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31

夠一天的苦

我們一直過著一種必須規劃的人生,例如我們供樓,分期付款,將住屋攤分成三、四十年的付出與回報,這是種規劃;例如我們讀書,人生的最初四份之一,都用來讀書而不是賺錢,這是巨大的投資與規劃;例如我們結婚,將生活制定一個特定的模式,家庭變成穩定的結構,這也就是規劃。大半生,不,也許是整個人生,都是規劃的。

有人說,人和動物的分別在於,我們會計劃將來,而動物不用。拿到一隻香蕉,我們會考慮到把它留到想吃時才吃,動物就想吃就吃,不想吃亦不會考慮將來;萬一牠拿起來儲起了,那只是本能驅動,當中沒有「思考與選擇」,只是種衝動。然後,動物的快樂就是當下的快樂,而人類的快樂,卻有極大部份來自於對未來的想像與希冀,也因此我們會失望,會絕望,會自殺,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也是來自於人與動物這關鍵的分別。

沒有規劃,我們不覺得自己在生活中。「訂定目標,研究策略,貫徹路線,循序漸進」這幾乎是一個成年人必須做到的事,做到了,就叫做獨立成人。雖然有時我們會訂下太難的目標,又可能想不到有效的策略,又或者中途就想到放棄,亦會受各種影響時而停滯不前,但總體來說,這是我們作為人的一種典型方式。

然後,有時生活只能夠「捱過一天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是腐敗的典型,我們無法忍受一個沒有將來的成年人,只把眼前的事做好,只享受這一秒鐘的快樂,幾乎是一種罪惡;然而,有時生活確實只能如此。

你明知道學歷中五,月入六千,幹著沒有前途沒有時間沒有人緣的工作,這一世都翻不了身,但不幹就連飯都沒得開,想進修又沒時間,想轉行又沒技能,想投資亦沒有錢;你明知道食藥只會弄壞身體,但例如鼻敏感出現的話,連日常生活都處理不來,更甭提甚麼將來了;你明知道孩子半夜哭鬧就抱他起來,只會使將來更麻煩,但事實你已經疲倦得過了火,只想他快點睡,好讓自己可以捱下去。

生命不總是能夠規劃的,又或者,即使規劃了也從來不是順風順水,盡如人意,是啊,回首過來,就像在最險要的峭壁上危危而過,終於到了終點,一直都非從人願。如果人生正是這樣,是否何妨放手,就隨風而起,隨浪而舞,把手上的擔子放下,不計劃不籌謀,或者,事情從來沒有想像的糟?我們又有甚麼可以損失?

The Nok

2011-10-26

沒有勝和負

把一場不是比賽看成為一場比賽,這就是真正的輸了。因為所謂的輸,不是跑得不夠別人快,也不是跳得不夠別人高,而是你所滿心期望的勝利快感,只會有更大的失落虛空在等待著,因為根本沒有對手在和你競爭,因為你在努力著沒有內容的戰鬥,筋竭力疲,最後連坐下來休息的位置也沒有,因為這裏本來就不是比賽場地。

誰會這樣傻?有,例如我們以為愛情就是一場競賽,我們以為戀愛就是跟伴侶鬥一場,鬥甚麼呢?我們計誰比較小器,我們計誰錯得比較多,我們計誰才應該先認錯。發生爭執了,我們從來不願意做先道歉的一方,因為先道歉的,就輸了。輸了甚麼呢?不知道。贏了甚麼呢?也不知道。甚麼都不知道,我們卻猶如參加世界盃的一步都不能讓。

不單是和伴侶鬥,我們也和別人鬥,和社會鬥。喜歡的人相貌夠好嗎?收入夠高嗎?身份夠強嗎?和我匹配嗎?或者你會說,人人都在鬥哦,一出門見面大家就互相打量各自的伴侶與家庭了啦。是這樣嗎?每個人的愛情有著質的不同,從來都沒有交集的空間與賽道,拿上檯面的,只是各自不相干的數據與虛榮,我們以為和別人在鬥,其實我們是集體在各自的時空之中,進行一場只有自己一個參賽者,而且連勝負標準都沒有的競爭。

又例如有些人喜歡說「如果 xxx 你的人生就輸了一半」,輸給誰呢?輸了甚麼呢?不知道,但彷彿你就要有喪家狗的心態,你就要如敗軍之將的面貌。其實人生根本沒有贏和輸,只有快樂與不快樂,就算是貧窮、單身、流浪、寄居、過往生活有多糟,跟輸還是沾不上邊,因為有比賽完結才算為輸,有明確規則才算為輸,有同場比賽的對手才算為輸,人生還未完,人生沒有宿命,人生總是獨特,從何談輸?

把不是比賽,看成比賽,這就是真正的輸,因為就算我們如何努力在愛情上贏出,無論我們如何跑贏一個人生,請看一看,你旁邊並沒有和你作賽的人,你從來沒有打敗過誰,甚至看看腳下,根本就沒有跑道與終點。死亡不是終點嗎?不是的,因為真正的比賽,人們總可以衝過終點,在跑道外回味自己的勝利,人生有沒有跑道之外?沒有,當人一死亡,就甚麼都沒有,我們從不可能有「衝線之後」。

愛情和人生,沒有勝負的,好好為自己去愛去活吧。

The Nok

2011-10-21

變化才可永恆

跟朋友聊天,最快樂的是莫過於轉變,例如升學了,轉工了,拍拖了,結婚了,懷孕了,出生了,孩子入學了,孩子會考了,孩子工作了……一直loop 到死了,這些對話很快樂。強烈地相反,如果沒有轉變,一句「最近都係咁啦」,幾乎大家就可以繼續把檯上的飯吃完,直接就回家了。沒有轉變的生命,沒有作話題的價值。

所以一個人要交朋友,必須在生活上製造變化,但人人都是上班等下班,下班就回家,放假只做三件事︰睡覺、看電影和唱K,沒有了,有甚麼好變化呢?因此消費就很重要啦,為甚麼要換季?為甚麼要換電話?因為用錢,就可以買來變化,在一個人人窮得只剩錢的香港,這是最方便的。可是風吹得太多了,例如 iPhone4S,還未賣大家已經看過所有review與分析,到換了也只有太短暫的快樂,張力不夠,戲劇感不足;也因此我們依然要看娛樂新聞。

將平淡的生活投射在名人趣事之上,無論任何時候,有錢人的爭產與恩怨,明星藝人的風流與淫亂,都是我們這些蒼白老百姓最好的代替品,越是深深地羡慕,越是狠狠地鞭撻,好補償自己敢幻想卻不敢做的挫敗感,「不是不能,只是不為」,多麼勵志而安慰。當然,我們反省過後其實都會自覺無聊,但又可以怎樣呢?生活根本就沒有變化,變化都在娛記的筆下。

其實也不是沒有的,變化總是一點一點地出現,然而,當我們感到需要「變化」作為話題的時候,就代表我們人生已經在走下坡。讀書時很多人談過電話粥,就算沒有,在去宿營露營,也能隨便就跟朋友談個通宵。為甚麼?根本人類一直在變化,而那時我們的變化總是向上的,向前的,喜歡了誰、畢業後想做甚麼、最近學了甚麼,全都是快樂而值得說的。現在都有變化,但不再想說了,例如又肥了,又老了,身體又差了,越來越提不起勁,上司越來越討厭,生活越來越苦悶,所有變化你情願不說。

這個是否所謂中年危機?甚麼都完備,甚麼都穩定,前路只有下坡,人生還可以有甚麼快樂呢?等待著我們的,只有脂肪肝、糖尿病、胃潰瘍、偏頭痛、關節風濕、肌肉勞損之類之類,這些變化於人生又有何價值?一直尋求幸福的前半生,原來只換來這樣的下半生。

又或者,根本人生從來不是上坡,就只有下坡,沒有不斷找到鞭策自己向上爬的動力,沒有不斷嘗試新的存在方式與圈子,人生就只會因著生活的穩固,只剩下注定衰敗的身軀,於是變成等死,尋求平穩安定的生活仿似一種愚昧。這也許是人類會生孩子的原因︰至少可以看到自己的代替者不斷上坡,暫時忘記自己的滅亡。但寄托別人,難道就不會落空嗎?

The Nok

2011-10-19

他曾否與我一樣?



就像每一對父母,我都覺得自己的女兒很可愛,這種愛的感覺更是一天勝過一天。是的,晚上哭醒要喝水,日間有時扭抱不願睡,這些都很折騰,但正因為這麼緊密的照顧著她,所以愛也加倍地強烈,如果要問原因,大概這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吧?因為被虐待,所以更加愛,名為「家長」的物體就是這樣被煉成的。

我曾經覺得,從女兒身上,就看見了自己的過去。仿如逝去的生命又活過來,讓人期待她代替我重活一次,又或者,看著她走自己走過的路,感覺會尤其豐足,因為自己遺忘了、錯過了的人生,被女兒所重新圓滿,第一次換牙,第一次上學,第一次戀愛,第一次被朋友出賣,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經歷,比普選特首更加重要的新聞,很令人期待。

但也許這種投射還未得完整,因為從整個照顧的過程之中,更清晰的,卻是父親的背影。

在我的記憶來看,父親是個活在過去的人,是失敗者,是個酒徒,幾年前他死了,我還未清楚,自己算得上寬恕了他沒有,偶爾發夢也會回到過去那些不安的日子,我也努力警剔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但說是恨他嗎?也未至於,至少他的喪禮是我來跟進的,我也流過淚。

要從一個喜怒無常的酒徒身上,看得到他對自己的愛,是很困難的,因為關於小時候的記憶,痛苦總是強烈地凌駕其上,或許是無理的喝罵,又或是安全的威脅,又或是那近乎仇視的眼神,無法忘記。每一天,父親用鎖匙開啟家門的聲音,「他回來了!」的警號,一直伴隨我整個從打機中獲得滿足的童年。

特別是他的眼神,特別是他喝醉了,心情又不太好時,我就知道要安靜,不能做任何事、發出任何聲音,上廁所也要盡量低調,不是我做錯了甚麼,但在那個還是10歲左右的年齡,我就知道這個世界並不總是因為做錯事,所以受到懲罰。後來的事,有機會再說。

從我的角度去看,父親一直就是個大叔,他的眼神,他的脾氣,他的惡意,一直都是如此,而他的過去我從來未真正認識過,只知道這個男人總是活在過去,也因此我對這個過去尤其厭煩。沒錯,他沒有進步,卻是不停退步,直至死去,但每當我幫女兒餵奶抹屁股換尿片時,我就在想,同樣的事情曾經發生在我身上,而替我這樣做的人,是我所不認識的那個父親。到底在一切都變成我所以為的「一直」之前,他是否有和我一樣的感受?他是否同樣懷著深厚的愛意?他曾否與我一樣?

The Nok

2011-10-17

不追,就甚麼都不是

(圖片來源)
是香港人特別弱智還是甚麼呢?親身在 Facebook 見證了人人上載 Line App 的 QR Code,告訴已經是朋友及已經在名單的人 add 他,一日之後,就人人瘋傳 Line App 是用 sms 的,所以會收錢,而且還會泄漏你的個人資料出去,更聲稱這是連 tvb 都報道的新聞,於是大家又一起刪除 Line。

當三月「盲搶鹽」還記憶猶新,我們久不久就拿出來回味一下老人家們的愚昧時,這個正好又對照其實人類根本沒有進步過,網絡一代也不外如是。所謂傳言,十年前早有人說 icq 要收錢,又說你不傳出去,icq 就認為這個戶口沒有人用,於是刪除你的帳戶之類,直至今日歷史還是一再重覆。

「不用腦考究,只盲從分享」這個通病大概不說自明,要鞭撻的也應該很多人鞭了,因此比較令我在意的,是有些人更藉這個機會,去嘲諷這些跟潮流裝 Line 的羊群,不斷逼問「其實你download來做甚麼」「根本whatsapp就夠啦,多餘」「為追而追」,急急的追上,急急的刪除,「潮流」變成了一種愚昧的原罪,幾乎「只要你追,你就等於盲目的一群」,注定要上演這些鬧劇及繼續出醜。

「中學生應否追逐潮流?」曾經是中學的辯論題目。有點怪,因為不用腦都知道,對中學生來說追逐潮流基本上沒有任何道理可言︰錢,不是自己出的,虛榮,做學生要來無用,友誼,不應該建立在物資之上……中學的所謂德育課,根本從頭到尾都在否定追逐潮流,有甚麼好辯呢?

我從來都沒有錢去追逐潮流,到今日還在用 Nokia 5000,大約是 iPhone 的十份一價錢,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曾經潮過。例如在初中,忘記了為甚麼,竟然習慣去聽電台,所以很多新派台歌別人未聽過,我就聽了,於是很招搖,還沾沾自喜覺得「我在流行曲這個領域很強」。很傻嗎?追逐潮流就是有這種廉價的快樂與良好感覺。

所謂 News,就是要夠新,夠快,但生活太乏味了,只是不斷重覆,而「新聞」的刺激又一直被傳媒壟斷,幸好迎來網路時代,世界太大,我們終於可以很容易的鑽進某一個領域,然後比別的人更快地公佈與分享,這種「我很強」的快感,是一種毒品。所以潮流的內容是甚麼已經不再重要,無論潮流是你需不需要,無論潮流是真實還是流言,總之「追」本身就是存在,不追,就甚麼都不是。

The Nok

2011-10-14

稿和費

第一次收到稿費。寫了兩年的《車窗望》,其實一蚊也沒有袋過,那個「一 click 助養」也因為「網誌排行」被 Nuffnang 收編,所以不知不覺就消失了,現在這裏沒有任何現成的廣告贊助,寫 blog 完全是一個只講消費,不講收入的興趣。

但是一談到錢,似乎就俗氣起來,靈感、思考與文學創作,在人們的印象中,本來就應該是高貴的,不塵俗的;而更重要是,用價錢來衡量一篇文章,可能是種冒犯,3000元一篇文章,跟300元的文章,優劣從何談起?量化又如何可能?例如現在我為了100元寫一篇,到底代表甚麼水平?是可憐的少,還是意外的多?(為甚麼兩個選項看起來都像貶意的?)

而在香港最吊詭的地方,雖然創作是如此感覺崇高,文字、音樂、軟件與圖像,卻是早被習慣為免費的東西,由報紙專欄到流行曲到Windows到別人的照片,我們下載上載轉載,使用濫用棄用,根本不覺得是一回事。甚至,對於某些流行曲,你知啦,大家都說香港音樂是垃圾,所以某些人會直接講︰「我肯下載算你幸運啦,你想收錢我就聽其他囉。」

我也沒清高到說自己甚麼都付足錢,只不過既然自己也在創作,就不得不接受現實,在這種創作太崇高,同時又太低賤的情況下,收稿費是一種微妙的感覺。首先,有人願意付錢,這是極度令人高興的事,因為當中每一元,都是來自實在的肯定,不是隨口的客套的讚美,而是令人踏實的真實支持;然後,每一次創作,我都感受不到自己哪一句哪一字值得任何一元。

關於報酬,我總有個疑問。上班族,基本上就算辦不到任何事,整天在上網閒聊沖咖啡上廁所打瞌睡講是非性騷擾,公司都必須要給他發薪,要麼就炒掉他,否則絕不能從成果去衡量,只要他出席,就要付錢。

但是創作呢?如果創作不了甚麼出來,到底誰肯付錢?無論一個人背後裏付出幾多,為了一篇文章花去幾多時間,如果最後沒有成果,大概沒有人會給予報酬。當然問題是「何為有成果?」對於作者來說很滿意,但顧客不滿意,到底作者還有沒有權去收錢?站在工作者的立場看,不斷不斷地要求修改的客人,無視創作時間的付出,當然是無理;站在客人的角度看,說了這麼久都收不到需要的貨,還要付錢的話,被人搵笨的感覺最糟,再者,創作品可以重用還好,如果只是創意與概念,一旦說出來,就不再值錢。

而就在一篇文章被刊登後,我以讀者的身份去重溫,每次讀完,就覺得為甚麼我要付錢去看這麼一篇沒有實體,只有理念,即看即袋即棄的東西?

The Nok

2011-10-12

雖死如何猶生

有種說法,如果將每一日都當作人生最後一日,那麼這種人生將會最有意義,我們所作的選擇也將全部正確,至少,即使真的要死了,也大概沒甚麼遺憾。而沒有人會這樣做的原因,或許世界上並無甚麼事情,是可以一日就完滿,所以我們總是千日準備,用在一時,高潮從來都短暫;又或者,我們還有第二日的機會始終太大,過於短視的話,只會換來今天快樂,明天可憐的狀況。

但任何時候,檢視自己有甚麼該了沒了的心願,還是充滿意義的。不知不覺迷失了方向,是人類常有的狀態,工作太忙,生活太忙,交際太忙,空虛的感覺始終會爆炸開來,失去意志。唯有經常檢視自己的人生目標,才能夠保持動力與航道,並且不會錯過停下船,登上岸,好好欣賞沿路風光的機會。

所以每次跟年輕人聚會,我都想用一點時間,大家靜靜思考一下,過去一週到底做過甚麼事情,是值得我們記下,又值得我們分享,而每次我們都覺得有點苦惱。為甚麼生活就必須要有特別之處呢?平淡的生活不好嗎?似乎當我們思考一週的經歷時,就會發覺,擺在眼前最大的問題,卻是到底我們為何而活,我們這種生活與經歷,到底所為何事?

或者我明天真的要死了,那麼過去一星期,有沒有為這天作過任何準備?不必要十足,但是否曾經踏出過接近的一步?這個問題的前設,就是我們有一個具體的目標,例如考好一個試,給所愛的人快樂經歷,改善父母的生活水平之類,如果我們能夠有完整的人生目標,然後過往的時間又實在為此而活,這種生活,無憾了。

所以遺願到底算不算一種遺憾?因為遺願,就是我們有未了結的願望,或許是我們準備不足,可能是命運作弄了我,總之就是一個破滅了的夢,再美好,我們也沒有辦法完成它。十分吊詭,是死亡,叫我們無法將人生的意義圓滿,但也是死亡,催使我們每一日都要活得有意義。

如果說一份遺願到底有何價值,或許在於我們期許實現先人願望是一份浪漫情操,在小說電視電影裏,一對兒女為了實現亡父的遺願,傾盡心力,大半生都為了實現一個已殁人的理想。他不在了,這一切實現了對他來說又有何意義?在九泉之下,我們都不知道誰又會因此而快樂,但我們心裏堅定地相信,這是在生之人與已死之人唯一的羈絆,亡父雖死猶生,這就是人生的浪漫情懷。

The Nok

2011-10-07

洗滌心靈



洗滌心靈是一個粗製濫造得叫人尷尬的詞彙,萬一有人介紹《車窗望》,叫朋友看,因為這裏的文章很「洗滌心靈」的話,我大概會想死。

為甚麼要洗滌?因為我們的心靈太污穢。所以不用驚訝,某個名人一死,例如 Steve Jobs,Facebook 鋪天蓋地都會是 RIP, RIP 和 RIP。悼念死人是其中一種最洗滌心靈的方式,我們那種有如追思的行為,使我們與崇高道德有了某個無以名狀的聯繫,忽然之間,我們人人都似還原了一顆純淨的惻隱之心,因為我們都為某人的死而表現哀傷。

哀傷,表現給誰看?打一個 RIP 其實又要誰知道?這就不在考慮之列,因為我們需要的,不是真正的哀傷,而是一個哀傷的外貌,並且叫人發現,好讓你的哀慟之情得以展示。這就是我們的所謂洗滌心靈,既自我感覺良好,又趕上潮流,而且價值廉宜,雖然沒有誰不知道某人已死,但不發一帖說句 RIP 就不夠照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確是真的,不過全句是「某人之將死,其敵言也善」。很多人對某個人根本從未認識過,也可以因為說句 RIP 就得到良好感覺,靈魂救贖,就可以知道原來人的污穢嚴重到一個地步,連這麼廉價的機會都不放過;同時,有很多人見某君將死了,也忽然會說起好話,甚至樂於說些大方的話,不論寬恕甚麼的,因為用這種方式換取道德崇高感的成本太輕;甚至,為甚麼一個畫家死了,他的作品特別貴?因為他的作品從今以後可以任你演繹,不可能被推翻,所以成本更低,我們可以吹捧得更高尚,然後謀利。

甚麼?你只是想惋惜一個有創意的人死了?其實有甚麼好惋惜呢?我們知道 Mac 的創意在哪裏嗎?其實 Apple 與 Steve Jobs 對你的意義又在哪裏?用著 iPhone 的時候為甚麼又要 Jailbreak 呢?身邊有創意的人你為甚麼又要妒忌?在一個甚麼都無知,只懂得消費、縱慾、自私、貪婪、妒恨、歧見的社會裏,一邊踐踏著別人的創意,一邊說幾句好說話,這種妙微的平衡感才叫人 RIP。

香港人最喜歡叫人去死,死八婆,死仔包,死佬,死人頭,天天都想某些人快點死掉,萬一未死,就問候他的娘親希望他快點死,每日都累積著怨憤的毒素。奇妙在一個人真的死了,我們的感情就像超渡了,說句 RIP,叫人「尊重死者」── 活的我們不尊重 ── 就讓自己感到有一點點愛惜生命的情操,還叫人珍惜眼前人云云。

就讓 Facebook 暫時變成一座主教堂,叫每個未得救贖的人,早點告解,快些停止消費 Steve Jobs,讓他真的 rest in peace。幸好,下星期一大家就會忘記這個人,回到自己的生活裏,繼續咒罵與怨讟。

The Nok

2011-10-05

聆聽

「跟別人吃飯的時候,就不要用 iPhone 上網和收電郵。」我以為這個簡直是初中生也厭倦的老人訓,但原來成年人也做不好,做不到,甚至不知道。或者對方的水平,令你覺得不如篤 iPhone 玩 WhatsApp,但這個飯局既是你自己選擇,就該堅持下去;再者,就算對方是好朋友,吃飯時還在玩 Facebook的依然大有人在。

而真正的問題在於,有些人即使沒有用 iPhone,也不代表他正在聆聽。這是一個太多人發言,太多人分享,太多人上載,卻沒有人在聆聽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尋索使自己快樂的機會,找娛樂,找刺激,也會聽流行曲聽楝篤笑聽新聞,卻沒有人去關心眼前的一個人,沒有人會用心去瞭解面前這個人到底在說甚麼,話的背後是有甚麼想法,而他到底需要甚麼。

所以這是個可怕的惡性循環,人人爭相發聲,很喧鬧,soundbite一個接一個,報章頭條的字體越來越大,起題亦越來越誇張,這一切一切都互相淹沒,就像在最吵鬧的酒樓裏頭,誰都聽不到誰,大家扯盡嗓門叫嚷,以為這就叫做溝通與活著。

所以成為一個會聆聽的人,在這個世上是特別的人,因為當你聆聽,然後認識了這個人,並作出恰當的點頭、同情與回應,這個世代的人們就會感到驚訝,有如發現了珍寶 ── 就在他們習慣了被人無視之後 ── 便會湧過來要跟你說話。而最神奇的是,正因為你聆聽了他們,因此他們竟然會聆聽你。

互聯網無處不在,曾幾何時以為人們因此會擴闊眼界,也因此會有更寬敞的心胸,事實錯了,甚至正好相反,我們只泡在習慣的網站,流連於自己的 Facebook 圈子,接近性質相近的人,甚至更無時無刻地停留在自己的「內聯網」,拒絕跟現實交流,拒絕面對因命運使然而遇上的矛盾衝突,不透過辛勞的聆聽去調解,而是拿起 iPhone 來篤篤篤,在status 寫上「好悶呀,at 餐廳 with 朋友的朋友」。

香港成為了全球智能手機普及率第三的地區,很誇張,一趟地鐵十個人裏有六、七個人在上網,然而,狹獈依然是我們的通病,無法接受創新的事物,以極平庸的目光檢視富突破的創作,對別人的是非與道德不絕指指點點,對現實與理想的衝突普遍冠以犬儒的態度、香港地方小,任互聯網再大,我們的空間依然如彈丸之地。

The Nok

2011-10-03

承諾

在一個扭曲的世界,簡單概念會被扭曲,也不是甚麼出奇的事,例如「承諾」就是一個漸漸被腐蝕得失去光澤的詞彙,不單沒有人會感到這是一種崇高的美德,更是越來越多人無法明白甚麼叫做承諾。

答應要做的事,做到,這就叫做承諾,很簡單不是嗎?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人們習慣了替「失信」找理由,承諾了的事沒有辦妥,然後解釋,就當作事情圓滿解決。承諾,其實就只有一個選項,就是100%完成,從來沒有「解釋為何辦不到」這個結局,然而人們還是輕言答應。

是啦,我知道,世界上好像有很多意外,「我都唔想架!」這是很多很多失信的人事後之解釋。然而,一個有誠信的人,遇上意外,會無論如何都說到做到,不論是背負很多麻煩勉強辦到,之後的事之後再算也好,或是找出任何理想的替代方案,寧願欠別人的人情也要辦得到也好,這才叫做承諾。更重要是,承諾,就是要排除任何意外,不容許自己有失信的空間。

比方說,你約朋友放工後去看戲,哎,忽然原來公司要OT,你說︰「我都唔想架!」是啊,要OT是上司的要求,問題是,為甚麼你要約放工去看戲?約在假期不行嗎?約在周末不可以嗎?如果根本有太多因素你控制不到,你憑甚麼給人承諾?

所以誠信不單是一種道德責任,而且是一種能力的證明,沒有控制自己生活秩序能力的人,也根本毫無信用可言,換轉一樣,沒有信用的人根本就是無能。世界上有很多人同時有很多圈子,但他們把工作和時間分配得完美無瑕,從不失信於人,有些人就是能夠同時工作有副業還照顧孩子之餘依然能夠繼續幾項義工服務,但這個人,不是你。

一次,兩次,還算吧,每一次失信都搬出一大堆藉口的話,請嚴重反省你自己的能力,然後放棄一些你無法控制卻又非必要的東西,甚至是娛樂。

至於「應承住先」,則是更恐怖的答案,這種連自己未來都無法負責任的人,從根本而言就是一個人渣,以往我都會想寬容一點,嘛,畢竟世事很難全都控制,但後來我發現這是「不為,非不能也」,那麼就再沒有說話要跟他講了。

The Nok

2011-10-02

越來越悶的 Facebook

Facebook 越來越悶。但在一股不能怪責分享者的氣氛下,只好說,大概是我自己患上了社交厭倦症,就像每日跟一大群不太相熟的同事午餐四小時,大家的工作來來去去都差不多,沒有新鮮,只有重覆,甚至生活都是同樣蒼白無味,也沒甚麼將來與理想,沒有話題,這種飯局怎能不悶?

但要問到底悶在哪裏,恐怕我還是得從內容去說起。因為 Facebook 不是沒有內容,不是沒有更新,而正是新的照片和文字令人奄悶。

1) 政治轉載又轉載
認真評論又好,冷嘲熱諷也好,政評轉載又轉載,每天都是不滿與噓聲,日日都是香港快完蛋了,是,又如何?情況就像天天都告訴你,2012 世界要末日,今日是戰爭,明天是磒石,之前說過能源與環保,然後又是瘟疫與核爆,總之你要死喇。然後呢?可以如何?你打算如何?沒有了,甚麼都不打算做,只是想分享,只是叫人覺得納悶。

2) 人面 + 魚生
我見過人面,也吃過魚生,為甚麼你就喜歡把這些拍下來,分享完又分享,上載完又上載?今天這塊魚生,跟你兩天前才吃過的那一塊有甚麼分別?然後你跟那位朋友的合照,除了知道一個是你,一個是你的朋友,這張相又有甚麼意義?又沒有漂亮到值得欣賞,又不是有意義到值得保存,為拍而拍,為上載而上載,還要打卡再tagging,這些就是值得紀錄的生活?當「值得」變到如此廉價,是啊,讓我覺得人生真是很悶。

3) 不揀相
為甚麼去旅行不揀相?為甚麼一百張相同的照片全都要tag人?然後,每一張相都是例牌的照片,去十次旅行,每次都要影機場那個電子告示牌,告訴人你要去高雄、首爾還是東京,然後景色全都是一樣的角度,企位也是相同的企位,表情與動作也是一致,還有必定要把所有「戰利品」排放在一起拍大合照……這種重覆又重覆的相簿,又讓人覺得人類連旅行都也這麼悶。

沒有思考,沒有創作,所謂「隨心」就是整個 facebook 的文化,任何人都只想上載上載上載,仿如排泄,但我沒有試過大小便嗎?我天天都做,然後你也是天天都做,這樣你看我大便,我回看你小便,還說這就是「人生」,這就是「分享」,叫人無奈而納悶。

「悶你又睇?」我肯定有些人想問。「但除了 Facebook,又有甚麼好睇?」我想這樣答。

The 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