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2

給火影忍者的註腳

十幾年了,作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火影忍者迎來終局,有人從小學追到大學,有人從讀書追到工作。漫畫在近幾年不斷被抱怨,越來越多人每話只用十秒來看,吐槽比起劇情討論還要多要精彩,但無論如何,這部伴隨成長的漫畫,真的要結束了。

最多人批評的,主要是劇情公式化、畫面混亂、主角光環過於一廂情願等,人人都懷念第一部,甚至是截至中忍試的劇情,到了後來大家都抱著總之看完就算的心情等待結束 (包括我)。不過在真正結束的時候,還是會依依不捨,而且這部作品從整體來看,700 話以來其實還挺一致,主軸從來沒有爛掉。

那為甚麼大家到後來都沒有耐性呢?先看看兩位主角的劇情線︰

佐助 -
1) 由於哥哥殺掉全族人,所以想復仇
2) 發現自己能力不足,所以投靠大蛇丸
3) 成長後反殺掉大蛇丸,然後組隊再殺死哥哥
4) 帶土揭發哥哥是為村子和平,而受村高層指示滅族,於是想殺死高層
5) 後來再遇喪屍化的哥哥,知道一切之後,還是決定要滅村,但更想改變世界

鳴門 -
1) 遇敵人,修練,再遇敵人,再修練,再遇敵人,loop
2) 想拉佐助回村

沒錯,較為有感染力的劇情,主要都集中在「中二佐」那條線,相反,鳴門那條線過於王道,主角魅力不足,加上還有很多問題,例如畫工變差、招式沒變化、應死沒死之類,都在減低可觀性。

而且故事進入第二部後,作者本身不擅於鋪排「成長」的缺點表露無遺,經常出現重覆修行來催谷升級,甚至開動血緣和金手指,而不是在戰鬥中自然學習,就算能力成長了,鳴門的個性或智慧卻沒有長大,於是那些「說得」的劇情就顯得生硬。如果不擅於描述角色成長,對於長篇漫畫來說實在是頗大問題。

岸本最擅長的,其實是感人至深小故事,是小格局的小人物小變化,例如日向寧次與宗家和解、白與再不斬、自來也之死、鳴門母親之死、宇智波鼬與佐助的恩怨情仇等,故事完整有血有淚,很有代入感的故事。如果火影的大環境大戰略,不用王道漫畫的表達方式,不用畫公仔畫出腸,而是用故事來串連,留白的地方用線索讓讀者補完,那麼讀者的耐性反而會更高,漫畫的評價也會更好。

戰鬥方面,水準則高低參差,但整體來看,這實在不是他最擅長的部份,經常出現為扭橋而扭橋,細節令人失笑的情況,如果他能夠避重就輕,可不打就不打,保留創意,而非不斷過急地創造新招式,及重覆新招出場的方式,那麼漫畫會更好看。但在 JUMP 王道漫畫的制約下,每個角色都必須打幾百次,出幾百招,好方便出遊戲、出周邊、出動畫之類,漫畫公式化,致使岸本看來也畫得沒那麼有心機,其實很可惜。

無論如何,這漫畫遠不至於爛掉,作為一部備受關注與壓力的作品,背負著「日本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能夠保留主軸到最尾,總算有始有終,圓支持者一個心願,已經功德無量。若果想重溫,又只想看主軸與精彩部份,跳著來看佐助線是不錯的選擇。

The Nok

2014-10-11

完全反佔中指南

眼見反佔中人士水平低落,不成氣候,看他們的表現作為觀眾也覺面紅耳赤,特此撰寫本指南,希望提升反佔中人士的質素,免得外國勢力轉發太多有關圖文,禍及無辜,出國旅遊時也會慘遭歧視。

※※※

首先是立場,由於早幾年「為反而反」這個詞用濫了,所以現在反對也不能太露骨。最好的做法,當然是先聲稱中立,甚至本來就支持民主、是戰友、是一家人,但「今次真的不行了」「沉默的大多數要爆了」,這樣就塑造到你既獨立亦理性,如今棄暗投明又一村,接下來就算你爆粗鬧學生、轉發假新聞、刑事恐嚇,都是用心良苦,為國為民。

至於道理方面,傳統上都是用阻礙交通、影響救援、破壞經濟這幾點,問題是現在三條過海隧道都暢通、港島又不只一條馬路、律敦治醫院沒有產科、救護消防不肯偽造紀錄、沒有生意的主要是金舖和藥房,反而激增臨時演員職位,連帶帳幕之類的生意額增加,反佔中可說處於劣勢。

既然道理不強,應該轉為訴諸苦情,老人家、大肚婆、小孩子這些角色當然少不了,稍有創意的應該反其道而行,找一個 8、90 後熱愛工作的大好青年,正好是港島停駛的電車司機,哭訴無法上班貢獻社會、一展所長,愧對納稅人多年供書教學、萬一失業的話更無法供樓、拖累樓市、香港崩壞、地球滅亡,既有喜劇感又富教育意義,會為反佔中帶來不錯的形象改善。

語言方面,外國勢力、傳媒煽動、別有用心、一小撮人這些基本功了。不過說之前緊記練好廣東話,因為香港歧視嚴重,稍帶鄉音,人家就肯定你是大陸五毛或幹部,到時領隊要你自資回鄉劃清界線,那就血本無歸。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不要隨便形容佔中是文革或是天安門事件,有幾位高級五毛已犯此錯。雖說中國政府已為文革定性,但隨時推翻這個定性也說不定,無謂風險無謂犯;至於天安門一向都沒有發生事件,人家問起你怎樣答好?所以要形容的話,看見營幕說有就有,物資非常充足,絕非省油的燈,因此佔中根本是童軍大露營,學校素有訓練,總部正在英國,反華勢力竟敢明刀明槍。

借此機會,一舉取締為國民小先鋒,中國政府見你如此先見之明,反佔中之餘還考慮到國家安全、清除港英餘孽,即為時勢造英雄,上位的還不是你?

※※※

假如你已經上了位,目前是判頭,應更加小心理財。同一筆錢,與其請 300 個中年大叔大嬸,不如認真物色一下帶點姿色的年輕少男少女。現在人家隨手在佔中份子中,找一個女大學生,形象都好過你們 10 倍,還隨時遇到林嘉欣、謝安琪,反佔中在公關戰上必須再加油。

如果在香港實在找不到十個 36D 美少女幫手反佔中,請深圳骨場幫手救國也合情合理,是有點遙遠,但你作為判頭食水已經深,連 Casting 都懶的話,那麼本指南也算是白寫了。要知道臨時演員都係演員,做人實在要向雷鋒學習,有點職業道德。

至於合作伙伴方面,要盡快決定拉攏警察,還是拉攏黑社會,畢竟在市場定位上兩者是有矛盾的,隨便拉攏黑社會撐警察的話,並沒有加乘效果,反而影響同盟關係,情況就好像玩包剪揼,你已經有剪又有包,穩妥,但不代表要同時出。

其實目前反佔中有的資源多得很,有黑白兩道、有電視台、有多份報章、多個網站,但如果劣勢仍然持續,我就唯有向政府推薦自己了。

※※※

或許你是真心反佔中,沒有收錢,但是豬隊友太多的時候,恐怕你都找不到機會反駁,實在同屬受害者,所以也請你向朋友推薦本指南。

The Nok

2014-09-11

成為生活小品創作人的 10 招

也許由於社交平台的興起,現在湧現了一批以「生活小品」為題的創作人,部份人或許只有普通的畫工,也沒有出眾的洞見,分享的也只是生活裏很平凡的事情,但憑著 FB 這種回音箱的特性,就可以吸納到大量支持者。如果你也想當一個生活小品創作人,但想不到有甚麼題材,可參考以下 10 招。

1) 遇上多過三次,就要寫下來

一次就是「竟然」,兩次就是「整天」,三次就是「永遠」,例如「你竟然不洗碗」「你整天不洗碗」及「你永遠不洗碗」。所以遇上任何事情多過三次,尤其是一些粗心犯錯、不幸經歷,寫 / 畫下來你就永遠會找到知音人。


2) 男女之別

這是個永恆的話題,只要你寫,就自動有人對號入座,就算人家不是這個樣子,也會很驕傲地說「啊,我不像男 / 女孩子啊!」又或 tag 一個他認為很典型或很不典型的人,叫他來看。而且就算再老梗,一樣有人受,上網找「男女之別」「兩性相處」之類,隨便抄成手繪即可。


3) 老梗

承上題,十個有九個的創作,其實都是老梗,但只要你寫 / 畫得夠誇張、有個性、又或角色夠萌,一樣可以受歡迎。


4) 期望 VS 現實

絕大多數的平凡人,都喜歡對自己有不自量力的期望,同時又很習慣一次又一次的期望落空,所以期望 VS 現實是永遠的梗。你每多一次失望,就多一個題材了。最悲劇的人生,會成就最偉大的笑匠。


5) 養一隻寵物

可能你觀察力很弱,又或生活真的很乏味,但養一隻寵物,無論是貓是狗是哈姆太郎甚至生一個BB,重覆上述四點,你就會有源源不絕的題材,例如肚餓、進食、大便就已經是好幾十篇了。

6) 童年回憶

沒有甚麼比起童年回憶更能引起共鳴,由卡通片、零食、小店、交通工具、電視節目、明星藝人、世界大事,總之你記得的小時候東西,全部各寫 / 畫一次「10 個最懷念的 XXXX」就好了。總之,FB 是一個大家在 Kerokerokero 共鳴的地方,有共鳴,就有 LIKE。

7) 返工

假如你本身天份不高,全職的生活小品創作人是不切實際的,相反,就算只是 part time,重覆 1-4 項依然可以讓你不斷有新構思,千萬不要全職躲在家創作。單單是抱怨薪金少、工作量大、上司討厭、同事八卦已經夠多東西可以寫 / 畫。

8) 應節

做一個生活小品創作人,最重要緊貼日常的小確幸與小波動,就算是無聊的人日、七夕都要應節,如果有名人死了,記得第一時間 RIP,至於遇上甚麼天災人禍,就一定要叫大家珍惜眼前人、孝順父母、定期捐血。

9) 跟風起哄

社會講甚麼,跟著大隊講就可以了,總之走到人多的陣營就是對,當然政治和宗教除外,但買不到樓或找不到女友都是收視保證。至於甚麼 TVB 膠劇、剩女、厚多士、路姆西,就算品味再低,只要人多就安全。

10) 足數 10

隨便開一個主題,總之夾硬砌到十個,就自然會有人 click,就算錯漏百出也沒有所謂,人們天生就很喜歡找碴,還要沾沾自喜,所以繼續寫 / 畫出來好了。

The Nok

(PS 本文示例圖片是即興創作的,隨便抄)

2014-09-04

Web 3.0 人 1.0

互聯網有沒有進化到所謂 Web 3.0,聽聞還是有爭議,雲端、流動網絡和大數據是否進化的表徵我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還是停留在 1.0,沒有進步過。何謂進步呢?我認為只要做到「三不」,就已經是人類前進的一大步︰不點擊、不轉貼、不討論,做得到已經很了不起。

大家都知道網上很多流言、照片與話題其實是不道德的,但是各種傳媒、網站依然樂此不疲報導又報導、消費又消費,誓要把當事人折磨至死還歸咎社會的錯,然後假腥腥為大家找來「專家」意見,說得好像又為世界貢獻了幾分。為甚麼?因為人類就是又要罵,又要看,看了又罵,罵了又看。他們越不道德,你罵得越爽、越自我感覺良好,然後繼續看繼續罵,做最忠實的讀者。

蘋果日報被稱為毒果,大家都知道,標題黨、嘩眾取寵、用字低俗,問題你就是忍不住要看,女星的胸脯消息和北京的風暴消息,哪個會吸引你 click?香港的讀者實在太容易掌握。抵制無聊內容的泛濫,唯一辦法就是不點擊、不轉貼、不討論。

聽起來我好像很討厭蘋果,事實上我認為它的存在價值仍很高,撇除香港政治現實,只因為它的報格很簡單︰收視,所以毒果的實體正是反映人類真實的慾望與衝動,如果某天以巴衝突的新聞點擊率會高過二線藝人婚外情,那麼 A1 會是甚麼可說不言而喻。換句話說,塑造蘋果日報的,是人類,是我們這種自稱為普通人的人類。

繪形繪聲的色情、誇大無聊的暴力、毫無節操的標題、以偏概全的歧見、不問證據的公審、男男女女的是非、無關我們生活價值的名人八卦,由我們這些普通人以種種藉口,甚麼小確幸、輕鬆一下、道德 X、認真就輸了、只是講真話、對事不對人、沒有傷害人、反正都阻止不了之類之類,盡情地放縱,任由內在無意義的慾望與空虛,驅動我們沒有底線地 Click、Share 和討論,共同製造出今日叫人作嘔的互聯網生態。

大家都談「資訊洪流」,但沒有太多人覺悟到放棄那些誘惑的標題,然後主動去獎勵認真而有質素的網站,就算標題不太過癮 ── 沒錯,擁有不被過癮去主宰的瀏覽習慣,不被情緒去控制的說話行為,不被慾望去支配的意志選擇,才可以稱為人類 2.0,才有資格說自己沒有被資訊洪流所淹沒。

一個 Click 的意義其實很重大,漫無目的、隨波逐流、被社會氣氛主導,我們就一直在看不堪入目的東西,助長不堪入目的話題,成為不堪入目的人。你玩了 Facebook 幾多年?有覺得自己成長過嗎?

The Nok

2014-08-27

人命與狗命

每一次出現動物 (主要是貓狗) 遭虐待,甚至死亡的案件時,社會很容易出現相當強烈的批評聲音,很多爭取動物權益的人士會發聲,我們身邊的愛狗愛貓者,也會挺身希望改善動物的待遇。而這個現象,同時會引發另一種反彈︰「人命不及貓狗命。」

看來也合乎印象,畢竟我們身邊都有一些人,平日對政治漠不關心,對戰爭毫不留意,死幾多人都只是數字,捐甚麼錢總是拒絕,但一頭狗卻竟然讓他們上街;又或者,他們本來對朋友親人就是一副不知所謂的態度,句句不饒人,見利則忘義,這種人談甚麼愛護動物,恐怕只會是反宣傳。

生和死就像一體兩面,無論我們在喪禮上哭多久,又或在 Facebook 上打幾多句 RIP,以顯得我們有多重視死亡,真正重要的,始終是我們在人們生前是怎樣對待他。奇妙的地方在於,假如我們對待一個活人足夠好,那麼他的死就是生命的終點;而假如我們沒有待他好過,他的死就會成為人們的贖罪券。

生命的圓滿,關鍵不在於是否被殺死、橫死抑或意外死,畢竟我們每一個人、每一種生物最終都會死,圓滿與否關鍵在於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是怎樣活。所以當我們真正從心去活著,也從心去善待身邊的人或物,生離死別固然令人戚戚然,卻不會帶來無限的恨怨悔,因為他們將會一直活在你的心中,你自己也會活在別人的心中;即使傷心,也不是絕望,即使難過,卻可以釋懷。

相反的是,假如我們生前完全過著非人的生命,失去價值,失去自我,而「死亡」就是唯一證明我們活著的事情,這才是真正可憐的景況,是一種「生命窮得只剩下死」的狀態,最後就會造成一種對於死亡歇斯底里的反應。

「人命不及貓狗命」,這是非常可憐的一句話,因為它表示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事實上沒有真正在活著,我們都在苟且擠壓之中惶惶渡過每一日,只能藉著別人/別物的死渲泄所謂「生命的寶貴」;與此同時,人類也是彼此之間不斷互相逼迫,我們感受不到人類生存的價值,恨不得別人死,也見不得別人好,只有死亡才可以讓我們轉移仇恨與怨讟。

活著真是太奢侈,早就窮得只剩下死。

The Nok

2014-08-23

沒有節操的標題

一直認為大陸的標題是最沒節操的,不論是文章或是影片,動不動就「史上最牛的 XXXX」、「XXXX 的最高境界」、「震撼 13 億人的 XXXX」,這種毫不考慮事實如何,也不顧及往後標準能否保持平衡,而是把任何文字都作鼓動情緒之用,簡單來說,整個標題都只為嚇你一跳,引你注意,但毫無實質意義。

所謂「實質意義」即是完成標題的功能。本來,標題是用來簡單地說明內容要點,例如《我的志願》全文內容就是作者有甚麼志願,引導讀者產生合理期望,猜想作者的志願為何、怎樣去實現、實現出來有甚麼價值之類,因此讀者與作者之間就有了最基本的交流立場,「閱讀」因此能夠建構起來。

有些高手,則會故意立一個標題,引導讀者思考到截然不同的方向,然後給予讀者一個反差與驚喜,從而導進更深入的反思;又或本來標題毫不相干,到最後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標題的意思就活現出來,讓讀者恍然大悟而掩卷沉思。這些都是古典的「標題」用法及意義。

所以從前的標題都很含蓄,千雕萬琢,用最少的字說明最深最準確的內容,一部《西遊記》不會題為「史上最恐怖最慘烈、宗教朝聖的最高境界、震撼全球」之類,因為太粗糙、太沒品味、而且一個無法讓人唸出來、記得住、分辨到的名字,完全沒有個性。

後來,我才發現大陸的標題都不算冠軍,現時台灣的趣聞網站才叫厲害。例如 Teepr 和 bomb01,其中一個標題是「遇到對的主人就是這麼幸福,看看這個主人為了他的狗狗做出了什麼神奇的東西,你一定會佩服他。」沒錯,這是標題。

他們的標題不單用上了類似「醫生不敢告訴你的真相」或是「第三句我就震撼了」之類的煽情對白,用以包裝根本謬誤或是理據與訊息貧乏的內容;而更接近的格式,則是把一條 IQ 題 / 個人隱晦的感想當作標題,最後加一句「我哭了」「我崩潰了」作結,例如︰

「小時候四隻腳、長大了兩隻腳、老了三隻腳,看到了真正答案的我,忍不住要流淚向父母說聲多謝」

「我從來沒有想過人生可以這樣過,在看到了這個男人的故事之後,我終於明白了人生的意義,真的要向生命致敬」

完全顛覆了標題的古典用法,不打算讓你了解內容 (要一知半解,要猜),不準備讓你記住文章 (每篇都差不多,完全不可能記得),也不要讀者思考 (因為根本沒有可思考的地方),切實將 Facebook 上的 Clicker 現象貫徹下來。即是逼你看到 IQ 題,一定要 click 進去看答案,然後 3 秒後就忘記,繼續 click 下一篇,直至你的手機沒有電。最後你沒有「閱讀」過任何東西,所有時間都打發在無聊的話題與趣聞之中,但除此之外,你已經看不到那些標題「沉悶」的東西了。

所以這些文章沒有面孔,沒有個性,沒有讀者,在人人盲目地任由圖文驅使的手機時代,會把所有東西都淹沒,也包括它們自己的舊文章。一天淹沒一次,親切地餵哺著再也沒有耐性,每頁只會掃一下、看三秒、不想再思考的 Clicker。

The Nok

2014-08-12

關關難過關關過

有句話叫「關關難過關關過」,這是頗為有趣的一種觀事方式,即是以事後的角度來看待當下的景況,跟「驀然回首」「時光飛逝」可說是配起來用。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就是放暑假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考試時的痛苦 (如果有痛苦過)。回頭看,一年過得很快,甚麼讀書考試做功課,就似沒有發生過,當時渡日如年的境況現在幾乎想不起來。考試如是,戀愛如是,為人父母如是,人生好像自自然然就走到今天這一步,過去的辛酸原來沒甚麼大不了。

但是再遇上相同的景況、類似的困境呢?或許我們又會重覆痛苦,又會糾結煩惱,又會覺得渡日如年,所以才有這句「關關難過關關過」來自我勉勵一下。即是甚麼?即是提醒我們,其實這種經驗我們有過不少,每一次都困難,每一次都難過,但到最後還是會「自自然然」走到那一步。

聽起來很勵志,畢竟這的確是事實,時間總會過,地球也會轉,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事情,在事後看來真的沒甚麼大不了。雖然這句話只能夠跟「有努力過的人」說,對於本來就不在乎、沒有努力、沒有痛苦的人來說,關關隨便過,隨便就過,不正是一句廢話嗎?

而更大的問題是,為甚麼我們知道了這句話,生活仍然那麼苦呢?

第一,這句話沒有解答我們應該付出幾多努力、及落實怎樣的決定,而我們也有太多的後悔經驗了,後悔當時沒有再做多點點,後悔當時沒有選擇另一個答案。沒錯,事過境遷,也許沒甚麼大不了,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局。

第二,人長大了就會愁,而「愁」就是來自我們對於未來的憂。少年不識,因為年輕時誰會計劃五年後如何?人大了,多了盤算,有了家庭,我們已經失去了五年後從新開始的勇氣與機會,所以愁,所以知道這一關怎樣過,將會決定下一關會有甚麼選項,你以為再闖高峰,或許是下山途中。

15 歲失戀了,十年後你可以拖著另一個回頭淺笑;25 歲失戀了,你會思考人生還有幾多個十年。關關難過,不想過。

The Nok

2014-08-08

心態上的豬肉佬

「我豬肉佬,何嘗不想成為偉大的舞蹈家?」雖然《少林足球》是一套笑片,不過這句話說起來,撇開他的舞姿,你就會明白喜劇總是用來包裝悲劇的,這個世界上豬肉佬太多,而舞蹈家又有幾人?

嘴上說「職業無分貴賤」,這只是理想,而非現實,大家都知道。但如果真心喜歡做豬肉佬而做豬肉佬,還是比起不喜歡跳舞,卻又勉強做舞蹈家來得強,這也是事實。而真正的問題,是那種「心態上的豬肉佬」。

遇上不如意時,例如在做一份不理想的工作,主要有兩種反應。第一,是抱怨,並且羡慕心目中那份理想工作;第二,也是抱怨,也會羡幕,而且會去改變。

又用豬肉佬做例子,要馬上放下肉檔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因為還要養家;要馬上成為舞蹈家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要從頭練習。但會去改變的人,就會開始思考轉變的可能性,然後才會真正發現,自己至少可以先做一個更好的豬肉佬,不論當作還債,又或是感恩,就已開始變成有舞蹈家意志的豬肉佬。

開肉檔,正如豬肉佬所仰望的那份「崇高職業」「偉大事業」,不一定整個地面都是污水,不一定血肉排排吊起來賣,可以所謂「高級一點」「優雅一點」。而當這個人有了這種思考,那就不再只是個「佬」,而是向著「家」前進了,最後不論是否成為了舞蹈家,早已經不再重要。

身為一個豬肉佬,而認命一個豬肉佬,這才是豬肉佬真正可憐的所在。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鬚根,再加上杯 Dry Martini,本來已和舞蹈家再無分別。如果內心熱血起來,追求因無知而產生的所謂理想,實則鏡花水月,到最後以豬肉佬的心態來奢求變舞蹈家,失敗也是理所當然。

The Nok


2014-07-18

睇波水平低落

如果還是停留在「知道甚麼是越位」來判斷是否「識波」,其實水平依然相當低,但是在普遍人們執著於慢鏡反覆重播是否越位,從而推斷有沒有黑哨,進而討論賠率與陰謀的情況下,無論再有幾多次世界杯,大眾睇波的水準不見得會進步。

當然媒體是要負一定責任的,因為大家都過份強調入球,而事實上看精華與入球是非常爽的,所以人們都很喜歡重溫入球、分析前鋒、反覆討論,於是「看足球 = 看入球」成為了大眾過度的偏好,甚至衍生出諸如「防守 = 反足球」「入球多 = 精彩賽事」之類的論調,最後,把真實的足球比賽割裂成「入波高呼位」與「無聊吹水位」,人們失去了充份的鑑賞能力,最後,有怎樣的觀眾,就有怎樣的評述。

最簡單來說,即「入球是怎樣出現的?」如果你看 Youtube 精華片,會發現幾乎每個前鋒都是天才,他們每一個入球,除表現了出眾的能力外,其敵對的防守球員,幾乎都像傻瓜一樣,不知道站到哪裏去,守不住高速的前鋒,走位也是亂成一團,前鋒就像神,後衛就像豬。

但事實上,平均一場球賽的總入球,通常只是五、六球以內,其餘絕大多數時間都沒有在入球,沒有誰特別豬,也沒有誰特別神,每一個入球,都是經過非常多精心的配合、走位與技術才會出現,而當然防守方也是盡力讓每個攻勢無效化,尤其在高水平賽事。因此入球與精華,從來沒有反映真實的足球比賽。

所以,比較理想的旁述分析,不只是告訴觀眾,為甚麼剛才入球了,而是告訴觀眾,為甚麼其他時間沒辦法入。即是隨時抽起一個攻勢,然後指出攻方的戰術與走位,並分析防守方又如何應對,及提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做法,並看看賽事發展是否如預測所進行,最後就能夠看到一支球隊,是在哪一個部份突破到平衡與困局。

而在這一切的先決條件,就是先明白為甚麼 442 會被 352 取代?然後為甚麼近年盛行 4231 雙防中單箭頭?然後無鋒陣的話又怎樣製造入球?然後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兩翼傳中,和一扭九的入球方式,還有甚麼選項?一個球員在帶波,其餘 21 人在做甚麼?沒有紮實的戰術知識,只是每傳一次球,就唸一次接球者的名字,除了悶,和等入波之外,觀眾並沒有任何進步過,然後就問「點解美斯咁廢?」(以前就是問點解朗拿度咁廢)

只有先看懂為甚麼攻不入,才會真正明白攻入的美麗。

The Nok

2014-07-16

關於 HXH 的五件事


由於 Jump 又繼續 Hunter x Hunter 的連載,所以再次掀起這個漫畫的熱潮,我也有看網上漢化版,的確很好看,漫畫水準很高,但可惜的是讀者水平卻有參差。又或者,要求華文界伸手黨有水平,本來就是一個荒謬的矛盾,不過我還是有些關於閱讀 HXH 的話想講。

(一) 關於主角
到底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會把「主角」看得那麼重?在貪婪之島篇和蟻篇,不斷有人問幾時再見古拿比加和里昂里奧;然後到了暗黑大陸篇,又問小岡、基路亞是否不再出現。好像「最初就出現的四人」,之後就必須要經常出現,這個故事才叫做「有主角」。

首先,這本漫畫主題最根本就是「全職獵人」,它是在展示「獵人」這種身份、這種角色的魅力 (第一話),而小岡尋親記順便打怪獸,其實一路都只是重覆相同主題,即使所謂「主角」換成小岡老爸,「獵人」這個概念都在強化,沒有變過。

其次,就算沒有主角又如何?一個好看的故事就是好看。

(二) 關於文字
HXH 近期的訊息量確實很龐大,每一話的字數,幾乎是其他漫畫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到底是漫畫還是小說?這是一個好問題,而我認為,真正重要的還是「好看」與「不好看」。

其實富奸一向的風格,都是突破框框的想像力、決心與惡意,如果你享受那種出奇不意,及不斷挑戰你思考及閱讀漫畫 (故事) 的慣性,例如 LEVEL E,那麼到底是畫還是字,其實一點都不重要,也因此富奸的草稿依然吸引。

或者調轉說,富奸是非常懂得利用漫畫去補足文字的不足,尤其是漫畫特有的喜劇感與方便閱讀的構圖,可以讓一大段文字變得很好看、很容易吸收;就像有些人看動畫會比起看漫畫更易理解,因為加上了配樂和聲優,演出更為立體豐富。抱怨太多字的人,其實 HXH 不適合你,因為問題的核心根本不在字數 (也不在畫)。

(三) 關於拖戲
某些人會批評 HXH 拖戲,談了很久還未出發去暗黑大陸,那表示他們完全沒有欣賞富奸創作的匠心,因為他最擅長的,就是複雜細緻的心理對抗與推敲,讓你跟著角色深入思考,並慢慢摸到終點,最後他給你一記反高潮的全壘打。

這個「摸到終點」的過程可以很漫長,也可以很短暫,重點在於謎團重重,漆黑一遍,你會幻想很多東西,你會看不到結局,但總之很刺激,直至他在你意想不到的時間忽然開燈,這就是富奸作品的魅力。拖戲?我覺得很享受,比起那些主角完全不會失敗,但不知道為甚麼一直在 (扮) 血戰的故事,好看多了。

(四) 關於強弱
HXH 已不只一次強調,兩者交鋒不是強者必勝,弱者必輸,甚至同歸於盡不遂,也會是富奸的選項。那些不停爭論希索加強,還是古拿比加強之類的人,其實你們比較適合看龍珠和海賊王。再者,於 HXH 中,打鬥其實只佔很小部份,真的是非常非常少。(甚至有人認為富奸根本不擅於畫正宗王道打鬥,很多秒殺,雖然也好看)

(五) 關於休刊
談到富奸就幾乎是無法避免的話題,但其實休刊漫畫家多得很,由 NANA 到功夫旋夫兒,還有大堆有頭沒有尾的漫畫,為甚麼總要談富奸?無他,因為 HXH 真的很好看。但似乎不少人認為,是「近期」富奸不夠錢用,所以要「復出」了。我猜這個有點武斷,因為觀乎畫質及內容密度,如果視之為富奸長年累月慢慢累積下來的進度,或許會更為貼切。即是富奸在休刊兩三年間,其實也一直有畫,但只是進度超慢,於是出版社儲夠了才一次過推出,這或許更有可能吧?待查證。

題外話一下︰關於《神知》我是真心認為結局很好的,應寫則寫,沒需要就不寫,留待大家自己反思,很有富奸打破漫畫慣性的魄力與風格,非常期待若木民喜的新作品。

The Nok


2014-07-06

為甚麼八婆都會有朋友

每一個圈子都會有一個共同討厭的八婆,而那個八婆,則會覺得這個圈子就是一堆八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諒解是非常困難的,正如我們常常無法理解,為甚麼「那種人」還會有朋友。

情況的複雜遠超我們所能處理。例如「人們總是過濾出自己想聽的訊息」,又或是「互聯網的回音箱效應」,都是大家聽過的心理學理論。又或是「上位者傾向把成功歸因於個人,而低層者傾向把失敗歸因於社會」,也是典型的衝突原因,再總結並簡述之,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義觀」。

絕大多數人類,要走上極惡的道路,通常都有自己的正義去支持,純粹接受自己是錯的、是邪惡的,其實都不容易。就像白人要勞役黑人,需要人種優越論,才可以讓自己輕鬆聽著對方的痛苦呻吟,一邊狠狠抽打他們,還教導孩子要做個誠實有禮的善良公民。

所以我們很喜歡那些一概而論的所謂分析,例如男人 vs 女人,台妹 vs 港女,又或是比較國家民族性,甚至星座與生肖。這一切都只為了建立我們自己的正義觀,年紀越大,越多「證據」,信念越是牢不可破。

互相諒解的困難就在此,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正義,並且傾向於強化自己的信念,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扭曲他人的立場和理據。互不往來尚好,萬一起衝突的話,總是會跌入無窮的惡性循環,非把對方打成魔王不可,而稍跟自己立場不同的人,也被逼選擇歸邊。

要打破困局,首先我們要接受別人都有自己的正義觀。(重覆了!) 意思是,我們要接受一件事,就是無論對方的說話有多涼薄,有多曲解了自己,也要接受裏面或許有一部份,是反映了事實。然後你要飾走所有情緒語言,認同當中僅有的正確論述,並且去澄清其他不合理的附帶理據。然後或許你會發現,其實對方和你差無幾,又或真的讓你看到不同的風景。

但這是非常困難的。首先當然是對方或不領你情,其次是我們要放棄情緒主導的發言,還要隨時接受自己可能是錯,而對方可能是正確的。一個社會,由不同的智力、教育、情緒、背景的人互動而成,這種對話幾乎不可能。就算你肯,對方早習慣謾罵式對話,自討苦吃是常態。

要諒解別人嗎?企圖拯救全世界是愚蠢的,相反,邊緣化異見的人,打壓他們,矮化他們,痛罵他們,然後憑力量和雄辯滔滔攀上高位拯救自己,聽起來合理得多。但是當你可以打倒別人而上位,在你登頂的一刻就有無數人準備打你下來,說起來吊詭,原來如果想要拯救自己,唯一的道路反而是拯救全世界,而這是 Mission Impossible。

The Nok

2014-06-07

所謂忠於自己

在一大堆廉價的勵志與道德理論當中,「忠於自己」可說是最受歡迎的一大主題,因為聽起來非常有魅力。在經過漫長的強逼教育、社會教化、人際枷鎖後,終於有人提點你,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別人套牢價值,不要背叛自己的真實感受,要忠於自己,這樣活著才不會後悔。

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沒有門,這是廉價勵志的問題所在。因為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這個理論沒有解釋甚麼才是「自己」,而每一個人,每一個自己,其實都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我們有邪惡的慾望,同時有高尚的理想,我們有時很努力,有時又很懶惰,我們可以今天喜歡吃到飽,明天又會想節食減肥一下。不論是內在的自己,抑或是時間軸上不同的自己,處處都有衝突,秒秒都有變化,所謂忠於自己的「自己」,到底是甚麼?

其次是,沒錯,你要忠於自己,不想任由別人操縱你,但是假如你忠於自己時,卻會傷害到別人呢?你會因為忠於自己,而置別人的感受不顧嗎?那到底是忠於自己,還是純粹的自私、未長大、中二病呢?但是當你要先顧及別人的想法,然後再決定是否忠於自己,那還是真實的忠於嗎?這也是此理論所通常不會解答的問題。

結果那些受到「忠於自己」這種口號所感動的人,或許一時之間覺得豁然開朗,感到人生又可以從頭開始,不出幾日,又會打回原狀。畢竟,真正的核心問題沒有解決,和稀泥的廉價勵志效力也不過如此。

怎樣解決?到底有沒有真實意義下的忠於自己?有的,但是困難程度就跟修行差不多,已經是宗教意義下的故事。

※※※

從結果來說,就是我們要放棄所謂「自我」或「自己」的觀念,而要接受我是一個不斷變化、沒有定義、由千萬元素組成的「現象」,當我們追逐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時,即是水中撈月,徒勞無功。也就是說,「忠於自己」是一個不會得到答案的要求,而且聽起來很勵志,實際上卻在傷害別人,也傷害在其他時間軸上的你。

但為甚麼我們的內在會有強烈的聲音,要求我們必須忠於自己?「翻譯」出來,其實是人生的兩大訴求︰快樂和意義。快樂,就是對於生活與未來的美好想像,而意義,就是來自跟他人對話中,充份肯定自己的選擇。那就是說,我們必須首先承認,一個「自我」的組成,跟旁人是無法擺脫關係。

簡單說,你要獲得不是傷害別人的快樂與生活意義,先決條件是獲得組成你個人重要成份的「他人」的認同。就像每個人在最初,都會渴望「所有人都喜歡自己」,但是當你成長,就會明白這是不可能的,於是會一直在收窄;與此同時,人們偶然也會產生另一極端的念頭︰「只要過到自己關就算」,並且對於追求認同感到困難,即使仍然希望得到支持。而所謂「忠於自己」,其實就是你透過反覆的來回平衡,慢慢確立到毋須額外認同的快樂與價值,並貫徹實行。

忠於自己,跟自我中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經過磨練與思考、有基礎的價值取向;後者只是純粹沒有考慮別人。放下「滿足自我」的想法,先認真地思考甚麼是快樂、甚麼是意義,看起來是比較迴迂的方式,但這才是該走的路。再換言之,根本不是要怎樣實現自我,而是到底自我進步到甚麼程度,並且在最終,「我想怎樣」已經不重要了。

The Nok

2014-05-31

重溫舊功課

在電腦找不到當年大學畢業前的 FYP (勉強算為畢業論文?),感覺有點可惜,希望之後能夠在 backup 甚麼的找得到,畢竟它也是一個有趣的紀錄,雖然我寫的題目是「Gilbert Harman  的道德相對主義」,程度也僅僅是闡述其講法,然後再引用不同人的批評,為他的理論作一個較全面的檢視。談不上有趣,更與洞見、創見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最後的分數是 B+。

在畢業多年之後,偶爾會想起,如果要重新再寫過畢業論文,會立一個怎樣的題目呢?可能會寫例如「性別的價值」、「彼岸觀念下的道德兩難」、「論香港人應否生孩子」或是「理性在政治衝突中的位置」之類吧,不知道教授會有甚麼指引,抑或任我亂寫。

Year 1 那時有份功課叫「哲學札記」,其實就是老師讓同學保持一種習慣思考的生活方式,然後暢所欲言,藉此慢慢適應讀哲學的態度與方式。不知道其他同學寫甚麼,但我已經不敢再重溫那些功課了,應該是讀起來連自己都會面紅的文字吧。

關於讀大學的故事有很多,單單是「讀書」這個環節,已經有很多東西可以寫,例如以前讀過 Human Resources 一個科,狠狠地得了一個 C+。但事實上我已經徹底忘記了讀過甚麼,因此無法判斷是我讀得差,還是那個科有問題。姑且先認為是那個科有問題。

重溫 HR 的教案,還尚算可以知道它在說甚麼,但是一打開 A Level 讀過的生物學 DIY 筆記,例如 Cytology,就頭暈了。又密集又多內容又無數概念和資料,很難相信是自己當年製作的。由此可見人類的智力在 18 歲左右應該是高峰,然後就一直走下坡。所以偶爾還會發惡夢,以為自己沒有讀書就去應考 A Level。

關於讀書還有最後一點的,就是幸好那時候未有 Facebook,否則大概應該考不上大學。

The Nok

2014-05-21

教師和空姐有沒有資格抱怨?

抱怨都要談資格?是的,一個年過三十的家裏蹲,沒有工作,整天上網玩手機和課金,吃喝玩樂都靠父母,還抱怨社會欠了他,我相信 99.9% 的人都會認為他沒有資格抱怨。畢竟,你要抱怨,先要有一定付出,否則完全沒有人會體諒。

但是你會發現,每次有教師或是空姐之類,在網上抱怨工作太辛苦,甚至還要罷工的時候,群眾就會覺得他們貪得無厭,認為他們沒有資格抱怨。到底,抱怨的資格要怎麼拿捏?

首先,要有明顯的薪 / 勞不對稱,你付出了價值 100 元的勞動力,但只收到 50 元的薪金,那就公認可以抱怨。問題是,誰去定勞動力值幾多錢?空姐覺得自己人工不高,但在高危的飛機上工作,而且工時不穩定,還要應付野蠻乘客,應該加薪;但群眾覺得你只是侍應,還可以免費搭飛機,不扣人工已經偷笑了。「貢獻何價」是一個永遠無法共識的答案。

另一個抱怨資格,就是工作有明顯的巨大缺點,而且能讓人們理解得到,例如會導致職業傷殘和勞損之類。所以紮鐵工一天有過千元收入,依然不少人支持加薪,因為那是一種很活潑生動的缺點,肩膊上的傷痕是明顯的,大熱天時架起鋼條的辛勞是可以想像的。但是「課堂與教改的壓力」卻沒能引起共鳴,相反,很多人只會想起當年教得差、教得懶的老師,還要求謝師宴和放暑假?沒有巨大而明顯的職業缺點可以感染到群眾。

最後,就是你的薪金本身不能高過我。如果你已經比我高,為甚麼還要抱怨?難道我工作就不辛苦,我的勞動力應該賤價?「所有人都覺得自己 underpaid」是地球上最高真理,就算你是為數不多,真心覺得自己人工太高的人,別人問起你,恐怕也只會答「OK啦」。在沒有最低工資之前,大家都說低下階層的洗碗阿婆好慘、沒有尊嚴、在職貧窮,有了最低工資之後,就反問「大學生何價?」人性如此。

所以,教師和空姐的抱怨資格,是永遠的爭論。要解決這場爭論,最極端的兩個方式如下︰

1) 所有人都可以抱怨,不分資格 (反正大家都 underpaid),問題只是你要有能力去爭取加薪,例如組織工會、罷工、不合作運動之類,總之一切講拳 (權) 力,抱怨也只是一種策略。

2) 所有人都不可以抱怨,一句不知道是誰發明的「人工包埋」就能夠解釋一切,如果不滿,可以轉工,抱怨就不必了,假若你有本事的話。

如果這兩個方式都不是你的選擇,那麼編寫一個賺人熱淚的感人至深小故事就很重要了,搏得群眾同情,認同你真的 underpaid,即使薪金依舊也會比較快樂。

The Nok

2014-05-08

泡沬化的趣聞網站

最近湧現了大量趣聞網站 / Facebook 專頁,個個都差不多,同類的趣聞剛剛在甲看完,乙又彈出來,當然還有丙至 N 那麼多,也不再是 ICQ 時代舊圖舊片反犓再反犓,而是一種走「輕藝術」(取材自輕音樂) 風格,即是一種少少創意、少少美術、少少感動、少少啟發、少少文藝的國際花邊新聞題材,例如美國某某把一隻貓花妝成狗,又或是荷蘭變性人的婚禮之類。

可能早就有很多,只不過在 Facebook 的分享與運算機制底下,這類網站更容易跑出。原因不外乎大眾喜歡分享的東西,都是趣味 + 新鮮感 + 品味,不能曲過高而和寡,亦不能太低俗而破壞形象,輕藝術看來就剛剛好。

趣聞網站本身並沒有錯,開心上網看有趣東西也是生活一部份,總比起不斷轉貼親共垃圾報章的社評來引眾怒有意義;以趣聞作為網站盡快吸收讀者群的策略,是合理的計算。不過,在追逐瀏覽量以外,還有其他嗎?

簡單來說,追逐收視的人總是以收視作為取材的計算,同樣是轉載國際趣聞,A 這篇在原網站有 10K 讚好,B 那篇只有 10 個讚好,根本不用考慮就會選 A 而棄 B,除非還有太多空檔未填,是非常顯淺的道理,而這正是大量趣聞網站越來越相似、題材越來越雜食、甚至網站的名字一個比一個模糊的主因。

捨棄大眾而只取小眾口味的道路是艱難的,要求趣聞網站走這條路亦不切實際,但假如你真的成功了,真的凝聚了大批支持者追隨你的時候,除了更多的 Like 數,或許應該問一問自己,其實你存在的意義在哪裏?你可以為這些支持者做甚麼?你如何做一些無法被取代的事情?或走出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追逐收視的盲點,在於你永遠只能走在別人已經成功的道路上,沒有人知道那本來只有 10 個 like 的題材,或許會受那 10K 以外的 100K 人所喜歡,然後你就可以走不同的路,說不同的話。走在別人身後,希望等到對方一朝仆倒然後取而代之,而事實在這條路上,早就有無數的人在你身後,等著相同的事發生。

想賺錢,甚至想賺快錢,人之常情。但在此之外,我們應該思考一下自己是甚麼,有沒有甚麼是我可以做,讓世界有一點點不同。不單是道德的理想,也乎合長遠的利益。這是我給別人,也給自己的一個警剔。

The Nok

2014-05-01

為甚麼一個人會窮

人們總是對福利政策左搖右擺,這是因為對於「為甚麼一個人會窮」,沒有確定的答案。這裏不是問「為甚麼這個世界會有貧窮」之類的社會學、經濟學問題,而是問為甚麼「這一個人」是貧窮。

從很小時候我們就已經有耳提面命的教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你年輕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工作,將來就會窮,就會乞食,就會折墮,這幾乎是我們整個教育體系的核心靈魂。或者你想探討讀書的意義,但可以肯定整個社會的共識,至少是確定一個人必須努力向上,足以養活自己,才可追逐成功。貧窮,是對於懶惰最直接的恐嚇與懲罰。

在這個前題下,福利政策看來是多餘的,沒有好好賺錢,也沒有養兒防老,臨終潦倒街頭不單合情合理,也是對於社會體系最正確的教育。對不對?

問題是,有時你會認識一些人,他不是不努力,不是沒有嘗試,但出生貧窮,天資有限,運氣不佳甚至只是慘遭欺騙與出賣,最終一貧如洗。如果「這一個人」貧窮緣由於此,那麼足夠的福利津貼顯然是必要之善,甚至可說是解救人類社會的共業之果,是人道的。

很可惜,我們無人有足夠能力,去判斷每一位阿婆阿伯,他們到底為甚麼會窮。你可以假想,一個 MK 少女,年輕時離家出走,又濫藥又濫交,墮胎至無法生育,當過援交,入過黑社會,走過奶粉水貨,甚麼爛工都做就是沒有好好儲錢,但竟然可以一邊當妓女一邊捱到五十幾歲,然後她向報紙哭訴,說政府綜援不夠她用。但我們永不可能判斷,到底是她自己的錯,還是社會的錯?抑或她的錯,某程度上都是來自於社會的問題?

既然我們無法判斷,考慮政策時則更為困難。就像你聽到一個誤判處死的個案,受害者家屬奔波多年求推翻,就覺得該廢除死刑;但當聽過犯下恐怖罪惡的少年犯的故事後,就覺得死刑是必要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幾乎僅僅是訴諸情緒的選擇,你聽了甚麼故事,就會下甚麼判斷。今日你覺得削減福利的人涼薄,換個故事,你就覺得爭取福利的人在濫用公共資源,而且也須看你覺得誰才是「自己人」,新移民拿綜援,跟年輕人拿綜援,幾乎是兩個故事,兩個判準,現實如此。

而最重要的核心,不在於推銷 / 反對福利政策的理據,而在於你有沒有一個好的劇本,好的角色,政治始終是政治,不是鑽研學術與數字的象牙之塔。

The Nok

2014-04-28

說服

「講你又唔聽,聽你又唔明,明你又唔做,做你又做錯,錯你又唔改」是日常生活的常態,每個人身邊總有幾個,又或者我們自己就是這個人。要讓一個人明白別人的說話,甚至被說服得到,代價是意外的高,甚至說,是極困難的任務。

人們拒絕別人的訊息,原因有非常非常之多,最常見的,是人們的自尊心、對他人的偏見、個人的私利、內心的潛台詞;就算非常虛心去聆聽他人的話,亦不見得可以完全理解,智力有限,經驗不足,邏輯能力薄弱等等,都會讓所謂「溝通」完全失效。最常見的結局,還是每個人先有既定立場,再堆砌理由各說各話 (又或罵戰),然後轉到下個議題,或是找自己同聲同氣的人繼續和唱。

所以「說服力」是一種很珍貴的才華,說話的人很多,能夠說服別人的卻很少。怎樣才可以做到?簡單來說就是三個條件︰

1) 聆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著與 hidden agenda,網絡年代人人喧嘩,沒有人聽到別人的話,大家都好寂寞。所以你聆聽到別人內心的需要,然後在說話上稍為認同對方,從他的脈落去鋪陳你自己的想法,對方才有可能聽你講,不過都是想從你的話中,找到更多你認同他的部份。所以不要說「你的話很對,但是XXX」,而是要用他的話,引導他自己推論出你的結論,這個很難,需要自己很清醒才做得到。

2) 好笑
你會笑,因為它刺中你的笑點,即是刺中一種潛伏於內心,一點點生活裏我們忽略了的荒謬感。自己的笑聲,就是最大的說服力,讓自己從心底裏去認同對方的說話。能夠把話包裝得好笑,在大多數人都無法剖析自己會笑的原因下,不自覺就會完全認同對方。即使刺中荒謬感,也不代表繼後的推論是正確,但已經足夠說服大多數人。

3) 玩弄持平與中庸
大多數人所無法抗拒又迷信的概念,叫做「持平」,而所謂持平,就是把一件事正反各打五十大板;另外就是喜愛所謂「中庸」,對於「極端」則敬而遠之。所以能夠陳列三個選項,鋪陳兩個極端選項,把自己心目中的結論放在中間,再稍加持平︰「雖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餘」總能夠說服到懶於思考的人。

再說一次,「說服力」是很珍貴的才華,但也並非無法後天鍛練。首先試試聽懂別人的話,尤其是世界上 99% 的人都喜歡話中有話,好麻煩。其次是抄考別人的幽默感,不要笑了就算,要想想為甚麼好笑,而你又可以在哪裏應用。最後是你自己要思考,覺得有問題,要問下去。

絕大多數人都是第一關就過不了。

The Nok

2014-04-22

拼了命的 like

如果有一個英國研究指出,得到 Like 的感覺比起性高潮還要高潮,或許不應該大驚小怪,一來「英國研究」本身已經是人所共知的無聊總集合,二來「呃 Like 成癮」則是太普及的頑疾。為了沒有現金收入的 like 數,可以自拍身體任何位置,可以不分場合地懷念爺爺,可以說出沒有底線的對白,人到底是為了甚麼而生?

不過 Like 數與快感並非絕對值,不是你得到了幾多 Like 就會有幾多高潮;相反這是一個相對值,是相對於你「應該得到幾多 Like」而會有不同程度的歡愉。因此得到 100 個 like 到底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其實視乎你本來 / 一向有幾多 like。

所以對於動不動就有 5、6 千個 like 的女神來說,一張自拍照最終只有 300 個 like,就可以說是一個失敗;另一邊廂,對於一個本來只有 50 個 fans 的粉絲頁來說,得到 300 個 like 則應該開心到跳起。也因此真正令人欲罷不能、欲斷難斷的,並不是虛無飄渺的數字,而是更虛無飄渺的人氣感。

平常我們會判斷一個藝人是紅還是不紅,雖然可用唱片銷量或電影票房來佐證,但總括來說都是用主觀感覺來判斷。出現得頻密不代表紅,沒有唱歌沒有票房不代表不紅,有幾多人談論才算紅也沒有絕對數值,總之,我們就是「知道」誰紅誰不紅。回到 Facebook,我們自己算不算紅?受不受歡迎?like 數是一個參考,而 like 數的起跌則是人氣的波動,越來越多 like 就是上位,越來越少like 就是失寵,這種人氣感才真正主宰著快感。

很久以前覺得,一個 page 只有一百幾十個 like 真是很可憐,就算有幾千人 (例如車窗望) 也是於社會毫無影響力。為甚麼不論人多人少,大家都這麼努力去經營呢?隨便出一張圖都有幾千 like 的人會特別開心嗎?原來沒有,原來到最後,還是會被 Facebook 不斷改版、不斷改變運算而忐忑不安。人不害怕不出名,而是害怕出了名之後走下坡,所以大家更為拼命,甚麼招都得用上。

The Nok

2014-04-04

做選擇的才能

我們每天這麼努力,就因為想給自己多一點籌碼,在有需要的時候能有多一個選擇。情況就像帶不夠錢,你就只能在餐廳選擇最便宜的速食,越多錢,可以選擇的食物就越多。沒錯,有時候我們無論怎樣努力,都遠遠買不到樓,但多一點錢,畢竟還可選擇租劏房或是獨立屋。就為了多一個選擇,我們不斷努力。

不過,人就是有一點奇怪,窮途的時候,就有最清醒最專注的狀態。

為甚麼我們總是夜半才睡?為甚麼一整晚上都不工作,到了倦極要睡的時候,效率就最高?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沒有選擇餘地,我們沒有閒暇去逃避工作或溫習,只剩下那丁點時間,連猶疑的空間都沒有了,反而做到事。

生活之所以迷惑,做人之所以艱難,就因為我們的選項太多,而且沒做到最後,命運永不會揭盅到底是否選對了,亦不可能重來驗證。於是我們猶疑比起做事還長,我們後悔比起籌謀還多。你暗戀一個人,要告白還是不告白?告白只是短短幾秒,但你決定告白之前的日子,可以是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終於告白,就後悔了。

所以故事有點吊詭。當我們處於弱勢、還在社會的起步點、苦苦掙扎求存,那時候的我們只能做好手頭上的事,一件一件的做,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後來站穩陣腳,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地位,我們的選擇多了,我們有閒暇了,就開始苦惱生活的意義,開始猶疑應該怎樣走下去。還是那段只好拼命的日子比較實在而滿足。

能夠在大量選擇大量閒暇之時,仍然實行已下決定的事,不受干擾,不會猶疑,其實是一種才能。早睡早起不是一種健康原則,而是一種來自於性格與才能的福利,只有少數的人可以每天做好當天該做的事,大多數人都是把 10 天份量的事,逼到最後一天睡前開始做。

The Nok

2014-03-25

10 個港式中國人的劣根性

每一次看到有人對自己「身為香港人而感到驕傲」就覺得好好笑,因為長期以來香港人這個族群本身就沒有甚麼值得表揚和自豪的地方,尤其如果標準設於「人類」來說,香港人對整個世界、文明與文化、價值的傳承,實在難言甚麼貢獻。因為現在太多行為惡劣的中國人入侵,於是自我感覺還不錯,就顯得這種自豪更加好笑。

如果想脫離現時「中國人」的層次,讓「香港人」成為真正有點質素的族群,先戒除以下 10 個港式中國人的劣根性再說︰

1) 該表達意見時不敢表達,別人犯錯的時候馬上起鬨。

2) 不是嘗試自己成功,而是等待別人失敗。

3) 遇到出色的同輩或後輩,不是思考如何合作,而是想盡快擠掉對方。

4) 遇上災難時,只會想到自己得救就好,「守規則一起獲救」被視為傻仔。

5) 自身利益永遠凌駕尊重遊戲規則的自律與道德感,「蝕底」是罪大惡極。

6) 所謂道德,就是毋須思考的三姑六婆式鄰家醜聞,任何需要深入判斷的社會公義之類,就戲稱之「扮野」「懶正義」。

7) 語言自卑感,讀了十幾年英文卻不敢講,別人講的時候就取笑人家發音不夠正統、文法差、欠文采。好像不是莎士比亞就沒資格說英文。

8) 對異於自己的東西誇張化和醜化,不論是食素、不買樓、不結婚、不派利是、不用facebook。

9) 假大空式過早斷言兼犬儒主義,動不動就「乜乜已死」,實情是自己沒有努力過,自我實現式預言的失敗居然會帶來快感。

10) 每次被批評,馬上藉口自己是個別例子,有特別原因;萬一找不到分別,就推說其實大家都錯,為甚麼只怪責我?最常用的藉口是「別的國家也有」,其次是「你唔明架喇」。

The Nok

2014-03-20

對於失敗的錯覺

這個世界殘酷的地方在於,它對失敗者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不單是成王敗寇的制度,也不只是資源分配的權力問題,而包括人們對於成和敗,有著天與地比的價值及道德傾向。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失敗者往往被視為沒有價值、不容在歷史留名、甚至進而道德層面,認為是背離正道所以失敗,所謂邪不能勝正的現實版本云云。

對於失敗者如此嚴厲,結果激勵更多人追尋成功嗎?沒有,反而變成絕大多數人都只求「不失敗」,大家都選擇最穩妥的工作,最安全的生活,最希望就是「上岸」退休。因為「失敗」看起來這麼可怕,而「成功」卻又那麼遙遠,「不過不失」顯然就是最明智的選擇了。這也是為甚麼你會讀大家都修讀的大學課程,你會到大家都競爭的企業工作,因為在這裏頭,有著一個基礎,再衰你都不致於失敗,最多只是不太成功。

但是失敗並非這個故事,人生可以不是這樣。

最首先,失敗與成功並不是對立的結局,不是做一件事,要麼就最終成功,要麼就最終失敗,而總是「失敗失敗失敗成功失敗失敗…」這樣子的。沒有哪一個是真正的結局,兩者是緊緊相依。真正的失敗不是嘗試過然後達不到目標,而是失敗了卻不知道敗在何處,之後重覆再敗,沒有糾正指向,沒有處理自己的錯處。

還有,那個「相依」的吊詭在於,成功與失敗就像鐘擺兩極,越大的成功,就伴隨著越大的失敗,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人生路途,看來不太可能會失敗的話,那就表示你已經沒辦法得到足夠大的成功感,也看不到更美好的景色。你再去考 1+1 =?會有滿足感嗎?你不會答錯,但答對的意義也是零。

換言之,如果某天我們發現,只要日常運作,沒有大病,未來就會一帆風順、無風無浪的話,其實你的人生已經完結了。你不會失敗,也就代表你不會再有下一個成功。為甚麼人們會煩惱人生有甚麼意義?因為他們太早選擇了「不會失敗」的生活方式,太快安於當下所到達的高度。

這是說,生活方式的選擇,不是「成功」VS「失敗」,而是「不過不失」VS「或勝或敗」。而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壽命太短,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活到剛好成功的時候,而大多數人都仍在失敗的部份。如果回顧一生,你覺得自己拼過,然後全部都失敗了,但每次都知道死因,每次都有所進步,甚至你曾窺探過山的另一端,那麼實際於你自己來說,已經和成功了是沒有分別的,至少,是在同一軌道上,只不過你陽壽已盡,剛好未進入應許之地。

The Nok

2014-03-12

寫文章的語感

舊文「寫文章10式」已經分享過怎樣才可寫出較好看的文章,尤其對於有想法,但不懂寫的人來說,應該會有點幫助。本篇會講多一點點講關於「寫得好看」的技巧,簡單來說就是兩項︰語感和導想。

語感,籠統來說,就是對於文字與文章的感覺。很多人跟朋友說話時滔滔不絕、口才極佳,但到了寫文章時卻語意不清、文筆生硬,情況有如我們在廁所洗澡時清唱,自己聽起來有出碟的水準,但面對觀眾拿起mic來唱就如一坨屎。這是因為環境換了,條件不同了,技巧與感覺亦有差異,所以做相同的事,效果也會差很遠。換句話,要用另一種練習來重拾自己「應有」的實力。

雖然「語感」看起來是個很抽象、很主觀的名詞,但實際上卻可以分析為很多具體的細節,如果想要讓文章看起來更有語感,即是「更有文章感覺」「更有文字的優雅與味道」,就須改善以下問題。

1) 消滅錯字
對於喜歡讀文章的人來說,錯字是非常礙眼的,而語感越好的人,錯字通常越少,所以反覆細閱自己的文章以剔出錯字,是基本。部份人錯字甚多,但文章依然好看,則是有其他原因。

2) 消滅歧義
歧義有兩種,第一種是同一個詞有兩種解法,例如第一句「分享過怎樣才可寫出較好看的文章」,這裏用「才可」,而不是用「才能」,因為讀起來不會有第二個意思,也就不會打斷別人閱讀時的思緒。另一種歧義是騎馬字,例如「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則為典型例子。

3) 酙酌語音
一個句子裏不應出現重覆的詞語 (甚至語音),而且選用不同詞語時,還要考慮讀音,因為人們閱讀時很自然會在腦裏「讀」出來,所以一句甚至一段通順的文字,會讓腦中的聲音不累贅兼抑揚頓挫,同時帶動感情。例如「依然」和「仍然」意思差不多,但前者讀音高揚,後者則較低沉,所以高調的如「依然努力工作」就是積極向上的感覺,而「仍然努力工作」就是屢戰屢敗的類似意思。

4) 其他
凡是連續多過 20 個字的句子,要麼找停頓處,要麼重寫;避免「為了了解」之類的怪異連讀;不要動不動就「但是」「其實」,雖然很好用,但是用得太多會讓文章脈落混亂;每一句的主語要很清晰,除非是特別的修飾用法;使用排比時真的用上三句來排,不要隨意打亂語文常態,偶一為之才算高章;寫完文章之後,重新看一次,然後把所有能刪除而不影響內容的文字都刪走,例如大量「的」「了」「說穿了」之類。

寫文章不同於對話,更不同於 update FB status,能夠顧及讀者的「閱讀」才是好文章。一直寫下來,你或許發現原來可以選擇的字很有限,而且每一句都必須反覆修正,字數亦會越寫越少,那是好事。但老土的說,增加語感,還是要靠多讀好文章,刻意學習厲害的句子,及用心一點去寫文。

最後提一下「推敲」的典故「僧敲月下門」,本身就是相當有趣的例子,雖然與意境有關,但亦對語感有影響。下回再續「導想」這一環。

The Nok

2014-02-24

在網路罵戰勝出的方法

網路罵戰無處不在,而假如罵戰有分輸贏,懂得去贏也很重要,而最首要是明白甚麼才叫「贏」,否則無從談起。

互聯網第一定律︰所有人都深信自己是正確的。基於這個前題下,絕大多數情況是,你覺得自己贏,但對方亦不服輸,沒完沒了,因此關鍵是全世界都覺得你贏,那才算贏。怎樣知道「全世界」判你贏?簡單來說,就是當全世界都恥笑你的對手,那麼你就贏了,換言之,要勝出網路罵戰,就是要令你的對手,被那個區域的所有人群起嘲笑,恥笑的言論徹底淹蓋對方所有論述,這就叫做勝利。

或者你不知道怎麼贏,但最常見的輸家就很明顯︰

1) 回覆過長無人理
「多過三行唔會睇」是互聯網第二定律,任何試圖在網上完整申述個人立場理據論證的人,必死無疑。通常死法,就是被人在字海中抽出隻言片語然後攻擊,跌入無盡的泥沼,再被人抽得一句半句來恥笑,甚至只是打錯字都會輸,很殘酷。

2) 喜歡用比喻
絕大多數的罵戰都是不著邊際的猜想或概念,例如「米高佐敦在這個年代打NBA會否有冠軍?」,或是「女人都欠缺理性」之類,由立論到推論每一環都是模糊不清、難以處理。所以當你用比喻去解決一些抽象的 (或哲學的) 爭論時,永遠都無法完美涵蓋全部概念,總有遺漏。如果是授學交流,比喻是很不錯的捷徑,但在罵戰裏,則為泥漿摔角,永不翻身。

3) 朋友不夠多
正如早段就講,罵戰的勝利即講求群眾壓力,一個沒有網民緣或是「作客」的人,輸的機會多過九成。你叫 Justin Bieber 或是梁振英上高登跟大家罵戰看看,結果不言而喻。

「能戰則戰,不能戰則打遊擊,必敗時就潛」,只打有把握的仗,也是勝出網路罵戰的要訣,否則挑一個對你不利的題目和圈子來罵,自取其辱是理所當然的。問題是怎麼知道「能戰」?

互聯網第三定律︰你講一句話,聽你的人明七成,普通路人明四成,憎你的人明一成。這是由於人的智力有限,邏輯教育貧乏,加上人類天生就需要自建脈落來理解新事物 (即是偏見),還有討厭你的人自動扭曲你的說話,自我防禦避免認同你。所以絕大多數罵戰,都只是不著邊際的罵來罵去,難分高下,甚少「秒殺」。因此「能戰」的條件如下︰

1) 你能夠三句話之內總結出對方的盲點,並且能讓全世界都看得明。
2) 你能夠把對方的盲點,加大十倍力度地醜化,令他變成一個笑話。
3) 旁觀的群眾裏,大多數都是路人,最好是自己人。

然而世間並非常有完美的條件,更多情況是「不能戰」,所以打遊擊是個對策,即是拋低一句「你白痴架?」之類,然後離開,不要再回覆,然後高傲地在內心裏恥笑對方,從此就不要再跟他戰,那就可以保持勝利的感覺。不完美,但尚算可以。

下策是「試圖令對方心悅誠服地認同你」,在99.9% 的罵戰裏,都是徒勞無功的。甚至由於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娛樂」,絕大多數人抱著玩樂的心情上網,加上第三定律,這種喋喋不休的人必然會受到懲罰,直至深潛。

但話說回來,深潛又未嘗不是上策,畢竟在互聯網裏罵戰百戰百勝也好,也只是一場空。知所進退,不求普渡眾生,開一個 Page 給自己與粉絲開心下,其實夠了。最大的輸家,就是罵不過人,又要繼續跟踪別人的一言一行,耿耿於懷,這是下下之策。

The Nok

2014-02-14

可疑的戀愛專家

如果你能夠接受同性戀,就應該摒棄所謂戀愛專家的兩性關係建議。不是說戀愛專家不懂得同性相處技巧,而是因為同性戀的核心,並非「同性別的戀愛」,卻是「沒有性別的戀愛」或曰「戀愛不分性別」,因此那種將特定個性、喜好、優劣、技巧與性別掛勾的假哲學,在你接受同性戀的一刻,就應該同時丟掉。

所以那些既支持同性戀,卻又同時大放厥詞,說男人應該如何如何,女人應該如何如何的人,或許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陳年老概念「一對同性戀者總有一個做男性、一個做女性」之類恐怕也是他們的信念。

但話說回來,就算你不接受同性戀,那些「男人女人各要怎樣」的戀愛攻略,早就應該放入博物館。到了 201x 年,互聯網由 bbs 變新聞組變討論區再變成社交平台,二十幾年了,相同的文章還是傳完又傳,類似的「你要懂的男人 20 件事」還是大受歡迎、幾十萬個 like,可見科技有所進步,人類智能並無增加。

其實整個「戀愛工業」根本可疑。老土到「問世間情為何物」流傳了幾代人,依然沒有一個公認的答案,它可能要歸入哲學,又或歸入玄學。沒有人能夠證明你真的戀愛了,只有你自己接受,一旦你接受,或許很快就會後悔,但後悔又不代表你不愛,你不後悔亦不見得是真愛。玄之又玄,只是既然結婚有經濟優惠,例如申請公屋快一點,那在愛情泡沫爆破之前,就應該及早用這個理性的下台階。

至於「戀愛專家」本身亦很有問題,因為世上並沒有一個客觀合理可信的理據,去定義戀愛專家。不是數量夠多就可以,拍過 100 次拖,代表你濫交,而且代表你失敗過 100 次相同的東西;拍一次拖就廝守到老,則代表你對其他異性並無認識;拍幾次拖,然後結婚,那又太平常了,一個招牌掉下來砸死幾個專家。

結果所謂戀愛專家,完全不能由經歷或背景來證成,最終就只是看誰說得最動聽,說得最「中」。甚麼「女孩子外表堅強,內裏常常會有事藏起來,不會隨便敞開心扉,需要男性溫柔體恤、細細觀察」之類,根本就是星座運程,類似於「你今天運氣不佳,但偶爾會有開心事」,懂得說,那就是專家。

順帶一提,某些字眼保證不會錯又聽起來好像言之有物,例如「不會隨便xx」「小心太過xx」「適宜深思xx」,做專家其實好容易。

The Nok

2014-02-12

如何不介意成績

在香港,大概教育是怎麼改革都不太行的了,因為大家想要的其實不是教育,而是證書,其實也不是證書,而是一份畢業後的優差,一份高薪和一個所謂美好的將來。所以如果你給他們自由的學習方針,他們會苦惱沒有奪 A 的秘訣,又或者把努力用在奇怪的方向上,例如答題技巧;而假如你給他們填鴨式教育,那就會更加爐火純青,一邊投訴讀書扼殺創意,一邊拼命啃書,反倒清清楚楚。

所以教育失敗不一定是政府的錯,當一個社會連通識科都可以補習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大家都有病。

女兒很快就要讀幼稚園,雖然還未算真正讀書,但我還是有一個目標給自己︰讀書不看重成績,而是看重怎樣讀書。即是說,如果她學懂分配時間讀書、保持對身邊所有事情的好奇心、對於課本上的事情抱有質疑、對考試有一個認真的思考與攻略;然後成績是怎樣,好與壞都不重要了。有獎品不是因為 100 分,而是在讀書的時候,準備好了去取 100 分。

聽起來很理想,卻極難做到,因為根據成績表去讚揚或是懲罰孩子是容易得多,但是要觀察女兒的紀律、保持對她的要求、回應她的好奇心之類,是非常消耗精神和時間。身為一個懶惰的人,最終結果可能都是 100 分就可以去迪士尼,不合格就要打手板,直至大家都討厭讀書,讀書只為升班,升班只為脫離讀書,然後快快手手畢業找工作找人結婚生下一代,將折磨傳承下去。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人們總是想脫離現在,寄望將來,每一日返工返學都像行刑,每一刻都等待周末和出糧,周而復始。我們極為期待未來的日子,但是對現在當下卻感到極為厭煩。我們很早就覺悟書本的內容是無用的,讀來只是為了考試,所以聰明人就會努力讀,愚蠢人就會逃避不讀,只有極少數人才會真正享受知識,又或努力將它與現實世界串連起來,工作亦如是。

所以這個社會的邏輯很簡單,讀書是一關,越早過關,或過關時帶得越多證書,對下一關就更有利。但是世界一直在變,沒有人肯定下一關是甚麼,又或者,根本就沒有所謂關,因為人生本來僅僅是活在當下,而不是寄望鏡花水月的未來。

不看結果,只看過程,很多成年人自己嘴上這樣說,也只是說說而矣。

The Nok

2014-02-03

《只有神知道的世界》之高峰

《只有神知道的世界》如果是在 Jump 上連載的話,到底會在哪一話被腰斬呢?我不反對「趣味至上主義」的,但這漫畫確實是在熬過漫長的女神篇和不明所以的朱比特之心篇前段,卻終於迎來了至今為止全漫畫的最高潮,尤其在揭曉了大骷髏的真身及與鮎川天理之間的十年羈絆後,這漫畫的古怪節奏才化身為不可思議的餘韻,令人有重溫十次的衝動,而這時已經是 250 話左右。

埋伏線是一種藝術,埋得不夠深,爆起來沒有感覺,埋得太深,挖出來亦不容易,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埋過,還以為是開金手指,那就一點意義都沒有。最常見的伏線,通常是在一兩個情景透過不經意的對白交代兩句,但是往後竟然變成的重要事件或角色之類,不過這種低手做法卻沒有甚麼味道,就算知道了也只能夠「哦」完就算。

《神知》的伏線,卻不只是交代角色,而且埋得很深的是角色的成長與內在關係,這是沒有甚麼爆點的,但會在讀者的心裏滋生出豐富的感情。對於整本都以「愛情」作為主軸的漫畫,如此處理會讓故事的層次提升相當多,代入感也前所未有的強,以「後宮漫」來說這是極為獨特的作品。

然而這種細水長流式的感情伏筆,如果放在 Jump 裏恐怕凶多吉少,即使《神知》已經有相當多的殺必死和搞笑橋段,但是為了準確地表達桂馬的自身成長與感情攻略,那恐怕就敵不過欠缺耐性的讀者。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曾一度跳過部份內容的更新,因為真的要等到今天重溫,才能夠體會箇中的味道。又或者,如果是刊登在 Jump 上,這部已經連載數年的漫畫,大概也是面目全非。

很典型的爭論,到底一套好的作品,是要每回起伏不斷,還是要累積力量一下子全爆出來呢?例如很久以前就有一個說法,指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好看,就因為它是連載的產物,每一回結束都要留下伏筆,等待下一回解決,就像電視劇集每節連綿不絕。但是整體來說,卻沒有真正能夠打入經典的情節,不似歷史名作會有一句對白足以貫穿整部作品使之永垂不朽。

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作為通俗作品來說,金庸大概已算顛峰吧?即使是強調每回都精彩的 Jump,也出過《Slam Dunk》這種佳作;至細水長流、只爆一刻的作品,不見得部部都精彩,反之因為鋪陳過長而被大眾放棄,繼後自己無疾而終的亦不在少數。

《神知》早期的單元式愛情輕喜劇,已能一面累積觀眾,一邊累積爆發資本,並且在近期如願進入故事高峰,這個作品大概會在將來被列為教材範本。以 Hardcore Gal Game 為基礎的世界觀居然能夠戰到如此地步,假若完美結局的話,相信也會成為他日不少人口中必讀的漫畫了,而目前看來相當樂觀。

至於誰會是正宮?這個問題就跟討論 hxh 裏哪個比較厲害一樣低層次,而且也完全錯誤理解桂木桂馬口中 True Ending 的實意,但如果堅持要選的話,還是鮎川天理吧,雖然我最喜歡傲嬌的白婭 (哈克雅)。

The Nok

2014-01-06

純粹

成長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的世界不再純粹。

不知道哪裏來的印象,每個農曆大年初二左右,報紙上總會出現「中港司機魂斷公路,好爸爸遺下兩子女」類似的頭版,跟新年氣氛造成強烈反差,變成人人口中的「好慘」「好惋惜」,亦會出現好心人捐錢樂助之類,然後就是專家分析醉駕問題、超時工作問題等等,直到下一則頭條出現。

但如果你已經長大,就會知道「好爸爸」是一個非常片面的形容詞,意義在於讓事件變得更加純粹,讓悲劇更加悲,然而我們都知道這永遠不是事實的全部。或許這個死者前一晚就醉倒在東莞的妓女身旁,他可能是梁振英的支持者,覺得愛港力的出現也總算「平衡」了「社會的聲音」,與此同時他的太太或許是新移民,早兩年她還申請了兄弟姊妹來港團聚並準備領取綜援,然後他平日根本甚少理會兒女的功課,不過總算沒有虐打過他們,賭馬贏了錢亦會買一兩個玩具,但通常都是一身煙酒才回家。

因應你自己的立場和經歷,可能你已經對上述頭條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覺,而且這不是個別例子,近幾年的「賑災」「拐帶」「團圓」全部都不再純粹,所謂日行一善的「善」字不再那麼簡單易懂,甚至兩蚊買一支旗亦變得複雜。

世事本來就沒有純粹的,沒有純粹的弱勢社群,沒有純粹的貧苦大眾,沒有純粹的好學青年,沒有純粹的知識份子。可能有人認為這是抹黑,醜化了本來普通的受害人,但從追逐真相的層面來看,一句「好爸爸」抹白別人,其實也沒有分別,不過抹白總是比較窩心,比較溫暖,比較令人好過。

但即使我已經為「好爸爸」加上大量附註,每一句都依然是相當純粹、相當以偏蓋全的形容,一個人總是無法簡單歸類,而把一切變得純粹,就是現在傳媒與觀眾之間最密集的互動。陳振聰不能是好人,就算做好事,也是有陰謀的;派飯明哥不能是壞人,就算做壞事,都是有苦衷的,諸如此類。一幕幕TVB忠奸分明的劇情人物,就刻劃了我們的世界觀,即使如此違和。

我們無法歸類自己是好人壞人,但批判別人時,總是一錘就定音。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