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31

又一年

有幾多人今晚會去倒數?新年倒數是全世界都會做的事,而且感覺越做越大,以前只是大家一起開香檳,然後變成湧到街上看時代廣場的大鐘,再然後就到維港噴煙花,一個城巿越是衰落,新年沖喜的節目就越盛大。那種靜靜在新年於神社響鐘108下的迎新年,似乎永遠不屬於香港這個地方。

2012年,本來是令人很興奮的一年,不知道你上年有沒有這麼覺得,至少我以為是,因為這年是奧運年,同時,是美國大選年,再者,是世界末日年,然後,三件事情都過去了。奧運完了,奧巴馬連任了,然後世界並沒有末日,2012似乎沒甚麼大不了。

有幾多夢想在2012出現過,然後無聲無息地消失?有幾多我們以為會改變人生的事情,期望過,又落空了?我們以為2012會是人生,甚至世界的轉捩點,怎料來到2013,我們又重覆這個不切實際的希望?

似乎我們把「新」這個字看得太重要,新年,就有新氣象,然後新的人生就會出現。但這個推論從來都是錯的,前題錯,推論錯,結論錯。這個年從來沒有新過,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並沒有任何2012轉去2013的不同,我們放了很多煙花,不過地軸也沒有因此而偏移,對於這個世界,我們的日曆與它無關,它也沒有為我們帶來任何改變。

要改變的不是年,不是氣象,從來只有我們自己。將個人的目標與期望建立於日曆上,唯一的結局就是慢慢又熬到12月31日,反省下來繼續將同一份目標與期望,帶到2013、2014、2015。所謂「又一年」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又,因為日曆變了,我們卻沒有。

The Nok

2012-12-28

《高分少女》的共鳴


《高分少女》是一本畫風很不討好的漫畫,但看了第一話就不想停下來,如果說《草莓100%》就是普通小男孩的初戀夢,那麼這一本,就是我這類打機小宅男的版本,講述沉迷打機到不得了的男主角,遇上更厲害的女孩子打機高手,連載到現時短短二十多話,劇情一直急速推進,非常好看。

在我那一個年代,擁有遊戲機並不普遍,在我整個以超任作為主軸的童年時代,並沒有太多共同的戰友,加上由於家裏的關係,我沒有去過機舖打機,由街霸 II 開始,到侍魂、超武鬥傳,還有一大堆RPG例如聖劍傳說、蓋亞幻想記、Chrono Trigger、Star Ocean、FFV 和 FFVI、天地創造、皇家騎士團、火焰之紋章之類之類,其實我只是個仰望著街機波棍,然後一直宅在家的家用機小毒男。

然後更不幸的,是到了超任次世代,Playstaion 誕生了,我又因為家裏的關係,慢慢遠離了遊戲界,那個幾乎全民都瘋狂的家用機年代,我卻脫節了,由大熱的 FFVII 與拳皇,到影響力巨大、跨平台跨媒界的 Biohazard,還有連美斯都會玩的 Winning Eleven,我都幾乎錯過了。

而到了後來,我幾乎只能夠斷斷續續的打機,那句在超任時代,家人常常唸我的「現在比心機讀書,大個想幾時玩都可以啦」的對白,一直沒有真正實現過。即使之前有一段沉迷過 Monster Hunter 的日子,但始終不再是那個整天都在遊戲機前打打打,為著沒完沒了的電視遊戲不斷練功升級、啃攻略、破謎題,這種日子早就過去了。

說了一大堆個人的打機史,相信能夠堅持全部看完的人沒有幾多個,因為這本來是一個不容易找到共鳴的話題,加上我本身打機就沒甚麼天份,也沒有到機舖遇上任何打機同路,這份孤單,想不到在一本漫畫上找到共鳴,一口氣就看下去。

要說漫畫自身有甚麼厲害,可能就是對於那個年紀的小男孩,那份幼稚與執著,有相當透徹的了解,表達的手法也頗幽默,加上女主角本身的設定︰打機天才、無口、傲嬌 (好像是),劇情自身獨特的題材,讓它變得吸引。

如果《那些年》就是觀音兵的集體回憶,那麼《高分少女》就是對逝去初夏的最後輓歌。

The Nok


2012-12-27

你喜歡甚麼?

聖誕禮物是一件頗累人的事情,因為你必須要回答︰「到底你喜歡甚麼」,而事實上,你根本沒有甚麼特別喜歡的東西。

硬要說的話,送我現金吧,或是給我一間屋,在香港,這就滿足了。但大家都知道,這不能算是禮物,因為一來錢太實際了,而禮物是應該既實際,但又有點不切實際,即是你想要,但你又不會買的東西,那才是禮物;至於一間屋是很好,可惜太貴了又買不起。所以還是請你再想一想到底喜歡甚麼、想要甚麼禮物,好讓我送給你。

會問別人「你想要甚麼禮物」本身就是個很懶惰的問題,是一種由別人來努力思考,然後讓自己獲得「關心別人式滿足感」的捷徑。不過由於表面上看起來是對方「送禮物給你」,既然是對方付出,那麼你也不好意思覺得麻煩,於是就要浪費時間來應酬對方,好讓對方滿足了自己的善心欲望,而你也能不至於收到禮物後馬上製造垃圾。

所以從小到大,我都很羡慕那些「喜歡甚麼是非常清晰」的人,主要是女孩子,因為無論是 Hello Kitty、布丁狗還是劉德華,她們總是有十分明確的喜歡對象,要討好她們,答案就像寫在工作紙上等你抄下來般容易,問題只有一個,就是錢不夠而矣。

不過自問到底喜歡甚麼東西,甚至喜歡甚麼顏色,其實一直都沒有答案,就算有,也不是甚麼人可以給我的東西,例如喜歡一整個下午都看漫畫,這是個可以贈送的聖誕禮物嗎?因此,每一年收聖誕禮物,都很累人。

至於送禮物,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當然要自行觀察然後送的吧?那些覺得很輕鬆簡單的人,不就是每年送出大量相架、杯子、鎖匙扣的人嗎?是的,送食物是一件很沒有心思的事情,但至少比起製造先鋪塵後堆填的垃圾好得多了。

後來,我也自我催眠了一系列「喜歡的」東西,甚至顏色,好讓大家都覺得送禮物給我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再後來,反正就不再跟朋友交換禮物,也不再對任何禮物流露出任何羡慕的表情,結果是大家都慳了不少錢,其實很好。

The Nok

2012-12-23

別問聖誕節的意義

人們很喜歡談論聖誕節的意義,也因此特別多人不滿。例如一般人會質疑,為甚麼聖誕節一定要食大餐,為甚麼一定要雙雙對對,為甚麼「一個人過聖誕」要變成一種甚麼不得了的事情?基督教又批評,聖誕節變成了單純的商業化慶典,人們向聖誕老人許願,也不向耶穌祈禱,而且聖誕節根本不是耶穌出世的正日;而頗喜歡過聖誕的人,則年年都抱怨今年燈飾不好看、商場擺設沒新意之類之類。

沒甚麼人討論重陽節的意義,也不討論佛誕的意義,更不想理會勞動節,甚至復活節一般人都沒甚麼探討,雖然它們都有公眾假期。唯有聖誕節,大家每年都會去探究一下意義的問題。為甚麼一個假期是需要有意義的呢?

或許是跟天氣有關。因為每年聖誕節都在冬天,好端端的應該躲在被窩裏,但總是被群眾壓力逼出去蒲,好像一個人過聖誕就是毒,宅在家裏上網就是可憐,正因為這種反差,所以人們就不得不思考,其實這麼做到底是不是有意義。

又或者只因為基督教特別重視,但又不是每個人都信教,所以不得不自行製造意義,來回應基督教對這兩天假期的詮釋。所以基督教沒有高調地在復活節報佳音,也因此人們也不用開個特賣場來湊熱鬧。

其實或者本來聖誕節就沒甚麼意義。就算你信耶穌,他在二千年前已經完成使命,出生死亡然後升天,你每個星期都讀聖經,就像你已經每星期都去探望媽媽,那麼所謂「真的母親節」又有甚麼意義?如果你不信耶穌,其實你一年裏都已經不停在消費,聖誕節的消費除了比較昂貴,對你來說也不見得會更開心。至於商場擺設,其實一年四季12個月都在不停的換主題,根本有沒有聖誕節,12月都會換不同的東西。

我想起了《江南Style》,很多人說,它這麼紅,但他們看了之後,也不覺得有甚麼特別。言下之意,當然有點點「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豪,然而一個作品會變成舉世知名的作品,也不一定要有同比例的水準,因為「全世界都看過這影片」本身已經是一種不得了的特質,而這特質,會驅使它更上一層樓,因為它成為了一種國際語言,一種普世常識。

相同此理,聖誕節經過人們反覆報佳音、撰寫故事、唱聖誕歌、特地擺設、弄聖誕大餐,經過這麼多的苦心經營,本來或許只有丁點意義的節日,就慢慢沉澱成一種共同語言、人類的集體回憶,人類的活動自身就成為了節日的意義,這個時候再反問,到底聖誕節有何意義,就已經錯了。

The Nok

2012-12-21

不知道何時死

「你還有三個月命」是一句常常出現在悲劇裏的對白,但更常會出現在勵志劇裏,這是一句咀咒,但更加是一個句釋放。人生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死,而是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死期是哪一天,世界或許會完全不同。

只有三個月命可以很可憐,也可以很幸福,例如你終於會把收藏了十年的法國紅酒或是金華火腿拿出來吃了,又或者你終於有勇氣去跟暗戀的人表白愛意,又或者你能夠把埋下多年的對不起說出來,甚至你會去澳門試一次笨豬跳,然後租一間小店做三個月的老闆。我們的幸福,不再建基於幻想,而是建立在實踐,因為我們不再怕失敗,心無恐懼,則無敵。

試想,我們人生裏有幾多事情,是為了那個你不知道死了沒有的將來而準備?苦讀多年為工作機會,工作半生為「保障」退休生活,忍氣吞聲就因為害怕山水有相逢,放棄理想就因為將來不確定。當我們一日不知道自己幾時死,就總是要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中,沒有真正享受過生活,為生而生,為死而死。

所以如果有人覺得,確定了世界末日其實會是好事,那是一點也不出奇,畢竟我們知道大限將至,心裏反而踏實。問題是,所謂的解放,是實踐自己內心美好的理想,抑或只是釋出人性中的惡魔?如果看多了末日災難電影,人類的醜惡,總是凌駕於所有恐怖,此之所以有「第一批死的人最幸福」這種結論。

不過一覺醒來,我們大概又會發現,原來還是要繼續上班工作,繼續面對一個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會死的人生,那種所謂「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的教訓,聽就很好,實行出來就不行。原來世界末日就和六合彩一樣,都是想想就有點興奮,但中獎的永遠不是你。

The Nok

2012-12-17

這種女人不可放手

網上經常流傳「這種男人要珍惜」或「好男人的40個條件」之類的港女式自我中心無恥幻想之恐怖文學,例如「會半夜三更從柴灣飛的士去元朗買甜品,再拿去將軍澳給你吃的才是好男人」,光是看字都覺得不可思議,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謂「教壞人」,那麼婦女團體最應該投訴的就是這些在 Facebook 裏傳來傳去的東西。每share一次罰款500,每like一個杖打40,以儆效尤。

當然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些文章還是會一直傳到世界末日,所以這裏寫另一篇去互相輝影,也好讓男人的無限幻想得到一點點慰藉的機會。

「這種女人不可放手」

1) 長得漂亮。

2) 知道自己長得漂亮,所以懂得跟別的男人劃清界線,知道自己的美貌是讓男伴感到驕傲,讓他更愛自己;而不是以美貌來收兵,讓男伴失去安全感以獲得無謂的虛榮。

3) 身材好。

4) 身材如果不好,不會整天嚷著要減肥,早餐不吃,午餐不吃,晚餐不吃,但零食和甜品就不停吃。

5) 會運動,但不會跑一兩米都放 facebook 要人讚,而是真正的享受運動。

6) 會諒解男人看AV。

7) 不會模仿AV,但會懂得去享受性愛,而不是視自己為男人的發泄器具,也不把男人當作滿足自己的性奴,而是真正的享受兩人交流、互相討好對方的親密接觸。

8) 明白男人看AV的本質,是一種寂寞,一種幻想無處著落、現實沉悶無趣的躁動,就像女人喜歡看婆媽愛情電視劇,只不過女人流出來的是眼淚。

9) 不會阻止男人看AV,但明白其實看AV本質上也不是甚麼有益身心的活動,所以會主動學習為二人生活找樂趣、找新意、找驚喜,而不是事事依賴男人做決定。

10) 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11) 有圈子,但不會影響與男伴的關係,甚至會因為其他圈子,而豐富了二人世界的層次,例如找到新的樂趣和目標。

12) 明白所謂豐富二人的層次,並非把自己的經歷向對方說過不停,而是思考怎樣從對方出發,以行動改善生活。

13) 不會在男人專心工作 / 打機時不停說話。

14) 明白男人是會工作過度而忘記伴侶,但會善意提醒及理性檢討。

15) 無論有多不滿,絕不在公眾場合令男伴尷尬。

16) 明白男人是欠缺群眾安全感,總是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所以會諒解他們的自吹自擂,也不吝於發掘細微的地方去稱讚。

17) 回家後才發脾氣。

18) 發脾氣的時候會直接跟男人說「我現在不高興」,而不是玩猜謎。

19) 了解「不高興」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不會要求男伴處理其情緒,而是要求一同坐下先解決本質的問題。

20) 對其他女性寬容。

21) 喜歡討論「公義」的大問題,而不著眼於「私利」的小便宜。

22)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不會馬上對號入座,然後追問自己的男伴「我是這樣嗎?」而是偷偷地自己改進。


大概就是這樣,區區22條,全部都是建基於男人的幻想,跟網上那批女人幻想希望有力一拼。雖然我覺得有女人其實已經符合不少「條件」,但是,覺得這些全是廢話的人,肯定大有人在,哈。

The Nok

2012-12-15

〔投稿〕異鄉人~卡謬

來自一個年輕人的投稿,應該算是卡繆作品《異鄉人》的讀書報告,不過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就算未看過這書也可以讀一讀這篇文章。因為作者是非常年輕,所以希望大家可以給他留一些意見,他的路還有很長,你的意見會很有價值。

The Nok

※※※

異鄉人~卡謬


僅花了三個多小時便讀完的一本小品,小說之中也算是相當快速的。

一本大部分人眼中難以下嚥,代入感奇低的荒誕文學經典,剛開始看時也委實有點不習慣。

對人情世故一竅不通猶如外星人般的主角莫梭,在看似淡泊如水的小鎮生活中,經歷種種不見得多罕見,卻能表露人性倫理的選擇,做出了與常人迥然不同的舉動,終於在奇異的道德批判之下原形畢露,作者用上頗為極端的選擇方式與故事進程以突顯人與世界之間錯開的道德價值觀。

其實寫這本異鄉人很難不提及宗教和歷史因素,因此在剛下筆時我也稍為的上網查了一下有關方面,以防出現資料性的較嚴重文誤。細想之下其實全面地把文中條理解釋清楚,再根據時代背景把前因後果闡述明白,最後將其中心思想寫得簡單易明乃至再作推論的立體作品早已由各大師寫得淋漓盡致,也不少見。

我這業餘的不好斑門弄斧,故而只寫自身領會感想。

母親下殮不久便和女孩廝混。不辨是非就支持朋友和仇家鬥爭。因著陽光刺眼手一抖便開槍殺了人。此書封面背頁寫著類似的簡述。呵呵,驟眼所看,這傢伙也可算是不孝不忠不義,有乖倫常。

當然,細閱本書後會發覺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莫梭的種種行徑並不是因為他大姦大惡,而是因為他的「無所謂」,這個詞在文中出現的次數極多,也是我很有共鳴的一個概念。

此處不其然想到其實莫梭會不會就是作者卡謬的內心世界或一段經歷,因為這「無所謂」的刻劃實在貼切到位。由面對失狗老人的嘮叨到替鄰居寫復仇信件,再出女友提出的婚姻暗示,乃至背上殺人罪名面對律師的所謂幫助等等等等……無不透出一股源自「無所謂」'無所謂'的空白。此處的「無所謂」其實就是莫梭無法判斷選擇中的「好壞」所形成的隨波逐流或純依感覺行事。

無所謂其實充斥我們的生活之中,例如到那所餐館用膳??接著該到哪裡去?當我們不抱有明確目的性,或純粹懶惰時就很容易作出這個反應。基本上沒有利益或是非上的鮮明差異我們懶去判斷,因為我們都明白有些選擇無傷大雅。

然而莫梭的「無所謂」則是另一種層次,深化至由於對世情的不解,和普世價值之間的抽離。形成對連最基本的選擇--生死都失去判斷力。該不該從高樓之上一躍而下呢?該不該從呼嘯而過的車輛間橫過馬路呢?這樣的選擇除非打算輕生,否則恐怕也不會出現「無所謂」的反應。因為,這些關乎生死。而莫梭卻不然,他連面對身懷武器追蹤而來的敵人都感到無所謂,面對假言令色便可免去死刑的法官,律師也感到無所謂。

因此,他死了。既是殺人償命而死,也是因為個人意志與世界巨輪的沖撞而死。卡謬所說的荒謬也正是這點。

卡謬曾經說過,他所描述的荒謬不是世人眼中的那個負面的荒謬,而是一個中性的荒謬,他認為正因為人生的真相就是荒謬,人們更應該認清這一點和活下去。

在此想談及一下對我來說的荒謬,我十分認同荒謬是人生的真相一說。荒謬即不合理,而你之所以是你,我之所以是我因為我們的獨特性,這獨一無二的地方則源自我們各自不合理的思想行為,所以說人的本質其實就是荒謬。

很奇怪,人不是應該合理的嗎?先試試想像,如果這個世界每個人都很合理地過活的話會怎樣?

沒錯,屆時能辨認每一個人的就只有名字和皮囊,因為合理是具有單一性的。大至要跟著食物金字塔來進食,遠離黃賭毒,依交通燈過馬路云云。小至每一步路的步履如何最有效率,頭髮應該剪個陸軍裝因為保留了其保護功用又能延長每次剪髮的間距。是不是很像機械?機械必須合理,因為它們有既定的功用,例如鬧鐘它的功用是顯示時間及在指定時間叫醒人,同時因為需要減低成本它要結構簡單而耐用,每一個部件在設計之時都有目的性,因為鬧鐘很合理。人類則會覺得被鬧鐘踢出美夢很不合理哈哈。然而人類卻沒有明確的功用,因此沒有合理的必要性,形成了各人之間大相徑庭的生活習慣。極端的說,一個跳著走路的人很怪異卻很「他」。

荒謬某程度上已經是人生的最後底線義意,因為荒謬令你還是你,儘管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只剩下一個腦袋浸在水箱 (笑)。

衣行



2012-12-14

世界末日

到底你是真的不相信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還是寧可信其有,但因為大家看來滿不在乎,所以你也假裝不相信?

看過這麼多災難片、世界末日片,最大的感想,就是第一批死的人其實最幸福。天災一來,轟隆,死了,就不用面對那些人性大考驗,甚麼一條街只有一口井,一包米,大家要互相廝殺來換一碗飯,或是看著本來如何如何高尚的朋友,變成一隻二隻的禽獸,人命落得卑賤,道德變成廢話,文明消滅,只剩下森林定律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凌虐屈辱。

只為了「活下去」這三個字,就要經歷地獄,然後前面卻註定是滅亡的世界,何苦呢?如果世界末日來到,做第一批死的人最幸福。

所以那些聽信末日要來,於是早早上吊自殺的人,並非完全不能被理解;但如果他們本來的人生早就完蛋,世界末日也只是一個藉口,想自殺的人始終還是會自殺,畢竟,世界末日不一定是地球爆炸,就算地球沒有事,我們自己的世界也可以崩壞。

對我們來說,甚麼是世界末日呢?是男友跟你分手?是最愛的家人死去?是辛苦經營的事業失敗?還是有朝一日起床發現半身不遂?雖然很心靈雞湯的說教,但要讓一個人自殺,原因不外乎絕望,假如我們整個人生價值就建立在身外之物,無論是錢、是權力、是建築物、是任何人類,這些必然會死亡毁壞的東西,末日總是預料之中。

如何得到所謂心靈的自足,是一整個人類歷史的難題,要避免自己的世界末日,要避免出現人生崩壞,怎樣處理人生意義的問題,到今日還沒有百份百公認的答案。一般處理方法不外三種︰

1) 找一個不會衰亡、宣稱永恆的事物,將人生價值建立於此。
2) 承認人生其實沒有價值,有的只是當下狂歡。
3) 不否定人生有價值,但是既然找不到可靠答案,不如沉醉於當眼事業,直至覆亡。

世界末日每天隨時上演,其實真的不用等到 12月21日。

The Nok

2012-12-10

取消男廁和女廁

現在好像很流行「恐同」這個名詞。這是個頗有趣的觀察與總結,因為「反對同性戀」就像被認定屬於欠缺理據甚至理智的取態,是一種純粹出於恐懼的反應,為甚麼會反對,就因為恐懼,而因為恐懼,又會引發出種種可笑的歧視與偏見,因此「同性戀平權」就是一種理智與不理智之爭。

群眾恐懼同性戀確有其事,一如人們會恐懼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例如,一個男同性戀者,應該去男廁,還是女廁?這個問題你問中學老師,他應該都不知道怎樣答你︰「最好學校裏就沒有同性戀者啦」,又或是,「青春期的時候不要那麼快相信自己是同性戀啦」之類。

男同性戀者應該去男廁還是女廁呢?如果是因為一個人去廁所時,會覺得有異性在身旁於是感到不安,而這份不安是來自於幻想對方對自己有性幻想 ── 是的,性就是這麼複雜的東西,別人對你有性幻想是一回事,你覺得對方對你有性幻想是第二回事 ── 那麼男同性戀者是應該去女廁。但如果一個人去廁所,最害怕是看到異性的性器官,那麼男同性戀者是應該去男廁。

但無論怎樣回答,其實「男同性戀者應該去甚麼廁所」本身就很奇怪,因為廁所這回事,本來就是根據一個既清晰,亦不清晰的原則去分類,即是生理表徵 (即性器官),但依據生理表徵作出分類的理由,卻主要是來自心理因素 (即性需要),當兩者出現不同的配搭時,就會出現難題。

答案是提供同性戀者廁所?不是的,答案應該是取消男廁和女廁。

真正進步的方式,廁所不是以性別作為區分,而是以個體作為間隔,即是每個人進廁所就是直接進入廁格,然後共用洗手盤。沒錯,可能你在這一格小便,旁邊一格是異性在大便,但其實有甚麼問題呢?即使是男性的尿兜,其實本來就有間隔分開每一個兜,還是害怕被人看見的話,只需要把廁所分為「兜廁」與「坐廁」就已經可以。

要消除對同性戀的恐懼,我們首先要消除對異性的刻板印象與慣性恐懼。

The Nok

2012-12-07

生日不許願

不知道由誰開始,生日的時候要許願,而且還覺得不說出來會比較靈驗,好像真的有個生日之神喜歡偷偷地為人辦事之類。我們都明白,平凡一年裏難得有一天叫做「屬於你的」,所以好歹要感覺「大晒」,要任性地許一個大大的願望,才叫滿足,否則這天就白過了。到底是生日讓願望變得有意義,還是願望令生日變得有價值,是個雞先蛋先的問題。

所謂人大了,不是小孩子,會明白無論甚麼願望都好,還是得靠自己去實現,退一百步,至少要說出來,讓別人替你實現,生日之神是不存在的。也因此,越來越不會去期待生日,一方面老了,另一方面其實許願只是種假裝出來的「大晒」,甚至別人根本不會聽到你的願望,然後帶點罪咎感或者會想幫你實現。童年期待的生日,慢慢就消失。

如果,我們每個人站在蛋糕面前要做的,不是許願,而是在為你過去的一年,懺悔一件事,可能會更有意義。畢竟一年了,我們做錯過幾多決定?我們得罪過幾多人?我們傷害過幾多個心?如果到了生日的這一天,我們重新思考「活著」的意義,我們再想一想,為甚麼還要過這次生日,那就有價值得多,亦不會再對生日抱有虛幻的希冀。

又或者,我們不是去懺悔過去的事情,而是在生日的這天,去寬恕一個你討厭和憎恨的人。

如果生日,就是一個成長的記號,那麼我們就應該明白,「向前走」是最核心的意義。要向前走,放下多餘的重擔,卸去不必要的枷鎖,寬恕得罪過你的人,忘記曾經受過的傷害,我們會發現,未來的一年,原來海闊天空,我們走得更遠。

再者,誰能夠在生日時特赦別人呢?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唷,是屬於英女皇之類的人物,才有資格這樣做。寬恕別人,升格的是你自己。

The Nok

2012-12-05

除了咪又係咁

「最近點呀?」跟「食左飯未?」是一場相識見面開場白的例句,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感覺年輕一點,後者就是那種生活逼人、苟延殘存、忙裏偷閒的中國貧苦口腔期群眾無可奈何的人生折射,而相同之處在於,問的隨便問,答的也隨便答,反正大家都不在乎這種出於社交禮儀的咒語。

「食左飯未?」很容易答,要麼就食了,要麼就未食,沒甚麼懸念。而「最近點呀?」則是更加簡單,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標準答案總是「咪又係咁」。

遇上過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已經專注於朝九晚五、薪金不錯、工作穩定的朋友,「咪又係咁」是他們永恆的開場白回覆,是生活真的如此乏味?還是工作裏涉及太多機密?抑或已經習慣了對待別人有所保留?沒錯,這是很沒趣味的回答,但深究下去也沒有甚麼意義,畢竟更加重要的是,換著是我,回覆又應該是怎樣。

或許認真看待公式對白是一件很傻的事,但是細心想一想,「最近如何」不是我們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嗎?所謂活在當下,其實我們的當下是怎樣?如果我們也認同生活是蒼白、沉悶、重複、單調,那麼活在當下,活在這個地獄的價值又有何意義?沒錯,其實我們最近如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所以每一次有朋友問我「最近如何」,我都很努力去避免回答「咪又係咁」,一來這是個很沉悶的回覆,生活已經夠沉悶,何必要加多一分?二來也好提醒自己,其實我的步伐有否停下來?我的目標又可曾達成過?又或者,世界上這麼多美妙的事情,我是否有把握機會親嚐新的東西?

不過,咪又係咁,可能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似乎連「上網 search」這個行為也越來越不重要,每個人都是開自己的 Facebook,等待東西自己浮上來,朋友share甚麼就跟著 share,喜歡了的頁面說了甚麼,又跟著去說幾句。到底我們有沒有為自己的生命去活了甚麼東西?如果沒有,就回到了電視年代只是坐在TVB前面,被一套緊接一套的電視劇洗腦,而到了別人問你「最近點呀?」的時候,除了答「咪又係咁」又確實沒有甚麼可以回答了。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