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孩子喜歡改古怪的英文名,早就有很多人說過,例如從日文過來的 Yuki、Yumi、Yui、Yako、Yoko,及因此而異變出來的 Suki,看了直叫人頭痛,就像一群群未成年少女,嘩嘩喧鬧地抱著 hello kitty,一邊湧著櫉窗「卡娃依呢~」,一邊 V 著手勢隨街自拍。眼前這位叫 Ayumi 的女孩,拿著一份價值一百萬的合約,你會簽還是不會簽呢?
雖然如此,還是要問其實有甚麼問題呢?「當然有啦,Yuki 是日文名嘛,怎可用來做英文名?」但甚麼叫做英文名呢?這是個有趣的概念,雖然我們在香港,早就習慣一個人總會有兩個名,一個是中文名,一個是英文名,兩者可以完全不相干,而從中文譯過去的英文發音,例如我女兒叫「天晴」,「Tin Ching」竟然就不會被視為英文名,因為英文名是另一回事。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到底英國人有沒有英文名?很怪的問題,因為顯然,對他們來說,名就是名,無論是 Peter、Paul 還是 Mary,名就是名,去到天涯海角,遇上拿美星人,都只會有一個名,「Peter」並不是英文名。那麼相對來說,他們是否有一個中文名呢?例如彼得?不會,因為這個只是譯名,就跟 Tin Ching 一樣,其實和原本的是同一個名字。就算是彭定康之類,為了適應本地文化而改的名,從根本上我們也只會視之為譯名,除非他會改了一個名字叫彭國強,就不同了。
又換一個角度,日本人有沒有需要改英文名?中田英壽去了羅馬,他背上的球衣名字,都是 Nakata,沒有變過,沒有變成「正宗」的英文名,而且正因為他保持這個實際上是譯音的名字,所以大家都知道他是日本人。換言之,就像 Ronaldo 是拉丁美洲、Muller 是德國、Van 是荷蘭,所謂英文名從來都只是用來方便英語人讀的名字。
所以古怪的「英文名」本來就沒有問題,只要讀得出就可以了,而英文名的選擇,真正的副作用是反映國籍,例如 Koei 就是日本,Raju 就是印度,而 Obama 就有點點非洲感覺了。這樣說來,其實 Tin Ching 根本就可以是英文名,或者說,沒有英文名,有的只是讓外國人讀的一個名字,一個人只有一個名。
但我還是明白的,中文名在英語世界根本就沒有一席位,英語文化依然在凌駕著,所以我們覺得舒夫真高之類的名字一點問題都沒有,但 Tallest Chan 簡直就是弱智 ── 即使其實「真高」和「Tallest」的意思其實差不多。
至於港女喜歡日式英文名還是有原因的,例如 Yuki,叫做「白雪」就很俗氣,但隔了一重,沾上了日本的氣氛,有北海道的白之戀人和小樽飄雪,有中島美嘉的「雪之華」,是啊,忽然覺得自己都會高貴而精緻了一點點。
The Nok
1 則留言:
我一直都很懷疑,英語人懂不懂讀內地人的「英文名」。X開頭的點發音?JIANG即是點?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