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31

要活得輕鬆快樂

要活得輕鬆其實很簡單,做低一級的事就可以了。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讀到小學四年班,就會覺得一年級的功課很簡單,到了中學,又會覺得小學很簡單,到了大學,又會覺得中學的東西很簡單 (好像不是)。總的來說,就是做人要求低一級,生活就會快樂好多。

所以人生的煩惱不外是做不到所謂「該有的」程度,因為你已經是四年級,所以你就要讀到四年級的課,又因為你已經到了中六,所以你就要考試入大學,又因為你已經30歲,所以你應該要有月薪30k之類,這些標準是由誰訂的呢?當然就是專家。透過統計學總結出「最普遍」的程度,然後規範到每一個人的身上,甚麼考試平均分、入息中位數全都是這種東西。而甚麼叫做快樂?就是由這些標準的勝利者、上位者來決定,你不單達標,還比一般人好的話,就有資格驕傲並快樂,否則只會痛苦地追逐,然後痛苦地失敗。

最大的問題當然是,這些要求是不是無理呢?甚麼叫做「該有的」?這些規則有甚麼意義?這是每天大學生都在發的問題,很多時所謂抗爭,其實就是看不過眼這種種標準、規範、制度、劃一、刻板,因此要質疑,要聲討,要推翻。

違抗既定標準當然是可以的,還原自我,是無論何時都會快樂的事情,困難只不過是我們生存不到而矣,就算生存到,也得不到別人的讚賞,即使會活得輕鬆,也不容易獲得滿足。所以人生最高興的時候,正是既可以隨時隨地去抗爭,同時又有一群人讚賞你的抗爭,並且不愁衣食。

因此最有自我感覺人生勝利者的條件,就是做低能力一級的工作,然後花點課外活動時間去抗議社會不公,並且認識一群覺得抗爭本身已經很有型的朋友,最重要是拒絕與親戚來往,因為親戚是最喜歡拿自己做標準來比較的物種,這樣的人生就會快樂得多。

怎樣是最不快樂?接觸得太多比自己高級的人,例如老師、上司、長輩,然後做一份薪金高但吃力的工作,而又沒有時間去做點抗爭平衡心理,並且只認識到其他同樣在掙扎的苦難同胞,交叉感染負能量,還要經常與其他親戚食飯、聚會甚至住在一起。

很多人自稱被逼過這樣的人生,是因為不得不兼顧父母的感受,要賺錢交家用,又要讓老人家看到大家齊齊整整感覺快樂,所以不開心也沒辦法。我在想的是,到自己做父母了,會不會又要下一代重蹈覆轍呢?又要求他們按我的標準去過活?而更重要的是,沒錯,為甚麼那麼多大學生畢業後會「沉淪」「妥協」,因為我們必須要再想清楚,「活得快樂」到底有幾重要?到底是不是必須的?

The Nok




2012-05-24

如何引起話題 (下)

續上回,如果想在一群人中成為話題焦點,有些方法很流行,很有效。

2. 聯想與誇大
要有一種令人期待你說話的魅力,豐富鬼馬的聯想是利器,例如看見一個醜樣的女人,你跟大家說「嘩,個女人好豬」,這是很直白的表述,沒有錯,但也沒有趣味。換一句「嘩,你睇下個女人,對眼似醬爆,個鼻以黃夏蕙,個嘴十足十八兩金,放去《剩女大作戰》的話第一晚就要腰斬節目啦,陰公。」內容其實一樣,效果差很遠。

陰質與毒辣程度天與地比,更重要是豐富了大家的語言暴力,而這份暴力就是快感,是群眾起鬨的動力,所以越能夠在簡單一樣事物,例如一碗麵、一杯水、一架車、一對男女甚麼的大造文章、擴充句子、增補比喻,群眾就會順著你的話題繼續。

但這個要練、要學、要模仿的,就像包龍星跟龜婆學吵架一樣,最有聯想力的一定是那班所謂「八婆」,毒舌和八卦是她們的神技,要學,普通一餐飯可以說成為姣婆遇上脂粉客,相對而笑就和賣淫沒有兩樣;另一個是陶傑,任何事情說到硬軟都可拉上那話兒,任何社會問題都能說到民族DNA,這些都是精彩的聯想模範,要學。你懂了,人們就喜歡聽你說話娛樂。

3. 真實的關心別人
不論是(1)新事物,或是(2)聯想與誇大,其實都是把群眾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更準確點,就是物化女性,將女性當做「行為-->反射」的生物,你開個笑話,她們笑,然後其他男人附和,這是行之有效、而且普遍的造法。

有幾流行?你看遊戲節目、森美小儀、美食節目、港姐選舉之類之類,幾乎全都是醒目高轉數男人,配搭得個殼卻最懂得笑的漂亮女人。不知道是風氣、教育、傳統還真是性別問題,這種模式在社會上無處不在,甚至公司與學校都相似。越懂得傻笑的女人,越容易生存。

但沒有誰真的關心別人,尤其是關心那些機械發笑的女人,或真正的問她們想法,不單如此,以(1)和(2) 去啟導她們發表意見、開拓想像力,而不是停留在講是講非的水平,更不是深醉在自己的個人表演。有這種動機與魄力的人,會成為群眾焦點的最後贏家。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與一個懂得聆聽的人說話,而懂得聆聽的人,諷刺地最容易說話。

沒有幾多個康熙來了的小S,因為沒幾多個男人容得下這種女人。當然,港女的殘酷現實是,你沒有一定水平的樣貌,她才不讓你關心,這是後話。

The Nok

2012-05-20

如何引起話題 (上)

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圈子,總會有些人特別健談,特別容易成為話題的核心,如果有他在,圈子會很熱鬧,如果沒有他,這個圈子就像少了甚麼,有點悶。但對於非核心的人來說,這個核心的存在都是一種又愛又恨的存在,因為有他在,他們從來只能陪襯,但沒他在呢,又不見得自己可以做甚麼取代,反而突顯出他們本來就很悶的感覺,dead air,更尷尬。

我都做過相當長時間的非核心份子,在某些圈之中 (尤其是學校裏),往往只是陪襯,想起來都幾可憐,直至忽然有一日醒覺到某些事實,然後忽然頓悟到某些要點,總算知道怎樣脫離這種邊緣人的命運,當然,還是有能力及性格限制,但至少比起做毒男好得多。

在說一些具體技巧之前,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普通朋友圈子的結構︰男人 + 女人。

看起來好像廢話,而且帶點性別歧視,但在香港這個地方,確實大多數圈子是這樣運作的︰核心的男性在領導話題,引起女性們關注及表態,然後一眾非核心男性附和。換句最簡化的話來說,就是只要一個人,能夠說出或做出令大多數女性都「嘩」「wow」「啊」之類的東西,就贏。得女人,得天下。

但怎樣的話題才可以「得女人」呢?這就是至為關鍵的問題。以下有三種最流行或最有效的方法。

1. 新東西

大家有看過《叮噹》就一定明白,靜兒每次都會跟牙擦仔去威威,甚麼將來老婆完全沒人在乎,因為女人天生就好奇心爆棚,有新東西她們一定會想看。

問題是今日互聯網時代,天天有源源不絕的有趣新奇刺激東西主動送上門,Facebook又好、報紙又好,男性對比女性之間的資訊優勢越來越少,那種當年拿著 iPhone 影像可以打豎打橫好神奇的 big news,消失了,要讓人圍觀你?越來越難。

會因為你有最新最強資訊而聆聴你的女人,要麼就是蠢,要麼就是劣,這種低風險的方法果然只有低回報。

※※※

還有兩個,下回再續

The Nok

2012-05-17

時地人

實不相瞞,我還有另一個blog,叫做《時地人》,就是用來寫故事的,如果《車窗望》是想用最精煉的方式,說我想說的話,那麼這個二號blog就是用最史詩的故事,來說最深刻的教訓。

想是這麼想,但寫過幾篇,又刪除之後,就覺得自己沒甚麼寫故事的天份。寫故事,於我來說最困難的,就是能夠依據不同的人物個性背景位置來行動與說話,即是「讓角色自己說話」,非常困難。

因為一個有張力的故事,或至少有話好說的故事,必然讓角色們處於不同的景況與角度,有如《羅生門》,每個人只能根據他所看到的、經歷過的、思考到的來指揮行動。看的時候會很過癮,不單是因為互相溝通與理解已經是永恆的課題,總是充滿著起承轉合,而且人與人之間價值觀的火花,也很好看。水平高的,不是那種一方忠直,一方邪惡的幼稚故事,而是每個人各有好各有壞,更重要是各有能夠自圓其說、理性感性並重要的立場與思考方式,這是最好看。而我寫不出來。

身為作者,會有一種困難,就是站到了全知的高度,很難代入於故事角色。而且,我也犯了很多作者會犯的毛病,就是太介懷完美的故事結構,在沒有非常令自己信服的大綱之前,寫不出來。雖然我知道很多好看的故事,本身就沒甚麼大綱,他們只是讓角色自己說話,但我就是做不到。

那不就是開了一個廢blog嗎?還好,有一種風格叫做無厘頭,與《車窗望》相對,那裏以口語來創作,基本上就是一種無厘頭的生活隨筆,不期望有甚麼好事會寫下來,但寫別人的故事,不如先寫我自己的故事。或者有一日,《時地人》會走上正軌,走上我原來想它走的路,也說不定。

The Nok

2012-05-16

懶醒

人之常情,就是每個時刻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每學多一樣新的東西,就會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回首過去,當然會感到以前很幼稚,但今日呢,就是真正的成熟。」這種所謂反思,重覆又重覆於一生之中。也因此,「懶醒」(自作聰明) 是個永恆的現象。

其中一種相當礙眼的「懶醒」,就是關於語言上的「覺悟」,忽然維根斯坦上身,自以為悉破了所有語言的陷阱與慣性,並且急不及待要表現出來。

「返黎拿?」這是每個媽媽都跟仔女講的說話,懶醒的人就會答「你睇唔到我返左黎咩?」或是「唔係呀,未返呀」之類,就是想表達「你講的是廢話」「你的廢話在浪費我的時間」。其他情況例如「食飯呀?」「買野呀?」「走拿?」之類,懶醒的人就急不及待要指出,你講的是廢話。

是的,就內容來說是廢話,因為這些「說話」其實不是要傳達內文的意思,而是一種儀式、一種規則、一種態度,簡單說,就是老人家想表達一下關心,表達出「我意識到你了」,而沒有無視你的回來,或無視你的動作。然後,懶醒的人就說你講太多廢話。

捉錯用神,儀式當作傳意,豎起一個稻草人,然後肆意挑剔,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但更可笑的,是那種「處處想說別人廢」的行為,因為那種抱怨被浪費時間的態度,看上去好像真的有幾十萬上落很忙很忙,但抱怨本身已經是最浪費時間的事情,整回事情正好自我推翻。

所以結論很簡單,懶醒的人就是最無內涵,因此又最喜歡裝作很有內涵,而方法就是踐踏別人,抬高自己,卻又無的放矢自相矛盾。如果遇上這種人,無視即可。

The Nok

2012-05-12

服氣的母親節嗎?

每年母親節,最多人說的三句話︰
1. 母親節快樂
2. 媽媽我愛你
3. 其實只要孝順,天天都是母親節

說起來,母親節本來的核心,似乎就是「孝順」,就是讓每一個做兒女的,學習或說借個機會去表達孝心,讓媽媽高興一下。但為甚麼要孝順呢?尤其是在這個年代,母親節早就稍稍地變質了,不是去檢視兒女有沒有孝順甚麼,因為要人孝順的話,首先請檢討你做不做到一個好媽媽。

這個年頭最多人說,或至少心底裏,在母親節最想說的,就是「為甚麼要生我?」作為孝子的你當然想一巴打死這些人,但對於他們來說,「如果你明知我誕下來天生就是社會的輸家,你為甚麼還要生?」這個倒是挺貼身又真實的感受。

確實呀,除非整容,否則子女理所當然從父母那裏承繼他們的尊容,哨牙的、肥胖的、寬額的、厚唇的、矮小的、臭臉的,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受到種種的嘲笑與欺凌,這一切不正是父母所遺傳下來的嗎?

當然,外表只是小問題,沒有首期才是大問題。以前我們說做父母的眠乾睡濕、供書教學,好不容易用了四百萬將孩子養大成人,大學畢業就叫做「出身了」。但在香港,就算你博士都好,買不到樓,沒有首期,你的人生就輸在起跑線了。沒有樓,連結婚都做不到,挨貴租住劏房,就算勉強有樓,也要做一世樓奴,為地產商打工。供上大學又如何?沒有首期給子女的父母,你們自問做得好不好?

孝子們也先別太動氣,因為這種想法,並不是來自不肖子,更多是來自準備為人父母的人。是哦,他們生小孩的時候早就在想,要怎樣為子女「預備最好的」,但甚麼是「最好」?對於他們來說,至少不要做社會裏的輸家,因此要入最好的學校,要有最多的資金,所以為甚麼要兩夫妻一同出去工作卻請菲傭照顧兒女?因為沒有錢,就是輸家,他日被兒女埋怨的話他們根本無話可說。除非有錢。

可是,當一對父母打算用「首期」作為給子女的最好禮物,就已經輸了。一個人把生命成與敗,建基於在香港這個地方有沒有樓,然後還旨意銀行裏的存款,會告訴自己人生的意義之類,除了子女抱怨父母自己活得沒價值,「何必有我」之外,結局沒有第二樣。

這樣又不行,那樣又不行,怎麼辦?沒有怎麼辦,關於人生這麼嚴肅的一件事,你交給地產,交給大學,交給銀行,又或是甚麼都不交,你只想好好享受每星期TVB的「五覺大戰」又請了誰來搖乳的話,母親節當然是一年又一年大家鬥虛偽的遊戲。

The Nok

2012-05-09

敗犬心態

人的資質決定了他的位置,所謂起跑線可不是說笑的,從父母承繼了的智力體格與財富,加上十幾年來看見的、聽見的、經歷的,基本上就註定了絕大多數人的一生。只有極少極少數的人,可以真正脫離自己的出身與背景,上昇到第二個層次。

話說回來,位置還位置,這個跟人生成不成功沒甚麼直接關係。一家人都是醫生與護士,難免自己都走上同樣的路,雖說醫護是很不錯很優渥的職業,但做了醫生卻是失敗的醫生,做了醫生依然過一個失敗的人生,卻並非甚麼新鮮事。

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失敗的醫生也許還是比成功的侍應成功,所以人們才拼命要讀大學,要做醫生甚麼的。但站在當事人自己的角度來看,醫生他自己是不可能比較侍應,他要比較也是比較其他醫生,所以何為成功何為失敗,他自己最清楚。而導致自己成為心目中的成與敗,真正的關鍵確實不是位置,而是另一回事,要說的話就是心態。

失敗者的心態簡單來說,就是不相信成功,不期望成功,不感覺成功,這類人最大的成功,就是總能夠很快速地洞悉到問題的所在,然後非常透徹地分析,而由於世界上沒有完美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而他又太清楚問題的所在,於是永遠沒有把魄力用在前進,而是用在嘲諷與犬儒,事情一拖再拖,結果當然是自我實現、求仁得仁,成功地使事情失敗。

沒錯,敗犬心態就是一種自我預言與實現的心態,基本上這類人最享受的、最舒適的處境,就是證實「錯不在我」,每做一件事,但凡出現問題與困難,他最大的傾向並非去處理,而是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理由,證明他是無能為力,證明這是別人的錯,證明這是天意不可違。一旦證明了,他就安心了。

分析問題是好的,不犯錯也是好的,甚至常見於理性、冷靜、分析型的人身上,是很好沒錯,但這並不會導致成功,而是成為先知,總是又說對了,又失敗了。

但不分析問題可以嗎?是不是盲目前進就會成功?我不知道,世界上失敗的人太多,成功的人很少,要怎麼成功還是有太多因素,但要失敗的話又非常簡單。而更重要的是,我也自覺有一部份敗犬心態,有一種傾向但求錯不在己的心態,所以成功離自己很遠;又或者,太早就降低自己對成功的要求,於是又走回舊路。

正是如此,看看自己,是不是總在做同一件事,總是無可奈何地走唯一的路,就應該察覺到自己有敗犬心態,原地踏步。

The Nok

2012-05-04

關於虛偽

印象中寫過好幾篇關於虛偽的文章,因為這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在這個喜歡批評別人的社會裏,別人做錯事,你會批評他做錯了,別人做好事,你就會批評他虛偽。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有趣。

不過「虛偽」這個用法,除了一種無中生有的批評之外,還可以是種很反社會的年少氣焰,例如到了某個年紀,忽然會覺得「這個社會很虛偽」「人人都掛著一個假面具」「雖然大家看到我笑面迎人,其實我一個人的時候很陰沉」云云,那是誰都試過的階段,當時還奉以真理,覺得對這個世界有種翻天覆地的觀念,以為這就叫做成長。

還有一種用法,就是所謂「說一套,做一套」,即是昨天的話題,例如朱茵自稱基督徒,說要守誡,卻又未婚做愛之類。所以呢,她就是虛偽,甚至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基督徒,自訂這麼高的道德標準,骨子裏可能都只是說一套,做一套,偽君子群而矣。

一個人立志要考第一,卻偷懶去了午睡,最後考第尾,你會怎樣評價?通常對於這種非道德問題,我們可以很技術地討論,例如是環境問題、考試意義問題,甚至我們會探討「人的意志力」問題。但有關於道德議題,尤其是處景題的爭論,人們普遍有一個盲點,就是他要麼就做對了,要麼就做錯了,「是他選擇的」,但意志力的研究呢,卻常常缺席。

例如之前我寫過一篇「道德的散漫」,探討的情況就很相近,我們會批評破壞廢墟的人錯了,但關於「為甚麼一個普通人會犯下刑事毁壞這種罪行?是甚麼東西打破了他們的道德屏障?」卻缺乏討論。雖然我想指出,或許是廢墟這個環境,已經令人放下戒心云云,但對於一心想要作批判的人而言,這聽不入耳。

說一套,做一套,我們當然可以批評這是「做錯了」「很虛偽」,但說一套與做一套之間,還是有一道很長的光譜,他可以是故意說謊,可以是意志力薄弱,可以是本來就不明白自己在說甚麼,就像很多人在立志要努力讀書時,根本未明白甚麼叫做努力讀書,也從未試過,結果就失敗了,但或許,他曾經真誠地立志過。

話分兩頭,我也沒打算為朱茵說項,也不想捲入基督徒與反基督徒之間的戰爭,只是想說清楚,其實當我們在批評別人時,正好是用了與對方相同的邏輯,又或是同樣地偏狹了自己的視野,這個情況在信教與不信教的人當中同樣出現。是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The Nok

2012-05-03

宗教審判

當朱茵宣佈懷孕,第一批衝出來問︰「基督徒可以未婚做愛兼懷孕嗎?」「啊,是第二個耶穌嗎?」其實是誰?

無論是誰都好,顯然擺在教會眼前的問題,就是應該怎樣回應。到底是根據教義,譴責朱茵的婚前性行為;抑或對這個公然違反教義的行為視而不見,沉默不言;又或說出一段既恭喜,同時又以「基督徒都是人」或是「聖人都有錯」來開脫?

情況跟一批群眾甚麼的,抽出一個淫婦,要求耶穌審判類似,要不就按宗教法例用石頭掟死她,要不就放過這女人,前者違反當地法律,後者明顯辜息養奸,所謂「教壞細路」是也。耶穌的反應很出名了︰「誰沒有罪,誰可以先拿石頭掟死她。」然後結局以寬恕和改變告終。

今日的故事當然有所不同,至少再沒有「寬恕」這個選項。網絡公審是強烈偏執而極端化的,人們傾向於嚴厲的制裁,誇張的罪名,懷疑的精神,在互聯網的世界,我們要把不小心看成為藉口,把道歉看成為息事寧人,「當中誰沒有罪就可先掟石頭」,沒有,在網路世界裏,我就是神,是聖人,在這裏沒有寬恕。

其實在這個香港,未婚懷孕有甚麼好出奇?在這個世界,承諾了卻又做不到,又有何特別?朱茵是不是犯了誡又有甚麼好講?因為看來就很諷刺,這會成為熱烈的話題,恰恰是人們覺得,基督教屢屢將自己的教義,尤其是關於性方面,明目張膽地在香港宣傳,違背著整個「去道德化」的趨勢,甚至到了一種毫不寬容的程度,那句「明光社不准男人扯旗」正是人們對香港基督教界的印象。所以正好,這個正好是對基督教一個刁難︰「你看你自己的人都做不到啦!」

正是人們一直覺得基督教不懂寬容,所以才要提出這個兩難問題;但當朱茵回答「她會自己向神負責」時,或者你會嗤之以鼻,但我覺得實在妙,因為對啊,關你記者甚麼事呢?又關你網民甚麼事呢?她自己對信仰、對教會的承諾,如果道德律果真是求諸己不求諸人,那麼神又好、教會又好,要拿她怎樣,都與外人無關,你又何以要加一把嘴?沒錯,因為真正的答案,不是甚麼教不寬容,而是人類本身就不寬容,本身就愛審判別人。

所以,當我們看不順眼,例如「明光社又提出要守童貞了」的時候,或者你很想總結出「基督教只顧著看守人的處女膜」,甚至覺得「教會甚麼的社會公義又不祈禱,專門批評人有性生活」時,其實就和「梁國雄只不過在立法會搞搞震」差不多。由偏見組成起來的批評,是人類的慣性,不論在基督教界,或是在對立一邊,其實本是同根生。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