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31

排名和尊嚴

在火車上看到電視新聞,甚麼貨櫃碼頭發言人在講︰不容許閒雜人進入貨櫃碼頭、工潮會影響香港乜乜地位,我心想,騙誰呀?

Facebook 裏鋪天蓋地的宣傳貨櫃碼頭工人們的慘況,幾點很簡單︰「自九七後 15 年來薪金不升返跌、每天只有 15 分鐘午餐時間、食飯和大小二便在同一地點進行。」是的,他們僅僅是想做回一個「人」,然後你還一副樸克臉的說甚麼國際排名、香港命脈、外判工不是由我們管理?還想說這些抗工很激進、很不理性、很不和平?

很久沒有看 TVB 的電視新聞,自從上次看了五分鐘習近平訪廣東,發表了講話,甚麼堅持甚麼發展路線,還有解放軍又添置了甚麼十一型戰機還是甚麼,完全不知道有甚麼意義。

一來大家都知道,所謂真正的中共領導人其實人人有不同答案,永遠都不知道誰才是話事人,再者今天的說話明天就可以否定,加上「堅決」「堅定」「嚴正」之類越說得誇張,越代表有一億個弦外之音,只有中國政治專家才聽得懂,並且每個專家都各有一套解讀,人人都有內幕貼士,還有幾十萬個中央傳聲筒。至於解放軍添了甚麼又如何呢?一來不會打日本人,二來就算打,都是打香港人。

現在回想起來,在以前沒有 Facebook 的年代,大家都是各自讀報紙,一起看 TVB,有幾多血汗工潮被演繹為「阻住香港發展」「防礙港人發達」?而香港一直恐懼被新加坡、上海、台灣超越,甚麼年度排名又再降低,又為何總是在新聞報導出現?但又從來不恐懼香港的新聞自由收窄、律政司的明顯不公。

Facebook 的一代已經不再吃這一套,即是香港排名與競爭力的這一套。因為我們發現,原來香港的繁榮安定,是建基於一群沒有生存尊嚴的人,一群只剩下工作,沒有了生活的人;而且沒有世界最佳港口的瑞典、沒有歐洲第一高樓的芬蘭,那裏的人都是人,還活得好端端的。就算不是北歐,一大堆世界排名低過 100 的國家和城巿,那裏都有很多不同活著的人,好端端的活著。

再者,李嘉誠早就不是香港的英雄,不是一個經濟奇蹟,而是反過來,成為香港人惡夢的核心,真正的排名,不是指香港排第幾位,而是李先生位列全球首富第幾個。可能還有一大堆自由巿場的理論要解釋,但無論有幾完美都好,那些都是活生生努力工作的人,不是用理論就可以無視,這麼簡單的道理,原來在不少人眼中是難以理解的。

The Nok

2013-03-30

惡質文筆

「警方已對疑犯成功執行拘捕行動。」

這類官式冗贅的語法,已有無數人批評過,我的英文不太好,很難確認這是否真的英式中文,但可以肯定,這種語法確是有違「中文」,或至少是一種惡質中文、病態中文。所謂惡質,不是指文化錯誤,也不是說它詞不達意,剛好相反,很多人所忽略的是這種語法背後有更深一層的意思,為甚麼這麼多人批評,政府或一般大機構還是樂此不疲?原因正是這語法有它的價值和意義,而這正是它惡質及病態的原因。

拘捕就拘捕,怎麼出了「執行拘捕行動」呢?

拘捕是很鮮明的動作概念︰警察踢開房間的門,手槍先行,衝入屋大叫「咪郁!雙手擺係頭!」之後大量警察迅速從門口竄進形成包圍陣式,再有一個類似探長的人,穿著棕色大衣,瀟灑地走進來再出示證件,並召同事把疑犯鎖起,自己則說︰「而家唔係是必要你講,但你所講既……」這就是所謂「拘捕」。

拘捕行動則是將動詞「名詞化」,不再是一組鮮明的動作,而是連串精密佈局與計算之下的其中一環。既有拘捕行動,即隱含有調查行動、計劃行動、搜證行動,沒有了幹探,沒有了「咪郁」,只有一台台執法機器,是去情緒化的冷靜下棋。

而「執行」則是將所有行動「專業化」,更加中性,更加沒有人味,這不是成龍式神勇CID年代,而是無間道的對奕和計算。而且沒有人能夠質疑警方在拘捕過程中,是否有不恰當行為,因為每個人都只是「執行命令」,即是打份工,而且還很盡忠,所以不能怪責前線。

至於那個明顯多餘的「成功」,就是要替這類「行動」定位,預判警方今次是成功的、正確的,也將「拘捕了」與「未拘捕」之間,開了一道灰階光譜,留有反口餘地。

所以大量「實施管制措施」「完成調查工作」之類的對白湧現,沒錯,很礙眼很不爽快,但是背後卻有層層遞進的自我保護和效果計算,一句說話越冗長,背後的想法就越豐富,吊詭的是,這不代表更多有意義的訊息,相反是文字更加空洞,更加不著邊際,一般人所感覺到的大約只是警方很出色、很厲害、很專業,沒有其他了。

所謂惡質和病態就是這個意思,大機構不再是想傳遞具意義的訊息,任何說話都只為了建立形象與感覺。語言就是這麼一回事,架床疊屋就會製造到具有差別的效果,好像粗口諧音字,你分明就說了粗口,但因為隔了一重,於是「字面上」這不是粗口,也因此你就沒有「說」粗口,但你卻保留了粗口罵人的忿怒度,於是粗口諧音就成立了。

語文水平是與思考水平是直接相關,因為語意是一種很慎密的思考結果,每一套語言或語法發展出來,背後都來自很複雜的過程,所以最終只有具優秀思考能力的人,才可以駕御文字運用。為甚麼多看書會改善文筆?因為多看了書,對世事有多一層的認知及思辯,這種智慧才是文筆的真正動力,而不是把例句抄多幾次就懂。

The Nok

2013-03-27

公審

image from wiki

有一次在網上遇到有人投訴,說西九海濱長廊忽然禁止人拍攝,保安還趕跑了他們一眾攝影師。D&G 事件大家還記憶猶新,如果當日我訪問那幾個人,然後把事件寫上 Photoblog,那麼很可能就會形成另一波「社會運動」,半個社會出來做運動,直至保安被起底放上網、對方公開道歉、並且被公司怒炒之下結束。

但我沒有這樣做。當日我打電話去問西九管理局,負責人聽了我的查詢之後,便去調查,在15分鐘後,就回電指因為剛剛換了保安公司,所以對方有誤會及未理解規則。海濱長廊一向要求「商業拍攝」須事先申請,而所謂商業拍攝是指拍電影之類的大型項目,即使是一般婚攝如果不影響別人,也會容許,更何況只是私人拍照。所以事件純粹誤會,並已馬上糾正。

他們還在電話感謝我的意見,並且作簡單致歉,及希望能與投訴人直接聯絡,解釋清楚。事件大概到這裏結束,沒有社會運動,沒有A1頭條,沒有網路公審。

是的,在這件事上,我進行了很直接的商討和調解,感覺上實在有點「建制派」的風格,事事講默契和通水,而不是最流行的三個字「推上報」。

忘記了從哪件事開始,每一個人都忽然覺得自己就是記者,是社會的監察員,事無大小都喜歡拍照、撰文、放上網,並且相信這是來自正義的感召,這種做法可以改變社會風氣,令做錯事的人反省,或至少得到應有懲罰。

但我更加相信,其實我不是記者,而是一個香港公民,我和對方,亦跟大多數香港人一樣,都會犯錯,並且知道對錯甚至願意改過。放上網可以改正歪風?不,互聯網普及十幾二十年了,大家看過這麼多次網路公審的過程及結局,還天真相信群眾都是理性聽取多方說辭,然後根據多份背境及心理報告、人證物證後,恰當地宣判及點到即止嗎?將對錯推向極致,把平凡的香港人打進極端的對立面,才是每次網路公審的最終結局。

公園的保安、上莊的大學生、購物的小港女,也許都會犯錯,做事不夠成熟,就和我一樣,但跟政府高官不同的是,他們本來就沒有超越常人的公權力,也沒領高薪厚職奉旨受到社會監察,再者我也不是公民社會的秘密警察。這個世界有更多方法,令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好的形式,去教育年輕人,而非「大學生你去食屎啦」。

The Nok

2013-03-26

富有

從杜拜回香港之前的一晚,跟新認識的朋友坐在酒店對面一家漢堡包店外,一邊吃著地道漢堡包,一邊看著對面整列的五星級酒店、不停往返公路的超豪汽車、四處走動的貴氣杜拜人。人生幾何?因為這個星期,我就住在對面酒店內,看著這邊的風景,享用著未曾想像過的酒店房間。

用最簡單的方式去理解︰酒店一晚四千多港幣,單單自助早餐也費五百元港幣,就是這種狀態,過了不可思議的一星期。炫耀財富嗎?不,恰好相反,因為今次旅程食宿機票都是免費的,杜拜王子請的。所以,到底甚麼是富有?這才是最想問的問題。

撇除甚麼「健康就是財富」之類的廢話,答案可能很簡單︰現金越多越富有。但是大家都明白,金額的價值其實很隨機,同樣是100元,40年前與今時今日的意義已經很不同,而且就算你拿著兩億,但是街上根本沒有任何東西賣給你,也是毫無價值。

換言之,購買力越高,才是越富有。這個說法挺合理的,因為真正的富有,不是在荒島中坐擁全塊土地的所有東西,而是在一個富裕的社會裏,擁有購買不同物質的能力,根據心情,把喜歡的東西買回家,那才是富有。換言之,作為香港人,其實我們很富有,因為相比起世界很多國家很多人,我們很容易就買到想要的東西,隨時就買到。

但我們富有嗎?又不太覺得,因為富有,不單是買到,而且是可以一直買到,預見自己將來都會買到,那就有一份財富的安全感,即是說,一個可持續的購買力才是重要。更進一步,這種可持續購買力,不單指銀行有一份「幾世都用不完」的金額,而是擁有隨時可以再創巨大購買力的能量,那就是真正富有。

所以你會明白,人是沒有所謂「賺夠」的,因為沒有一個金額可以保證富有,成功人仕亦不會退休的,因為產生財富的動力能量,總是必須一直在推動,停下來的時候,就是破產的起點。這就是富有的哲學。

即是說,一個星期的超豪華無憂無慮寫意生活,跟「富有」是毫不相干,即使我覺得很富足;杜拜王子花費大量金錢,推動利益回報不大的藝術發展,也不能跟「富有」搭上關係,即使我覺得這才是真實的富有。又或者,如果我們假設明天就要死,那麼原來「富有」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The Nok

2013-03-23

為甚麼高皓正被圍插?

到底高皓正能否理解,為甚麼當他和其他最愛自瀆的高登仔一樣,在網上分享「戒 J 心得」的時候,人家就會得到「謝謝分享」「一齊努力」的回覆,而他得到的就是無數批評和厭惡。

當然,甚麼「你有戒 J 心得,代表你自瀆過很多吧?哈哈」之類的嘲諷,本身就很低水準;而「你以前玩咁多女,而家扮純情?」則是另一類常見但其實沒有價值的批評。然而在過濾走一大堆人身攻擊、雙重標準之後,依然有值得高皓正去思考及面對的問題。例如同樣是戒 J 心得,由他來說會有如此強烈反彈,這個現象自身已經應該正視。

單刀直入,人們就是不喜歡基督教中人公開主張性保守。本來保守是一種值得尊重的態度,基督教趨向保守,也是理所當然,難道高皓正贊成孌童合化法就合理嗎?不會。問題在於基督教界幾年以來,自明光社開始,公開高調介入及評論社會的「風氣」,甚至動用政府機關例如淫審署,去收緊一些香港主流社會本來都寬容的尺度,這種由宗教介入世俗的行動一開展,世俗反過來介入宗教也是無可避免。即是說,還拖。

既然是還拖,那就很難保持理性及理據,變成泥漿摔角,以嘲弄開始,以恥笑結束。然而除了還拖的忿怒外,人們對基督教的反感,也非僅此一樣。

舉個例,基督教界對於貞潔的關心,已經遠超於對人類幸福的關懷,就像以色列屠殺巴勒斯坦,基督教對於它們的發源地並無任何表態;例如地產霸權,教會並無作出回應,又或無能為力;對於泯滅人性的國民教育,浸信會呂明才第一個衝出去開班;甚麼大主教,還竟然「滿意中國內地的宗教自由水平」,公然附庸極權政府的取態,令人質疑,到底它們是事奉上帝,還是事奉瑪門 (即是金錢)。

「為大局著想」不應該是基督教的宗旨,所謂「上帝會開路」難道來自於對不公義政權的屈膝?合作傳教是一回事,說謊話是一回事,而基督教核心的精神,令人得到幸福,更是另一回事。教會壯大,但是埋沒理性、踐踏德性,凡此種種都削弱了基督教在一般人心中的地位。

本來基督教對於社會世事不予置評,專注於改變人類內心,而不是干預世俗社會,我覺得其實挺合理,一個欠缺對於世界及人類福祉有大局觀,卻又處處想在社會宣示基督教道德觀,企圖改變社會,如此結局是理所當然。「高皓正只是分享個人感受」?或許是的;「基督教都有關心其他社會議題」?恐怕也是有的。可能人們也有不公平地放大部份教徒的部份言論,但人們就是不喜歡基督教,更不喜歡他們公開批評「社會風氣」,這是不爭的事實。

The Nok

2013-03-13

說穿了和總而言之

每當看文章時,遇到「說穿了」,就要特別小心,這是很多所謂評論人喜歡用的字眼,動不動就說穿這個說穿那個,就像又揭發一個秘密,又看破了一些世事,但實情往往正好相反。用上「說穿了」的理由,剛好因為事情看起來沒有那麼不得了,可能只是大家已經知道的常識,甚至只是把事情用另一種說法 / 看法重覆一次,所以更加要用「說穿了」,好掩飾本來乏味的論點。

例如「充滿著承諾與憧憬的婚姻,說穿了,就是一紙買賣合約。」這個沒有說穿任何東西,而只是換了一個角度去形容婚姻。它並非把帶有誤導性的表徵去除,然後顯露本質,而是故意忽視一些婚姻關鍵的元素,然後將與買賣合約相似的部份強調及誇大,於是就成為所謂的「說穿了」,但其實根本沒有說穿過任何東西。

「大學學位,只是職場的一張入場券」,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變成「大學學位,說穿了,只是職場的一張入場券」之後,就忽然變得好像言之有物,好像作者意有所指,弦外有音,但其實根本除了顯得很看破紅塵之外,並沒有為論點增加任何價值。

「所謂政治,說穿了,就是每個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一個人無論有幾善心,說穿了,都是想自己開心。」
「所謂 1 + 1,說穿了,就等於 2。」
「阿媽,說穿了,是女人。」

當然,很多人透過「說穿了」去潤飾及誇大一些平乏的觀點,不代表每個用「說穿了」的人都在說廢話,雖然比例是很高沒錯;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往往不知不覺,就會被一些字眼影響判斷,誤以為某些論點很有力,很充份之類。又例如「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或「總之」,理論上是用來作結語之用,但是假如你的理據貧乏,每一個都似是而非,站不住腳,那麼在胡謅一大段之後,不妨直接就用「總而言之」,然後重申一次論點,這就完成了。好處是這樣論點就是建立在無數的軟弱理據之上,加起上來就變成「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立於不敗之地,即使對方逐點駁斥也會變成過於挑剔,無阻你「整體上是對的」。

還有很多的,有機會再寫。

The Nok

2013-03-11

Facebook 讚好指數列表

早前去日本時很用心地拍攝了一輯相,自我感覺良好,然後上載到 Facebook 裏,結果 like 數遠遜預期。朋友一語道破︰是時候檢討人際關係。

沒錯,Like 數其實跟你的分享內容如何,並沒有完全的因果關係,甚至最決定性的關鍵,根本是「誰」去分享東西。以下是根據個人非理性非系統非正式數字,展示 Facebook 上的讚好指數,大家不妨計一計自己有多分,越高分越多讚好︰

有圖 +5
有趣 +5
刺激 +5
新鮮 +5
鬧政府 +5
鬧成龍 +10
幽默感 +10
名星效應 +10
有共鳴 +15
保持高質素更新 +15
感人肺腑 +20
有著數 +30
有超過 500 個朋友 +50
有超過 1000 個朋友 +100
由女人分享 +5
漂亮 +100
覺得寂寞 +200
事業心重 +500
最近單身 +500

如果你的分數不多於 100,那麼你的讚好數大概也只可能是普普通通的 10-20 個,如果你能夠累積到超過 1000 分,那麼你大概已經 FB 上的明星了。如果你已經集齊以上所有項目,爆晒分,但依然得不到很多 Like 數,那麼你應該反省一下,並且將你的個人近照連同聯絡資料,電郵給我查詢。

大概先整理這些,有更多的話他日再更新。

The Nok

2013-03-08

循環

絕大多數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很直接的,例如你欣賞我、吹捧我,我自然會覺得你也很不錯,對你會和顏悅色,如果你對我很侮氣,聲調很惡劣,那麼我也自自然然沒有好說話出來,對你的要求也是拖得就拖。所以,在街上看到一對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大概已經猜得出這孩子會是甚麼性格,有甚麼缺點。

自從有了女兒之後,一直都在觀察及反省,到底是先有她的性格,還是先有我的態度,即是說如果她對我發脾氣,是因為她本身就脾氣差,還是因為我縱容卻不通情理,誰是因誰是果?結論當然是無法得知,唯一能夠觀察到的,是只要一個互動的形式出現,就會成為一個循環,繼而不斷反覆強化這種關係。而通常都是惡性的。

昨天帶女兒去公園,身旁就有兩個師奶坐著,不停談天,我幾乎都已經知悉她們的背景、收入、地址、老公的職業、今晚食乜餸之類,而更重要是,她們會定時大聲呼喝遠處的兒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是的,我就坐在旁邊,她們完全沒有考慮我的耳朵就在大聲呼喝。理所當然的是,那些兒子們只會是「哦哦哦」之後,就繼續進行他們的頑皮,而兩個師奶則繼續談天,然後繼續定期呼喝。

完全合情合理的循環︰頑皮-->呼喝-->不想再理會-->更頑皮-->更呼喝-->更不想理會。這個循環到底會一直惡化下去,還是有個終止的機會?觀乎那位師奶的完全自我中心,恐怕都沒有機會由她來停止,唯有寄望做兒子的有日覺悟。可惜,這是不容易的,反而將這種行為模式帶進下一代,是更為現實的想像。

我都有在家喝罵過女兒,有時真的太過心煩氣躁,但是轉念一想,今日我怎樣待她,相信就會換來更直接更惡劣的未來,於是,現在轉為抖大氣,用更柔和的語氣去教,試試扭轉循環,結局尚未可料。絕大多數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很直接,而沒有思考和退讓的餘地,所以對於這個世界,可不能想像得太美好。

多一個懂得跳出循環的人,這個世界就多一分希望。

The Nok

2013-03-02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這是電影、漫畫、小說常見的橋段,是永恆的吸引題材,因為我們知道它根本無法實現。

世界上每個人都帶著遺憾成長,那些失敗的、懊侮的、錯過的回憶,總是定時定候敲我們的心門,要盤據我們的腦袋,要我們自覺人生根本沒甚麼了不起。除非完全欠缺反省的能力,或是企圖用自誇逃避湧現的失落感,否則這是必然陷入的痛苦。

為甚麼做人會有那麼多遺憾?為甚麼下一個正確決定這麼困難?為甚麼總是會浪費了太多時間?是的,我們沒辦法去解決,因為正確的答案永遠都在事後才出現,要下注買大小,那個骰盅總是先買定離手才開出結果,沒有天眼通,沒有隱形液晶體眼鏡,輸多贏少。

就算時間可以重來,就算我們可以重新開始,人生的改變還是成立嗎?第一個質疑是,我們之所以希望再來一次,只因為我們已經有過一次經歷,我們已經是另一個人,我們以今天的狀態去判斷當日的決定,我們以為再來一次會做得更好,同一個遊戲再打一次,大概冤枉路會少得多。

然而,真正的重新開始,如果也包括我們自己的狀態與經歷,就僅僅變成時間倒流,我們身處於完全相同的情景與心智,截然不同的取向還會出現嗎?同一條數學公式,以相同的步驟去處理,難道可以得出另一個答案?重新開始,與改變未來,在本質上就是矛盾的故事,要麼沒有真正的重來,要麼就不可能發生改變。

所以如果真的要總結半生,就只能夠說「不知道」︰(1) 不知道原來每下一次決定,以為早就有了智慧和經驗,怎料都只是一坨屎;(2) 不知道為甚麼回頭一看,原來一直都沒有成就任何事情,到底我的時間去了哪裏?

時間沒辦法重來,但那也很好的,因為早兩年我還有發惡夢,以為要再考一次 A Level。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