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9

唔好唔准唔俾

因為帶著一個兩歲的女兒,就發現我們身處的世界,是充滿著禁止,所謂成年人,其實是一個懂得不停約束自己的人,例如落街行一個圈,都會有無數的「唔好」︰

唔好跑
唔好跳
唔好停係度
唔好行太快
唔好行太慢
唔好掛住望,要睇路
唔好大叫
唔好指住人
唔好執地下d 野
唔好踢d 垃圾
唔好掉野落地下
唔好衝紅燈
唔好打斜行
唔好行上草地
唔好行出馬路
唔好行單車徑
唔好掂人地架車
唔好撩果個乞衣
唔好接傳單
唔好理法輪功
唔好係街度踢波
唔好……
唔好……
唔好……

無論是行路、坐車、食飯、睡覺、玩耍、讀書,其實每一步,每一小步,都充滿著一個接一個的「做人道理」,我們可以很簡單地說一句「推己及人」或是「be considerate」,但是對於未有概括觀念能力的小孩子而言,生活看來就是無止境的限制,難怪他們想要成為大人。

當然故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我們不知道哪一天,忽然發覺自己懂得所謂做人的道理,甚至開始有自己一套,開始想去指導後輩,然後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因為在生活裏「唔好唔准唔俾」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

話說回來,早前忽然又發了關於高考的夢,當然是很大壓力,因為沒有溫過書,也覺得現在去溫的話也不可能會完成得到,人生的智力好像已經過了高峰期。然後我又想,哎,到我的女兒要去考試了,為甚麼我又要面對所有考試多一次呢?

The Nok

2013-04-22

爽報專欄︰接受命中次貨

在巴士站燈箱看到社署的廣告「夫妻緣不再,親子情永在」(圖),即是說你們兩夫婦離了婚是事實,但仍然是兒女的父母,兩種角色可以脫鈎,也一樣幸福快樂。站在社會現實的角度看,這廣告是一種進步。

畢竟世上有太多「最好」的教訓,例如「一家人最好互相關懷、家庭和諧」,這話誰都知道,問題是現實做不到。

人人認同「最好」家庭有愛,但退而求其次呢?只要沒有恨也可以嗎?「如何跟有積怨的親戚拜年」才是香港人真正需要的輔導。又例如「升學擇業最好根據個人能力和興趣」,典型廢話,「怎樣接受庸碌的供樓下半生」和「如何適應刻板的工作生涯」及「準備面對沒有保障的退休生活」才是真正適切的教育。

情況就像新聞常常警告,香港某某排名又下跌了、上海和新加坡又超越了,好像不保持第一名、不做亞洲第一就香港末日,但從來排名第37的城巿,又是怎樣生存下來呢?

我知道追求卓越很好,但是接受現實的缺陷,然後等閒視之,這種胸襟和豁達在一個壓力越來越大的城巿,更顯珍貴。當然,如果有日,連「親子情不再,夫妻緣仍在」都出現的話,那就更厲害了。

原文位置

2013-04-21

FB 上的真誠 RIP

在 Facebook 打 RIP,是頗爭議的。支持的人會說,這是他們哀悼的方式與自由,別人不應該去質疑;批評的人會覺得,這種方式也實在太膚淺和隨便,似呃 like 多過有誠意。我明白,有沒有誠意是很主觀的,旁人很難只用三個字母,就判斷出對方是否有誠意。但調轉來看︰「很有誠意地在 Facebook 上打 RIP 作哀悼」,這句話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Facebook 本身是一個甚麼地方?這是大多數古怪現象的根源問題,因為每個人對這網站的理解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也截然不同。有人覺得這是溝通工具,有人認真地看待每個戶口,相信這是真實人格的投射,也有人僅僅覺得是個娛樂。所以 FB 是一間卡拉 OK,每個人都在唱歌,雖然唱的原因和曲目都不同,但這裏其實就是 K 場。

沒錯,你有自由去 RIP,但只要想像一下,其實你是在一間卡拉 OK 裏低頭默哀三分鐘,完成之後繼續劈酒猜枚唱 K,well,你覺得如何?

一番心意嘛,我明白,在劈酒與下一首歌之間,你還騰一個空位出來 RIP 某個素未謀面的人,真是 TMD 有心了。反而,如果你視 RIP 為一種個人表演,好讓別人覺得你有心,而不真是發自內心,那倒是更加順理成章。「認真地在卡拉 OK 憶念亡母」,你讀完自己會不會想笑?

黃子華在楝篤笑曾說,他聽過最震撼的對白,是「今日睇真D」裏,主持人說「做人最緊要積極」,然後下一句是「廣告返黎我地睇下紙盒藏屍內幕」。有幾多人明白,我們這個年代對於表達感情是脫離背景、脫離脈絡、脫離常規,甚至脫離人格,我們可以在高登對於某人的死熱烈地彈唱,同時回到 Facebook 作誠意的 RIP,然後毫無真實感覺,比起電視裏五分鐘悼念之後,就有十分鐘歌舞表演更加戲劇化。

當然,更令人作嘔的,是那些早前才批評「某些人 / page 借別人的死來出圖呃 like」之後,過幾日就自辯「我 RIP 有我的自由,別人怎能批評我」,這種不要臉還真是世上少有。但觀乎其人在網上與在現實裏的分裂,網上大徹大悟,現實斤斤計較,那倒是合情合理。

你覺得我在說你?沒錯,就是你。

延伸閱讀︰洗滌心靈 (給那些喜歡叫人「尊重死者」,但活的就不尊重的人)

The Nok

2013-04-14

暫別專欄作家

剛收到通知,《車窗望》在爽報的格仔取消了,三個月的專欄作家生涯暫告一段落。看到這裏不要害怕按 Like,因為我明白「讚好」其實跟「已閱」是差不多意思;而且就算你是真的想讚好也無妨,因為刻薄一點來說︰「爬了三個月格仔,而且是一星期才一篇,還好意思叫自己做專欄作家?」

年初寫了一篇「專欄作家」,談的就是得到這個身份,雖然我知道很多比我寫得好的人,都是謙稱為「專欄作者」,不過,well,自稱一下爽一下也不會害到任何人吧。

做專欄作家最奇妙的地方,就是可以永遠的自我感覺良好。例如別人給錢我去寫稿,那當然厲害吧,因為那已經不是恭維的讚好、不是鼓勵的讚好,而是真金白銀去認同自己。有錢不代表一切,但那肯定是一個實質客觀的指標。

但沒有找我寫,甚至 cut 了稿呢?那依然可以感覺良好,因為那代表我的文章是小眾的,是超越大眾口味的,沒有收錢刊登,那是因為我不是走商業路線,走的是藝術創作,是脫離塵世。更何況,沒有收錢寫東西的高手還多得很。因此要在精神上勝利是很容易的。

那會不會有點失落呢?也是有的,雖然總不覺得可以在每週一篇就寫出名堂,但是結束畢竟就是結束。雖然積極的去看,寫得好,將來自然會有其他機會,寫得不好,這個結局也是合情合理……咦,這算是積極嗎?

回顧的話,寫專欄是一個有趣的體驗,因為是收錢的,所以會自覺地希望寫出一些「對得起金額」的內容,而不能像寫 blog 一樣無責任自由寫;然後發現,要恰當地適應這種壓力,並將之引導去刺激意念,是個不得不學習的過程。

無論如何,繼叱咤影壇三十年 (現時息影) 之後,我又可以在三十年後吹噓自己,叱咤文壇三十載了,人生真美好。

The Nok

2013-04-10

不恐怖但好看的《屍錄》


很不喜歡看恐怖電影,但頗喜歡看恐怖漫畫,那種緩緩累積的不安感,是令人停不下來的原因。而且漫畫從本質上,尤其是日系,先天就是富喜感的媒界,不論是畫甚麼東西,都很容易變成滑稽好笑的作品,即使很多人欣賞的伊籐潤二,其實也是膠漫多過恐怖漫。也因此,那些可以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漫,真的,都特別出色,例如《不安的種子》和《漂流教室》,非常牽動讀者的想像力。

而恐怖漫畫之中,又以喪屍和彊屍之類比較普及,例如早前看了《魍魎的搖籃曲》或是《請叫我英雄》甚至是《最底限渣男》,都是類似的作品,屍體異變、攻擊正常人、傳染開去,這種對於屍體的恐懼投射,是很普遍的題材。雖然以漫畫的本質,最終總是變成獵奇、血腥、懸疑為主。

至於這套《屍錄》(有譯︰御姐殭屍》,則基本上不是恐怖向,雖然也和屍體有關,而且題材還是道教茅山之類的內容,但走向卻完全是生死學的教材。

「御姐」這個有點毒的用字,竟然又不是太差的翻譯,因為主線正是男主角想把傾慕的「大姐姐」復活過來,從而引起一連串的陰陽命數等故事。至於漫畫的基本,不論是分鏡、角色塑造還是起承轉合,也做得很不錯,雖然看來是有點匆匆結束,但是總合來說是套好看的漫畫。

看過《鋼之鍊金術師》的人,大概都知道,「復活一個人」其實是個共識的禁忌,而絕大多數的理由甚至最後答案,其實都是想說生死有命,作為人類應該安於天命,逆天追逐死人復活,是一種虛妄的徒勞,因此鋼鍊最終得個桔、夢一場,而屍錄就是請你好好放低。

如果是已經參透了紅塵的讀者,看這本漫畫就不會有甚麼得著,但是作為一個打發時間的消閒讀物,其實也很不錯。相比之下,同樣是短短幾本的《魍魎的搖籃曲》,這個看來還有點點深度,那一本單純是人性和殺戮,很爽,因此不妨兩本都看。

The Nok

2013-04-07

英文

有一次,舊同事在討論芝士,還提及到 Mozzarella 這一種。當時我很好奇,問他們怎麼會懂得這個字?是從哪裏學的?問完之後,他們的表情變化很誇張,非常疑惑到底我問的是甚麼。經過一輪沉默之後,他們就說在 pizza 廣告、電視宣傳之類都會出現呀,然後故事就到此為止,之後我再沒有問過類似的問題。

當下純粹是我不認識這個字,所以好奇他們是從哪裏學習得到,而他們的想法,其實就是覺得 Mozzarella 是一種常識,既然是常識,那就很難說「是從哪裏學習到」,再者,就算不是常識,似乎一般人並不特別介意到底某個字是從哪裏學到。

我必須先坦白,其實我的英文不好,而且對於食物沒有很多知識。例如車打芝士,對不起,我很久之前還一直以為是跟「用水車打出來的芝士」有關,所以會「特別彈牙」之類……後來去旅行接觸多了不同芝士,試過味道,才開始認識這些名字。

事實上我不認識的東西有很多,而這次尷尬,並不是來自於不認識,而是對於對「認識」有一種看似奇怪的執著,即是不單想知道是甚麼,還想知道是怎樣學回來。

在這裏我就更加明白英文對我來說是多麼陌生的事情,因為很多英文字,我都會清楚記得是從裏學到的,就像每一個小朋友,對於新鮮有趣的事情,總是牢牢記住,就算不是仔細記憶,也是很色彩的一個故事。換言之,英文對我來說,是一種學習,從來都未成為我的語言。

這是個很私人的學習體驗,伴隨而來的感覺,就是原來簡單一片芝士有多麼多名堂,即是其他食物也有非常多吧?例如朱古力、橡皮糖、香口膠,到底又分幾多種?老生常談的那一句︰知道得越多,才明白自己知道得越少。

The Nok

2013-04-01

爽報專欄︰兩個新年

有幸收到邀請,今年初開始在爽報有一小格寫文字,這系列是作留個紀錄,都是舊文。

※※※

同樣是新年,一個有倒數,一個沒有,就算有,都只是倒數何時拆利是。

為甚麼農曆新年沒有倒數呢?或許因為這個新年,在早兩個月超巿推出賀年禮盒套裝時已經開始,於年宵巿場最後一夜達到高峯,然後捱過幾天的拜年應酬,把利是拆了,便消褪為年初四的面口,一個不慎原來你單身,就要準備痛苦迎接商場馬上換出來的情人節滿場裝飾,其實很忙。

農曆新年是特別的,因為另一個大日子聖誕節,每年都有人出來質問︰聖誕節的意義是甚麼?耶穌真的在12月25日出生嗎?聖誕節為何淪為消費與狂歡?但無論每年幾多人在新年消費掃平貨、逼年宵、食新年油淋淋大餐,這個節日依然有個不可思議的光環。

是因為我們都沒有空間,去思考農曆新年的意義嗎?畢竟要回答親戚的問題已經很累,那些一年一次的問候,讀書怎樣呀?讀哲學可以找到工嗎?有沒有拍拖呀?何時結婚呀?幾時生仔啊?你知道,其實大家都只是想找個話題,好讓「一家人」至少有個樣子,但這種氣氛下,蘿蔔糕的油份如何高、新買的衣服有多不必要,都沒有人再想討論了。

而這個問題注定沒有人會去處理,因為我們還有太多未開發的節日,例如勞動節和重陽節,這兩日假期我們可以買甚麼?

原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