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1

為甚麼一個人會窮

人們總是對福利政策左搖右擺,這是因為對於「為甚麼一個人會窮」,沒有確定的答案。這裏不是問「為甚麼這個世界會有貧窮」之類的社會學、經濟學問題,而是問為甚麼「這一個人」是貧窮。

從很小時候我們就已經有耳提面命的教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你年輕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工作,將來就會窮,就會乞食,就會折墮,這幾乎是我們整個教育體系的核心靈魂。或者你想探討讀書的意義,但可以肯定整個社會的共識,至少是確定一個人必須努力向上,足以養活自己,才可追逐成功。貧窮,是對於懶惰最直接的恐嚇與懲罰。

在這個前題下,福利政策看來是多餘的,沒有好好賺錢,也沒有養兒防老,臨終潦倒街頭不單合情合理,也是對於社會體系最正確的教育。對不對?

問題是,有時你會認識一些人,他不是不努力,不是沒有嘗試,但出生貧窮,天資有限,運氣不佳甚至只是慘遭欺騙與出賣,最終一貧如洗。如果「這一個人」貧窮緣由於此,那麼足夠的福利津貼顯然是必要之善,甚至可說是解救人類社會的共業之果,是人道的。

很可惜,我們無人有足夠能力,去判斷每一位阿婆阿伯,他們到底為甚麼會窮。你可以假想,一個 MK 少女,年輕時離家出走,又濫藥又濫交,墮胎至無法生育,當過援交,入過黑社會,走過奶粉水貨,甚麼爛工都做就是沒有好好儲錢,但竟然可以一邊當妓女一邊捱到五十幾歲,然後她向報紙哭訴,說政府綜援不夠她用。但我們永不可能判斷,到底是她自己的錯,還是社會的錯?抑或她的錯,某程度上都是來自於社會的問題?

既然我們無法判斷,考慮政策時則更為困難。就像你聽到一個誤判處死的個案,受害者家屬奔波多年求推翻,就覺得該廢除死刑;但當聽過犯下恐怖罪惡的少年犯的故事後,就覺得死刑是必要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幾乎僅僅是訴諸情緒的選擇,你聽了甚麼故事,就會下甚麼判斷。今日你覺得削減福利的人涼薄,換個故事,你就覺得爭取福利的人在濫用公共資源,而且也須看你覺得誰才是「自己人」,新移民拿綜援,跟年輕人拿綜援,幾乎是兩個故事,兩個判準,現實如此。

而最重要的核心,不在於推銷 / 反對福利政策的理據,而在於你有沒有一個好的劇本,好的角色,政治始終是政治,不是鑽研學術與數字的象牙之塔。

The Nok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同樣地公立醫院需要了解肺癌病人的成因才決定會否醫病嗎?

The Nok 提到...

回匿名

類比錯誤

較正確應該是,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公立醫院或會要求資產審查,以決定是否服務,或是用甚麼價錢、甚麼優先次序、用甚麼藥物治療之類。而背後的理據就在於福利政策的原則。在一個完全冷漠的社會,可以要求所有病人都要付足全費才可以醫肺癌,所謂「一視同仁」。

Unknown 提到...

我也想知道...

匿名 提到...

這時候惟有用無罪推定去先推個阿伯阿婆窮是社會的共業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