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1

過活的標準

我們都知道,今時今日,指點別人的生活方式,是種冒犯。如果想好好與人相處,不只是政治和信仰,連生活方式都要避免提及,作為一個聰明的世界仔,你明白始終是足球、股巿和女明星好。

甚麼是生活方式?用比喻來說,每個人都像一個圈,這個圈有多大,就視乎你裏頭有多少東西,有些人多一點,有些人少一點,我們或許會把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放進來,又或許是一對兒女,又或是一個義工身份,這些東西加起來,經過我們長久的協調,慢慢磨成了一個圈子,這就是生活方式。

有些人的圈子特別大,裏頭甚麼都有,你想象不到他有過甚麼經歷,彷彿每個人都是他的朋友,每種玩意他都有興趣,而最不能理解的,或許就是他依然不覺沉重,亦毫不介意圈子繼續伸展開去;有些人的圈子卻特別小,在他的世界裏甚至只有他自己,就足夠了,你問他追求甚麼、想要甚麼,他會側著頭望著你,就像他問你為甚麼人一定需要伴侶時,你的詫意是一樣的,夏蟲不可語冰。這就是生活方式,這就是它不能談論的原因。

生活方式是很私人,很personal的,假使我們問,圈子太大的人,生活有實在感嗎?圈子太小的人,難道又不害怕寂寞?假使我們提問,我們就是假設了人性是有標準的,我們相信人類的圈子是有彈性,卻同時有界限,不能太大,亦不可太細;但這種假設,在今日,是一種冒犯,生活方式是很personal的。

《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裏,Ryan的世故與從容,混和著Natalie的青澀與慌亂,開展了就這麼一個關於生活方式的討論話題。簡單而言,就是Ryan那種solo形自給自足、居無定所、沒有腳的雀仔式生活,令Natalie感到非常不滿,因為她粗淺的人生經驗加上心理學的象牙塔理據,都告訴她,這不是人性。人性是甚麼?應該是有個長期伴侶,有間屋,有對兒女,有穩定工作,有可預期的退休計劃。然而,Ryan卻活得好好,而且比Natalie更勝於工作。

似乎,Ryan是非人性,而Natalie則較人性,偏偏在「炒人方式」兩者正好調轉,同是「解僱工作者」,Ryan強調這是一個人性化的過程,是對靈魂的開導,而Natalie則要改革為電腦程序,像科學理論是一種公式。誰對誰錯?習慣等待故事人物結局來判斷的話,可能就會錯過這一次思考的機會,甚麼是人性,甚麼沒有人性,別任由導演決定,我們會看到更多;正如故事將Ryan和Natalie所重視的價值,一再於剎那間化為烏有,然後同時否定兩者,答案是甚麼唯有由我們自己決定,又再回到personal的選擇。

說起來,解僱時"personal"這個字格外顯眼︰「別把解僱理解為針對你 (personal)」,但同時提醒員工在離職前,「要把私人(personal)物品拿走」,這是一種甚麼矛盾?工作到底是不是personal?世界上會出現炒魷魚這回事,似乎就足已證明人生是荒謬的。

The Nok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Up in the Air》看上很小品的一套電影,但就如 The Nok 所說它是一個很好的思考題材。很同意 Nok 以「沒有腳的雀仔式生活」來型容早期Ryan的生活(令我想起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這部小說),就像他在電影中不斷推銷那沒有東西的背包一樣,將很多不必要東西都放下,同時亦意味著把附帶的其他責任也放下從而得到更多的「自由」。拉遠一點說,這也是現代人珍而重之的價值之一:「自由」、「有實現自己的權利」。但這種對實現自己的追求同時帶來的也許是一種心靈上的空虛?我大膽地詮釋Ryan心底裡也很渴望生出一雙腳安頓下來(而且某程度上來說,這些內心的渴望是不能逃避的),要不然他也不會那麼兀突地衝到芝加哥Alex家找她吧。而且當他妹妹結婚時,他不能夠擺脫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也是一個有家庭的人,最後也出攜著(plus one)Alex出席,並盡了哥哥的責任成功地遊說了臨陣退縮的妹夫。如果細心觀察就能發現這戲中的男男女女很能表現出人們生活中很多的不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