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電郵的出現,我還以為「開會」是一個可以淘汰的工作了,原來不是。文字始終還是不能取代聲音,語法仍是不能代替情緒,而清楚的一段電郵,依然及不上見面一句「好的」。
有人說印刷是學術發展第一大發明,因為訊息傳遞從此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即是說我今天所寫下的想法,在十年後別人都可以看到,於是前人智慧就可以空前方便的大量累積,而人類學習的方式亦從生活和對話,轉變為閱讀和上課,長輩的權威亦要讓座予書本的記錄。這麼說來,要把十八世紀開始的現代文明,歸功於印刷術的發展,理由相當充份。
然後,學術發展的第二大發明,也許就是無線電,因為訊息傳遞從此就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在英國有人當上了首相,全世界馬上就會知道他的名字、履歷、政綱、得票率,甚至他一家人的資料。於是怎樣呢?有人說,從此報紙就成為世界第一大媒體,傳媒成為政治三權之外的第四權,一方面擁有監察社會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卻成為鎖碎資訊的發佈源,甚至是製造者。
再之後,也許就是互聯網了,同時結合印刷和電訊的力量,打破了傳媒發言權的壟斷,很多以往無法表達的聲音、埋沒了的想法、不能團結的小眾力量,現在一一都可以出現,快、詳盡、形式多變,互聯網的確完全改寫了空間和時間的概念,甚至知識的價值。
也因此令人好奇,要討論環保問題,為甚麼不用電郵和討論區?奧巴馬和胡錦濤用msn和討論區?對哦,即使真的擔心對方是假扮身份,視像會議亦根本方便,為甚麼一定要乘搭私人飛機橫跨半個地球,為的就是簽署一份本來早可以在書信中擬好的文件?
情況就好比法庭審訊,犯人和證人都必須要親身上庭答辯作證,即使他也許之前已經落了口供,甚至有一份清楚的聲明。又例如,即使我們都知道,其實上網識朋友,和現實識朋友一樣,其實都是隨機的世界,為甚麼做了一天的同事,可以成為朋友,可以一同食飯,但做了一個月的網友,出來食飯卻變成要考慮風險。
原來不論時代怎樣變,一個人的眼神、身體語言和外表,仍然是我們信任的根源,我們都相信現真身的人更值得信賴,即使或許現實的騙子,比網上的更多,就正如政客的狡滑,難道會因為親身開會就消失嗎?不會,所以我們只好明白,通通都是一台戲,也因此討論減排的環保峰會和損害自己利益的任何對談,都注定失敗,但電視叫我們相信這些人都努力過,因為他們現真身。
The N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