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7

所謂忠於自己

在一大堆廉價的勵志與道德理論當中,「忠於自己」可說是最受歡迎的一大主題,因為聽起來非常有魅力。在經過漫長的強逼教育、社會教化、人際枷鎖後,終於有人提點你,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別人套牢價值,不要背叛自己的真實感受,要忠於自己,這樣活著才不會後悔。

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沒有門,這是廉價勵志的問題所在。因為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這個理論沒有解釋甚麼才是「自己」,而每一個人,每一個自己,其實都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我們有邪惡的慾望,同時有高尚的理想,我們有時很努力,有時又很懶惰,我們可以今天喜歡吃到飽,明天又會想節食減肥一下。不論是內在的自己,抑或是時間軸上不同的自己,處處都有衝突,秒秒都有變化,所謂忠於自己的「自己」,到底是甚麼?

其次是,沒錯,你要忠於自己,不想任由別人操縱你,但是假如你忠於自己時,卻會傷害到別人呢?你會因為忠於自己,而置別人的感受不顧嗎?那到底是忠於自己,還是純粹的自私、未長大、中二病呢?但是當你要先顧及別人的想法,然後再決定是否忠於自己,那還是真實的忠於嗎?這也是此理論所通常不會解答的問題。

結果那些受到「忠於自己」這種口號所感動的人,或許一時之間覺得豁然開朗,感到人生又可以從頭開始,不出幾日,又會打回原狀。畢竟,真正的核心問題沒有解決,和稀泥的廉價勵志效力也不過如此。

怎樣解決?到底有沒有真實意義下的忠於自己?有的,但是困難程度就跟修行差不多,已經是宗教意義下的故事。

※※※

從結果來說,就是我們要放棄所謂「自我」或「自己」的觀念,而要接受我是一個不斷變化、沒有定義、由千萬元素組成的「現象」,當我們追逐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時,即是水中撈月,徒勞無功。也就是說,「忠於自己」是一個不會得到答案的要求,而且聽起來很勵志,實際上卻在傷害別人,也傷害在其他時間軸上的你。

但為甚麼我們的內在會有強烈的聲音,要求我們必須忠於自己?「翻譯」出來,其實是人生的兩大訴求︰快樂和意義。快樂,就是對於生活與未來的美好想像,而意義,就是來自跟他人對話中,充份肯定自己的選擇。那就是說,我們必須首先承認,一個「自我」的組成,跟旁人是無法擺脫關係。

簡單說,你要獲得不是傷害別人的快樂與生活意義,先決條件是獲得組成你個人重要成份的「他人」的認同。就像每個人在最初,都會渴望「所有人都喜歡自己」,但是當你成長,就會明白這是不可能的,於是會一直在收窄;與此同時,人們偶然也會產生另一極端的念頭︰「只要過到自己關就算」,並且對於追求認同感到困難,即使仍然希望得到支持。而所謂「忠於自己」,其實就是你透過反覆的來回平衡,慢慢確立到毋須額外認同的快樂與價值,並貫徹實行。

忠於自己,跟自我中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經過磨練與思考、有基礎的價值取向;後者只是純粹沒有考慮別人。放下「滿足自我」的想法,先認真地思考甚麼是快樂、甚麼是意義,看起來是比較迴迂的方式,但這才是該走的路。再換言之,根本不是要怎樣實現自我,而是到底自我進步到甚麼程度,並且在最終,「我想怎樣」已經不重要了。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