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8

留言作為一種現象



現在網上流行一句說話,就是「識看一定看留言」,似乎爭相留下最好笑、最啜核、最刻薄、最打臉的留言,幾乎是所有 FB 用戶的共識及玩法,或許歐美都是差不多,但至少肯定,港台地區的用家尤甚,特別是香港用戶,差不多到了一個程度,如果沒辦法留個搶眼的留言,就不如不留。

這其實是伴隨著一種「必須言之有物」卻又要「不停曝光的要求」之下的後遺症。

在互聯網的所謂必須言之有物的「有物」,指的並不是一種知識,不是一種正確或準確的陳述,恰好相反,在互聯網要讓人覺得「有物」,正正需要以偏蓋全,正正需要瑣碎信念誇大化,正正需要嘩眾以取寵,所以「有些女人是雞 (妓女)」在網上是廢話,但是「所有女人都是雞」在網上就是真理。

「有些女人是雞」在網上是近乎沒有討論意義的,因為那只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是「所有女人都是雞」呢,似乎就很有討論的價值,很有玩味,很有深度,這種「談資」才是互聯網時代所謂言之有物的意思,跟正確與否並無關係。

但是後一句的說法,其實是把妓女的局部定義,以近乎野蠻的方式推而廣之,即是「因為妓女涉及性」,而「妓女依賴男人光顧 / 金錢支持生活」,於是就套用到每一個會與男性做愛,及與男人建立家庭的女人身上,還強加一句「老婆只是私家雞」,先不論雞本身是否一種侮辱,又或男人會否自覺為妓女的兒子,又或女人在家庭中的職能等等,這句「所有女人都是雞」根本就是一句 soundbite,是經不起任何認真考究、純粹發泄而且充滿偏見歧視的口號,不過這些句語才有市場,才會吸引到人流,無論是鬧,還是讚。

這是非常成功的方程式,捉著一點站不住腳的觀察,然後化約成最容易理解,也最有空間去詮釋的口號,例如「有一種愛叫 XXX」「中國人就是賤」「真正成功的男人 30 歲前要有 A、B 和 C」「沒有醜的女人,只有懶的女人」乜乜物物,基本上都是這個套路,說中了就會分享,說不中也要分享覺得自己很獨特,於是很容易所謂 Viral。

而更進一步,本來偶爾一句半句精景的,確實可以引起不錯的討論,至少有個切入點,而不是甚麼都「見仁見智」的無聊結論。所以曾幾何時「上帝已死」或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就是人為什麼不自殺」,都是很有哲學思辯,很有衝擊力的誇大其詞或以偏蓋全 (因為是僻義)。可怕的是,這個世上太多自稱所謂小編,將同一條方程式每天套用在各種無聊瑣碎的事情上,例如「上班時唯一的煩惱,就是午餐該吃甚麼」之類,泛濫成災,那結局當然就是反彈回來的各種留言。

用簡單的講法就是,各大 FB 頁及管理人,用最錯漏百出但又最有效的口號來吸引關注,然後理所當然會被人找到論述中的誤點、矛盾、漏洞,於是習慣留言打臉,慢慢形成一個循環,專頁負責出廢文,留言負責製造神回覆,成為了今日 FB 上的娛樂主旋律,還衝起了瀏覽量與互動量。

至於那些認真思考、小心用字、邏輯慎密的長篇短句呢?抱歉,沒有 Noise 的話其實也就是個 Nobody,根本沒有人知道你說過話。所以新聞真的在變質,不是提供事實陳述讓你討論,而是不斷找吸引人討論的東西,野蠻地切入讓你開心討論,為甚麼假新聞網站瀏覽量更高?為甚麼越來越多 FB 頁出腦殘文?答案就在這裏。

The Nok

2016-07-18

AV 與廉價的烏托邦


不只一次看到有人表示 AV 讓世界變成了烏托邦,因為在各大色情論壇上,分享影片的帖子都是一片和諧,不分國族膚色,留言總是「感謝大大無私分享」,好像進入了塵世中最無紛爭的理想國。這種說法理所當然會受到注目及歡迎,畢竟看 AV 與自瀆被視為最原始、最私隱、最難以啟齒的話題,如今不單值得欣賞,還有一條道德光環,所謂打飛機救世界,自己爽了還受歌頌,當然要 share。

但這種想法本身有太多問題。例如大多數網路色情影片分享,在本質上其實等同於分賊贓,因為大家每一次觀看影片,都只有網站 / 論壇獲益,最努力付出及工作的演員與製作者,絕大多數是一仙都分不到。換言之,「感謝大大無私分享」的恩惠,是建基於剝削 AV 工作者而來的慷他人之慨,背後毫無道德價值可言,就算是「無私」也只是廉價的無私。

「但香港沒有合法 AV 進口嘛!」這的確是我們最主要的理由或反駁,但從來沒有人去讓 AV 變得合法,如果「打飛機」是一種權利,那麼人們就有必要去爭取讓 AV 進口合法化,又或者,既然現在人們愛講本土,那麼開展本土色情電影工業實屬理所當然,讓港人的妻女成為合法女優,明買明賣,而不是剝削日本島國上的妻女們,然後製造一個空想的烏托邦來自我歌頌。

而且「一片和諧」就等同於烏托邦嗎?失去了所有的意見和內涵,只化約為毫無異議的讚美之聲,不論從哪個時間點來看,認為這就是「完美」的想法都是令人作嘔的,相對來說,正因為人與人之間有所不同,讓相異甚至對立的意見碰撞及交流,才勉強可跟烏托邦拉上關係,而不是一群行屍走肉、機械式感謝大大才叫做理想國。

再者,建基於原始慾望而存在的狀態,也是相當可憐的。福本伸行漫畫《銀與金》的劇情中,主角要與頂級企業家打麻雀,輸了的話會失去一切而被圈養成囚犯,其中一個只剩下每天看色情片自瀆作唯一滿足,慢慢就崩潰並沉溺於這種原始慾望,整天只懂盯著屏幕,即使根本已經不再播片,他成為了連自己名字都無力完整說出的一頭野獸,比起巴夫洛夫的狗還要可憐的存在。

當香港有合法 AV,有自家色情電影工業,觀眾懂得尊重他人的付出,並支付相應報酬來捍衛自己的打飛機權利,再來說烏托邦也不遲。

The Nok

2016-03-10

自殺作為一種選擇

目前社會上關於自殺的議論,總是充滿一些矛盾或可疑之處,而且自殺者與非自殺者之間,卻經常是夏蟲不可語冰,人們的所謂可惜或分析,就算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感覺上永遠都與真相隔了一層。最關鍵的問題是,人們不把自殺視為一種「選擇」。

先從結果說起,自殺對人類有甚麼影響?除了與死者相關的人傷心之外,自殺事實上並沒對社會或世界構成影響,每天都有無數人死,有無數人活。一個在實質上沒有傷害別人的行為,整個社會卻是以法律的、道德的、生理上與心理上的加以限制,務求使每一個自殺的人,在考慮自殺前,須面對相當高的門檻或壓力,藉此減少自殺的機會。

但最終的結果,卻總是自殺的人匆匆自殺,事前盡量不著任何痕跡,忽地一下就跳樓,只容許專家們事後孔明,整件事變得更為神秘,自殺的影像更為獵奇,自殺的事件更為矚目。到底是使得「問題」更易解決,還是更難解決?

很多人們深信,只要不談不說不討論,自殺的人就會變得不想自殺,變得喜歡生存多於死亡,世界上就沒有人會自殺。

就是這個問題。當一個人認為「生存」的狀態,不及「死亡」的狀態時,到底我們要用甚麼理據去說服他,放棄這個想法?正因為自殺是不可逆轉,假如我們害怕「一時衝動做傻事」,人類更應該認真仔細的審視,到底我們需要生存到一個怎樣的狀態,而不是死忍爛忍到忍無可忍,待到心理關口超過社會壓力,就砰一聲跳出去,旁人目瞪口呆。

規劃自己的死亡,早就應該視為現代社會人類的權利兼義務。沒錯,還是有很多很多難題,例如會否產生非自願的死亡規劃 (即謀殺),但這不是問題的核心,正如結婚都有非自願,都有丈夫強姦妻子,但由此廢除婚姻顯然是錯誤的。所以關鍵是我們了解生與死的衡量,要明白死亡的意義,要了解生存的價值,就像我們結婚前應該先了解何謂婚姻。

人類自古以來就反自殺,例如很久以前就用「自殺死的人會落地獄」之類,來恐嚇人不要自殺,這是出於社會需要,這是能夠理解的,畢竟舊時代人口未必能承受自殺導致的勞動力損失,也無法解決生死的意義。但到了今日,是時候進步了。

嚴肅認真的視自殺為一種選擇,並不是鼓吹,相反那是把生死置於理性之中,而不再是非理性時刻的反射動作。「換作是你的子女自殺,還會如此冷冰冰的討論嗎?」這個問題與「如果你的子女是同性戀,你還支持同性戀嗎?」原則上是相同的。

當一個人真的要自殺前,可以自由地說出口,然後作出合理合法的選擇,而不是「假自殺做大戲,真自殺偷偷死」,那麼很多社會上奇奇怪怪的分析理論,才會得到終結的機會。

The Nok


2016-02-25

誰要為港豬爭取民主?


所謂「民主的吊詭」在讀書時期已經認識過,最簡單的版本,就是如果群眾投票要求廢除投票,這個決議案應該通過嗎?一種很 Meta 的、前設的、從根本的否定民主政治,這樣兜個圈去探討民主的內涵與意義,是個很有趣的角度。

要解決所謂民主的吊詭,最正路的方式,就是重新定義民主的內容,例如民主並不等於一人一票和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包括了保障少數聲音、三權分立、言論自由、公民教育與參與等等要素,才算為完整的民主政治。換言之,民主政治是一種「大棚福利」,用今日的網路慣用語,就是所謂社會公義。

但民主的吊詭沒有放過你,因為它變種了。當你努力為公義奮鬥,不惜千夫所指,甚至身陷險境,舉頭一看,四周的敵人和漫罵的聲音,盡是來自你想保護的群眾,盡是會因民主自由而受惠的平民。你不是耶穌,你沒有一個父啊去饒恕他們,他們所做的自己都不明白,而是一群真正的港豬,那麼你到底在為誰而奮鬥?香港人,是否配有公平公義的社會?

民主的本質,就是有一種「大愛」甚至被視為左膠的基礎,因為整個概念所眷顧的,不是我,不是你,而是盡可能的全部人。普世價值裏的無罪推定、人權公約,全部都旨在為每一個人,留有最起碼的保護,就算那是港豬、是藍絲、是黑警、是垃圾民 X 聯。那麼你還想要民主嗎?

是的,有些人確實沒有想清楚,他們在爭取的到底是甚麼。正如有些中國網民 (或五毛) 會宣稱,當中國有民主的時候,會第一個投票消滅香港。這種想法,在香港也一樣有,例如香港光復之後,要對 XXX 報仇雪恨,要驅逐 XXX,要消滅 XXX 之類。所以他們雖然打著民主的旗號,但爭取的,其實不是民主。

是甚麼呢?是權力。

我沒有反對權力,因為事實上民主政治是非常脆弱的,沒有足夠的制約力量,一點一滴就會扭曲會失效,正如香港現況。而且在沒有足夠的力量底下,就算是實然獨立的民主政體台灣,一樣處處受制中國,又或一大班台灣人拼命想出賣台灣,出賣台灣人。

只要不搞錯,權力純粹為「達至民主的工具」,那麼爭取權力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很多人以為,權力達至民主,是為了讓民主達至個人的利益,那就錯了。舉個例,香港的貧富懸殊是因為民主制約不足,於是你身受其害,但是恢復民主之後,會保證你不再受害嗎?從來不保證。如果想改善自己的個人生計,純粹權力才比較快。

此之所以,很多人,包括政治中人會斷定,香港年輕人分享不到經濟成果,才會走上街頭;而參與社會運動的人,通常都是社會競爭下的失敗者,只要他們得勢自然就會掉轉槍頭。在現實來說,華人,甚至全地球人,都喜歡權力多於民主,因為那是讓個人獲益的最快捷徑,當你有權有勢,司法獨不獨立關你甚麼事?我為何要幫港豬爭取民主?此之為,美國建國與其國父華盛頓的偉大之處。

要抵得住權力的誘惑,不要墮進稍有甜頭的妥協,然後進入建制的一部份 (就像泛民),放棄真實的民主政治,做一場偽民主的大戲。首先就是想清楚,自己在爭取的是甚麼。

The Nok

2016-01-19

由高登仔討厭的 100 毛去看新媒體


100 毛和毛記電視不斷創下佳績,受歡迎程度可說讓所有傳統媒體都另眼相看,以娛樂混合時事為主軸的內容,甚至引起了中共的注意,即使不視之為「反共勢力」,也已經是舉足輕重的一個本地角色 (相較於越染越紅的各大媒體)。不過,反共的高登仔卻也同樣相當討厭 100 毛,而當中所反映的部份想法,其實是一個大家都秘而不宣的計時炸彈。

理所當然,不同高登仔有不同的反對理由,例如 100 毛抄高登。

這個想法很常會引申至另一個結論,就是「如果當日高登官方自己出雜誌,早就不會有 100 毛的成功」。這個結論是有很多瑕疵的,因為它沒有準確地描述 100 毛成功的理由,也沒有講出 100 毛特別使高登仔討厭的核心,雖然也很接近了。

100 毛抄,或至少經常上高登「搵料」,這種做法也就是現在所有媒體的做法。舊年代傳統媒體抄 BBC、CNN 已是習慣,比較著重收視例如蘋果日報的,就抄專門出謠言、花絮、無聊研究的 Daily Mail,到了新時代就上網抄,歐美抄 Reddit,台灣抄 PTT,香港抄高登和香討。

隨著 Facebook 興起而生的「新媒體」,例如主場新聞及後來各派網媒,及一眾臭名遠播的內容農場 Content Farm,就是把抄的手法推到極致,前者狂抄本地要聞,後者就專門抄國際花邊奇聞,把搶眼、偏激、wow 的各種真假圖文,瘋狂推上 Facebook,然後還成功了,震驚了 60 億人及所有舊媒體。

事情發展下去,當然是由於抄襲太簡單,於是舊媒體又好,新媒體又好,大家都越來越似,Facebook 上出現「杭州 72 吋巨乳 18 歲少女竟然是男生!」這種所謂新聞時,你根本分不出它是來自蘋果、明報、100毛還是 Buzzhand,然後你又會進去看,還分享出去。長久下來,也只是所有媒體平庸劣質化,該怎麼辦?

媒體的做法,其實是老方法︰製造自己的內容,讓自己與別人有所分別。

舊媒體是有自己的獨家新聞、專訪甚至動新聞,而新媒體例如主場新聞,就花很多心思在 Infographic 上,讓複雜的資料數據 (例如施政報告),變成容易 viral 的扼要懶人圖,後來流行的懶人包也是類似的模式。至於 100 毛,就是讓自己高登化,抽水、諧音、爛 GAG、改歌詞、模仿醜化、嘩眾取寵、J 圖 J 片、嘲弄所有既存的新聞和娛樂,他們就是一個不用追 post 的高登,這也是為甚麼高登官方無法成功的理由,性格上不合。

高登討論區上,有超過一半的題目,是由張貼新聞、其他人的圖片和影片,又或討論別人的創作包括電影、音樂、動漫等開展的,無論是推到變神作或是批鬥到1001,基本上就是個二次創作的平台,由高登仔自家創作相對很少 (集中是寫故事)。而 100 毛之所以討厭,就因為他們做著相同的事情,卻在賺錢。

那麼高登仔討厭 100 毛,是因為葡萄他們的成功嗎?這個很難下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畢竟相對之下,例如輔仁媒體,很多作者同樣本質就是高登仔,例如前兩天有人討論「窮遊」,過兩天輔仁就出現論點相近的文章,這情況在其他媒體同樣發生,而大家都心知肚明,今個世代新媒體的本質,就是把網路內容及新聞,轉化出不同的表現方式來生存,例如一篇文章、一首詩、一幅圖,或一段惡搞新聞報導,然後讓大家輕鬆 share。

所以批評 100 毛抄,於是可恥,其實有點牛頭不搭馬嘴,也不會讓 100 毛支持者覺得有問題,因為這已經是媒體世界的結構,正如你看見高登仔貼一段陶傑散文上論壇,然後討論了十幾版,也會覺得是理所當然。

所謂「理所當然」,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狀態,例如你上 Thisav 看成人影片,也會覺得理所當然,即使網站裏所有影片都是偷回來的,所有涉及的女優和男優,在辛勞工作之後,都被 Thisav 徹底剝削而得不到應有的報酬。但因為香港沒有正版入口 AV,於是就理所當然,甚至還延伸到 Thisav App,也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及宣傳,覺得是很合理的存在。

依賴別人的一次或二次創作,而進行搵食的二次甚至三次創作,這種泡沫式新媒體會不會終結,例如高登有一天被和諧了,100 毛還可以抄甚麼?又例如香港樂壇都沒新歌了,還可以改甚麼歌詞?又或 TVB 都沒有人看了,還可以扮作哪一個主播?

我覺得又不用擔心,教別人做生意這回事,我做不出來。


我覺得上圖真是太厲害了,可惜不知道原出處。

The Nok

2016-01-06

女兒是個典型女孩給我的焦慮


幾年前有人問過我︰如果女兒是個同性戀,我會怎樣處理?當時也只能很循例的回答,總之我愛的是女兒,怎樣都會接受和支持云云。幾年過去,女兒漸漸長大,自己的想法也有了一點點改變,尤其因為她是個很典型的小女孩。

喜歡穿裙,喜歡粉紅色,喜歡 Elsa 和 Anna,喜歡白馬王子,喜歡做小公主,我都沒有教過她,可能是幼稚園課程吧。她對於男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女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已經有非常主流社會的一套,在很多父母來說,大概可說是教育相當成功的結果,但對於我來說,其實帶來一種焦慮。

自從女兒上幼稚園以來,我最開心就是看到她全力奔跑,因為那是一種充滿生命力,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充滿享受人生的感覺與象徵。但是,這並非很 Girlish 的表現。從一開始,我就不認同「甚麼性別就應有甚麼選擇」這種前題,典型的 Girlish,要文靜,要皮膚白雪雪,女孩做起運動來要姐手姐腳的這種刻板意識,如果有一日會強加在女兒身上,讓她失去了今日的活力,這就是我焦慮的來源。

毫無疑問,照著目前的個性與適應性來說,女兒很快就會成為社會希望她成為的樣子。這的確免卻很多麻煩,就像一個小孩習慣課室的秩序與學習模式,甚至習慣大量的功課與測驗,然後讀好書,升好學校,找好工作,嫁好人家,這不正是千萬父母最想要的結果嗎?其實應該要覺得幸運才對。

但是我們這一代的世界觀與錯誤,也只會複製到下一代,例如︰
「男孩年輕時食女無數,最終與一女孩結婚,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
「女孩年輕時食仔無數,最終與一男孩結婚,叫做公廁玩到爛找毒男埋單。」

女人在性愛上的角色塑造,必須保守被動,必須欲拒還迎,「性器會因為次數而折舊」這種不知道有否數據與研究支持的觀點,甚至連女性自己都成為了牢籠的一員,並因此發展出不論男女,都發展完整的道德枷鎖,及對於「異己」的種種挑剔與排擠,一個社會更趨乏味與平庸的世界,並不是我想給女兒的世界。

是的,越是典型,越是符合主流社會的人格,往往越難寬容異於自己的想法與觀念。女兒是一個很知道紀律的小孩子,這一點很可愛,很容易照顧,但她卻不容易去接受別人的逾越行為。擁有一顆同理心,或許會是我與她畢生的功課。

回應文首,如果女兒最終是個同性戀,我會怎樣處理?我的答案是︰為甚麼要處理?她的人生,要由她自己去決定,我最想給她的,是一種真正活著的勇氣。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