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3

女兒的課外活動

自從有了女兒,朋友就會問,打算給她學甚麼。在我聽來,這是個頗有陷阱的問題,因為在香港,小孩子報名課外活動,幾乎變成了一種罪惡,卻是種必要的罪惡。

越來越多人在口頭上反對把孩子的日曆填滿,星期一學繪畫,星期二學彈琴,星期三學英文,星期四學跳舞,星期五再學英文,星期六學第二種樂器,星期日就要參加各種各樣其他的興趣班。這種被認為走火入魔的父母群,就是所謂怪物父母,他們最害怕就是孩子太空閒,飽食終用無所用心,最後就輸在起跑線。

無論是補償自己過去的遺憾,例如可惜小時候沒有學琴,或是英文基礎打得差;又或是希望子女與自己相似,因為自己是小提琴冠軍,所以孩子至少都要有演奏級……總之這些怪物父母,就被認為扼殺了孩子們的童年,逼使他們只剩下滿滿的時間表,與及過傀儡一樣的生活。這些孩子會變成怎樣?通常都是一句「唉」。

但每個提出反對的人當上父母之後,態度卻可以180度轉變,因為他們驚覺整個世界都是怪物父母與子女。想進好一點的學校,少一點的新移民,你的孩子就必須跟別人競爭,怎樣爭?鋼琴與小提琴已經是基本,最好懂色士風,曉得曲棍球,同時又學過法文,這樣你就有優勢。怎麼可能做得到?滿滿的時間表。

再者,所謂「童年」究竟是甚麼?由朝早到夜晚坐在電視前,看著數碼暴龍與爆旋陀螺?又或是走到公園玩那堆塑膠滑梯和搖搖板?抑或是上網由youtube到facebook玩完又玩?是的,過去十幾年的暑假,到底有幾多日子是真正有意思?有幾多日子浪費在最無聊的事上,轉眼就過,換上別人可能學到甚麼畢生受用的東西,此消彼長,這樣說來,怪物父母何怪之有?

真是一個兩難,報名又死,不報名又死,的確,這已經不再是八九十年代,不再是那種「考得上大學就好叻仔」的世界,父母們都深信,未入幼稚園,人生的競賽就已經開始。這種情況,誰可以放鬆?

該怎樣選擇?填滿,就是摧毁童年,不填滿,青春只是浪費。但事實上,真正摧毁童年的,並不是課外活動,並不是興趣班,並不是額外的知識,而是對這些事一無所知的父母,與及跟知識全然脫節的現實生活。舉個例,一個孩子被差派去學琴,在香港很常見,考上了第五級,相當不錯了,但孩子的父母從未真正欣賞過孩子的音樂,而只是喜歡級數的提升。這就是催毁,催毁了一個孩子對音樂的熱誠。

香港父母最大的問題,是要求孩子學習太多只亮麗於履歷的東西,例如奧數。請問有幾多父母知道甚麼是奧數?如果孩子真的喜歡上奧數,然後回家想跟爸爸媽媽分享一下,有沒有誰會打從心裏感到興趣,然後一起研究研究?還是我們只執著於試卷上是100分還是99分?

另一個問題,就是要求孩子學習「據聞」能夠發展所謂「潛能」的事,例如繪畫,因為聞說繪畫可以發揮孩子的創造力。但假如有一日,孩子真的愛上了繪畫,父母可以讓他畫到幾多歲,然後就要上英文班代替了?又或者,如果孩子的創意真的被發掘了,很爆,父母打算怎麼辦?

沒相干、沒計劃、沒頭沒尾,就是滿滿時間表真正的罪惡之處,童年只是履歷表上的幾個附註,但真正有價值的事都被忽視。該怎樣辦?很簡單,找那些能夠一起學習、一起做的事就好。學琴很好,如果我這個父親會跟他合奏,就例如我只懂結他與Bass,那麼女兒就該學打鼓,然後夾band,這樣才是真正的課外活動。

所以,我的女兒會學泰拳,因為她可以和我在家裏對打,而且我是真的覺得自己會喜歡這玩兒,比起只能看她表演的柔道與跆拳道,這個有趣得多。而其他任何我喜歡的事,都會教她做,我喜歡讀的書,會和她一起讀,更重要是,她喜歡的事,可以的話我都會去認識然後一起學習,然後進步。真的,在女兒12歲之前,這是最好的童年。12歲之後,她還理睬我就很不錯了。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