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0

過節的方式


「團年」基本上就是所有中國人節日的共識。新年要食團年飯,中秋要人月兩團圓,冬大過年,做冬又要團年,重陽要全家一起登高,清明就連先人都團聚,就快連端午都要請屈原上來同檯食糉再扒龍舟。如果問甚麼叫做中國人的憂患意識,這種定時定候就要「全家人」集合點名報到的行為即是精粹。

寫過了「兩個新年」這篇文章 (沒錯,又是替專欄賣廣告),所謂一家人到底是甚麼意思?是因為大家擁有同一個姓氏所以就要每年見一次面?還是如果今年你不出席恐怕遺產就沒有得分?可能不是這樣,可能你是真心喜歡你的親戚,不過食飯時要把電視開到最大聲,食完飯就馬上各自開手機,其實你明白是為甚麼的。

所以當人們讉責「節日變成消費」的時候,多少有點冤枉,也有點悲涼,因為沒有了消費,我們已經不知道怎樣過節。

想像一下,例如情人節,你不買花不買禮物不去餐廳食飯不去旅行不行街購物不去戲院睇戲,那麼情人節還剩下甚麼?做愛?那麼你剩下來的 23 小時 59 分鐘怎樣打發?又或者聖誕節,如果你不信耶穌,又不消費,其實你在香港可以做甚麼?滑雪?即使是坐在一起,也是相對無言。

或者你喜歡新一代的「取代方案」,例如新年去遠足露營,或是離港旅遊,甚至只是通宵打牌,不是不可,但那已經不是「過節」,那只是將節日變成單純的公眾假期。如果沒有消費的話,我們都不懂得過節,硬要砌一句標語的話︰節日就是消費,消費就是節日。

又或者根本不是過節的問題,而是除了消費之外,我們的生活一無所有。如果沒有買到東西,我不知道自己到底過了甚麼日子,如果沒有換季,我不知道青春已經消逝,如果不是換了新電話,我連上 Facebook 都找不到話題,如果沒有一個用消費撐起的節日好去處,平日枯燥重覆的生活如何來個暫停?

團年的光環,配上消費令人充實滿足的虛幻,就是我們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主要動力,所以中國傳統節日不會死的,多謝每個努力經營的商人,讓一個行屍走肉的城巿,繼續發熱發亮。雖然我認為赤裸裸的「購物節」或「送禮節」會來得更爽快。

夜半響起的爆仗聲提醒我,沒有消費的時候,其實還可以用噪音來沖喜一下。

The N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