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9

由高登仔討厭的 100 毛去看新媒體


100 毛和毛記電視不斷創下佳績,受歡迎程度可說讓所有傳統媒體都另眼相看,以娛樂混合時事為主軸的內容,甚至引起了中共的注意,即使不視之為「反共勢力」,也已經是舉足輕重的一個本地角色 (相較於越染越紅的各大媒體)。不過,反共的高登仔卻也同樣相當討厭 100 毛,而當中所反映的部份想法,其實是一個大家都秘而不宣的計時炸彈。

理所當然,不同高登仔有不同的反對理由,例如 100 毛抄高登。

這個想法很常會引申至另一個結論,就是「如果當日高登官方自己出雜誌,早就不會有 100 毛的成功」。這個結論是有很多瑕疵的,因為它沒有準確地描述 100 毛成功的理由,也沒有講出 100 毛特別使高登仔討厭的核心,雖然也很接近了。

100 毛抄,或至少經常上高登「搵料」,這種做法也就是現在所有媒體的做法。舊年代傳統媒體抄 BBC、CNN 已是習慣,比較著重收視例如蘋果日報的,就抄專門出謠言、花絮、無聊研究的 Daily Mail,到了新時代就上網抄,歐美抄 Reddit,台灣抄 PTT,香港抄高登和香討。

隨著 Facebook 興起而生的「新媒體」,例如主場新聞及後來各派網媒,及一眾臭名遠播的內容農場 Content Farm,就是把抄的手法推到極致,前者狂抄本地要聞,後者就專門抄國際花邊奇聞,把搶眼、偏激、wow 的各種真假圖文,瘋狂推上 Facebook,然後還成功了,震驚了 60 億人及所有舊媒體。

事情發展下去,當然是由於抄襲太簡單,於是舊媒體又好,新媒體又好,大家都越來越似,Facebook 上出現「杭州 72 吋巨乳 18 歲少女竟然是男生!」這種所謂新聞時,你根本分不出它是來自蘋果、明報、100毛還是 Buzzhand,然後你又會進去看,還分享出去。長久下來,也只是所有媒體平庸劣質化,該怎麼辦?

媒體的做法,其實是老方法︰製造自己的內容,讓自己與別人有所分別。

舊媒體是有自己的獨家新聞、專訪甚至動新聞,而新媒體例如主場新聞,就花很多心思在 Infographic 上,讓複雜的資料數據 (例如施政報告),變成容易 viral 的扼要懶人圖,後來流行的懶人包也是類似的模式。至於 100 毛,就是讓自己高登化,抽水、諧音、爛 GAG、改歌詞、模仿醜化、嘩眾取寵、J 圖 J 片、嘲弄所有既存的新聞和娛樂,他們就是一個不用追 post 的高登,這也是為甚麼高登官方無法成功的理由,性格上不合。

高登討論區上,有超過一半的題目,是由張貼新聞、其他人的圖片和影片,又或討論別人的創作包括電影、音樂、動漫等開展的,無論是推到變神作或是批鬥到1001,基本上就是個二次創作的平台,由高登仔自家創作相對很少 (集中是寫故事)。而 100 毛之所以討厭,就因為他們做著相同的事情,卻在賺錢。

那麼高登仔討厭 100 毛,是因為葡萄他們的成功嗎?這個很難下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畢竟相對之下,例如輔仁媒體,很多作者同樣本質就是高登仔,例如前兩天有人討論「窮遊」,過兩天輔仁就出現論點相近的文章,這情況在其他媒體同樣發生,而大家都心知肚明,今個世代新媒體的本質,就是把網路內容及新聞,轉化出不同的表現方式來生存,例如一篇文章、一首詩、一幅圖,或一段惡搞新聞報導,然後讓大家輕鬆 share。

所以批評 100 毛抄,於是可恥,其實有點牛頭不搭馬嘴,也不會讓 100 毛支持者覺得有問題,因為這已經是媒體世界的結構,正如你看見高登仔貼一段陶傑散文上論壇,然後討論了十幾版,也會覺得是理所當然。

所謂「理所當然」,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狀態,例如你上 Thisav 看成人影片,也會覺得理所當然,即使網站裏所有影片都是偷回來的,所有涉及的女優和男優,在辛勞工作之後,都被 Thisav 徹底剝削而得不到應有的報酬。但因為香港沒有正版入口 AV,於是就理所當然,甚至還延伸到 Thisav App,也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及宣傳,覺得是很合理的存在。

依賴別人的一次或二次創作,而進行搵食的二次甚至三次創作,這種泡沫式新媒體會不會終結,例如高登有一天被和諧了,100 毛還可以抄甚麼?又例如香港樂壇都沒新歌了,還可以改甚麼歌詞?又或 TVB 都沒有人看了,還可以扮作哪一個主播?

我覺得又不用擔心,教別人做生意這回事,我做不出來。


我覺得上圖真是太厲害了,可惜不知道原出處。

The Nok

2016-01-06

女兒是個典型女孩給我的焦慮


幾年前有人問過我︰如果女兒是個同性戀,我會怎樣處理?當時也只能很循例的回答,總之我愛的是女兒,怎樣都會接受和支持云云。幾年過去,女兒漸漸長大,自己的想法也有了一點點改變,尤其因為她是個很典型的小女孩。

喜歡穿裙,喜歡粉紅色,喜歡 Elsa 和 Anna,喜歡白馬王子,喜歡做小公主,我都沒有教過她,可能是幼稚園課程吧。她對於男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女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已經有非常主流社會的一套,在很多父母來說,大概可說是教育相當成功的結果,但對於我來說,其實帶來一種焦慮。

自從女兒上幼稚園以來,我最開心就是看到她全力奔跑,因為那是一種充滿生命力,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充滿享受人生的感覺與象徵。但是,這並非很 Girlish 的表現。從一開始,我就不認同「甚麼性別就應有甚麼選擇」這種前題,典型的 Girlish,要文靜,要皮膚白雪雪,女孩做起運動來要姐手姐腳的這種刻板意識,如果有一日會強加在女兒身上,讓她失去了今日的活力,這就是我焦慮的來源。

毫無疑問,照著目前的個性與適應性來說,女兒很快就會成為社會希望她成為的樣子。這的確免卻很多麻煩,就像一個小孩習慣課室的秩序與學習模式,甚至習慣大量的功課與測驗,然後讀好書,升好學校,找好工作,嫁好人家,這不正是千萬父母最想要的結果嗎?其實應該要覺得幸運才對。

但是我們這一代的世界觀與錯誤,也只會複製到下一代,例如︰
「男孩年輕時食女無數,最終與一女孩結婚,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
「女孩年輕時食仔無數,最終與一男孩結婚,叫做公廁玩到爛找毒男埋單。」

女人在性愛上的角色塑造,必須保守被動,必須欲拒還迎,「性器會因為次數而折舊」這種不知道有否數據與研究支持的觀點,甚至連女性自己都成為了牢籠的一員,並因此發展出不論男女,都發展完整的道德枷鎖,及對於「異己」的種種挑剔與排擠,一個社會更趨乏味與平庸的世界,並不是我想給女兒的世界。

是的,越是典型,越是符合主流社會的人格,往往越難寬容異於自己的想法與觀念。女兒是一個很知道紀律的小孩子,這一點很可愛,很容易照顧,但她卻不容易去接受別人的逾越行為。擁有一顆同理心,或許會是我與她畢生的功課。

回應文首,如果女兒最終是個同性戀,我會怎樣處理?我的答案是︰為甚麼要處理?她的人生,要由她自己去決定,我最想給她的,是一種真正活著的勇氣。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