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3

自以為了解教育

之前寫過一篇〈屬於超人的勵志〉,理所當然引來一些喜愛電影《3 Idiots》的人的反感,因為對他們來說,這電影是恰當地回應他們對教育的不滿、對考試的忿恨、對求學的浪漫情懷;而在我看來,這電影的價值觀不單脫離現實,還對現實作出不合理的批評,所以有衝突是理所當然。

在香港幾乎人人都受過教育,亦受過教育的苦,所以一呼百應,眾口一辭就要批鬥教育制度的不是,問他們意見,甚麼人都敢拋下一句「香港教育制度是失敗的」,問有甚麼失敗,不外乎都是那幾個答案。

不用你補充,我也知道公開試有諸多不夠好的地方,例如考試成績不能保證個人能力,甚麼「高分低能」是常有的傳聞,雖然到底有幾多人是這種,又有幾多人是低分高能也沒有統計,或者只是一兩個例子就被無限放大,但這種批評是常見的。而另外一個批評就是「考試只是製造失敗者的遊戲」。

好像很言之成理。問題是我們到底對考試有甚麼期望?這個期望是否合理?事實上考試正是為了製造失敗者,因為有很多人本身就適合失敗者這個失份,追星、網癮、機癮、吸毒、逃學、欺凌、隨便懷孕、對世事漠不關心,大批大批這些本來就應該失敗的人,在公開試中失敗,有甚麼問題?

是的,有些人很努力,或在其他地方有才華,因此考試是「埋沒」了他們。這個批評在今日還成立嗎?考試零分,可以轉報毅進,可以轉其他文憑,還分分鐘可以繼續升大學,然後我們就說大學學位貶值、大學生英文水平參差,例如陳易希,不少人還沾沾自喜他的會考英文不及自己,還批評這是對學位的侮辱云云。

更有人浪漫的以為,考試無法反映一個人對學習的熱愛,所以是錯的。很簡單問一句,同樣看醫生,同樣動手術,你希望看一個執照考試合格的醫生,還是一個熱愛學習的未註冊醫生?同樣是起樓,你相信一個熱愛建築的工程師,還是通過了公開試的工程師?這個世界根本就是如此現實,無法量化的知識,有甚麼用?

現實的教育遠遠不達理想的目標,例如在普及教育制度下我們投訴個別差異被忽視,這是永遠都正確的,四十個學生有四十種興趣,文理商體育藝術音樂,甚至有更多人根本沒甚麼興趣與嗜好,個別差異永遠都存在,請問要如何做?答案是,普及教育根本不是用來照顧個別差異的。

有差異其實應該另找出路,但有人說公開試扼殺了學習的動機與時間。這個批評更慘烈,說得好像公開試支配了人生,問題是這樣嗎?不用看別人,看看自己,今日你已經脫離了教育制度,請問你在空閒的時候會做甚麼?閱讀?求知識?聽講座?還是像那些所謂家長,茶餘飯後糾纏於張柏芝與謝霆鋒的離婚故事,又或是齊齊追看《金枝慾孽》與 《溏心風暴》?沒有了考試,到底大多數人還會不會學習?

好啦,學校為了迎合你們對萬能教育的期望,開了七千個興趣班,之後你們就投訴這是怪獸家長下的產物,失去了空閒時間,也就沒有了童年,還沾沾自喜當年看過很多很好的卡通片,今日的細路只懂得甚麼陀螺。然後你又說甚麼學習不是興趣班,是一種環境的潛移默化,但有錢父母才送得子女去歐洲遊學,很不公平;然後政府資助綜援學生去迪士尼,你又說這是浪費稅金,你自己都沒有去過。

教育最好當然是不計成本,每人有專屬的優質導師去發掘、引導他們的潛能,然後讓一個人在不斷的學習之中成長,最後既有專長,亦有通識,個個都是熱愛學習,盡展所長。不計成本,這種想法不就正正是浪漫派的態度嗎?「錢從何來?我理得你,總之全港中小學生,都應該受這種教育,否則這個制度就是失敗啦。」講完。

The Nok

8 則留言:

Terencewords 提到...

危機產生於常態。因為常態扼殺進步,否認瑕疵,所以能輕易產生危機。Optimistic 與 Cynic 的最大差別,在於他們分別注視 what is possible 和 what is impossible。

從某角度看,世界上沒有一種事物是完全成功的,因為世界不存在完美的系統,所有不會有完美的零件。一個系統的失敗在於它的不完美,而更大的失敗在於沒有人追求更完美。

完美的教育制度不可能達到,不代表我們不應該改善教育制度;絕對公義也不存在,那麼追求公義又是否浪漫主義?維護群體與個體利益是否浪漫主義?法治本身又是否基於浪漫主義?抑或原來法治只是純粹的邊沁,用以維持社會表象穩定或者平定民心?

什麼是環境的潛移默化?
電視賣住「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廣告,而莘莘學子都因為環境氛圍而不以為然
--這就是環境的潛移默化。我們都相信「求學不是求學問」,這就是環境的潛移默化。

World won't change in a non-change world.

題外話,興趣班用傳授知識而非培養興趣的教學方法,這根本就不是興趣班。
興趣不起源於知識,興趣起源於興趣。

TICK L 提到...

我係上一篇文章 "屬於超人的勵志" 最後的匿名回應者 (回應於2011年9月13日下午4:22)

致BLOG主閣下:

其實我嘅意思係,一套本來簡簡單單的電影,何必看得太複雜呢,閣下有感而發,帶出不同觀點,確係好事,但係呢一篇文章可以回應,就緊會有不同的聲音在此反映,我只係講出我的觀點,無意挑戰,閣下又何以太過緊張呢(莫非你以為我係第一個回文匿名者的朋友 :D)

我並不清楚「印度人的角度」是怎樣(我亦都冇講過我知道),只是知道導演、演員、拍攝地點係出自印度,拍攝手法及角度當然會是屬於印度人吧(希望冇講錯啦)

況且,呢套戲來身冇好壞之分,我都知道香港有好多人睇過呢套戲都話比較膚淺,但係IMDB入面有大約有兩萬個來自不同年齡層面及國家的人去評分,呢一套戲有8.3分,可以說是高分(最高分的是The Godfather,9.2分),以IMDB將全球大部份電影做統計來說,3 idiots真係可以話係高分水平,其實呢個情況反映出,就算來自不同國藉及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士,大家整體去評價呢一套戲係(比較好睇),而(比較不好睇)只是佔小數,所以電影本身真係冇--- 好壞之分 ---
(拿拿拿 ~~我冇話你係錯呀,不要誤會唷)

我本身都有睇過呢套戲,我過人覺得呢一套來本係好單純的電影,佢只係用好簡單,又或者 "係人一睇就會明" 的手法去帶出背後意義,其實套戲睇完就可以算數了,只不過套戲在 "香港" 上映之後引起回響,本來一件簡簡單單的事,都變得複雜啦,咁又何必呢~~

睇戲時當然係要享受啦,如果唔係睇戲黎做乜,睇完又要唔開心,貼錢買難受咩

就算真係睇左一套自己認為真係好差好爛的戲(我自問都睇過唔少),咪算數囉,何必咁計較呢
如果你問我呢套戲好唔好睇,我會話:都算OK咁啦

每個人觀點都唔同,冇話邊個錯與對嘅,凡事有絕對嘛~


BLOG主閣下,以上的回文全無挑戰及攻擊的意思,如有得罪之處,還望海涵
不過,如果閣下唔鍾意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士在你的BLOG內留言,希望你會寫定出黎講清楚,好讓"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士"會識做唔留言,咁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筆戰啦~~



其實閣下的回贈小弟的方式
↓↓↓↓↓↓↓↓↓↓↓↓↓

ME:
同理心何在~~~
太過認真有何用~~~

閣下:
學習心何在?太過享受有何用?


滿令小弟反應唷~~~

不過我最後都係果句: 同理心何在,太過認真有何用

講完了~~~


TICK L

The Nok 提到...

> 完美的教育制度不可能達到,不代表我們不應該改善教育制度

咁點先叫改善?

> 閣下又何以太過緊張呢

何來緊張?回覆你,是因為你的話有問題,有錯就指出,這就是教育

> 只是知道導演、演員、拍攝地點係出自印度,拍攝手法及角度當然會是屬於印度人吧

一個出生自美國的華人,住了台灣三十年,又經常往返日本,最後定居歐洲,咁佢拍出黎既電影係咩角度?

> 本來一件簡簡單單的事,都變得複雜啦,咁又何必呢

我都係回覆你好簡單兩句,又何必打咁大段回覆我,搞到咁複雜?同埋,拍一套電影有幾複雜其實你知唔知?一套價值觀可以係「好心做壞事」,你又明唔明?其實你明既,只係雙重標準吧。

> 冇話邊個錯與對嘅,凡事有絕對嘛

我估你係想講「凡事冇絕對嘛」,btw,呢句話係咪絕對正確?

> 希望你會寫定出黎講清楚,好讓"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士"會識做唔留言

如果你寫一段回應,唔係想我回覆及批評,麻煩你寫清楚,不過,在我而言筆戰沒甚麼不好,反正這是文明的行為。

最後,希望你以後知道自己講緊乜。

4 提到...

同意你上篇說主角本身有著天才去批評教育,而過得「好」、「成功」的指標卻是專利、名利。

但到這篇就不敢認同,除非所有的言論都是出自同一人,同一堆人。

人出生時已經不同,我們都知道。有些人合適今天的社會;有些人不合適。搬自然法則的話,淘汰不合適的。我不懂種菜,不懂打魚,不懂造衣服,不懂製造電子零件,不懂生產電力...很失敗吧?人生活倚仗著什麼?考試是惟一的基準去決定一個人要做甚麼嗎?

資源夠不夠在乎人怎去用,如果少些人把持大部分的話。

The Nok 提到...

Re 4:

> 考試是惟一的基準去決定一個人要做甚麼嗎?

香港情況早就不是這樣,而且亦無法否定考試本身對於「專業」的意義。要說現在有甚麼錯,其實主要不在於考試 / 教育制度,而是人們對主流學歷的迷信。

匿名 提到...

Nok: 由上篇到今篇,一連串思方盲的留言,被你用子矛子盾法插得屍橫遍野。真的很Kuso。不如你寫些思方學的東西吧,啟迪民智嘛。

The Nok 提到...

慘在他們自己都不覺得有問題,是我錯了,沒有再狠一點……

其實以前寫過︰http://gazing-eyes.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04.html

「我一直相信,這種題目是沒有寫在《車窗望》上的價值,就正如大學裏不應該再教廿六個英文字母的順序、表示感謝要講thank you、去完廁所要洗手之類,come on,大家都是成年人,思考與對話的層次可不可以成熟一點?」

哈哈

匿名 提到...

網主文章諷刺時弊,一語中的,指出香港人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理想主義,實在令小弟獲益不淺。另外,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不同意見乃常事,毋用動氣,理性討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