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8

照片,失去感動

我們經常比較自己和上一輩,或是和下一輩的不同,有時我們希望結論出,上一輩的成功是來自社會的,而下一輩的失敗卻是個人的,至於自己,則是赤手空拳的創造未來。這種雙重標準固然是一種盲點,不過如此敏銳地觀察自己與別人的分別,始終是思考的一個好開始。

要說我們和下一輩有甚麼不同,也許就是照片的數量。偶爾我們就會把小時候的照片放上網,不太多,可能每個階段有幾張,非常可愛。在褪色而略為淡黃的照片中,我們看到每個階段的典型樣子,可能是四腳爬爬,可能是初入幼稚園,可能是第一次陸運會,可能是小學畢業,可能是中學露營初體驗,雖然樣子很土,但照片的氛圍讓這一切變得美好,舊日就是美好。

但今日的小孩子,每天都有照片,他們的父母 (包括我) 每一天都重新愛上自己的兒女,不斷找一個機會拍攝,是笑容,是哭聲,是打呵欠,是睡著了,每一天每一刻都有新照片。如無意外,今日的孩子長大後,不是我們那個年代的,甚麼櫃底有幾本「兒時珍貴相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 而是 1000 Gb 的 jpg、一千段短片、四五個網頁。

有沒有甚麼語言去理解這回事呢?可能沒有。就像我們今日所謂「各散東西」,這邊廂在機場要生要死,呼天搶地,說甚麼十年生死兩茫茫、不知何日再相見,那邊廂在 facebook 大家就 update 了還順道用 iPhone 打卡兼上載大家的照片,然後互相留言。有沒有甚麼古典的、文藝的說話可以表達我們的感情?可能沒有,因為我們的文學與藝術還未追得上。

所以「離別」是一種消逝中的情感,這一代的人越來越難以理解何為「生離死别」,死別還好,生離實在困難。即使是彼鄰相見,同坐一席,大家都各自上 facebook 用 WhatsApp;但越洋跨山,分隔天涯,卻在 Skype 上視頻相見,沒有 delay。到底誰離開了,誰還在,真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問題。

而現在,「懷舊」都消逝了。不單是「舊」成為香港一種無價值的東西,要活化,還因為我們的世界不再舊,甚麼東西看起來都變成永恆︰如果每個人都是長生不死,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老人?情況大概就是如此。

再沒有「發黃的照片」,因為照片是數碼的,而且質素已經到達瓶頸,要靚有靚,要真實有真實,要有feel亦可以;也沒有「昔日的容貌」,因為容貌是每天更新的,很諷刺,以前的照片珍貴,總是留下「重要時刻」,是跳躍式的,是digital,但今日就是每秒隨拍,是連續的,是analog。當十二歲的孩子,看過自己一直長大的幾千張照片,然後拿起其中一張,六歲時的,會有甚麼感覺?可能根本沒有感覺,或是我們沒有詞彙去形容。

至於上一輩,就拿著一張黑白照片,例如是賭神的背影,便支撐了整個人生,我們有話可說,有電影拍出來,於是照片於人而言才算是有感動。啊,對下一輩來說,或許照片是沒有感動的,只有索定唔索。

The Nok

12 則留言:

ra9407 提到...

所以照片有多少幀也好,寫點文字記錄還是需要的

HKAVMODE 提到...

唔怕, 好多人無 BACKUP 相的, 一壞 HDD 就無晒, 無晒時, 可能救得番只剩幾十張, 一樣會對呢幾十張相, 珍而重之~ XDDDDDD

The Nok 提到...

咁樣黎得到珍惜感覺……似係痛惜多d XD

Jade 提到...

真的,有時看回從前那堆照片,在幾百中執起其中一張,我倒真的忘了自己有拍過那一張相,但相中的自己可是對著燦爛鏡頭燦爛地微笑......

thomas 提到...

下一代的科技應該比現時先進吧。或許那時候已經不用拍照,影像可以隨時從人腦拖曳出來。他們看到以往所拍的數碼照,應該如我們看到黑白照一樣,別有一番風味。

The Nok 提到...

re thomas,

有趣的想法!

字遊 提到...

令我想起電影裡,曾志偉也是手拿著一張泛黃的照片從巴西回到香港尋人
這份情懷新生代未必理解

匿名 提到...

"很諷刺,以前的照片珍貴,總是留下「重要時刻」,是跳躍式的,是digital,但今日就是每秒隨拍,是連續的,是analog。"

是不是調轉了? Digital才是今天的每秒隨拍, analog是菲林啊

The Nok 提到...

> 是不是調轉了?

digital 與 analog 不是指照片 / 相機的格式,而是指照片與照片之間的關係

Piyo 提到...

我看到令人很懷念的美雅幼稚園校服。

The Nok 提到...

你也是讀美雅?

Piyo 提到...

對啊,我記得當年高A班班主任是曹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