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6

藝術復活的機會

有人說︰香港藝術已死。

這句話說得那麼厲害,當然是我創作出來的,那個「有人說」只是順手加上去,好增加說服力之餘,又能夠暫停不滿者的聲音,至少可以讓我說下去才再抗議。其實因為我的意見是「不同意」,但如果只是說「香港都還有人喜歡藝術」,實在太過普普通通,作為一篇文章的起點就不及格了。

伙炭藝術家工作室開放日,今年剛剛結束,如果用人山人海來形容還不算過份,還以為大家只是去吃雞粥,順道參觀一下工廠區,誰不知是大家根本都是去工作室,只是我一個人,才是順道吃碗雞粥的。所以,今日沙田火炭的藝術家,比雞粥更出名了,有人說。

不過就這樣結論藝術已經很出名,可能又過於草率,因為至少電視上沒有賣廣告,師奶們沒有到場shopping,甚至根本沒有明星出場助慶,有的只是一大夥年輕人,看來也是最近貼滿標籤的八十後吧,連群結隊勾結外國勢力,就聚集在這個工廠區內,進進出出,實在很激進,有經濟不去振興,卻來看油畫和雕刻。

不過,看到那些作品時,又應該做甚麼呢?他們選擇用相機影下來。這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看到喜歡的作品例如一幅油畫,不論是因為繪畫技巧、用色對比、構圖心思還是意義深遠,駐足欣賞者有之,細心思考者有之,繼而寫下評論者有之,而現場所見最多人選擇的,就是用相機影下來。

如果說欣賞和思考就是和作品及作者對話交流,而寫下評論就是將作品重新演繹一次,那麼拍照對於作品而言,是一種怎樣的效果呢?就例如油畫,它的藝術成份就是透過外觀表現出來,不論是歷史價值,還是與環境之間的互動,甚至作者的本意,都是透過外觀表達;而相片就是一種最真實的複製,不管是印在書上還是在屏幕上,它就是作品本身最直接的複製品,諷刺的就是這種替身卻一點藝術價值都沒有,它只會是一個紀錄。

說「一點藝術價值都沒有」,好像話重了一點,因為他們實在有用心去拍的,至少是打算用一個比較理想的角度,合照也好,獨照也好,原來想紀錄的不是作品,而是「觀看作品」這個活動本身。不止是看油畫,而是紀錄看過油畫,不單是參加展覽,而是紀錄參加了展覽,這才是快門不住地開開合合的原因。

影出來的作品,把同一幅油畫的價值表現出來了嗎?沒有,因為相片不存在這種功能,它說的,是「看了這麼一幅油畫」的意思。就好像每年這麼多人去巴黎看《蒙羅麗莎的微笑》,一幅大家都看過無數次複製品,還要看一次真品,是真的懂得審美和欣賞這個作品嗎?不知道,但至少大家都親手替它影張相之後,就誰也知道你看過它了。

藝術家們已經打開了門,年輕人亦已走進了工作室,真正值得我們在乎的,是這個活動的準確紀錄,還是年輕人與作品和作者之間的交流,抑或是藝術創作本身呢?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