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2

閱讀的成本 2之1

到底一本書值幾多錢呢?

這個問題,或許能理解為「一本書的價錢應該以甚麼來衡量」,換句話說,是甚麼使得一本書比另一本書昂貴。對以前的我來說,這是很容易回答的,因為書本就等如知識,隨著知識等級越高書本就越貴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中六的教科書比小五的教科書要貴一大截,顯然是合情合理。也因此那些滿滿是一頁又一頁的廣告、充斥無聊閒言閒語的八卦雜誌,只售十元八塊,遠不及一本理性、有趣、知識份子的國家地理雜誌昂貴,是一種正義的表現。

後來,簡體字書出現了。整個價錢列表好像都被顛覆下來,原本值150元 Alain de Botton的《幸福的建築》,在簡體字的世界裏,只是二十幾元;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論》不過是三十元有找、Van Loon的《寬容》亦只是大約三十元;而同樣是梁文道的作品,繁體字印出來的《讀者》值九十元,簡體字印出來的《我執》卻只值前者三份一。

是甚麼導致了這種明顯的差距呢?難道是簡體字筆劃少了,於是價值隨之而下降?顯然不是,因為我們都知道,一本書值幾多錢,並不是源自它的知識含量,而是取決於它的印刷成本。

這樣說來,到底我們對於內地書商該抱怎樣的感情呢?是一種怨恨嗎,因為它把知識的價值降至一種近乎卑微的地步,無論是莎士比亞的經典著作,還是維根斯坦的畢生精華,都只以日用品好像廁紙般的價錢出售;還是一種感激嗎,因為在書本成為商品,越印越精美,紙質和色彩越來越華麗的時代,簡體字書顯得更為純粹,讓知識重新成為書本的主角。心情是複雜的。

但如果論到純粹,身在互聯網、電子書時代的我們,即使是音樂、畫像,甚至是電影都可以免費的世界,背負著知識的文字還能夠倖免嗎?不能。排版、印刷、發行的缺席並沒有影響到知識的流傳,知識可以用最單調、純文字的方式存在,在網上四處留情,而讀者早就習慣免費閱讀。我們是否會感覺到,一本書的存在,本身已經是昂貴。

但即使沒有簡體字書和電子書,對於讀者來說,一本書值幾多錢,依然是有夠尷尬的問題。就像一位歌星的fans,該出多少錢去請心儀的偶像來為自己的生日會獻唱好呢?又像身為家務助理女士的兒子,該出多少錢,去請母親替自己的新居打掃呢?身為讀者,該怎樣替眼前這本書訂價呢,因為書本並不是一種商品,它不提供服務,相反,閱讀過程是一件辛勞的工作,而閱讀結局卻是無以定價的。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