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7

團結就是乏力

有些人特別喜歡叫大家團結起來,甚麼團結就是力量,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聽起來很理想,實際上是甚麼一回事?叫人團結的人,其實都不知道甚麼是團結。

比方說,每次一群人工作,例如一起打掃班房,總會有些人愛偷懶,有些人推卸責任,有些人就做得太多,有些人就說得太多,所以老師希望同學團結起來,因為團結來做好像會快一點,甚麼「如果每人都分擔d,就做快d 啦」之類;又例如打仗的時候,中國就特別多漢奸和內鬼,會出賣自己人,把靈魂賣給日本仔,如果中國人團結一些就會更好了吧,可能有些人會感慨。

如果團結的意思,只不過是「不要搞破壞」,其實相當簡單,大多數香港人都做得到,反正袖手旁觀一直是我們的強項;但所謂「團結就是力量」的意思,並非要求人們被動地別作怪,而是要求每個人付出個人力量,針對共同目標而努力,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才是團結。彷彿「團結」是一種意志和情緒,是一種高昂的士氣,很宏大。

一個志在團結群眾的領袖,必須要處理三個難題︰
1) 我不介意犧牲,但我介意用你的方式犧牲,亦未必認同那個共同目標
2) 不是我不願意犧牲,只是我不同意犧牲的次序
3) 吊車尾、不夠水準的人,確實拖累了群體的進度

有一個遊戲叫做「報紙塔」,典型的團隊訓練遊戲,玩法是給一組人一疊報紙、一些膠紙,目標是盡可能砌高,越高越好。結果呢?導師所預期大家有商有量、分工合作的情況並沒有出現,而是一兩個比較有腦的人負責所有設計和思考過程,然後一兩個雙手比較靈巧的人負責所有美勞工作,而其他人嗎?只能夠無事忙,態度好的就會扮忙,態度差的直接就旁觀。更壞的情況,是更多根本頭腦都不夠好的人,質問為甚麼要跟從某些人的設計和分工;或是某些人根本做不到領袖的指示,要其他人代勞、執手尾;遊戲結束時,如果勝出就大家沾光,說「這是團結的成果」,如果失敗呢?這是某些人的錯誤。

犧牲小我,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理想,卻欠缺內容和細節。港式歷奇活動很喜歡訂下團結隊員作為目標,但評估方式往往只能以「成敗」論英雄,做得好就叫做團結,做得差就叫做散沙,以情緒高低作為成敗指標︰玩得興奮就叫做 good。事實上更多時候一如前段所述,是場境設定問題,導致成敗根本非因團結,甚至越多人參與,會越難以成功,就像叫一班同學「團結考會考」,叫一班求職人仕「團結interview」,用膝蓋想都知道不合理。

真正要達致成功,每個人都必須清楚自己的水平和位置,會根據能力追求勝利和表現,做指揮的要具備足夠的氣魄、判斷力和胸襟,還有更多的細節要用經驗和一大堆理論來補完,絕不是會員們大聲空談「團結團結」就能夠解決問題。所謂團結的精神,太易淪為「打壓異己」的藉口,亦是權力鬥爭的工具,真正團結的隊伍,從不會強調團結、和諧,君子和而不同;更根本來說,成功是追求卓越,而不尋求團結,真理越辯越明,弱者卻息事寧人。團結,是理性和計算的結果,絕不是情緒化的士氣。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