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9

喜歡小孩子的人

有一句老話「喜歡小孩子的人不會壞到哪裏」,在今日這個充滿拐帶、孌童、挖眼和騙保險的世界裏,恐怕沒甚麼說服力。但這番話依然值得斟酌,因為那些真心喜歡小孩子的人,確實擁有一個不同的內在世界。

這個想法來自之前看過的一段漫畫「我家有隻矛盾狗」,內容是提及作者擁有一隻狗,充滿著種種無法為人類所能理解的行為,牠們的生命「既不長、亦沒邏輯、又無意義,而是一團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綜合體」,但為甚麼人類還是這麼喜歡小狗?就因為牠們僅以「一身皮毛、一口利齒與滿心的熱情徜徉於這個世界上」,並且人類「很難再找到另一個人,能夠如此真心全意、開開心心和你在一起了」。

當你明白這一點,你不單是個識狗之人,也證明你已經在社會打滾了一段不算短的日子。這稱為成長的代價。

對於世界的純粹熱情、對於被愛的無戒備接受、「在一起」就是快樂與滿足,這些特質在我兩歲的女兒身上同樣展現出來。每樣事物都會問「咩黎架」、每句說話都跟著讀一次、喜歡被擁抱、最希望就是坐在一起做無聊的事情,無論是去日本,還是去日本城,都滿心歡喜的東張西望,無無謂謂的東西都笑一餐,這種社會裏失落了的熱情,保留在兩歲的小女孩身上。

跟小孩子玩,除了感受這種生命力,有種治癒的效果外,其實沒甚麼好處的。因為他們幾個月後就會忘記你,長大後不會知道你曾經存在過,甚至不能奢望他們會對你抱有任何感激之情,他們只能記得當下的事實。

也因此,那些能夠真心跟小孩子玩 (不是玩他們),真心地和他們一起笑、一起跳的人,不會總是思量功利效益,而能夠認同「對生命熱情」自身的價值與滿足,他們可以接受到一種非計算的生存方式。你會覺得可以跟他交換有關價值、理想、品味等等的想法,而不僅僅薪金與物慾,甚至這些人的存在本身已經令世界多一點味道。

但其實小孩子並不是重點,真正重點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失去對生命的熱情,還只是不斷反覆計算刻下的利益與收穫。當朋友問你「你最近點呀」,你除了答「咪又係咁」之外,有沒有覺得應該是時候有些改變?

The Nok

2013-09-23

暗爽的颱風

實在很難怪責香港人喜歡颱風暴雨。例如我自己小時候家裏大廳就有一排窗,每當打風落雨的時候,窗外嘩啦嘩啦風聲雨聲混在一起,身處安全舒適的家中,放眼出去寬闊的街景,路人匆匆走避,車輛濺起水花,天空烏雲潮湧,如果正值颱風假期,這種生活其實頗寫意。

身處香港市區是沒有「天災」這個概念的,聽聞過,但很難親身體會。無論幾多號風球,我們都只是坐在電視或電腦前,口裏投訴電視台又派記者出去吹風,同時又開心 share 他們東歪西倒的 cap 圖,還要一邊致敬一邊呃 like。有幾多人還需要整晚查探家裏有沒有漏水?又有幾多人睡不著只因為屋後就有大樹隨時塌下?沒有,我們大多數人只是擔心,明朝太早就落波,結果還是要返工返學。

話雖如此,我也不覺得要住在木屋、不停漏水、擔驚受怕才叫做男人的浪漫。事實上香港作為高度發展的大都市,能夠在風雨之下安舒生活,是應份的。只不過,「在安全的室內欣賞危險的室外」,是個只能在心裏暗爽,而不能說出口的奢侈快感,雖然我們都在這樣做。

始終是無法說出口吧?畢竟在這種天氣,還有太多人仍然努力工作,例如消防員,而且正因為他們的工作,大多數人才可以安心地睡覺或討論可以睡到幾時。所以每一句慶幸打風的對白,聽起來都像是幼稚與不敬,更有一份不分輕重、不識災害的失德感覺。

然而調轉立場來看,如果有個消防員慶幸星期一陽光普照,萬里無雲,他可以安心放假休息,但相對地每個打工仔卻要營營役役、辛苦迫巴士迫地鐵趕返工,那又算不算另一種幸災樂禍?當然不算啦,因為你準時返工是應份的,沒聽過李氏力場嗎?

The Nok

2013-09-16

[誠徵]去日本的旅伴

到底是獨自旅行冒險一點,還是在網上徵旅伴比較刺激?

由於11月23日起難得有幾天假期,可以孤身出外走走,所以決定飛去京都看紅葉。除了早前因工作去杜拜順道旅遊一下,其實我未試過一個人出國旅行;與此同時,我也幾乎未試過和朋友甚至陌生人旅遊,大多數都只是遠足露營。因此,如果我在這裏招募旅伴,無論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我來說可能都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路線、住宿、會做甚麼、會吃甚麼全部都未定,唯一肯定的,是我會在這個星期內買機票。如果你也有興趣一起去的話,可以聯絡我,留言或 fb inbox 都可以。

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任性總是令人心跳加速。

The Nok

2013-09-13

想說的三句話

人生來來去去其實都是三句︰謝謝你,對不起和我愛你。有些人很容易說出口,因為他們活得信手拈來,習慣成自然;有些人從來都說不出口,因為他們想得太多,自尊心太重,活著太緊張。有些人,例如我,太遲才學會這三句話的意思。

有一種遺憾是永無止境,那就是無法割裂的過去,即使我們已經成長,但是種種以往的創傷,成為了今日揮不走的遺憾。十年前的我,為甚麼也是我?這是一個哲學與佛學的問題,而更重要是我們自己心病的來源。我很想告訴自己,其實我已經成長了,但為甚麼陰影還是要跟著我呢?

我想起那個在初中時對我說「我想跟你做朋友」「不想再鬥氣」的同學,十幾年前的那個時候,我拒絕了。其實拒絕是毫無意義的,或許我當時只是想威一下,或者只是覺得做朋友甚麼很無聊,這種傷害別人的方式,讓自己在十幾年來都放不下這十幾秒,一直在傷害自己。

在過去傷害了別人,就會一直在傷害自己。那些無聊的批評話,那些出於妒忌的排外行為,那些無緣無故的惡意對立,在當時以為是對別人的報復,其實只是讓一些微不足道的傷害繼續緊緊糾纏自己。「傷害別人」最吊詭的地方,是受傷的人會痊癒,會忘記,甚至會變得更堅強,反而只有我還一直記著,而且我已經不敢再跟他們做朋友,我的傷口無處癒合。

可以肯定,那時有朋友傷害過我,但絕大多數我都已經忘記了,又或自以為寬恕了;而那些我傷害過朋友的惡意說話,自己卻記得很清楚。推己及人,我還可以從哪裏得到真正的饒恕?我們還可以從新開始嗎?

謝謝你,對不起,我愛你,這三句說話原來真的很難講,尤其是錯過了時機,我們再也無法開口。每當想起這些舊事,內心就尤其脆弱。

The Nok

2013-09-08

越悶越看,越看越悶

有一種狀態叫做「越悶越看,越看越悶」,例如拿著 iPhone,打開 Facebook,掃上掃落,你已經把所有 newsfeed 都看過一遍,然後你打開 Instagram 掃一次,接著打開 Whatsapp 又掃,之後你再回到還未有更新的 Facebook,不斷循環,直至你下車或是真的疲倦到要上床睡覺。如果古代人最大的挑戰是飢餓,那麼現代人最大的挑戰,依然是飢餓。

這是一種資訊的飢餓感,有趣的是,我們並非因為欠缺資訊而飢餓,相反是太多資訊於是飢餓。這不是直接因素,而是稍為迂迴間接的因果關係。

很久以前老師會鼓勵學生多讀報紙,因為讀報可以增廣見聞、認識時事、打發時間云云,直至有一日,我發現自己連廣告都看了一遍,即是所謂「汁都撈埋」,然後從此我就甚少再看報紙了。這就是所謂飢餓感。

我們以為讀了很多文字,看了很多文章,人就會充實。但實情往往正好相反,在這個年頭,正是數以千計萬計的文字加起來,都依然無法滿足到我的需要,無法令我飽足到掩卷而沉思,所以才一直看下去,一直掃一直 f5,直至半夜兩點倦極而睡。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令人在腦裏迴響千百回,可以令人幾日心有戚戚然,可以令人反覆推演出更多深刻的想法,這個年代好文章太少;而更大的問題是,我們耳聞目睹的資訊太多太多,近乎沒有閒暇去細味一篇文章;再進一步,就連作者都沒有空間去鋪陳具深度的觀點,往往要快,要極端,要貼身,要共鳴,否則就會被資訊洪流淹沒;還有就是 like 和潮語普及,更一步步削弱讀者的想像力和溝通的耐性,一個 button 一句短語,就總結了本來應該很豐富很廣闊的思考與感情,多過三句就太多,大量這種讀者就自然淘汰下那種作者,無可奈何。

所以好餓好餓,一直看 Facebook,明明看了很多 status,明明看了很多圖片,明明有很多資訊,但就是很餓很餓。在以前的電視年代,節目一直在播放,每幾秒就轉畫面,一直看到睡覺為止,但現在 F5 了也沒有能飽肚的東西,這是個越看越悶,越悶越看的世界,就算每半日一次頭條 A1 也無補於事。

The Nok

2013-09-05

開學的初衷

最後一次開學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這年頭流行尋找初衷,新的課本,新的課室,新的日曆和新的女同學,其實就是一個重回初衷的美夢。我們每一年開學都立志用功讀書,每一年開學都希望有漂亮女同學,每一年開學都希望重新開始,重新找回那份開學的感動和衝動。

如果任何世事都能夠一鍵「回到原廠設定」的話,就好了。好像手提電話,你不知道安裝了甚麼鬼東西,也胡亂地同步過太多無謂資訊,原本好端端的功能卻不見了,沒所謂,回到原廠設定就好。是的,失去了很多聯絡名單,也失去了過往生活過的痕跡,但是假想為擁有一台新機,名單之類可以重新輸入,也順道放棄那些根本不需要的聯繫,一切重新開始,感覺其實不錯。

然而「重新開始」本身是否成立?我們期望舊事過去,新年來臨,或者已經換上新校服,但是新學年始終是舊學年的延續,去年你得罪過的朋友,仍未和好,那個你暗戀一年的女神,依然未追到手,甚至那跟不上的成績,今年只會更加跟不上。新學年並沒有真實的改變了你,更可能只是個沮喪的星期一,重新拾起上星期五丟下的工作,再抹一次屁股。

或者世界上根本沒有重新開始這回事,只要你試過第一次,那從無到有的滋味,那種有如創世記的天降奇跡,就永遠不再重臨。像初吻,像初次聽「我思故我在」,像那些劃時代的藝術品,它們為你的世界開了一道門,讓人類看到全新的風光,然後這份感動就立即消逝,永不回來,你往後的生活,就是將它們不斷重覆。

所以尋找初衷,是個永恆的浪漫,因為你只能一直追,而追不到。就算真的到了新環境,把所有的舊人舊事都拋棄了,那又能不能重新開始?最大的問題,依然在於我們自己,即使時間重來,在我們的性格,在我們於新環境習慣的判斷和反應,結果又會有甚麼分別呢?

一方面無法重新開始,就算可以亦無力改變,年復一年的開學,包袱著都是年復一年的犯錯與怠惰。「各位長大了一年,今年要更加努力學習啊。」台上是這樣訓示,而台下旁邊的老師還未睡醒在打呵欠,這刻你就應該明白了甚麼。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