免費防毒軟件,破解版的亦有不少,在今日電腦病毒比傷風病毒還要多的世界,連最基本的措施都沒有想過做,證明你是電腦界的邊緣人,不單危害自己,最慘是會連累身邊的人。請你收手吧,別再害人了,請用打字機。

3) 習慣了甚麼都開來看看

無論是msn的連結、電郵的附件、網上的轉載網址,如果你就是那種急不及待、沒辦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必定要看看是甚麼的用戶,請你由今日開始,告訴身邊的朋友,有事,打電話,因為你的電腦會送去堆填。如果你沒有勇氣扔電腦,就請你送自己去堆填。

4) 情感爆膨,馬上轉載

有人病危急需稀有血型、半夜不要刨蘋果、地震時的自救方法、十個偉大的母親、陳奕迅徐濠縈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你不單喜歡,還最愛轉載,而且不問來源與真假,只求第一時間獲得讚好,那麼,請好好去看那些心靈雞湯量產書,在小書店只賣 15元一本,還有一大箱放在門外任人翻閱,也不怕被偷,最重要是別再上網了。

5) 堅持要用 IE 看大陸網頁

其實呢,到今時今日還只知道 IE 的人真是不少,不過也都算了,但為甚麼你不會知道 firefox、chrome、opera,但你會知道這麼多大陸網站?而且你會頗熟悉 QQ 及一大堆來歷不明的簡體電腦軟件?最恐怖是,下載了 .exe 你會毫不猶疑地打開,得心應手地安裝,理直氣裝地使用,而 IE 上一條條意義不明的 toolbar,及已經不清不楚的首頁和不斷彈出的廣告,你竟能適應了……

連吐槽都無力,因為你身上已經同時有愛滋、椰菜花、梅毒、淋病、花柳……雖然我不知道這些病名是否有重覆,但肯定嚴重到連 format c:/ 都覺得浪費時間。請你把電腦好好火葬,可以嗎?

The Nok

2011-07-06

不可思議事件簿

世上奇異的事太多,大家都是正常人,應該覺得奇怪,但沒有。又或者,會覺得奇怪的人才是不正常,這個嘛就是可悲的意思。

例如為甚麼樓上永遠都有裝修,總會有人在用鎚在用鑽,不論是假期抑或大清早又或是在深夜,怎麼就不能等一等?就不能等大白天?有甚麼要緊得馬上就拿起鎚來,砰砰拍拍的在弄?真的,每次我都會上去看一看,就發現有些大叔或是老太婆,在地上弄根本不重要的東西,例如果仁,說一句,他們就會停止。既然如此,何必當初?非要把別人弄得不高興不可?

又例如為甚麼坐車一定要講電話?就這麼幾十萬上落,秒秒鐘都是錢?同一架車,同一時間,同一大嬸,每個星期都在講電話,由上車見到她拿著電話不停地講,直至下車仍見到她未收線。這班車我一週才坐一次,或者事實上她每天都坐同一架巴士講同一部電話,全個車程未停過。厲害在她不用喝水,甚至不用回氣,能夠一口氣無間斷說話。

而內容呢?國家大事?遙距進行緊急心臟手術?抑或是勸導人別跳樓?由於她太大聲在我腦後轟炸,逼不得已就知道了全個故事,正好是她的新抱與她的甚麼舅父之類的過節,又或是同事與同事之間的是非爭論。天啊,為甚麼要在這裏做廣播電台,而不回去更適合她的茶樓呢?我根本不想知道這些只有負能量的故事。

還有,我一直以為講電話應該是一種對答,我講一句,你聽了,回答一句,諸如此類。但世界上總是有些人可以不停講,我在想,電話另一方的是甚麼人呢?留言信箱?抑或根本沒有接通過?

我又以為,報紙每天都說又有新科技發明,電話又一部比一部厲害,也許有一天買部 iPhone19,就可以取代所有電器,能夠洗衫、煮飯、打臘、遙控電視,但是為甚麼我們還要打針?怎麼這種古老的醫療技術,在幾百年來依然沒有改革過?「注射預防疫苗」仍然是每個孩子的童年陰影,就是要折騰一下家長與學生,卻以為這種疼痛是必要的?

也許你會說,「唔打針可以點呀?」這當然是核心問題,正如當年有人想去對面岸,「唔搭船可以點呀?唔通飛呀?」對啊,難道人類可以飛嗎?就在飛機發明了這麼多年、飛行變成常識之後,打針依然是痛苦而不幸的原地踏步。有沒有誰想過改革?

最後一個不可思議的,就是為甚麼人們總愛找人修電腦?這個社會很神奇,懂得修電腦是很厲害,但最好就不要讓人知道。為甚麼?因為一句「我上唔到網呀」,可以是硬件、軟件、網絡、網站等成千上萬個問題,但對於這些人來說,只會是「壞電腦」這麼一件簡單的問題,所以呢,既然有你這個朋友懂得修理,就可以面不紅耳不熱地叫你來「幫幫手」,而且不給錢。

為甚麼就在 Google 這麼方便的年代,還是有成千上萬的人,懶得上網找答案?只要他們願意看一看,就能夠清楚自己的要求這麼無理而無聊,也該羞於請朋友「義助整電腦」吧?

The Nok

2011-07-05

後悔

一個人年紀越大,有些問題就變得越沉重,越無以承受。

「如果可以的話,你想回到何時?」

如果你還是十二、三歲,可能無法明白這個問題的意思,甚至,你只希望日子快點過,你只想早早變為成年人,不受監管,你想說一句︰「有甚麼事我會自己負責。」你猜想一個人活到四十歲就該去死了,因為生命只需享樂到這個時間,人沒有必要活得這麼久,要說要從哪個時候重頭開始?開玩笑嗎?

到你二十多歲,開始進入社會,營營役役,由滿腦子偉大理想,變成屈從於三餐一宿,由甘願為目標而「蝕底少少」,變成永遠相信自己under-paid,由期望新的工作新的挑戰,變成只求原地踏步毋須改變。某一個朝早你看看鏡裏的自己,才驚覺原來生命中最快樂的日子,早就過去,沒有珍惜過的花樣年華,已然消逝。淚流下,你想回到校園時。

又或者人生步入三十五,事業尚算不錯,又可能積儲已經不少,甚至你組織了屬於自己的家庭,但你已經忘記甚麼是愛情。某個深夜,你會從夢中醒來,眼看著天花板,暗暗後悔某一天你沒有說該說的話,她,等了你三年,只能失望地與你的好朋友在一起,今天她如何呢?又或者,你傳了不該傳的sms,自此之後,這句懊悔到今日的衝動說話,成為了你和她之間最後的一句。你只想回到那一天。

可能你已經五十歲,中年都幾乎要結束,你才知道甚麼是人生,甚麼是真正有價值的事,你失去了你的父母,你也失去了你的兒女。或者你只會想多一日,只想多一日去好好珍惜失去的人,好好擁抱那曾經深愛過的。但你更想一切重頭開始,因為你知道,那傷痕累累的生命,是由太多太多的錯誤重疊又重疊,變成今日無可挽回的日子。

為甚麼人類總是會後悔?為甚麼一個決定的對與錯,從來都出乎意料之外?為甚麼生命中那些關鍵的時刻、扭轉命運的事件,總是悄悄地來,毫無預兆?

如果人生就如同肥皂電視劇,到了重要關頭,沉重音樂就會響起,警剔參與現場的觀眾,喂,別眨眼別離場,因為最關鍵的情節要發生了;又如果人生就如同電腦遊戲,可以save,可以load,在做決定的時候先停一停,等一等,讓我們試試這個選項,又試試那個選項,即使無法完美,但至少讓遺憾減少一點。

又或者,根本現在就是最好,因為在做足了準備,選擇了最合理最理想的最後答案,命運始終會違反我們的意願,脫離我們的控制,回歸悲劇;正因為我們沒有機會推倒重來,事情的敗局才不至於全責在我們身上,看通了這一點,醒覺,原來我們只是過客,緣起緣滅,又何苦執著100%完美全通關?

The Nok

2011-07-04

開空窗與隨筆

忽然之間,因為疲倦,因為忙碌,因為枯竭,而不得不開一次空窗,是一種甚麼感受?

創作最惱人的地方,莫過於有太多想法,卻沒有時間可以好好整理,就算有時間,卻沒有體力去認真思考,就算有體力,卻發現思考遇上過多障礙。有時我們會歸咎教育制度,我們以為,以人生四份一時間去接受的教育,從來沒有疏導我們所接觸的過多資訊,以轉變成富有靈光的意念,卻硬化為一段段的死知識,只好不斷重覆前人說過的話,無法打破既定思考框架,結論老土。

創新是很困難的,首先因為語言本身就有限制。我們無法脫離語言來思考,但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早就有既定定義與延伸意思,而且越複雜的語句和概念,就越有更多難以突破的習慣牢籠,緊緊地鎖住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方向。而比起這個更為麻煩的是,原來我們有更多未經理解與消化的說話,早就熟習而運用,使生活僵化。

比方說,遇上困難。「船到橋頭自然直。」這是我第一句想到的說話,雖然我根本不太明白何謂自然直,特別是說到船的話,我還未能夠想像到船是如何遇上橋頭,然後就變直,但是,我就可以如此隨意就使用這句話,沒帶有甚麼質疑。然而,假如船到橋頭根本不會自然直,在錯的前題下,是否理應質疑這句話的真實性?即是說,事情總是往壞的方向發展?

又例如遇上朋友家人身故,我們自然說一句「節哀順變」。這是甚麼意思呢?為甚麼哀傷要「節」呢?節制?怎樣才算為節制?身為旁觀者,我們從何處去想像朋友的痛苦深度?即使我和他一樣失去父親,他和父親的關係,又豈同我與自己父親的關係呢?我們根本沒有講述任何情緒該如何處理的基礎。那句更懶惰的 R.I.P. 也是如此,這句話是說給誰聽的呢?

不單是語言,我們對生活的無力感,也使創意變成枯乾,畢竟每當想到「說了又不會怎樣」的時候,不知幾多意念就這樣消逝死亡,有如缺乏信心的蝴蝶,無法破繭而出,最終悶死在蛹內,以毛蟲的身份完結一生。

但有時人類還是挺有趣的,例如當你執筆,就自然會想到要說甚麼,筆好像自己走,字好像自己出來,這個也許就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倡導的以潛意識引導意識行為,脫離刻意擺佈的匠藝,變成使心靈共鳴而震撼的真實創作。若果一日寫作能達到這種境界,不但使空窗變成歷史問題,而且創作會變得更加有趣。

The Nok

2011-07-03

純粹政治計算

在成本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普通人理所當然不會改變。這也是某些人不去投票、不去遊行、不去參加社運的理由,因為在香港人的一般意識下,總是覺得這些動作並不能改變現實。

當然你會馬上駁斥︰「做了不一定行,但不做呢,就肯定不行。」很勵志,但凡是勵志的東西,我們總該要認真再想一想。例如,為甚麼如此有意義的事,如此無償的行動,分分鐘被警察告阻街或鎖進大牢,卻換回巿民一句︰「點解你要阻住我返屋企?」我們當然可以簡單總結一句︰香港人太自私;但亦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當社會運動無法爭取巿民認同,除了指責巿民奴隸心理外,我們能不能先改變甚麼?畢竟,社會運動是為人而做。

「為左社會前途著想,點解少少塞車都唔忍耐下?」這個問題很有趣,正好跟「民主」概念背道而馳,因為民主就是以尊重小數人的利益為大前題,所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並不是現代三權分立、選票同值的想法。當然某些人可以為了偉大的目標,受到道德感召,於是甘於犧牲自己甚至死亡,但通常都限於真正偉大的事,又至少是切實可行的事。那麼塞住馬路,對針對的高官有沒有構成影響呢?

「有!因為增加社會成本,就是增加高官的政治成本。」這是非常流行的看法,也是整個社會運動的大前題。在香港,成立嗎?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是的,當年七一遊行逼使廿三條立法失敗,董建華更間接因此而下台。黃子華曾在「無炭用」說︰「如果董生變返普通人,出到街,度度都係大型屋苑……」事實呢?董建華連任了全國政協副主席,而我從沒有在街上遇見過他。

在香港,幾乎所有社會成本,都沒有轉換為政治成本,一部份彈回給參加者,例如被巿民冠上「激進派」「反中亂港」的名字,一部份轉嫁在路過的巿民身上,然後最主要就落在警察身上。「對抗警察」幾乎成為全球抗建制的最核心的活動,但有沒有效呢?還是變成純粹宣洩?那些以外國例子解釋香港太溫和的朋友,四處商舖被破壞、放火、遇劫,是不是社會運動的代價?把警察推倒了,政府是不是會改變?

我常常都在想,如果某項政策,只要那個官員還未死,就一定會實行,那麼社運人仕會怎麼做?我並非鼓吹如鄉議局提出的革命流血之類,而是想起為甚麼在美國人人都有權利擁有槍械?除了抵消體格上的不公平之外,還要抵消政府與人民在權力上的不平衡,面對暴政,人民可以拿起槍來推翻,正因為可以「激進」,使得「理性對話」變成一個合理的臨界點,萬一理性失效,人民是有「不理性行動」這個選擇。

所謂「激進」,就是以暴力代替語言,以權力代替理性,最近知識份子們說政府的政策在挑戰著知識、常識與理性,萬一強行通過就打破了臨界點。在政治成本的計算下,打破了,又如何?

重申一次,我不是鼓勵暗殺,以增加政府 (特別是高官) 的「真正成本」,因為這種做法自有它的問題,例如與事者顯然違反法律,要坐牢,亦會導致更多人同情死去的高官,令民心轉向;此外,這是真正放棄了「民主」的手段,再無法以身說明民主的價值,試想像如果政府透過暗殺反對黨成員以鞏固統治,這是個甚麼世界?我們還能夠批評政府嗎?為甚麼甘地要進行不流血抗爭?寧願絕食?當然,他面對的始終是重視 fair play 的英國。

說了很多,總結一下︰
1) 增加不了高官的政治成本與心理成本,而將成本轉嫁在路人與警察身上,這種社會運動會失敗的話是理所當然,亦無法合理地召集到群眾的支持,而變成跟巿民對立,混亂地互相指責扣帽子文不對題脫離群眾。

2) 不要太常用「暴政」這個詞語,因為當你使用,就該用暴力來回應,理性是回應理性,但如果你沒有暴力這個選項,當然沒有權力去指責人行暴政。這只是軟弱的濫用語言。當然,暴力除了施放於他人,也可施放於自己,例如自焚和絕食,當然我不會在這裏鼓勵你做。

3) 打警察並不是社運,那些因為被抓進牢而沾沾自喜的人,請小心。始終,當警察不抓你,你又可以做些甚麼?衝進政府總部簽署文件?這是更重要的問題。

2011-07-02

口頭政治與時事

每個人身邊總有幾個口頭政治時事家,他們能夠從美國獨立歷史開始,經過甲午戰爭,分辨三民主義和網球場宣言,再論述本地政制發展的左派與泛民之爭,然後評論中港人口流動問題 (亦即蝗蟲說),到地產霸權、官商勾結及官僚主義,非常關心社會。然而他們卻乞人憎,為甚麼?

講政治,講時事的人很多,梁文道、陶傑、沈旭暉,由一大群學者、博客到 facebook,整個世界有非常多的人在談論時事政治,他們甚至參與社會運動,改變政治生態。但那些討論的口頭政治時事家,跟那些真正值得欣賞的政論者,有甚麼不同?單刀直入 ── 只有政治意見,卻無政治理想,最為討厭。

其實政治與時事,的確與我們的生活大有關係,為甚麼十蚊五個橙,變成十蚊三個,是由千絲萬縷的原因所造成,其中政治政策的影響相當重要。問題是,所謂政治意見,就是動不動就將極大視野的東西,套用在非常個人的事務上,隨隨便便就用上了「公平」「正義」「自由」等概念,卻沒有謹慎處理,自相矛盾、偷換概念亦不自知。

「橙貴了,因為租金上升,租金上升,因為地產霸權,反對地產霸權!反對不公平!」但話題一轉,例如放寬內地人移居香港,「蝗蟲!蝗蟲呀!」那個所謂「公平」的概念就隨事件而改變了。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到,那些政治 hater,看見政府放寬執法流動小販,就說政府管理不善,選擇性執法,到政府收緊執法小販,又說政府扼殺巿民創業。

說到底,這就是政治意見,無時無刻都只是想發表意見,卻沒有政治理想,是一個永遠的在野份子;但在野黨至少比較旗幟鮮明,是支持自由巿場,還是支持社會主義,都會在其主張和不同的議題上貫徹始終 (理論上),但口頭政治家呢?永遠批評。

為甚麼呢?因為他們所討論的議題,全都是事不關己的,他沒有交租,但會控訴地產霸權,他沒有買樓,但控訴高地價政策,他樓下沒有小販擺檔阻街,但控訴政府驅趕小販,好像很基層很草根很平等主義;一旦事情有關自己,他就忽然沉默,例如當他自己都有炒股時,他從不會說甚麼,因為他並不是反思,他只是吹水,他沒有關懷,他只想表現自己。

所以你會見到那些熱心的口頭政治家,他們會無時無刻轉載所有社會「大」事,但他們從來不會關心自己身邊的問題,他們會企圖改變社會,但從沒有改善過生活上的處境,說到時事他們問你「點解你唔企出黎?」,說到朋友間的困難他們反問「下?唔關我事架喎」「下?都改變唔到架啦」。這時候你就應該明白,為甚麼這些偽熱血青年,會這麼令人討厭。

社會問題很多,背後的問題很大,涉及的知識很深,所以只要事不關己,吹起水來的確很爽。我們隨手都可以鞭劄很多很多社會問題,可以批判政府,喂,小數種族問題、邊青問題、僭建問題、失業問題、貴租問題、學位貶值問題,甚麼都可以。但他自己的問題呢?從不見任何反省與負起責任,因為吹水沒有成本,反省卻有。大抵這也是為甚麼中四學生投身社運之類,會遭到這麼多的嗤之以鼻了。

因為某些人的所謂社運,就是不停「求諸人」,將個人問題說成社會問題,更冠冕之乎問責,貫徹著他一直的人生態度︰不求動手改善景況,只求吹出困難,要別人解決。將命運交托他人之手,可悲。

The Nok

2011-07-01

又要靚又要真

(圖源)

可以肯定,女人是化了妝比較漂亮的,而事實上男人對漂亮的女人,根本就沒有抵抗能力,所以女人化妝是非常合理。

不過問題是,問到男人的意見呢,即使是女明星,大家總是一致地口臭︰「落左妝就嚇死人呢。」眼睛不停看是一回事,嘴上說的是另一回事。所以,對於男人來說,到底一個女人應不應該化妝,是一件頗複雜的問題,就連男人自己都有點不知所措。

例如看見一個五官尚算整齊清楚的女孩,只要夠年輕,男人通常會補一句「如果執執佢,或打扮下,就見得人啦,gfable。」聽起上來很合理,的確,這是一句稱讚,大概意思就是指女孩潛質不錯,化了妝就可以變成靚女。問題是,為甚麼一個女孩的外貌評價,是以她「化了妝」作為標準,而不是素顏呢?如果是以化了妝作為標準,那句甚麼「落左妝就嚇死人呢」又是甚麼意思?

這就是矛盾。不可否認,某些男人只是喜歡嘴裏說不,遇上任何人人都讚的靚女,總要先批評一番,好顯示自己的品味非同凡俗,所以遇上化了妝很美的女性,當然要挑出唯一的問題,就是落了妝就比較不好看。但這個批評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如果落了妝比化了妝更好,或一樣的話,化妝又有甚麼意義?

但是素顏時,我們以化了妝為美的標準,上妝後,又以素顏為美的標準,到底男人們想怎樣?

或者因為人們定義「美麗」是有兩個條件,第一是靚,看上去順眼,所以女人都需要眼大大,鼻高高,皮膚白,有線條,雖說各花入各眼,其實還是差不多。第二是真,幾大的胸如果是隆的話,人就感覺到想嘔,所以女人不怕隆胸,最怕被揭穿。

既然是有兩個條件,那麼自然會起衝突,當只能夠從靚和真之間去選擇的話,男人的感覺和理智就起了衝突,遇見靚但是假的女人,就覺得太假,遇見醜但是真的女人,就覺得太醜。或者男人們根本不知廉恥地,只是想要「真係靚」。

靚就是靚,為甚麼還講究真與假呢?又不是山寨手機,用起來會爆,亦不是造假白飯和雞蛋,吃了會死,當然男人和化了妝的女人接吻時,是吻了唇膏抑或吻了嘴唇,是頗值得研究,但畢竟在視覺上的彌補,早就超過了觸感上的損失。話說回來,我沒有摸過隆了的胸脯,還不知道是怎樣的,但可以的話,我還是會選擇真的平胸,好過假的G奶。我這個選擇是對的嗎?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