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數族裔的權益,是典型的社運題目,幾乎每一個參與大學學生會的人,或多或少會聽過有關討論、知道某些專家的意見,是大學生了解香港社會的必修課,沒聽過這題目,就不算為認識所謂大學生的社會責任。這個議題有如此定位,並不是它很重要而且普遍,相反,在正規的課堂和校園生活裏,它是不存在的。
嚴格來說,香港是沒有小數族裔,就算有,都在重慶大廈裏。就是這種背境,認識香港的小數族裔,才會成為大學生的啟蒙課,不像外國,種族衝突是自幼稚園便已開始的生活,討厭異族是從孩提便需要經歷的情緒體驗。在香港,沒有外族,只有新移民。
也許如此,我們對小數族裔受到歧視的反應,最為純粹,例如「他們既然都是香港人,自然應該得到香港人相同的權益啊。」不像我們對新移民所持有的複雜心情,例如聽見又一個內地婦來港後才發現丈夫住公屋、靠綜援,有手有腳卻寧願生多兩個,還一邊抱怨政府援助不足,生活壓力太大,有錢卻用來北上揼骨或是去泰國旅行,相比之下,我們對小數族裔的反應最為純真,最人道,最事不關己。
但假如我們真的做了那些印度人的鄰居,他們身上有不同的氣味,他們的小孩子四處跑動,嘴裏喧鬧著意義不明的噪音,你想投訴卻恐懼於他們怪異的目光,不一樣的膚色,不一樣的瞳孔,不一樣的生活習慣,你忽然會想︰既然香港咁難撈,做咩仲要留係度?那一句「大家同是香港人,點解要受歧視」就會變成「既然覺得受歧視,點解仲要做香港人」。
事實上,為甚麼香港需要照顧小數族裔?那幾乎是不能問的問題,因為很種族主義。只要你設身處地,怎會不明白不是他們為甚麼要做香港人,而是他們根本就是香港人,從一開始他們就生於香港,然後還要被身邊的人質疑,為甚麼要留在這裏?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故鄉。
但事實遠非如此簡單,因為所謂香港人,並不等同於出生在香港的人。真實意義的香港人包含了一籃子的共享價值,例如對錢的敬仰、對效率的重視、對香港足球的愛恨、對六四和自由的執著,沒有這些就不能算為香港人。如果你問印度人︰「你支持平反六四嗎?」你叫他怎樣回答好?他要回答你,那些國內同胞真的很可憐啊,這樣嗎?
換句話說來,香港不優惠外族,也不鼓勵外族的繁衍,卻做到了消除種族衝突,也創造了最表面和諧的待客之道,除了外傭和實Q,所有外族都被視為遊客,真正以禮相待。想起來,那些一個國家兩大種族,紛爭不斷卻又勉強在一起,有甚麼好處呢?似乎把異己都通通趕出去,就像日本那種排外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世界,種族共融不如種族隔離。
事實又再一次不是如此簡單,因為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只要開始隔離異己,異己就會越來越多。今日我們排除新移民,明日就會排除社民連,然後就要排除討厭的同學和同事,最後這個世界上,看得順眼的就只有自己一個。
The N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