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8

我們還應該寫甚麼文章?

在《爽報》的專欄開始了一個月,也是同名為《車窗望》,現在是一星期一篇,字數大約是四百多字,不算多,甚至說應該是少,以砌文字的角度來看,是屬於要不斷精簡文章的數量。從這個角度來看,四言絕詩之類的實在太厲害。

不過篇幅並不是問題,主題才是重點,因為在今日這個香港,應該寫甚麼東西?

如果問到底今日的香港是甚麼景況,我覺得是一個鬥快賣東西的地方,賣甚麼呢?總之你有甚麼就會賣甚麼,例如你掌管司法的就賣法治,你掌管空間的就賣空間,你掌管權力的就賣權力。賣給誰?大陸政府。總之整體就是一齊打劫香港,然後盡量賣給內地。

平有平賣,例如多的是香港人自己搶購奶粉,然後賣上去大陸;貴有貴賣,例如將政府儲備以各種名目,轉到中資機構或內地組織;甚至權力也可以,從自主自治,逐步讓給內地官員。每賣一樣東西,自己就多一分錢,然後香港就少一分價值。

很久之前看過一本書叫《消滅香港》,講的是不斷規劃與發展將香港辛苦凝聚出來的價值與文化消滅,當時覺得這個說法太極端,而今日看來,還實在是相當洞見。似乎大家都感受到吧?香港人已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同香港消失大勢所趨,不如趁高價快點一起賣,另一類就想保留原有的香港,即九七前那一個,覺得「香港是我家」。

然後還掀起「誰是香港人?」這個複雜又混亂的爭論,因為「賣港」和「侵蝕香港資源」是現在最火熱的題目,當然往往結論都是「保衛香港本土價值的才算香港人」。

是這樣嗎?我是否定的,因為香港人從來都喜歡賣東西,就算 97 前,我們都一直賣,無論是賣時間、賣體力、賣尊嚴、賣人格,我們都是拼了命的不顧一切,就只是想低買高賣賺多點錢。炒 iPhone、炒樓、炒股,難道這不是香港人深入血液的故事嗎?是的,我們絕大多數人出賣自己所有的東西,就是為了換錢,我們甘於居住在非人的世界中,呼吸著極差的空氣,就因為在香港最易賺錢。

而對於大多數香港人來說,幸福,永遠都在彼岸。對於大多數港人來說,人生的目標和意義其實都不太清楚,亦不想深究,但每個人心底都會覺得「如果儲夠了錢,我就會xxxx」。97 前很多人的彼岸是民主中國,現在很多人是台灣和歐美,然後我們拼命賣了香港的東西,就逃到外國去安享晚年。

就這一點而言,香港人和中國人本質上其實真的差不多。而事實上「香港人」這個身份,本來就是相對於「中國人」「大陸人」而來,因為有他們的不濟,才有香港人的自豪,例如我們會排隊、大小二便會上廁所、多少懂得法治而非人治云云。

但是,其實我們整體華人,徹頭徹尾都不懂得甚麼是「生活」,不知道甚麼才是「人生的價值」,我們一生都在賣東西、拼老命、出人頭地,但是人生到底所謂何事呢?不知道,因為我們的幸福永遠在彼岸,而不在這裏。即使是新的一代,我們以為「在香港有樓」才是人生首要及必要,但天大地大,我們之於世界是甚麼?這個問題太難懂。

所以當我們離開香港,真的去了先進國家,會發現「香港人」所引以為豪的東西,在那裏根本只是常識、是皮毛,我們對於自由、平等、民主、法律、合約精神、體育精神、品味、生命價值、美麗、生活全都是膚淺到不行,於是離開了中國,我們才發現自己還是中國人,只不過沒有太野蠻,但講電話一樣很嘈吵。

說回香港。我們新一代開始相信香港是自己的,但老一輩或既得利益者已經不斷在賣港,那最後會怎樣?會變成深圳的一部份,大家會生活得像一個深圳居民。而我們剩下的,就是身為香港人的自豪,但沒有其他分別了。

所以,從整個香港歷史來看,97 後的香港十五年才是異數,這十五年孕育出來的群眾才是「香港人」之中的非主流,因為他們開始想到生活,想到價值,想到家,不過世界的大潮流是淹沒這種植根的思想,強逼你在越來越逼的香港掙扎低買高賣往上爬,然後離開,就和百年來的香港人一樣。

在這個香港中,我們還應該寫甚麼文章?

The Nok

1 則留言:

pudding 提到...

我們擁有很多, 失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