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今日香港學生最大的學習問題是甚麼,那就是對關鍵字(keyword)的崇拜。
「關鍵字」最明顯對學習的傷害就是「妨礙思考」。舉個例子,如果我說「要評論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那麼生在香港的每位學生,都自然會想到「甲級戰犯」這一個關鍵字,然後就此大做文章。就如同《靖國問題》的作者高橋哲哉指出︰「把靖國問題作為甲級戰犯分祀問題來討論……實際上反而會使戰爭責任問題變得無足輕重」(p.51)
上述引文的討論較複雜,但簡單而言︰「只關心甲級戰犯問題,就會忘記神社內的乙級、丙級戰犯,亦會忘記美國、戰勝國的戰爭責任,也就是對戰爭責任視而不見。」事實上,我們的學習就是如此。
例如香港人曾熱烈討論「香港應否保留天星碼頭」,就出現了關鍵詞「集體回憶」,顯然經過傳媒的炒作,就讓本來更應該、更有可能作為討論的城巿規劃細節、技術問題變為空白︰人人都在按自己對「集體回憶」的感覺來吹水。
但不論關鍵字是具體的「甲級戰犯」或是抽象的「集體回憶」,問題根本就不是這麼簡單,不過因為答中關鍵字有分數又易批改,而且「記住關鍵字=理解」這種思考模式很輕鬆,所以很受學生的歡迎。
這代表甚麼呢?
代表學生真的相信「記得關鍵字,就等於學習了新知識」,也就是︰學習是有捷徑。不是嗎?將豐富的文化背景、人文關懷和歷史變遷壓縮為短語,就可以得分,正如廣告將一件商品壓縮為一句口號,或將複雜的愛情壓縮為一句歌詞,都是在使你以為,你已經認識了該商品、你已經明白了愛情。
於是,我們的身邊都充滿了看起來很早熟的學生,口裏盡是深奧難明的字詞,只是骨子裏卻了無一點深度,要發表所謂「看法」,表現得最好的那一位,都不過是懂得最多詞彙。
關鍵字無用?
不,至少為了要讓你對此文章有印象,我創造了一個關鍵字︰關鍵字主義(keywordism)。
The N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