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0

地產霸權,之後

很多人推介《地產霸權》,據聞這本書再版又再版,在書展之中大放光芒,連報紙都要採訪。書名改得好。地產,近年成為香港公敵,首二字先聲奪人;霸權,符合群眾印象和敵意,是一本未看已經知道是正確的書。所以我猜很多人其實未閱讀全書,就已經推薦它,因為我們實際推薦的,不是關於地產商如何剝削香港人的細節,而是那份敵意。書名改得好。

地產商實際上如何勾結政府、欺負港人、搾取我們的血汗錢、壓迫其他小商家、壟斷巿場、形成霸權呢?書裏頭的確說及很多例子,包括屯積土地、收購大量農地換其他土地、吞併公營事業、共同定價等等;至於政府如何強化了這種霸權呢?包括限制撥地保持高地價政策、容許公共事業土地改變用途、不設立最低工資及競爭法、不限制屯地的徵費、公營事業欠缺競爭等。

如果你是一個早就仇視地產商的人,足夠了,這本書已經能好好培養我們的敵意。但假如你隱約感到這股憤恨有些矛盾,就不妨深入思考下去。

例如作者都指出,土地是重要的資產,甚至是政府最大的資本,所以必須好好珍惜,也因此任由地產商更改公營機構如巴士廠土地的用途,雖然有補地價,但欠缺公開競投,依然會導致地產商佔了便宜,減少成本,造成巿場不公;但另一方面,作者反對高地價政策,政府應用其他更合理稅收代替。好了,到底土地應該以高價賣出,還是低價賣出呢?

又例如作者說公營機構如電力公司、煤氣公司因為壟斷巿場,欠缺競爭,加上盈利限制以支出作為參考基準,所以它們傾向增加投資以增收費用,而不會透過減價來跟從盈利限制,於是受損害的是消費者。問題在於增加競爭,透過價低者得使巿民減少電費、媒氣費聽起來很好,但所謂「消費者利益」到底是便宜的電費,還是穩定的電力?甚麼是生活質素,並不只有支出這個考慮。

又或是政府限制每年售地額,使巿民以為土地不足,加上發展商屯積土地,使樓價節節向上,租金也不斷提升,造成商戶沉重負擔,最後只剩下連鎖店,甚至是地產商旗下的連鎖店。問題似乎很清楚,正是香港人的執念,例如必須買樓,或是必須趁早買樓,必須立即買樓,必須住巿區,造成今日現象。

說著說著,仿彿我就很滿意香港這種生態,樓價高不可攀、物價節節上升、薪金停滯不前、工作朝八晚十?其實不是的,但我相信,任何一種遊戲規則,最後都會有勝利者,有失敗者;列出香港六大家族,然後矛頭直指他們「霸」了香港人的利益,很正常,因為我們不是勝利者。但如果我們真正想追求的公義,不是均富,而是合理的利益回報,就必須再努力思考,並思考在全球化之下,甚麼生活才是長久的幸福生活。

我同意,資金、勞力和土地擁有權是三種不同性質的權力,而作者說,土地擁有人收租,對社會並無實際貢獻,因此要加以限制,這一點聽起來也合理;但這並不解決實際上人們對土地這資源的強烈偏好,一如鑽石、黃金,甚至有朝一日的石油,所以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如果不用高地價政策,如何保持其他福利政策的高開銷?

所以我更在意的是書本最後提及北歐國家的情況,一如每年的生活水平調查表,那裏就像是天國,而香港就只是地產商的天國。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向那裏取經?他們的經濟又是如何維持呢?可惜,聽了一大堆一廂情願的論證之後,甚麼是理想的社會資源分配政策,還是不清不楚,只是吐罵香港社會的勝利者,又能如何?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