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9

生活態度

曾經何時,使用 iPhone 作為電話,被稱為一種「生活態度」。無論是諷刺又好、真實感覺都好,此情不再,因為你上了巴士,前排那十三四歲的初中妹妹,旁邊抽著兩袋舊橙的大嬸,後排穿著白色小背心的老伯伯,巴士一開,大家都拿出 iPhone 篤篤篤,你覺得這不是生活態度,而變成了日常用品,和一卷廁紙、一條底褲都沒有分別。

甚麼叫做生活態度?就是當年某一段時間,某一個人換了一部 iPhone,別人會問他「為甚麼你要轉用 iPhone?」其實答不上來的,因為那還是一個出門會先查清楚行車路線、與朋友食飯是傾談而不是各自whatsapp、收發電郵是在辦公室做的年代,所以那時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理由,要換一部電話打側,屏幕就跟著打側的東西。於是,iPhone 不是一種需要,而是一種物慾,好聽一點,就是對生活的方式有要求、有風格。

所謂風格,就是選擇,生活風格,就是看你選擇一種甚麼生活,用這個社會的話來說,就是看你平常選擇買甚麼東西,例如uniqlo就是毒、Baleno就是平民、H&M就是歐洲化,之類之類。我呢?便宜就好,那麼其實就是沒有風格了。只有一個條件,就是價格最低的貨品,這裏頭並沒有所謂「選擇」,既然不是自由意志的選擇,就說不上風格。在這個意義上,那些只會挑最貴來買的暴發戶,和我一樣是沒有風格的生活。

當然,我們應該問的是,為甚麼生活 = 消費?生活有很多面向,「選擇如何使用金錢」只是眾多選擇之一,卻成為了這個世界唯一一種量度生活態度的方式,描述一個人的風格,就是看他如何用錢,買甚麼、吃甚麼、住甚麼、玩甚麼,到底他是每個月追電話、每個月換新裝、每個月儲模型還是每個月喝紅酒,就變成人們的生活風格與態度。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描述,不是用金錢,而是用時間與心血,例如生活就是每個月雕了甚麼塑、探了甚麼長者、在圖書館看了甚麼書之類,我們就似是沒有詞彙去描述這種「風格」,來來去去都是一句「總之就是不食人間煙火啦」,總括了這些看似類近,其實相距甚遠的各種生活態度。

但無可奈何,一個自稱 Nikon Fans 和一個自稱 Canon Fans,我們很容易接受他們有不同的「生活哲學」,但一個自稱研究尼采,一個自稱研讀笛卡兒,我們只能說「咪又係搞哲學既」。同樣名叫哲學,前者的哲學是大家都明白的東西,而後來的哲學就是大家都不想明白的一回事。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