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8

泡沬化的趣聞網站

最近湧現了大量趣聞網站 / Facebook 專頁,個個都差不多,同類的趣聞剛剛在甲看完,乙又彈出來,當然還有丙至 N 那麼多,也不再是 ICQ 時代舊圖舊片反犓再反犓,而是一種走「輕藝術」(取材自輕音樂) 風格,即是一種少少創意、少少美術、少少感動、少少啟發、少少文藝的國際花邊新聞題材,例如美國某某把一隻貓花妝成狗,又或是荷蘭變性人的婚禮之類。

可能早就有很多,只不過在 Facebook 的分享與運算機制底下,這類網站更容易跑出。原因不外乎大眾喜歡分享的東西,都是趣味 + 新鮮感 + 品味,不能曲過高而和寡,亦不能太低俗而破壞形象,輕藝術看來就剛剛好。

趣聞網站本身並沒有錯,開心上網看有趣東西也是生活一部份,總比起不斷轉貼親共垃圾報章的社評來引眾怒有意義;以趣聞作為網站盡快吸收讀者群的策略,是合理的計算。不過,在追逐瀏覽量以外,還有其他嗎?

簡單來說,追逐收視的人總是以收視作為取材的計算,同樣是轉載國際趣聞,A 這篇在原網站有 10K 讚好,B 那篇只有 10 個讚好,根本不用考慮就會選 A 而棄 B,除非還有太多空檔未填,是非常顯淺的道理,而這正是大量趣聞網站越來越相似、題材越來越雜食、甚至網站的名字一個比一個模糊的主因。

捨棄大眾而只取小眾口味的道路是艱難的,要求趣聞網站走這條路亦不切實際,但假如你真的成功了,真的凝聚了大批支持者追隨你的時候,除了更多的 Like 數,或許應該問一問自己,其實你存在的意義在哪裏?你可以為這些支持者做甚麼?你如何做一些無法被取代的事情?或走出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追逐收視的盲點,在於你永遠只能走在別人已經成功的道路上,沒有人知道那本來只有 10 個 like 的題材,或許會受那 10K 以外的 100K 人所喜歡,然後你就可以走不同的路,說不同的話。走在別人身後,希望等到對方一朝仆倒然後取而代之,而事實在這條路上,早就有無數的人在你身後,等著相同的事發生。

想賺錢,甚至想賺快錢,人之常情。但在此之外,我們應該思考一下自己是甚麼,有沒有甚麼是我可以做,讓世界有一點點不同。不單是道德的理想,也乎合長遠的利益。這是我給別人,也給自己的一個警剔。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