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等待的心情,就應該是焦躁的。例如出門遲到了,怎料該來的巴士還遲遲未來,好不容易上到車,又偏偏遇上公路塞車,很焦慮很急躁,頻頻看錶 ── 我知道,怎樣看時間都不會慢下來 ── 不斷反覆懊悔著為甚麼出門會遲,在等待時,十分鐘都像十小時。
我又以為,童年總是一場場的等待,等待小息,等待放學,等待暑假,卻又等待回學校再見朋友,或是等待下一次調位,會不會被調到喜歡的女同學旁邊。當然最重要是,等待變為成年人,於是我就能像他們一樣,想玩時就玩,想睡覺時才睡覺。
為甚麼要焦躁?因為等待的一方永遠都是被動的、無助的,被等待的對象總是不可知、不可控制、遙遠的。例如《等待果陀》,沒有人會飾演果陀,我們總是在扮演正在等待的人,我們不知道果陀幾時來,不知道會怎樣來,更不知道其實他來不來,所以我們焦躁。
可不可以別再等?我們都說,童年時的光陰是黃金色的、是無憂無慮的、是最快樂的,所謂活在當下,根本不應該告訴大多數正在地獄受苦的成年人,而該教導那些正快活的小孩子。然而當我們是小孩子時,就不可能明白活在當下的意思,我們總是只看到現在的問題,卻忘記所擁有的快樂,現在的自己不正是寫照嗎?對不少人來說,生命早就變成等死。
雖然如此,灰色與悲觀的看法,還是能夠換個角度,例如把等待看成為浪漫,因為這是種獻身的付出,是即使不可知卻依然付出的選擇;或把等待看成為一次思考的機會,生活太忙,唯有等待的時候,除了等待就只有等待,終於可以把時間讓路給思考。
又或者,除了享受等待,我們根本就無能為力,等待孩子出生,等待她睡醒,等待她成長,等待她明白我的話,等待她終於長大成人,一直等待;多少父母微笑地看著,孩子重頭走一次自己走過的路,心裏就明白,自己始終不能做甚麼,她會遇到誰,她會變成怎樣,都無法控制。但原來這種等待,本身就是幸福。
The N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