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9

年輕人做決定

有位年輕朋友重考 A Level,英文得了 F,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因為當他上年考完第一次 A Level,英文只得 U,我問他想怎樣,他說在考慮重考還是升讀副學士。重考?他其他科目成績主要都是 E,個別有 D,再問一問中五會考成績,原來英文都是 E 或是 F 之類。我說,根據你的實力,要英文由 U 變合格,一年時間是非常困難的,就算你真是天才,合格了,其他科目成績也不夠保送你入 U,結果也可能是浪費一年,然後一樣讀副學士。他說,老師指他今年未盡力。

果然,他進步了,由 U 變成 F,求仁得仁,可喜可賀。

我還記得那時問他,既然打算努力谷盡考最後一屆 A Level,那麼自修計劃是怎樣的?他說都是會回學校上課。我說,回校浪費的時間非常多,又多活動及無謂的應酬,加上各科的功課,你根本只是重覆生活,怎麼會有突破呢?當然他沒有聽入耳。而今年,聽聞他決定出來工作了,就這樣白白浪費一年。

很多人都有這種「未盡力」的幻覺,而確實偶爾出現那些去年13分,今年22分的勵志故事,因此常常都有人以為自己正是那種「未盡力」的一份子。但問題是,甚麼才叫做「盡力」呢?而更大的問題是,「盡力」本身也是一種天份,不是所有人都有本事去盡力一下;甚至說,絕大多數的人,其實只能夠「盡量」。

另外一位年輕朋友,同樣考公開試,問他打算怎樣,他說「要看到時成績如何」。這個答案真是非常普遍,常常把決定留到出現結果才做。問題是其實公開試的結果只有兩種,第一種就是考得好,升讀喜歡的科目,第二種就是考得不好,要做升學以外的決定。第一種有 JUPAS 幫他們處理,但第二種呢?其實我就是問這個問題,而我之所以問你,就因為你根本就要考慮這個問題,你答不了,也證明我問得對。

還有一個,其實成績非常差,勉強入讀最低收生要求的中六學位,根本升學無望,兩年過去了一事無成毫無進步,問他為甚麼不讀職業訓練,他說「中七畢業比較好聽」,又問他其實連 A 至 Z 都讀不好,為甚麼還去花錢補習?他說「讀書要對父母有個交待」,真是堂皇。

公開試確實只是人生的一部份,但也實實在在是人生的一個部份。讀了十幾年書,在關鍵的時候還是腦袋發熱,對於必須面對的困難還是留待最後一分鐘才處理,為甚麼要到放榜才四處問課程?為甚麼決定前途要在放榜後、心情失意、只剩五個小時的情況下處理?如果生與死可以教育,那麼 make choice 又可不可?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