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動不動就會標籤人,也動不動就會抗議標籤效應,好像兩父子帶著一頭驢,騎不是,走不是,唯有抬起驢子一起掉進河,不太聰明的群眾,受制於自作聰明的小眾,愚昧地在各個不充份的理由之間擺來擺去,成為香港時事新聞的主題曲。
這個社會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家裏的書櫃總會有一個主題,而這個主題又與書櫃的主人和諧地吻合;而且一千個人有一千個選擇,但政策就只能夠有一個,不可能逐一微調以遷就每一個不重要的分別,所以有分類學,所以每一個分類都需要一個名字。
就像有些人年紀輕輕就無所事事,只能夠躲在家裏和互聯網上去實踐一個虛假的自我,但不能回到現實世界與人競爭,於是他們便多了一個名字,例如隱青,好讓專家和社工分析分析,讓政客和政府做一場戲,試試怎樣將這些有名字的人,變回沒有名字的──普通巿民。
先不論到底政府真的幫到了甚麼,或是癮青算不算一種問題,就已經有人馬上說這裏有標籤效應,與歧視、侮辱和污衊差不多加上等號,最嚴重的也許是很多人其實只有典型隱青特徵的一部份,但被標籤以後就會自我實現,或被別人眼光塑造,成為真的隱青,他們的憂慮驅使他們要抗議標籤。
分類和標籤是人的習性,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但自作聰明的人在說甚麼標籤效應之前,第一件事要想一想,到底在沒有標籤的社會,資源可以怎樣分配,而且最喜歡將人分類的,正是社工和心理學家,政客和時事評論員,就像最近所說的八十後,也就是Y世代。
每一次要討論社會中的一個世代,就提醒我每一代的人都在說︰一代不如一代。由唐朝開始說到現在,大概起初個個都是孔子和孟子,不是仁,就是義了,而我們呢,可能至少都應該打進十八層地獄。當然,這句話不完全只是狂妄而愚蠢的說話,背後還代表著一個現實的真理,就是每一個世代都難撈,而且亦只有那一個世代才了解,看到下一代的小小腦袋,無法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黑暗,這就是所謂一代不如一代。
多謝發明八十後的人,你令大家覺醒到自己原來有多麼悲慘,因為我們都是這個分類,所以這個群組的人就共享了一批不利因素,能夠為自己的失敗找到理由;亦多謝重覆做用這個稱呼的人,例如政府和傳媒,因為社會的分化和對立就是來自這一種身份的排他性,所以我們又多一個話題,雖則事實是,每一代都有它自己的少數精英,和一大群抱怨卻無意改變的人。
The N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