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30

欣賞耶穌,但不欣賞耶教 (下)

在人們眼裏的耶教,不問政治,只問性事;其實更準確的,是教內教外普遍就像兩個世界,沒錯,他們都要買樓,都要讀書,都要食飯,然而有幾點本質上的概念,是值得人們去理解及研究,以真正明白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首先,無論你覺得香港有幾差,肯定原始教會興起來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更加差,那是專制獨裁、奴隸處處、知識貧乏的世界,一如耶穌所言︰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醫生,在一個充滿痛苦仇恨罪惡的土地上,宗教淪為爭奪權力與財富的工具時,耶穌出現並且醫治人類的心病,信仰沒有去改變政局,卻著力改變人的內心。

所以信仰在本質上,是不害怕沒有普選,不害怕買不起樓,更不害怕三餐不繼,這不是一種神打之類的賣藝,而是精神境界的標誌。沒有幾多個人做到,但信仰道路所指向的,從來都是向內而非向外。這是本質之一。

此外,耶穌並不需要教會。就信仰的本質而言,教會是多餘的,因為任何人都不需要經過教會來獲得救贖,而且從來都不是先有教會才有耶穌。那教會為甚麼還存在?因為我們都不是耶穌,答案就是這麼簡單。

正如嵩山少林可以下山拯救武林的高僧從來都是少數,更多人始終還是一念佛祖,一念淫僧,上一刻還在布施濟世,下一刻就在貪嗔痴怨,人類在信仰上搖擺不定才是常態。一個讓人在最低限度維持於信仰道上的地方,讓人等待復甦的機會,其實即是病房。如果耶穌是醫生,那麼教會就是病房。這是本質之二。

來自佛教的比喻,當一個人中箭,他還有興趣知道箭的構造、射箭的藝術嗎?沒有,他最想的就是馬上拔箭療傷。所以宗教信仰以最大限度去解決人類內心的惡疾,因此無可避免失落了處理世情變化的篇幅。即使不是出於刻意的無知,但要從信仰的語言中找到可堪處理當下政治的理念,非常艱難。

別說教內之人,即使是普通人,要有貫徹而合理的信念,以回應每一個政治議題,也是非常困難。例如香港選舉制度本身就不公義,那麼你還應該去參選嗎?參選是認同這制度,而不參選則連表達政見的機會也沒有,誰是誰非?沒有深刻閱讀政治的人,太容易犯錯。拿著企圖處理普世人性問題的聖經,去解決當下眼前的政治謎題,即是搭飛機去樓下便利店買包煙。這是本質之三。

不欣賞耶教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更大的問題是教會頭頂有個不合理的光環,無論是教內教外都對它有不準確的期待與反感;再加上很多聖經裏的信念,在今日已經成為普世價值,除了對於性的想法。於是突出成會被外界聽到的訊息,無論教內教外都越來越誇大諸如婚前性行為或是同性戀對信仰的影響,這成為了基督教與社會唯一有連結意義而又有爭論趣味的話題,至於性愛與整個信仰價值的嚴謹結構,則完全變成一堆堆 soundbite 口號。

沒有必要故意去同情耶教,因為確實有出現權力腐敗或是愚民教育的情況;但也沒有必要故意仇視耶教,因為從本質上它所追求的東西,並不回應你所渴望的事情。因為只要你沒有偏見,香港的教會就和香港一樣,都有無知的人、討厭政治的人、熱情的人、愚蠢的人和聰明的人,買不到樓的始終都買不到樓。

The Nok

2013-08-25

欣賞耶穌,但不欣賞耶教 (上)

除非你認為基督教是蠢人、懦夫和騙子的大集合,又或已經成為忠實信徒,否則都總會有一套應對它的取態,而今日有相當多的人,取態是「欣賞耶穌,但不欣賞耶教」。

這是正常的,畢竟在聖經裏的耶穌,總是衣著樸素,生活清簡,甚至窮得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而且祂不單沒有公審淫婦,還連消帶打寬恕了那些帶著仇恨的觀眾;甚至迎來死亡威嚇,祂還不卑不亢站立在權貴面前,堅持自己的信念,沒有絲毫妥協。這裏有哪一點與今日的教會相似?

在一般人的視野範圍內,看到的教會總是大把錢,但都是用在門面建築、牧師薪津或是大堆頭活動;而且教會常常發出審判別人的言論,容不下異見;雖然打壓別人但是向政權靠攏,根本建制派;糾纏於個人貞潔,但無視於社會不公義。於是偶有一兩個勇於表達政見、爭取社會公義的教徒,就加倍受到群眾重視,即是多like多share。在他們身上,仿彿看到了耶穌,看到了不為世俗教會所容許的治外真信仰。

在理解或批判之前,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分歧是備受忽略,而這是造成教內教外夏蟲不可語冰的重要成因︰「政治改革並不能拯救人類。」這是信仰的一個重要觀念。

這不是無的放矢,也不是源於對民主的無知而濫發的批評,同時亦非故意挑民主政治的骨頭,因為從根本而言,民主政制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解決人類心靈的缺失而發明。就算有普選、三權分立、言論自由等等,兩夫妻一樣可以生活在猜忌、嫉妒、仇恨之中,互相折磨至死。這不是政治的錯,而是從根本上兩者所追逐的幸福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甚麼叫「拯救人類」?這麼宏大誇張的口號還真是相當適合宗教界使用。稍為放下偏見,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香港人的確活得很不開心,而最大的不開心來自於「不滿」,我們每個人都對於某些事情不滿。香港人的痛苦並非來自於缺乏,因為事實上我們甚麼都不缺,就算沒有樓,真正訓街的人有幾多個?我們只是不滿,一個無法滿足的黑洞不停蠶食著人們本來已經脆弱而蒼白的心靈,無論你有樓沒有樓有女沒有女有工沒有工,能夠快樂滿足的香港人少之又少。

即使任何政制,心靈的赤貧永遠摧殘著人類的生命,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沒有任何政府可以解決得到,而宗教表明唯有信仰可以處理。人類的真實幸福,是無論處優、處卑、處富足、處困乏都可以坦然而安樂,不應向外求,而應向上求及向內求。

但是在嚴重的社會不公,甚至喪失社會公義下,這種「絕對坦然」的宗教理想狀態還可以維持嗎?基督徒能夠脫理社會現實而生存嗎?正如現在我們普遍所見到「教會不問世事」的現象?下篇再續。

The Nok

2013-08-06

二手書的浪漫


早前辦了一場二手書交換會,反應不算特別踴躍,但也的確遇上一些捧場客,甚至有些本來不是讀者的新朋友出現了。我也在一堆書中揀了幾本,《青頭大根》是無厘頭漫畫;《認得幾個字》的構思頗有趣,讀起來也很有親切感,是本不錯的散文集;還有另外兩本《101 Reasons Why a Cat is Better than a Man》,則是用來打發女兒,頗有用。至於還有一批未換出去及新換回來的書,我還在考慮要不要來多一場。

如果你問,會否不捨得那些換了出去的舊書,其實有的。例如《我在伊朗長大》和《你的第一本哲學書》我都很喜歡,當它們離開,我就失落了一點點。不單如此,彷彿我連它們的內容都開始忘記,我越是想記起,就越是記不起。原來,記憶和距離是相關的,即使我不曾相信。

不過我還是很清楚交換會的原意,只要它們能夠有新的生命,就遠勝於藏在我身後的書櫃裏;而且更重要的是,二手書大概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二手東西。

無論是甚麼物件,「二手」總是代表無用、多餘、嫌棄、寒酸、退而求其次。如果你有很多錢,會買二手車還是一手車?如果你家境富裕,你還希望穿上哥哥穿過的校服嗎?可能你很節儉,但我們永遠都清楚知道,一手是比二手有價值。

書本也許都差不多,尤其是教科書,但更多的是例外。

打開一本二手書,偶爾會找到一張書籤,你看,有贈品,而且還滿滿是一種人情味的感覺,原來世上有另外一個人,曾經和你一同經歷過剛才的篇章,你所看到的他也分享到;而且,當你越過這個書籤,你就知道自己看到了他未曾企及過的風景,在閱讀這個長跑之中,你領先了一點點。

又或者你會遇上一些手寫的文字,可能是個人感想附註、某君贈書的心意、甚至是偵探小說的可惡劇透,你忽然不只是閱讀一本書,而是遇上一個人,在故事之外還有故事,有人物之外還有人物。

一本好書的價值不單沒有因為被人閱讀過而降低,正好相反,越多人讀過,它的價值就越高,有更多人共享同一份知識和經歷,就像網站的瀏覽量,升得越多不是越好嗎?如果這本二手書不是從垃圾堆中找回來,而是被人珍重地薪火相傳到下一手,這本身就是學者的浪漫。

身為一個知識份子,如果要為這文章寫一篇續集,大概就是「二手鹹書的浪漫」了。

The Nok

2013-08-01

書評︰味覺現象學


書名︰味覺現象學
作者︰梁文道

簡介︰這是梁文道的專欄結集,講飲講食,不似是他的風格,但關繫著我們每個人的必要行為,在他的思考和筆觸下,原來還有另外一面。

閱讀報告︰

雖然香港人和中國人被陶傑等嘲諷為「口腔期」未過的小農DNA,但「食」始終是我們幾乎排第一位的活動,不單是為了食飽,還為了社交,更是一種品味的展現。如果哲學家們會反思語言、反思工作、反思睡覺,又為何不能反思飲食呢?

搵食搵食,我們把工作都與飲食拉上關係,仿彿如果我們賺錢不為進食,就枉去工作,甚至,慰勞總是要加上一個宴字。進而,飲飲食食不再是維生的工具,甚至變成了維生之目的,既然如此重要,我們就值得花費時間在思考飲食之上了,不比呼吸和喝水,誰會為生存的基本動作而思考呢?

香港一直被稱為美食天堂,而事實上,她又確實曾經如此獨特,在遠東如此一個小小的港口裏,竟能提供來自全地球四方八面的食譜甚至飲食文化。的確,香港人的口味似是越來越單一──日本化,看起來只要一間食店外掛上一個日式燈籠,不論賣甚麼都會有人排隊,但香港飲食的多樣化,還是值得欣賞的。

而既然飲食的多樣化能被包容下來,飲食的習慣和反應是否能相應被包容呢?但願如此。

(這本書已列入「二手交換會」清單,詳情按此)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