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5

王家衛陷阱

我有理由相信,看過王家衛電影的人,應該會有一點不如去拍電影的衝動,至少我是這樣。

我不是受到被那種叫「這才是電影」之類的感動,也不是認為那種近乎直觀的電影鏡頭,我隨意都可以拍得到,而是單純覺得,拍王家衛的電影似乎不需要高科技和特別道具,不需要電腦專家製作變型金剛,或是替狼人加上一對超合金爪子,我只需要一個攝錄機,和少許後期製作技術,最重要加上精彩的獨白,便可以成為一套電影,似乎真的有機會拍得到。

說笑吧?王家衛每一套作品,主角不是梁朝偉便是張國榮,還有張曼玉和王菲,就算不是大明星,至少都要像金城武的明星面,單是這一點就辦不到。還有獨特而出色的配樂,和非常"電影feel"的畫面,及裝模作樣得大叫「酷」的分鏡,也許這些都是王家衛的天份,所以我又打消念頭了。

為甚麼會是王家衛?的確因為他的戲比較容易討論,因為我們可以問很多為甚麼,而又不會被批評為駁故。如果我們問,「變型金剛」的博派為甚麼只會選擇不曉飛的機器,是一點意義都沒有,但如果我們問「春光乍洩」為甚麼要用同性戀做主題,就好像有意思得多,而且我們還可以反問,為甚麼我們會問這個問題,因為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已經是一種偏見。多麼有趣的討論。

的確如此,誰能夠忍得住不去觸碰那一個關於同性戀的問題呢?即使是最開放的評論者,都不能避開這個問題,就算大家異口同聲說,這是一套關於愛情的電影,早早就超越了談論性別的問題,但我們還是不能只討論愛情,而不觸及男性之愛的禁忌。為甚麼呢?是不是因為避開了兩位主角都是男人的話,就主題本身而論過於平庸?就好像張國榮和梁朝偉之間的拖拖拉拉,如果是一男一女就本來是平常事,唯獨因為兩人都是男性,才會變得有討論的價值──結論出同性戀,原來都是普通的戀愛?說到底,討論的價值,還是源於我們的偏見。

到底王家衛是計算過,還是真的「只是」用了兩個男主角?很難不傾向前者,特別因為,後來大家都知道張國榮是同性戀者,甚至認為他的自殺,和這個身份很有關連。但既然如此,為甚麼我們還要說,這是一套不分性別的愛情電影呢?

這一種來來回回的糾結,正是大家迷上了王家衛的原因之一,我們就是愛沉淪在這種自說自話,不斷推測然後又自我推翻的過程,所以有時當一些自命智者的人,走出來說「其實王家衛不過把電影拍得如夢囈一樣、剪接得如碎片一般,大家就把他當神拜」,會激起這麼多人的反感,因為即使到頭來是夢一場,大家還是希望可以長久多一點。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