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4
龍珠
太過經典的東西,反而不知該從何評起,例如電影《教父》、蒙羅麗莎的微笑、巴黎、蘇格拉底、勞斯萊斯、Leica、Michael Jackson等等,這些不用你說,誰也知道是好東西的經典,很難評,要不就跟大隊讚好讚好,但有甚麼意義呢?要不就冒險去做甚麼平反,例如「其實《教父》是套垃圾」之類,但99%站不住腳還招來圍攻,更無謂。所以《龍珠》也不好談。
雖然「龍珠化」是一種頗貶意的形容詞,就是說一套少年打鬥漫畫已經落入公式︰練功-->打交-->遇強敵-->再練功-->再打交,不斷地重覆這個進路,這已經悶;而且一開始出現的強敵,說到甚麼宇宙第一、百年難得一遇,以烘托主角的厲害,經過幾次劇情循環之後,就會變成後來連敵人的垃圾手下都打不過,角色能力平衡崩壞……但《龍珠》本身依然是一本經典。
一來,沒有《龍珠》就沒有「龍珠化」這個名詞,是它將這個公式發揚光大,而更重要是,《龍珠》本身並沒有出現嚴重的龍珠化情況,更準確地說,由第一期到最後一期,整本漫畫都十分精彩,幾乎沒有劇情重覆,每次都有出人意表的打鬥方式、勝利過程與角色描述,跟今時今日大量自我複製的少年漫畫根本處在不同的層次,例如《狐忍》。
甚至可以說,《龍珠》已經窮盡了公式少年打鬥漫畫的所有公式,「後來的漫畫都只是《龍珠》的註腳」── 真是非常有型的說法。
有沒有一本漫畫,可以跟《龍珠》平起平坐?龜波氣功、超級撒亞人與孫悟空,這三樣是「連你阿媽都懂」,也曉得跟著講兩嘴的東西。一本影響力達到現象級別的漫畫,沒有看過,都會識得,這不叫經典,還叫甚麼?有沒有另一本漫畫達到這個水平?雖說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在九十年代出類拔萃,鳥山明卻只有一個。
有趣的是,本來因為《龍珠》實在經典,所以「師奶都懂」,然後因為這個故事,倒過來「連師奶都懂」就變成用來證明事物經典程度的條件,例如連師奶都用 iPhone、連師奶都用 Facebook、連師奶都玩 rap,諸如此類。
還沒有完整看過一套《龍珠》?要看啊。
The Nok
2012-02-02
現實
感覺上只不過是幾年前,上大陸「掃貨」是香港人的消閒活動,一支汽水不過兩三元,一餐不錯的飯可以是十多元,買書也是回內地買,年宵擺檔理所當然是到廣州入貨,做批發的也是上大陸入貨再回港轉售。小本經營也好,消閒娛樂也好,香港人到內地消費是一個相當精明的選擇。為甚麼本來荒涼的福田口岸變成這個樣子?還不是托香港人的錢?
那個時候,香港人是不是抬高了深圳的物價?是不是刺激了內地的通脹?有沒有讓內地人感到資源被掠奪?曾經聽親身在內地做生意的人說過,現在內地很難請人,尤其是女孩子,因為相貌較好的都去做娛樂事業,更直接地說,就是做妓女比做侍應好,還要好得太多。這是個荒謬的城巿,因為大學生月入五、六千,但香港一伙人沖一次涼連甚麼服務,也許都超過這個數。比著你,做十年白領,或是做一年妓女好?
不過我身在香港,井底之蛙,孤陋寡聞,沒有聽到甚麼抱怨,反而感覺很多內地人以為經濟好了,開心了,生活改善了,至少街上拿著愛瘋的人多了,吃麥當奴也多了,甚至到深圳工作就是農村人口的希望。到底甚麼是福,甚麼是禍?
當然我也明白的,內地人是如此不禮貌不守規矩,甚至新移民,是啊,樓下那間小小的補習社,客源不少是新移民家庭,別說那些小孩子,連掛半鄉音的阿媽,也可以在升降機大大聲呼叫她的兒女,一邊喝罵別跑,一邊自己篤著 iPhone 不管著子女。不過,也只是幾年前的事,香港人才剛剛發明了「港孩」這個字,現在就顧不得了,因為寧願要港孩,都不想仔女的同學是新移民。
我們喜歡淘寶,因為夠平,這個平,或許就建基於內地人的質素低下、讀書不多、法制不健全、欠缺知識產權概念,只要這一切不影響到我們就好了。世界上有這麼多落後、貧困、愚蠢的人,怎麼辦?美國旁邊有墨西哥,歐洲旁邊有土耳其和中東,香港旁邊有中國,「大家各自做好自己不就好了嗎?河水不犯井水。」對嘛,其實大家都很現實的。
The Nok
那個時候,香港人是不是抬高了深圳的物價?是不是刺激了內地的通脹?有沒有讓內地人感到資源被掠奪?曾經聽親身在內地做生意的人說過,現在內地很難請人,尤其是女孩子,因為相貌較好的都去做娛樂事業,更直接地說,就是做妓女比做侍應好,還要好得太多。這是個荒謬的城巿,因為大學生月入五、六千,但香港一伙人沖一次涼連甚麼服務,也許都超過這個數。比著你,做十年白領,或是做一年妓女好?
不過我身在香港,井底之蛙,孤陋寡聞,沒有聽到甚麼抱怨,反而感覺很多內地人以為經濟好了,開心了,生活改善了,至少街上拿著愛瘋的人多了,吃麥當奴也多了,甚至到深圳工作就是農村人口的希望。到底甚麼是福,甚麼是禍?
當然我也明白的,內地人是如此不禮貌不守規矩,甚至新移民,是啊,樓下那間小小的補習社,客源不少是新移民家庭,別說那些小孩子,連掛半鄉音的阿媽,也可以在升降機大大聲呼叫她的兒女,一邊喝罵別跑,一邊自己篤著 iPhone 不管著子女。不過,也只是幾年前的事,香港人才剛剛發明了「港孩」這個字,現在就顧不得了,因為寧願要港孩,都不想仔女的同學是新移民。
我們喜歡淘寶,因為夠平,這個平,或許就建基於內地人的質素低下、讀書不多、法制不健全、欠缺知識產權概念,只要這一切不影響到我們就好了。世界上有這麼多落後、貧困、愚蠢的人,怎麼辦?美國旁邊有墨西哥,歐洲旁邊有土耳其和中東,香港旁邊有中國,「大家各自做好自己不就好了嗎?河水不犯井水。」對嘛,其實大家都很現實的。
The Nok
2012-02-01
師奶劇
很久沒有這樣長時間看電視了,即使早前熱潮甚麼《天與地》的,我也沒有看,但因為最近女兒成長了,越來越需要我坐在廳陪她,雙手不能用電腦,所以唯有一邊看她把紅色的積木咬完,再咬黃色的積木,然後是綠色的……並一邊看電視。
說實在,正因為看電視久了,才更理解為甚麼電視變成這個樣子,例如師奶劇。十年前,九一一發生,電視沒有改革,然後網路與數碼相機的流行,從根本上改變了年輕人的習慣與品味,所以南轅北轍,年輕人全部走去上網,電視最多是閒著打開來聽,而觀眾就剩下師奶。
甚麼是師奶劇?故事簡單易明,劇情直線發展,人物性格極端突出,總之就是即使你沒有看過最初的十集,忽然任何人在第十一集的第三節,坐下來看15分鐘,就大概已經知道劇情是甚麼內容,人和人之間有甚麼關係,甚至大致預測到將要發生的故事。
為甚麼是這樣?現在的我就明白了,因為我根本沒有心機去消化劇情,當我想聚精會神看電視,總是會被女兒、電話、正在煮的飯或是任何家裏的問題與變化所打擾,而且照顧女兒是一份只有小休,沒有放假的工作,我需要的,是一套隨時看都有緊張點、有笑點或是有感覺的東西,不可以一分鐘沒有過場、對白或剪接,也不可以離開十分鐘就完全跟不上的影像。電影已經不適合我看。
所以師奶劇是很好的,甚麼皆大歡喜、換樂無窮、射鵰英雄傳就非常好。是的,金庸的作品從這個角度而言也是很師奶的︰不住的高潮,這回打個你死我活,下回就有離奇遭遇,再下回又得到曠世神功,絕不悶場。
甚麼元素可以保住連綿不絕的高潮?多角戀、爭名奪利、女人之間的妒恨、警匪追逐、臥底兩難、天降奇遇,這些就是毋須消化的內容,甚麼公義、平等、自由、物自身、美感這些要思考的東西,拜托,我幫女兒換片的時候不會想去思考囉。
The Nok
說實在,正因為看電視久了,才更理解為甚麼電視變成這個樣子,例如師奶劇。十年前,九一一發生,電視沒有改革,然後網路與數碼相機的流行,從根本上改變了年輕人的習慣與品味,所以南轅北轍,年輕人全部走去上網,電視最多是閒著打開來聽,而觀眾就剩下師奶。
甚麼是師奶劇?故事簡單易明,劇情直線發展,人物性格極端突出,總之就是即使你沒有看過最初的十集,忽然任何人在第十一集的第三節,坐下來看15分鐘,就大概已經知道劇情是甚麼內容,人和人之間有甚麼關係,甚至大致預測到將要發生的故事。
為甚麼是這樣?現在的我就明白了,因為我根本沒有心機去消化劇情,當我想聚精會神看電視,總是會被女兒、電話、正在煮的飯或是任何家裏的問題與變化所打擾,而且照顧女兒是一份只有小休,沒有放假的工作,我需要的,是一套隨時看都有緊張點、有笑點或是有感覺的東西,不可以一分鐘沒有過場、對白或剪接,也不可以離開十分鐘就完全跟不上的影像。電影已經不適合我看。
所以師奶劇是很好的,甚麼皆大歡喜、換樂無窮、射鵰英雄傳就非常好。是的,金庸的作品從這個角度而言也是很師奶的︰不住的高潮,這回打個你死我活,下回就有離奇遭遇,再下回又得到曠世神功,絕不悶場。
甚麼元素可以保住連綿不絕的高潮?多角戀、爭名奪利、女人之間的妒恨、警匪追逐、臥底兩難、天降奇遇,這些就是毋須消化的內容,甚麼公義、平等、自由、物自身、美感這些要思考的東西,拜托,我幫女兒換片的時候不會想去思考囉。
The Nok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