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5

冷感過客

為甚麼人們對社會發生的事情冷感,例如香港人曾幾何時很著名的政治冷感?其中一個原因,或許因為我們都是過客,至少在九七前的世代,我們都覺得在這裏活不長,終有一天要走。結果,很多人走了,然後卻又回來,又或是很想走,但最後走不了。

過客是必然會冷感的,例如我們旅遊外地,只有七日,誰會對那裏發生的教育改革感到興趣?有人上街遊行,我們會嬉笑地圍觀拍照,有哪個遊客會加入戰團跟警察衝突?或者我們路過了精緻的日本街頭,路上整潔乾淨,偶爾遇上一個汽水罐,我們會禁不住那潛在的潔癖衝動,把它撿起來掉在垃圾筒。最多,也就此而矣。

過客理所當然如此的,而且「認真就輸了」這句話,似乎也適用。看那麼多家裏有個逆子的地方,把家裏的東西拿去賣、把家人的秘密當人情、把舒適的住家當酒店,誰勝誰負?誰奈不了誰何?一看而知,擁有過客心態的人,總是把利益搾盡,把好處搶盡,大家咬牙切齒,但沒辦法,因為你把這裏當做你的家,而他隨時可以捨棄這裏。

也因此我們特別討厭香港的名人政客,為甚麼?有錢人一句「不讓我滿意就撤資」,訊息很清楚,香港於他們而言永遠只是一個賺錢的地方,有錢就賺,沒錢就撤,這裏不是他們的家。所以香港人連有雙重國籍的人都討厭,因為他們在骨子裏都是一樣,從來只是拿認真人的好處,從不會為這裏做甚麼好事。當然,也許情緒更加複雜,因為我們或者更深層次地羡慕著這些隨時可以走的人,妒忌使我們更加忿怒。

這是一種非常詭異的人格分裂,人們越是聲嘶力竭地說「香港是我家」「愛國愛港」,越是歧視外來的人,要保護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同時又不斷把子女送往外國,可以的話又想盡量賺夠錢就移民離開;剩下的人,盡是忿怒地守著一個不斷被人抽水又拋棄的城巿,怨,是整個城巿的性格。

由冷感轉變成怨氣,這二三十年間,香港變得更壞。其實冷感本來沒甚麼問題,因為放眼長一點,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過客,幾十年轉眼成空,趁著今日香港還是出入境自由,趁著我們移居外地還沒太多限制,就快去找尋確保自由的地方吧,只要可以選擇,其實人生很快就過,沒甚麼需要動氣。所謂家,其實從來都是虛無飄渺的概念,人世間有甚麼不可以捨棄的呢?

The Nok

1 則留言:

Kelvin 提到...

還記得有位老師說過,為甚麼選舉政府要有固定任期?不是為了公平,不是為了民主,只為讓民眾泄憤,畢竟選民會深信自己的「一」票,就擊敗了現有的腐敗,有甚麼比這種錯覺更加熱血。但又因為這種功能,製造了「看守政府」這個名詞。

歷史讓我們確信一群「hea住過日子」的政客,總比一個專制君王好一點,每一個政客都是過客,畢竟制度讓他們過得「今日唔知聽日事」,今日民眾為了我的劣績而熱烈地口誅筆伐,他日民眾會為了我的老來無依而雪中送炭嗎?不是不會,但更像賭博。

有時候,冷感,反而是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