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7

一個都不能少

子欲養而親不在,樹卻靜而風不息,說的就是珍惜二字。一個人成長的時候,學習甚麼是珍惜時,總要和後悔這詞語一起學習的,可以說不理解甚麼是後悔,就難以明白甚麼是珍惜。例如有人沉醉在工作之中,突然發現家人快要離世,不再有相處時間,就頓悟出原來生命中家人比工作重要,悔不當初沒有珍惜與家人相聚,後悔只醉心於剎那價值的事業。我們就是這樣曉得,原來珍惜,是生命裏重要的知性。

這個可不是新鮮事,古巨基都有唱「愛得太遲」,不但唱,還成為流行曲,然後得了獎。是有太多人愛得太遲,還是看得見太多人未懂珍惜?如果要珍惜,又該怎樣珍惜?

最典型的故事,男主角為了工作日夜忙碌,忽略了妻兒,好好一頭家就散了。男主角一直最珍惜的,就是工作,有甚麼錯?甚麼時候我們會叫人珍惜工作呢?就是當有年輕人整天待在家,一年來三份工都不超過一個月,不是嫌遠就是嫌辛苦或是嫌薪水少,這個人沒有珍惜工作。但如果他的抗辯是︰現在與家人相處更多,這是珍惜比工作更重要的家庭。成立嗎?

不成立,因為珍惜本來是一種錯覺,只不過是相對於失落的一種感性,得來不易、塞翁失馬,才會有珍惜眼前的幻像。那就是雜耍中的拋波遊戲,要把玩手上每一個波,都拋得起都接得住,偶爾分心幾乎失手嗎?那麼趕緊在波跌落地之前,追趕接住,抹一把汗,繼續遊戲,品味一下重逢的驚險和甜蜜。

有個寫書的作者比喻生命中的事業、家庭、愛情、友情和健康,就像拋波遊戲的五個波,她因為患上癌症,而覺悟到原來除了事業之外,其他都是用玻璃造的,只要一跌就會全碎掉。然後呢?她沒有工作了,克服好重病,便到處遊行,與家人開開心心地生活,還寫了書。

當然現實就是殘酷,因為事業也是用玻璃造的,只有事業有成的人,說「原來家庭很重要」才有說服力,「活在當下」的感慨才有意義。這一切,都因為我們對人生已經有一個框架,在二十歲之前要努力於讀書和友情,二十至五十歲要建立好事業和家庭,五十歲之後就最緊要健康,每一個階段都要達成這些目標之餘,還得小心奕奕別要在中途跌了其中一個波,這樣仿如走鋼線的人生,走了八十年,到底是長,還是短?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