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6

向誰學戲

聽說教演戲的老師,總會有一課是要求學生數銀紙,但不是把自己的銀紙拿一疊出來數,亦不是問同學借,而是假設自己手上就有一疊,然後坐下來好像銀行職員那樣去數,也就是數空氣銀紙。為甚麼要這樣做?老師說,因為鍛練演技,就是要注意「行為本身」,好像平日我們數錢,只會專注數有多少錢,一旦在數空氣錢,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數錢」這個行為之上;要做到真的好像有錢,又真的好像在數,那就是演技。

沒有演技的人很多,但比起沒有演技,那些被稱為「告訴你他正做戲的人」,會受更多人批評,因為他們的假和沒有演技的人,雖然同樣是提醒觀眾︰大家正在看的只是一場戲,但更差勁的地方,是你仿彿會感受到他們對自己演技的洋洋得意,他們表現的不是角色,是自己,所以更討厭,因為觀眾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所以演技,不但是指數空氣錢仿似真數錢的一樣,還是要令人相信,其實你根本就在數一疊真的銀紙。怎樣做到?演員們會告訴你,首先要令自己相信──這就叫做入戲。因此新聞常常報道,有些演員需要時間去揣摩角色,一個角色為甚麼要揣摩?因為演戲,其實不是演出來,而是活出來,就是把自己的肉身,借給劇本裏的角色活一次。

但這就是演技了嗎?我們都說,有時編導會為某個演員度身訂造劇本,又會說某些演員很擅長某類角色,既然可以度身訂造,角色又會定型,那麼到底演員們,一直在演自己,還是真的有所謂演技?還只是因為觀眾太弱,劇本不同、對白不同,就以為演員們正活在不同的故事中?

不過還不要說得太遠,戲,畢竟是給觀眾看的,所以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演得如何,而是觀眾看得如何,所以不是要演得像一個將軍,而是要觀眾看見一個將軍。例如演戲大家都有個共識,就是要避免背台,即是說要演一場圍著食晚飯的戲,總要開個缺口讓觀眾看得見所有人的面,否則就是大家在吃晚飯,觀眾卻甚麼也看不見,那就沒戲好看。

就是因為觀眾這一個元素,戲劇就發展出另一套規則,亦即是演技的法則。那麼說,周星馳和吳孟達有沒有演技?當然有,因為在劇情推進的時候,他們就跟著推進;也當然沒有,在觀眾笑的時候,他們正是在顛覆著普通人的行為模式,更甚是故意與演技的法則相衝突,甚麼荒謬感之類的學術字眼不提,單是無厘頭的演技本身,就是不被認同的逆演技。不是演自己、不是演角色,而是演出觀眾的效果,這種演技該怎麼解釋?

所以,其實根據票房去決定最佳演技,就是對「戲是演給觀眾看」這個原則最大的臣服,但是也許觀眾是信不過的,他們的審美眼光太差,會受到卡士、劇種或宣傳攻勢之類影響;而且,要是金像獎二十年來一半都是頒給周星馳,演藝訓練班還做得下去嗎?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