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31

歲尾雜談

上年寫過〈逼除夕〉,今年寫第二些。

首先很抱歉,近幾個月文章數字直線下降,這一年來第一次只有單位數的月份,希望下個月可以改進一些。主要原因,是放太多時間在 Photoblog,第二個原因就是偏重了攝影方面的資料,所以自己也沒有了看書和思考的時間,第三個原因就是女兒已經超過半歲,開始會站立,也會四處爬,而最重要是她很想我多多陪伴,所以時間更加不夠分配。

如果要清算2011年有甚麼特別,或是所謂個人大事回顧,可能如下︰

1) 女兒出生。
我從來沒有親自養過甚麼東西,可以活命長過三個月,花又好魚又好龜又好,這是個奇蹟。而更奇妙的是,她幾乎變成了我人生裏最重要的部份,而我只不過認識她才半年多。然後,正因為如此近距離的看著她,切身地感受到她驚人的成長速度,例如忽然今天就學懂了新的手指舞,沒有其他答案,這鐵定是一種對生命的感恩與感動。2011年5月2日,這是一個日子。

2) 《車窗望》有讀者。
之前一直是在自己的私人facebook share,朋友說我的文章太長,到了現在,有了讀者,這是個重要的轉變。就像以前很窮,沒有錢,心裏很踏實很輕鬆,對物質看得很淡,對快樂看得很簡單,後來賺到點錢,忽然戶口多出一些用不著的數字,就會想到要享受、要升級、要更高層次,再後來,要回復到當初的豁達,便是一番艱辛。讀者多了,忽然會想寫一些更受大眾歡迎的東西,但其實,寫小眾的就好。跟得上的讀者自然跟得上,跟丟的,本來就不重要。

3) 其他大事。
沒有了。

很多人相信 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看過這麼多末日電影與漫畫,我就知道,最早死的一批人最幸福,因為地獄都是從人而來,也因此我不怕死了。

至於如果還未死,覺得2012就是世界末的話,很好,每一天都做最想做的事,把最好味的食物食掉,往最想去的地方行一趟,是啊,末日,就是我們幸福的源頭。

The Nok

2011-12-30

咄咄逼人的「理性」

因為讀書的時候比較集中道德倫理的議題,所以當上網再看到類似的爭論時,多少會感到厭倦,也對已經重覆看得太多的論點與論據,覺得興趣缺缺。例如這個在網上傳來傳去,很受歡迎的短片《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就是「犧牲一個人來救五個人」的討論,當中涉及道德責任、效益主義等基本問題,偶爾也會有「應該剎車」這種看似很醒目,其實九唔搭八的答案。在網上很熱鬧,但我就提不起興趣。

經典的道德討論包括愚孝、善意謊話、自衛殺人、墮胎、宗教、自由巿場與普世饑荒,甚至較近期的網路實名制、衰十一、大學宿舍變炮房之類,都沒有太大趣味,因為整體其實都是圍繞傳統道德哲學的核心概念,責任、價值、自主性、傷害與痛苦、公義原則等,於是大多數普通人的討論方向都是差不多,沒有很多驚喜。所以一直都等待某些能真正超越我們生活現實與思考框架的道德困難,能夠開拓一個新的道德視野領域的故事。

不過,在這麼多普通的道德爭議之中,其中一種討論態度特別讓人覺得煩躁,就是那種非得要人給出堅實理由才甘善休的一方。

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食貓肉狗肉」的爭議上。當然作為成熟的討論者,無論你是支持或是反對,都能夠明白這只是「以事論事」,跟那個人本身有沒有吃貓狗沒有關係,所以不要做甚麼利益申報此等無聊行為 ── 這個最基本的水平,相信《車窗望》的讀者不用我再累贅。

在食貓肉狗肉的爭論上,贊成方最有力的批評,就是指出「反對者並不能提出一種令人信服的理據,去支持人可以吃牛吃豬吃雞,卻不應吃貓吃狗」。的確,不論是提出智能說、親近說、靈性說、可愛說、習慣說,都不是有力的理由,因為在寵物與食物之間,本來就是一條模糊的界線,我們將可吃與不可吃的動物分辨出來,確是源於一種集體的生活習慣、文化意識、品味感覺所引導而成,而非理據。

舉個例,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聽兒童故事,就像三隻小豬或是義犬報恩,這就植根了一種分類,豬是吃的,而犬呢,是朋友。就是類似這種沒有理據,卻只是文化意識的背景建立了我們的道德基礎。同樣情況也可套用於性羞恥、人吃人、戀童癖、亂倫之類,都是無法提出一個理據充份完美的argument,反而質疑種種道德規範的理據更有力。

本來也沒相干,因為人類的道德情感和意識就應該在討論之中被顧及,就像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只講理據與邏輯的道德爭議,卻抽離背景與主觀感受,其實是火星的,但就有些人永遠都不明白,於是咄咄逼人要人承認「反對吃狗肉反而是野蠻不講理」,這就叫人覺得煩躁了。當然,作為一個旁觀者,寫在這裏就夠了。

The Nok

2011-12-29

腦內格鬥


想不到一套很不錯的漫畫《腦內格鬥》不過四期就完蛋了,不錯在於最基本的主線已經很吸引。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整天看格鬥比賽的御宅族,看得多了,就開始覺得自己很厲害,懂得很多招式,是典型的網上老虎嘴炮王,但走進現實世界,比普通人還弱。這是一個相當寫實的故事。

由於第四期遲遲沒有出 (網上),所以一直覺得這本漫畫相當有潛力,甚至一度讓我相信它能走《男兒當入樽》的舊路,雖然水平還有顯著差距,但是這種成長故事的主軸,確實很有潛力 ── 尤其是覺醒自己的能力不足,可以寫得相當熱血。

不過,也許是頭三期已經諷刺得太兇,過於赤裸裸的揭示「其實御宅族根本甚麼都沒有做過」,是啊,絕大多數家裏蹲、毒乜毒物、網上廢青,這些年來真正在做的都是同一樣︰「看」,而單單「看」本身是一點建樹都沒有的……這個話題本來很有探討價值,但很可能會看漫畫的人,有相當多是來自這群人,所以崩口人,自然忌崩口碗,於是第四期就腰斬了。(猜想)

世界上的確有很多事情,只是「看」絕不可能改變世界,例如格鬥。在這個層面,我和男主角一樣,也是沒有鍛練過甚麼的人,另一個相似的地方,是我看完李小龍或甄子丹,就不自覺會在家裏踢兩腳,「嘩猜……」忽然覺得自己也有武打天份,亦開始在腦內幻想遇到MK時可以如何先攻擊喉嚨要害,再拉低對方上身來一個膝撞……

不過最近那一套電影《福爾摩斯》,主角正是先做幻想戰鬥,然後才正式根據劇本格鬥的人,這也可以進一步讓人覺得,在腦中戰鬥是可能的了,不知道有幾多人會相信。

漫畫也很強調另一點,就是我們絕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高明和有天份,世界上沒有幾多個櫻木花道,也沒幾多個如《3 idiots》裏的男主角,絕大多數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同一時間,我們也絕不應該看輕自己的努力,我們透過「做」,是會逐點逐點有所改變,雖然不是戲劇化的,有如學了必殺技,有如拿了變身器,忽然就能拯救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

不過這種現實,一點都不熱血,正如誰會覺得上學、聽書、做功課熱血呢?但這本漫畫確是很好看沒錯,可惜啊。

The Nok

2011-12-26

笑甚麼,你也是北韓人


看著網上一個個哭喪的北韓人,或者你會想恥笑他們,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很無知,金正日這條屍體,才是他們生活艱苦的始作佣者;又可能他們知道,是有知識,卻礙於政治逼害,不得不當著全世界醜陋地演出,在可笑之餘又帶著點點悲涼。

事實上,又真的有人由衷地覺得悲痛,就像當年中國的毛澤東死亡之時,確實有很多人如缺堤一樣哭過不停,因此我們相信北韓人可能被洗了腦,所以將榮辱尊卑搞得亂七八糟,為一個不合理的原因而哭,也是同樣可笑。

為自己的米飯班主而哭,有甚麼好笑呢?事實上,他們生活艱苦,亦無從發掘艱苦的原因,反而會在過時過節,收到金正日派發好味道的東西,而且老師也說,父母也說,金正日是他們的神,現在所「擁有的」是金正日所賜予。這樣說來,他們更有一種心靈雞湯式的精神境界︰很會感恩現在所擁有的東西。

相比起來,那些天天在網上、在生活裏哭喪的人,說「沒買到樓呀」「買不到iPhone 4S呀」「香港已死呀」,倒是更值得恥笑。為甚麼?因為我們香港人,同樣被洗腦至相信只有買樓才會得到幸福,同樣相信人生的美好是建立在物質之上,我們的無知有何分別呢?更給比下去的,是北韓人至少在感恩已擁有的,而香港人是在抱怨所沒有的。

可以這樣比較嗎?似乎不能,因為北韓人幾乎連吃都沒得吃,要死了,他們的感恩是近乎弱智,當然不感恩就會死是個理由;與之相比,香港人的生活質素早就高得多,但投訴住不進巿區,買不到房子,他們的抱怨卻是令人疑惑,而不投訴呢就會被視為異類。

是的,或者你很喜歡聽到金正日的死訊,覺得這是一個善惡到頭終有報的故事,但是一個人的死從來都無法救贖任何人。當我們嘲笑著那些虛偽地哭喪的北韓人時,不妨又看看自己,每天掛著虛偽的面孔、虛偽地笑,卑恭屈膝地乞討薪金,其實也只是為了實踐一些我們深信的價值,而這些價值,卻又可能來自於更高級的洗腦。這樣說來,就算香港首富死了,你也沒甚麼值得笑,因為笑甚麼,你也是北韓人。

The Nok

2011-12-23

生日的消失

生日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可能因為在年底生日的關係,所以每一年都會有個疑惑,到底我算是幾多歲?例如六、七月要填表格甚麼的時候,我該填寫自己「剛過去的生日歲數」,還是「今年應該幾多歲」的答案?2011年了,根據我出生的1983年,2011減1983,到了年中,怎樣計都應該是28歲,但事實上我到年底才生日的話,無論答甚麼都有點點不準確。

除非答 27 歲半。

大概所有人,都會在六歲後,就停止在歲數上加「半」,因為大了半歲,不再是甚麼了不起的事情。在很小的時候,半歲是很重要的,因為四歲,跟四歲半,就有一種變大哥哥了的錯覺,開始覺得自己又長高了啦,又懂事了啦,可以做的事多很多啦。而更重要是,我曾經相信長大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此大了半歲,就要急不及待馬上宣告。

後來上課了,才發現不論你是六歲,六歲半,或是六歲又十一個月,只要你是小學一年級,就始終還是一年級,所謂成長的單位,由以月計,變成以年計。在看到那麼多大哥哥大姐姐的「特權」之後,自然希望快點長大,每一年的生日都變得更加重要,因為這些都是成長的證明,而當然,最最期待的那一年,就是18歲,成年人。

題外話,以前很喜歡打機,家裏有些叔叔哥哥已經出外工作,回來後便會打機,而作為小孩子的我當然很羡慕,常常想借遊戲機來打 (其實很煩人)。當時他們婉拒我的方法之一,就是說︰「你等到長大後,想打幾多就打幾多啦,現在先要讀好書。」我曾經有一刻相信這話,後來又推翻了,原因如下︰

「如果長大後真的可以無限制地打機,那為甚麼這些叔叔沒有不停打機呢?理由應該有兩個︰第一,長大後自然有長大後的限制,現在是做功課,長大後不知道是甚麼,但肯定不會是好東西;第二,就算沒有限制,或者人們長大後就會變得沒那麼喜歡打機,所以大家就沒有打個不停。」換句話說,現在不打機,更待何時?成年人就是喜歡欺騙。

回正題,真正到了18歲,其實也不外如是,沒有特別想看的三級片,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情,因為長大不再有甚麼值得宣傳。到了最近幾年,甚至不覺得要慶祝甚麼,又或者,沒有打算要跟別人提起來,連 Facebook 裏的生日提示也關掉了。

由期望生日,到看淡生日,到隨意生日,是啊,不想再長大了。

The Nok


2011-12-22

遺產與傳遞

中國人喜歡把遺產留給子女,這個習慣沒甚麼問題,因為愛子女是很正常的,既然自己畢生營營役役,就只為了多賺一點錢,企圖過好一點的生活,那麼直接過戶給所愛的人,讓他們早點過所謂好日子,也是合情合理。

當然首要問題是,「有錢 = 好生活」還是個不確定的公式,但肯定的是金錢絕對是效率很高的工具,情況就像大將軍死了,把寶刀留給繼任人,合理。所以問題應該落在第二件事上,就是更多香港人應該面對的問題,因為我們都不生孩子了。

有相當一定的人口,結婚就結婚,但不生兒育女,看到這麼多問題,又污染問題,又教育問題,又政制問題,又風氣問題,又各種毒癮網癮問題,生下兒女不單是玩弄自己,更像把不必要的痛苦送給未見過的人,這可能是某種道德錯誤,所以他們有自己不生育的理由。既然如此,他們的遺產該如何處理?

話說回來,既然他們都可以選擇不生育,那麼就該脫離了中國人的傳統想法,也許已經豁達到能夠把錢捐出去,直接就賙濟窮人,比起留給甚麼無無謂謂的侄仔,勉強拉回來的有血緣親戚之類,應該有意思得多。

又或者,如果你沒有子女,卻有一個好朋友,而這個好朋友卻有子女呢?將遺產捐出去,而不是在生前用盡一分一毫,或留給風光大葬,是一種分享的精神,又或是一種愛的展現。然而,把遺產留給一個你熟悉的人,那份實在感,與及直接得到的感激回應,是捐錢給慈善團體所無法比擬的,這會否是你的選擇?

跟好朋友談起這個話題,問他遺產怎麼辦,還半開玩笑說「不如留給天晴吧 (我女兒)」,想不到他很爽快說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雖然,問題還是會回到「這是一件好事嗎」之上,然而,我只認識我女兒大約半年,他比我更少,為甚麼人可以愛屋及烏?為甚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可以這樣間接傳遞?這是個有趣的課題。

The Nok

2011-12-12

還有在看《入樽》



年紀小的時候很喜歡看天才的故事,畢竟喜歡的主角必須要有過人的才華,始能夠把足夠恐怖的敵人打敗,好申張自己的正義,這些在自己長大後很不屑的故事,曾幾何時很吸引。例如《男兒當入樽》(Slam Dunk)本質上就是天才的故事。

要說SD真正的主軸,其實就是櫻木花道這個真正天才的成長故事。成長本身已經是一個很熱血的題材,加上他這種怪物級的設定,幾個月之間由不值一提變不可或缺,相信很多人都能代入到安西教練那個「YES!」的名場面,為自己的孩子而興奮,就像看到自己的BB女站起來一樣;而更重要的是,把自己都當作櫻木,自以為也可以這麼進步神速,忽然對籃球充滿熱情。

不過即使看清楚現實,我不是櫻木,更不是流川,SD依然好看,因為還有太多熱血角色,例如三井壽。無論設定有多麼不合理,無論主角光環在三井身上如何閃耀,浪子回頭,痛改前非,重新上路,永遠都熱血,這也是為甚麼三井某程度上更受歡迎,所謂「男人的浪漫」,在這個角色上展露無遺。相比之下,後衛宮城良田就著墨得太少。

再者,漫畫更加著力擺脫主角=正義的空洞蒼白,單純是優勝劣敗的現實戰場,再加上主角們那種壞男孩的設定,也許算得上是《爆漫》裏所謂邪道的王道戰鬥漫,即使放到今時今日,相比起《狐忍》和《One Piece》之類十年如一日或越畫越差的Jump漫畫,依然有一看再看的價值。成長、悔改、寫實卻熱血、壞男孩卻有夢想,這是SD經典的理由。

不過無論人們有多懷念,再畫下去就註定要崩壞,因為櫻木的高速成長期已過,壞男孩已經變回好男孩,但天才依然是天才,於是好的地方消褪,壞的地方浮現,繼續畫多100話天才如何踐踏庸才,還要為自己的勝利配上甚麼「這是團結的成果」「人是需要有夢想」「努力就能成功」之類的垃圾口號,就會淪為jump的二線漫畫。

意猶未盡之時完結,明智。最明智是,原作者井上雄彥早就看透少年漫畫的弱點,否則就畫不出《Real》之類更真實的漫畫。是啊,世界上有天才,但我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快樂是不應該建築在仰望偉人之上的。

The Nok


2011-12-06

迪士尼



早陣子因為工作去了迪士尼,沒有改錯名,雖然大家都稱那裏是「主題公園」 (Theme Park),但迪士尼自稱的是「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因為公園,大家付費入場是玩耍的;而樂園呢,大家付費入場只是為了快樂,很虛無飄渺,但總之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快樂,例如買限量紀念品的快樂、參觀特別模型的快樂、自己cosplay白雪公主的快樂,而不保證一定可以玩。

每次看見「等候時間大約六十分鐘」,就打消了玩任何機動遊戲的意欲,因為這根本就像去醫院等急症室嘛,一點都不快樂。不過迪士尼確實有它出色的地方,例如工作人員與環境佈置,就讓人覺得真的身處迪士尼的世界,不自覺會代入卡通的想法、思維與快樂感,不知不覺就一天了,四處拍照、看看珍品,就可消磨時間。也因此那些自己打扮成米奇老鼠的遊客,是真正的「玩」迪士尼,自high才是入場的理由與目的。

大排長龍,等候一小時就只為了三分鐘遊戲,這種惡名早就遠播,不必我再多講 ── 說起來,稱為 Theme Park 都有個道理,因為 Park 本身就可解作「泊車」的意思,很清楚呀,大家根本就是來停泊在遊戲前嘛,而且這麼多 BB車,本來這裏就是一個有主題的停車場。

不過我認為這裏依然是成功的,這是世界上最有規模的 Fans Club,大家來不是為了玩,正如歌迷去聽演唱會,其實也不為聽歌,更多人只為「錄歌」及上facebook告訴人他去過;又或歌星出現時,他唱甚麼歌都不重要,反正歌迷自己聽過幾百次,也懂得背,真正重要的是看見真人,聽到他的真心話,甚麼握到他的真手,這才是香港的歌迷。

所以迪士尼也一樣,大家不是為了玩甚麼,而是為了目睹喜歡已久的對象真身,跟他拍照,也因此那些人一般高的米奇米妮,可以吸引到一大群人來合照,也要等候一小時 ── 等一等,其實這些是真身嗎?誰也知道是由人假扮的吧?夏天時裏頭的臭汗,或者足夠讓懶床的小孩子馬上跳起來上學,一點都不卡通……

無論如何,讓香港人暫時放下銅臭與事事講求效益的態度,來到一個夢想世界,享受以歡樂卡通包裝著的銅臭與效益,這種洗滌心靈還是功德無量的。

The Nok


2011-12-03

由論對錯,到享受故事

人到了某一個階段,就會厭倦那些「正邪大戰」的故事。這些故事裏的奸角都是奸的,總之不論做甚麼,都只為了損害他人,他們就是邪惡,不可原諒。就例如大魔王要統治地球,聽起來很恐怖,在他統治之下,人人都痛苦,甚至為了貫徹他的邪惡,他對待部下也是兇殘成性,甚至到最後旨在毁滅一切。

那麼奸角的人生意義在哪裏呢?那些故事都沒有交待,行惡就是他們存在的意義──更準確說,這個角色的存在就只是為了讓觀眾討厭,也因此他們都是面目猙獰、手段卑鄙、自私自利,但除此之外,他們的人生是空洞的,只有仇恨。與之相對,也因此主角們都是同等地蒼白無力,滿口仁義道德大道理,其實只是熱血笨蛋,除了打架厲害和一生充滿奇蹟,就沒有了。

故事也不一定差,因為總有些會很熱血,也有些招色很華麗,又或者鬥智很精彩,但還是會厭倦,因為這個故事註定了主角必勝,因為壞蛋必須要落敗,而好人當然要勝出,即使過程如何,整個主軸是不可逆轉的。也因此創作總會陷入死胡同,就是必須描述強勁的奸角,然後讓主角吃苦,變得更強勁之後殺敵;然後,又要創作更可怕的能力,之後主角又要更強勁……如此一直下去,但每次看到「更強的敵人」時,我們心裏就知道,無論幾強都好,最後還是一樣。

故事失去意外性也不是太大問題,更大問題是,在人世間生存越久,就越發覺大多數人是人渣,但同一時間,也發現絕大多數人渣,卻有他們非人渣的一面︰例如一個奸詐、巿儈、惡舌的上司,可以同時是一位慈父、孝子、義工隊的忠實領袖。然後,慢慢又能理解,為甚麼好人總是在組織裏的底層,又然後,理解到人們是如何用非常惡手段,去達成他們心裏非常善的結果。

精彩的故事,好像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所謂奸角,並不是TVB某劇人物一笑就知道的奸角,而只是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身處不一樣的道德思考背景,朝向不一樣的理想目標,而剛好這一切,都與主角對立。所謂「戲劇張力」,不是來自於最傳統的「正邪」之爭,而是來自於一次又一次的兩難抉擇,所謂對錯永遠都可以討論,然後人物結局永遠都是個謎,只視乎他們的一念之差。

有人說過,好的故事,一旦上了軌道,就不再是由作者去創作,而是由角色自己去推動劇情,所以結局就和我們人生一樣,是不可知道。到了終點,不論是圓滿或是遺憾,掩卷閉目,我們活過了一次,不再為空洞的正義而感足。

對啊,所以到了一個階段,人就應該不只是斟酙一個人是錯了,或是對了,是忠角,或是邪角,而開始想了解為甚麼他會有這個選擇,為甚麼一個人會在這個時空裏,做出這個行為。但對於看電視只想知道誰忠誰奸,只關注邪能不能勝正的群眾而言,這一切會否太深奧?去理解一個奸角的背景與思考模式,會否被視為替他開脫?又或者不懂得欣賞與理解,看見政府官員就罵人狗,廣東人唱歌就罵人垃圾,女人拍電影就一定是雞,這些人有沒有胸襟與空間?所謂民智,大概如此。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