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8

Fair Play

香港人討厭大陸人,而歐美人又討厭亞洲人,層層遞進,這是不是種族歧視?是的,不過歧視的意思就是「僅僅根據某個不相干的特徵而作出負面的判斷或行為」,而甚麼特徵是不相干呢?根據一般看法,性別、種族、年齡,就跟很多事情不相干,例如申請福利金或是在巴士的椅子坐下。

到底又是不是不相干呢?這個可很難說。理論上,一個生下來就是亞洲人的傢伙,他的膚色與祖先,並不會強逼他作某類決定、養成某種品格,例如一個人外貌像亞洲人,可以是懶惰,可以是勤勞,可以聰明,可以笨拙,可以是虛偽,也可以是誠實,如果因為他是亞洲人就拒絕他申請入學,這正是歧視。問題是,如果一個族群分享著同一組信念,那麼歧視又成立否?

Fair Play,是一種相當明顯的分別。玩遊戲當然是為了贏,否則就不要玩,但勝負卻並非遊戲的全部,「玩就為了贏」與「玩只為了贏」是兩回事,雖然很相似。所謂 Fair Play,就是相信遊戲甚至勝負的價值,就在於對規則與對手的尊重,無視規則與對手,其實就已經不是玩遊戲,也失去了玩的意義,到最後就是「贏」了也沒意思,已經不再是最初的那個「贏」。

很多人無法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他們來說,贏就是贏,所謂「winner take all」,勝者就是王,落敗就是賊,因為他們只接受到自己喜歡的結局,不論甚麼手段,而規則、對手甚至遊戲本身是怎樣,也不重要了。

這不是一個甚麼邏輯問題,也不是甚麼道德律問題,而是一份身份的自覺,例如在巴士上我有權坐,我已坐,我也疲倦,也有別的人可以讓座,而且不讓坐又不會怎樣,但讓坐本身就是一種身份的自覺;又例如酒樓裏的牙簽,酒店裏的毛巾,明明沒有人在看,價值也不高,甚至商家也可能見怪不怪,但不取走就是不取走,這是對於規則、對於遊戲、對於身份的自覺。

是因為亞洲人貧窮了太長時間,人窮志短,所以早就沒有 Fair Play 的概念?當然西方也多的是作弊的傢伙,但知道作弊而作弊,跟不覺得這是作弊而作弊,是兩個層次的事。好端端一個旨在輕鬆交誼的遊戲,也要想盡辦法損人利己,更何況有實質資源掠奪,怎麼可能沒有歧視?沒有不犯規,只有未犯規,那麼唯有禁止選手出場了。

The Nok

2012-02-27

老撾也有機械人


朝早沒有看教育電視的話,就不會知道原來泰國舉行了機械人大賽,即是大學生自製機械人,然後參賽,內容基本上就是搬運。誰勝了?不說也知道是日本啦,太出名了……不!原來冠軍是泰國……好吧,就當日本失準,那麼應該是亞軍吧?不,是泰國二隊……而第三名則是越南及印尼……日本呢?日本呢?八強就出局了。

八強還有甚麼隊伍?香港、內蒙、老撾。甚麼?老撾都入了八強?中國呢?首圈出局了。老撾除了老撾人,還有甚麼?所以說,這個世界還真是奇妙,出產高達的日本八強出局,出產生果的東南亞卻佔滿四強。

這個故事到底有甚麼教訓?我們最喜歡做一些總結甚麼的,以下幾個截然不同的結論,喜歡哪一個隨便你。

(一) 太多無知與偏見了吧?是的,我就是視野狹隘的香港人,眼中只有日本與中國,其實根本不知道東南亞國家早已稍稍追上來,他們的科研水平跟GDP大國也差不了多少,所以要好好做功課。

(二) 其實也沒甚麼大不了,就像中國在奧運的金牌不論有幾多,也只是傾一國之力用錢和血汗搶回來,國民的體格不見得如何。正如無論你在菲律賓有甚麼學位,做大學生懂幾多機械原理,還不是來香港做菲傭?

(三) 由此可見學界與現實的落差,不論學界如何追逐最好的科技,但從不會落到平民的生活之中。當日本商場的馬桶會自動洗屁股,那些冠軍甚麼的,廁所也只不過是踎廁,所以比賽只能夠當花絮看,學術之爭與社會無關。

(四) 勝負已分,也沒必要投訴資源分配問題,真正重要的,是這一群學生贏了比賽又如何?這個才是真正值的思考的問題,如果贏了機械人大賽,最後卻是回貨倉做剷車工人,配合他在比賽中的工作,這就是比賽的意義?抑或比賽根本就不用談意義?

The Nok

2012-02-22

生仔好還是生女好?

畢業多年,才明白中學時讀的文章是有意義的,例如王力的〈請客〉,基本上就是我新年派利是的原理;又例如魯遜的〈風箏〉,很強力地挑動我對「寬恕」的好奇;又或是杜甫的〈兵車行〉,因為我真的覺得養大一個兒女,然後送他上戰場受死,是多麼變態的事情。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句話由中學一直陪到我現在,因為生仔好,還是生女好,似乎是中國人一個無可避免的問題。「你想生仔還是生女?」真是可以問到永遠,每一對新婚夫婦都必須回答。答案可以是甚麼呢?不外乎是「生仔生女都一樣啦」,或是「生夠兩個儲齊一個好字就最好」之類。

然而在不過是幾十年前,例如我媽媽的年代,沒甚麼好問,因為要麼不生,生的話就只有一個選項,就是「仔」,所以我媽媽很大壓力,直至我出生。因此我一直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兒子永遠都是較優先的選項,如果兒女能選擇。

回到自己,今時今日,生仔還是生女比較好,依然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因為兒和女真是兩樣截然不同的結果,例如看看自己就明白,兒子是會出去闖,女兒真的會關心多一點娘家。所以對於我這類自我中心的人來說,生女是正確的。

不過站在「性」的角度來看,女性不是一向處於弱勢嗎?做愛,男的叫做「上了」「食了」,女的叫做「被上」「被食」,男與女是一種 Predator 與 Prey 的關係,那麼肯定生仔比生女好,至少沒有蝕底的感覺。以現在中學生不做愛不行的社會現象來看,至少有一種精神上的勝利。

但拉得長遠一點去看,當大家都不是處男處女時,感覺上性的優勢又回到女人身上,畢竟男人是有限數的,而且往往肩負著要「雄風」「持續」「威猛」,但女人只需要交足戲,願意唸對白,幾乎沒有「不能」的情況。就快樂程度的付出與收入比較,顯然女會比男著數。

暫時還沒有結論,現階段我最多只能說,女兒感覺上比男的乖,所以照顧起來比較容易,所以這個我已經賺了。

The Nok

2012-02-19

偽人,藝人

在香港,尤其是互聯網,「藝人」的別名就是「偽人」,因為娛樂圈裏的所謂明星,為人虛偽簡直是一種常識,明明暗暗地婚已結,還在這裏大談自己還是單身,對戀愛的態度是隨遇而安;又或者根本又煙又酒又爛蒲爛玩,但鏡頭前表現得像個深閨小處女,講句粗口都會打冷震;又可能明明心胸狹窄,容不得同行耀眼有才華,卻又人前恭敬人後暗箭。所以八卦雜誌永遠都有巿場,我們就是明知藝人等於偽人,就最希望由雜誌證明我們是對的。

例如阿Gill,淫照事件已經過了四年,當事人各有各的新生活,Twins 回來又唱又跳,有些人都覺得事過境遷,無可無不可,但這個正是所謂偽人的經典。例如當年英皇信誓旦旦的說甚麼移花接木,又要報警又要狀告,以保住玉女形象;然後原來阿Sa在沒有人知道結了婚的情況下,宣佈離婚。四年後,二女重回電視續談戀愛觀,觀眾能夠代入嗎?她們說的是台詞,還是真心話?這些對愛情的看法與希冀,跟她們的個人經歷有甚麼交集點可言?

「偽人」這個詞彙的出現,本來就是一個悲劇,因為「講大話」是良心的一道枷鎖,可以的話,大抵世界上沒有誰希望以講大話維生,可以的話,誰都想有果句講果句,然後還可以賺錢,這就是做回自我。

不是想說偽人很慘甚麼的,反正他們只是求仁得仁。比較有意義的說法,就是那些大罵「偽人偽人」的傢伙,其實你們想要甚麼?你們想要真正能歌善舞又唱又跳同時是真正的大家閨秀性感處女嗎?從哪個時候開始,我們要理會一個歌手虛偽不虛偽?唱的歌好不好,跟他的性格和行為有甚麼關係?那種「因為秦檜是奸,所以他的詩詞書畫就一文不值」的想法,幾千年來遺傳到今天。

所以甚麼叫做虛偽呢?就是一邊狂踩香港沒有音樂、沒有好歌,一邊狂數藝人的虛偽,甚至從他們的虛偽,推論出他們沒有做好音樂。沒有聆聽過其作品,便直接否定的名單比黃河還要長︰有誹聞的不聽、擺架子的不聽、愛夜蒲的不聽、脾氣臭的不聽、未聽過的不聽。只在乎形象的人,投訴別人太顧形象,不做好音樂,哈哈哈。

The Nok

2012-02-13

記錄味道

人類花了極大的努力,就為了記錄「當下」,例如最早出現的文字,就是為了記錄我們的想法。現在人人都用二十年的時間讀書,就是為了有效地記錄自己的想法,然後傳下去。

又例如視覺,我們繪畫,然後攝影,都是為了將當下視覺的刺激,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東西記錄下來;又例如錄音機,就是把聽覺記錄;然後結合就成為了錄影,將動作記錄。賣弄一點唬爛的說法,可以解釋為人類就是記錄的生物、這是個記錄的年代之類。

不過記憶當然不是那麼單純,例如一段文字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只是一段文字,還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回憶與感情。所以寫下一句「我原諒你」,不只是告訴你一種我的思想狀態,還包括一連串我和你之間的經歷、我對將來的期望之類,也因此這是如此難以開口,也如此珍貴。情況等同一首歌、一幅相,我們想把當下記錄,卻往往只得皮相,並無感動,要感動,就如同要用文字寫出刻骨銘心的感覺,非多年鍛練不可。

畢竟有了電腦和相機,要把文字、畫面與聲音記錄下來,即使欠缺感情,但也是方便得多了,欠的只是使用技巧。要說人類還可以有甚麼遺憾的話,應該就是我們的味覺沒有記錄。

不是複製,記錄並不是複製。同一檔麵家用同一手法同一湯底,可以複製一碗麵,但這不是記錄。味覺比起其他,是更私人、更主觀的回憶。某年某月某日,一個寒冷的冬夜,熱氣騰騰卻是美味得舌尖都麻痺的一碗拉麵,還有車仔檔裏同檯的旅人問候與分享,這個味道,只此一次,永遠無法複製。有幾多人,花幾多年,只為尋得某一個味道,某一個小時候落難中的苦裏帶甘,但沒有,味道沒有方法記錄。

有沒有像相機一樣的東西,咔嚓一聲,當下的味道就記錄下來,然後可以放在電腦裏播放重溫?發明了這個的人,圓滿了人類的記憶體系,該拿諾貝爾獎。

The Nok

2012-02-09

撒嬌


人類應該天生就懂得撒嬌,否則女兒不會這麼討人寵壞,扁扁嘴要你抱要你錫,而這一切沒有誰教她,但她自己就是曉得。父母的天職就是放任兒女的撒嬌,而兒女也是生出來就要爸媽抱抱,天作之合。

沒錯,人大了,就要學懂自己處理自己,遇上不開心的事,要自我安慰,遇到解決不了的事,要自己思考辦法,不可以動不動就哭哭啼啼,然後依賴別人幫你執拾爛攤子。但我總是在想,要是可以的話,或者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向自己的爸媽撒嬌,如果全世界所有父母都復活,也許會變成一條長龍,每個人都在撒嬌,每個人都想做一個乖寶寶。

會撒嬌,就因為你知道爸媽會寵你,沒有被寵的人,不會撒嬌。但還是不行,因為我們覺得自己的擔子太重了,父母就是寵你,也無法承擔你自己的問題 ── 他們自己一輩子的擔還不夠重嗎?所以一個人長大,就越來越抗拒撒嬌。

但罪疚感是一種永遠都需要撫平的創痕︰後悔所做的事、覺得走了歪道、傷害過別人和自己、放棄了人生的目標……做人有太多的罪疚感,因此我們永遠都等待一個人,他會毫不保留接納你、摸摸你的頭、相信你可以再站起來、覺得你是最棒的,而這個,或許就是父母。你不必相信他們能夠理解你的一切,但你覺得,只要有他們在,一切都可以從頭開始。

所以沒有父母,或父母都差勁的人,最可憐,因為他們連心靈至終的歸宿都沒有,在世界上空蕩蕩的,所有的「愛」都要用努力去換取。我是誰?沒有了可以撒嬌的對像,連身份都消失。

The Nok

2012-02-04

龍珠


太過經典的東西,反而不知該從何評起,例如電影《教父》、蒙羅麗莎的微笑、巴黎、蘇格拉底、勞斯萊斯、Leica、Michael Jackson等等,這些不用你說,誰也知道是好東西的經典,很難評,要不就跟大隊讚好讚好,但有甚麼意義呢?要不就冒險去做甚麼平反,例如「其實《教父》是套垃圾」之類,但99%站不住腳還招來圍攻,更無謂。所以《龍珠》也不好談。

雖然「龍珠化」是一種頗貶意的形容詞,就是說一套少年打鬥漫畫已經落入公式︰練功-->打交-->遇強敵-->再練功-->再打交,不斷地重覆這個進路,這已經悶;而且一開始出現的強敵,說到甚麼宇宙第一、百年難得一遇,以烘托主角的厲害,經過幾次劇情循環之後,就會變成後來連敵人的垃圾手下都打不過,角色能力平衡崩壞……但《龍珠》本身依然是一本經典。

一來,沒有《龍珠》就沒有「龍珠化」這個名詞,是它將這個公式發揚光大,而更重要是,《龍珠》本身並沒有出現嚴重的龍珠化情況,更準確地說,由第一期到最後一期,整本漫畫都十分精彩,幾乎沒有劇情重覆,每次都有出人意表的打鬥方式、勝利過程與角色描述,跟今時今日大量自我複製的少年漫畫根本處在不同的層次,例如《狐忍》。

甚至可以說,《龍珠》已經窮盡了公式少年打鬥漫畫的所有公式,「後來的漫畫都只是《龍珠》的註腳」── 真是非常有型的說法。

有沒有一本漫畫,可以跟《龍珠》平起平坐?龜波氣功、超級撒亞人與孫悟空,這三樣是「連你阿媽都懂」,也曉得跟著講兩嘴的東西。一本影響力達到現象級別的漫畫,沒有看過,都會識得,這不叫經典,還叫甚麼?有沒有另一本漫畫達到這個水平?雖說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在九十年代出類拔萃,鳥山明卻只有一個。

有趣的是,本來因為《龍珠》實在經典,所以「師奶都懂」,然後因為這個故事,倒過來「連師奶都懂」就變成用來證明事物經典程度的條件,例如連師奶都用 iPhone、連師奶都用 Facebook、連師奶都玩 rap,諸如此類。

還沒有完整看過一套《龍珠》?要看啊。

The Nok

2012-02-02

現實

感覺上只不過是幾年前,上大陸「掃貨」是香港人的消閒活動,一支汽水不過兩三元,一餐不錯的飯可以是十多元,買書也是回內地買,年宵擺檔理所當然是到廣州入貨,做批發的也是上大陸入貨再回港轉售。小本經營也好,消閒娛樂也好,香港人到內地消費是一個相當精明的選擇。為甚麼本來荒涼的福田口岸變成這個樣子?還不是托香港人的錢?

那個時候,香港人是不是抬高了深圳的物價?是不是刺激了內地的通脹?有沒有讓內地人感到資源被掠奪?曾經聽親身在內地做生意的人說過,現在內地很難請人,尤其是女孩子,因為相貌較好的都去做娛樂事業,更直接地說,就是做妓女比做侍應好,還要好得太多。這是個荒謬的城巿,因為大學生月入五、六千,但香港一伙人沖一次涼連甚麼服務,也許都超過這個數。比著你,做十年白領,或是做一年妓女好?

不過我身在香港,井底之蛙,孤陋寡聞,沒有聽到甚麼抱怨,反而感覺很多內地人以為經濟好了,開心了,生活改善了,至少街上拿著愛瘋的人多了,吃麥當奴也多了,甚至到深圳工作就是農村人口的希望。到底甚麼是福,甚麼是禍?

當然我也明白的,內地人是如此不禮貌不守規矩,甚至新移民,是啊,樓下那間小小的補習社,客源不少是新移民家庭,別說那些小孩子,連掛半鄉音的阿媽,也可以在升降機大大聲呼叫她的兒女,一邊喝罵別跑,一邊自己篤著 iPhone 不管著子女。不過,也只是幾年前的事,香港人才剛剛發明了「港孩」這個字,現在就顧不得了,因為寧願要港孩,都不想仔女的同學是新移民。

我們喜歡淘寶,因為夠平,這個平,或許就建基於內地人的質素低下、讀書不多、法制不健全、欠缺知識產權概念,只要這一切不影響到我們就好了。世界上有這麼多落後、貧困、愚蠢的人,怎麼辦?美國旁邊有墨西哥,歐洲旁邊有土耳其和中東,香港旁邊有中國,「大家各自做好自己不就好了嗎?河水不犯井水。」對嘛,其實大家都很現實的。

The Nok

2012-02-01

師奶劇

很久沒有這樣長時間看電視了,即使早前熱潮甚麼《天與地》的,我也沒有看,但因為最近女兒成長了,越來越需要我坐在廳陪她,雙手不能用電腦,所以唯有一邊看她把紅色的積木咬完,再咬黃色的積木,然後是綠色的……並一邊看電視。

說實在,正因為看電視久了,才更理解為甚麼電視變成這個樣子,例如師奶劇。十年前,九一一發生,電視沒有改革,然後網路與數碼相機的流行,從根本上改變了年輕人的習慣與品味,所以南轅北轍,年輕人全部走去上網,電視最多是閒著打開來聽,而觀眾就剩下師奶。

甚麼是師奶劇?故事簡單易明,劇情直線發展,人物性格極端突出,總之就是即使你沒有看過最初的十集,忽然任何人在第十一集的第三節,坐下來看15分鐘,就大概已經知道劇情是甚麼內容,人和人之間有甚麼關係,甚至大致預測到將要發生的故事。

為甚麼是這樣?現在的我就明白了,因為我根本沒有心機去消化劇情,當我想聚精會神看電視,總是會被女兒、電話、正在煮的飯或是任何家裏的問題與變化所打擾,而且照顧女兒是一份只有小休,沒有放假的工作,我需要的,是一套隨時看都有緊張點、有笑點或是有感覺的東西,不可以一分鐘沒有過場、對白或剪接,也不可以離開十分鐘就完全跟不上的影像。電影已經不適合我看。

所以師奶劇是很好的,甚麼皆大歡喜、換樂無窮、射鵰英雄傳就非常好。是的,金庸的作品從這個角度而言也是很師奶的︰不住的高潮,這回打個你死我活,下回就有離奇遭遇,再下回又得到曠世神功,絕不悶場。

甚麼元素可以保住連綿不絕的高潮?多角戀、爭名奪利、女人之間的妒恨、警匪追逐、臥底兩難、天降奇遇,這些就是毋須消化的內容,甚麼公義、平等、自由、物自身、美感這些要思考的東西,拜托,我幫女兒換片的時候不會想去思考囉。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