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4

他方的皇帝

《英女皇》(The Queen)當然是值得看的電影,女主角的演出精彩到位,對白精警而優雅,劇情緊湊而人物內心刻劃細膩,剪接而入的新聞實況片段與影片相融為一,觀眾雖然意識得到電影與現實的分別,但沒有令人脫離電影,反而令影片中角色的演繹更有說服力。是誰的功勞實在說不清,不過肯定就是一套佳作。

每個人在電影之中得到的結論都不同,可能是看到戴安娜離世的另一面,可能是英國皇室與現代社會的矛盾,亦可能是歌頌貝理雅和英女皇的一套大英帝國宣傳片,根據每個人的興趣,自不然會選擇性接受電影真正的訊息,雖然也許這是一套關於君主立憲的電影。

為甚麼人們會愚蠢到需要一個皇帝?這個也許是每一個反對皇室的人的疑問。整個地球經過數千年的歷史,近一個世紀才在專制統治走向共和,邁向民主,卻依然戀戀不捨自命高貴血統的皇室人員和貴族,納稅人要繳立稅金養活一班不事生產、還自命高級的人,對於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的現代人,世襲君主制的保留根本是愚蠢而無謂。

那麼到底英女皇在守護甚麼?她坐上了這個位置如此多年,見過的首相多而又多,也許沒甚麼風浪未見過,沒甚麼皇家禮儀未清楚,而正因為她清楚,所以早就知道,每一種禮儀都是象徵式,所有的對白和活動,都是虛有其表,甚至是她自己的存在本身,都是一種表象,一如名稱叫做「虛王」,沒有實權只有名號。既然如此,英女皇到底在堅持甚麼?

電影已經不斷提醒觀眾,站在英女皇的觀點來看,英國人是她的子民,也是大英帝國的人民,也許她所守護的,正是一份屬於英國人的身份、尊嚴和驕傲;脫離了實際對民生的影響,英國皇室高貴的身份和不同世俗的高貴與距離感,反而更激勵人民的認同感。「英女皇就代表我」,一個虛化的代表就如同香港的明星偶像,虛有其表,反而最能滿足群眾。

事情當然更加複雜,例如皇室該如何看待戴妃的事,似乎還是一種為勢所逼;但作為聯想,總會有人問如果當日孫中山推動的中國,不是走向共和,而是走向君主立憲,世界會否不一樣?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