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到了,每年都有人投訴,香港的家長實在做過了火,每一天都排滿密密麻麻的行程,星期一游水,星期二學畫,星期三單簧管,星期四英文班……過兩星期還要去英國遊學,每一日都是比正常上學還要密集的課堂,幾乎可以說「暑假沒了」,除了上課還是上課,是一個沒有「閒」的假期。很多人批評,這就是剝削了孩子的童年,回想自己的暑假可以悠閒地過,多好。
套一句AV對白︰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很多未做過父母的年輕人,都會加入這個批評行列,認為父母把子女當作學習機器,最終只會反過來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童年一旦喪失了,後果就可大可小。不過,這些人成為父母之後,自然就會改變立場,成為他們原先所批判的對象,一樣替子女排滿密麻麻的行程。這是否叫做覺悟?
說起來,很多人對現在的小孩子很不滿。沒錯,他們不是懂得彈琴,就一定曉芭蕾舞,但通通都是沒禮貌和不尊重別人、自我中心、而且沒有童真,還擺著一副成年人的臭臉,這種死小孩長大後還得了?不過,只要細心想一想,我們自己有哪一個,不曾是一個死小孩?公道點說,這批我們認定「家長造成的沒童年小孩」,長大後,會和我們差得遠嗎?
關於喪失童年的說法,很多時都是第三者所作的判斷,當時人自己怎樣理解自己的童年呢?其實大多數是「不記得」,至於自己有甚麼良好特質,是來自於童年時期,亦不太清楚。所謂童年,很多時對成年人來說,只是一段段零碎的記憶;而且每個人自己是小孩子時,其實都會一直認為自己的決定都是正確的、成熟的,不會真心認為自己正在童年當中。
這樣說來,童年實在是一種空洞的概念,不清楚它的內容,不知道它的實效,但我們竟然輕易就拿來否定父母們的付出和期望,並且認為一個有閒的暑假才是童年。試問,一個小孩子在無所事事的暑假,時間會拿來做甚麼?豐富了他的童年麼?作為成年人的自己,回憶起多年來暑假只不過都在看卡通片,沒有成就過甚麼事,後悔如果當年有學點甚麼,今日就會有些不一樣;所以難怪父母都替子女填滿假期,以免他們重覆自己的遺憾。
至於怪責父母們逼自己彈琴練琴,於是限制了自己成為鋼琴老師的人啊,其實想清楚,每個人選擇自己的職業時,不都是拿自己的歷史作為重要參考嗎?我擅長甚麼、我學過甚麼、我喜歡甚麼,其實都來自我們的過去,不過現在的年青人,只是拿三年的大學本科就決定了自己的前途而矣,以前的人就以整個家族作為一個人的定位。 千百年來,一直如是,一個前半生甚麼都不是的人,也許後半生一樣都甚麼也不是。
作為父母,把重要的東西傳承給子女,已經是基本責任及目的,問題在於甚麼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對於已經踏入社會的我們來說,尤其是屬於貧窮的一群人,如果有豐厚的遺產(錢)當然是很理想;不過始終還有錢所不能解決,或是錢以外的東西,兼且有可能比大量的現金更有價值 (因為可能會賺更大量的現金),例如意志力、專門技能、品格、人脈和知識等。
也因此,父母實在有太多東西想給子女了,而且甚麼才是最好的又很難有共識,唯有出錢請專家代為解答,所以一個又一個的playground 越開越貴,但越來越多人參加。怪責別人之前,不如想一想自己的父母給了自己甚麼,然後自己又希望把甚麼交給下一代呢?
The N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