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8

又又又八十後

實在厭倦世代論,天天標籤八十後,你疲倦不疲倦?有些人會贊同,但是我並非認同是社會的標籤錯了,或是八十後並不如社會和傳媒的印象,那些甚麼懶散員工、無能大學生或是激進份子,只是小部份人云云。我厭倦這種標籤,是因為我們身處的世代,與以前並無二致。

有人說,不要標籤八十後,負面到好像每個年輕人都是懶散、人際關係差、又要馬兒好、激進、過度關注政治之類。我的意見正好相反,事實上出來叫喊,反地產霸權、抗爭皇后碼頭、反高鐵、在公司裏被奚落被責罵的新人、在職場屢遇挫折的大學畢業生,確實就是八十後嘛,沒甚麼好避忌,因為我們的確是這群人。

有沒有被一竹篙打一船人?正是我想說的,因為這種簡化個體分別,根本就是人之常情,每個年代,代代相傳,今日我們所講的蝗蟲,證實了只要角色轉個位,其實我們都會分類人、歧視人、排擠人,所以沒甚麼好怨。反正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不是去信立法會,不是乞求傳媒放過自己,更不是唱首歌說標籤錯了,而是做好自己。

因為其實每個世代都一樣,有窮人,有富人,有成功的人,有失敗的人。年輕人說反地產霸權,在我們父母的年代,一樣有年輕人反其他東西,港英時代沒有遊行嗎?一樣有。而年代與年代之間的共通點,就是既得利益者並不會作聲,待時間過去,事件丟淡,生活便繼續。正如八十後,能買樓、能成功的年輕人依然多的是,與以往一樣,控訴社會的,都是競爭失敗者。

怎麼算失敗?在地產霸權的情況下,我們怎算失敗?是失敗,因為我們連地產霸權是甚麼都不知道。

例如年輕人說,買樓太貴了,要供幾十年做樓奴好可憐。事實上這個世代與以往並無分別,在香港,沒有哪一輩人不用辛勤工作,二十幾歲就買得到一間滿意的房子,一直都沒有,而且租樓一生的人幾代下來,又如何?所以我反對說八十後,因為我們這一代,並不與眾不同,社會從來都是殘酷。

又或說,租金太貴了。但租金是不是貴由年輕人說?由沒有打算做生意的年輕人說?若果真是太貴,香港早就沒有店舖了。換個角度,香港哪個業主有錢不想賺盡?能夠放租八千的人,會只放六千嗎?有,香港政府。例如我們投訴領匯調高租金,趕走舊客,但是從前房署以低於巿價放租,投標的人調高至巿價再放租出去,甚麼也沒有做就淨賺差額,這就是年輕人口中的公義?

又或說,地產商賣發水樓、千金換來無用的建築面積等。但就算地產商賣樓不公佈呎價,換成其他單位,一間房子的價格根本就不會改變。三百呎賣三百萬的樓,換算成地磚面積二百呎,又如何?就算你知道、他知道、人人知道,到最後依然會是三百萬,除非沒有人接貨。

無知是八十後最大的失敗,而「有知」的人早早就上岸,不會寄望虛無飄渺的東西,例如政治,因為就算給你普選特首,你依然買不起房子,畢竟買了房子的人,絕不可能因為普選特首了,就割價讓給你,地產商也不可能,因為你不買,是因為你窮,還有其他人在買。

鬥倒地產商,與鬥地主,其實是同一回事,都是不理性、欠思考的純階級鬥爭,只會喊口號,反地產霸權,只是漠視現實的複雜性;一如大家對八十後的批評,只有吵鬧,沒有實事,就算你叫他們告訴你,理想的香港社會應該變成怎樣,也只會是錯漏百出、不堪一擊。其實一切都與以前無分別,世界依然艱難,年輕人依然單純,而當今日的年輕人變成既得利益者,下一波標籤當然輪到千禧後之類。

硬要說分別,就是我們這一輩太迷信學歷,所以出來社會才太過失望,正如上幾代的人太迷信一技之長,又或是太迷信勤力工作,甚至太迷信節儉致富,既然迷信,那麼是該死的吧。不幸地,下一波迷信就是迷信政治改革。

The Nok

6 則留言:

歐世圖 提到...

「都是不理性、欠思考的純階級鬥爭」,你是指階級鬥爭都是不理性,欠思考?還是現在這種反地產霸權是不理性反思考?

另,現實的複雜在哪?可否就地產霸權這項舉些例子?

The Nok 提到...

現在一群一群八十後,充斥著不理性的反地產霸權口號,做不切實際的行動,例如堵塞超巿。

現實的複雜在︰年輕人以為租金下降了、樓價下降了、打破地產商的優勢,就等如更幸福的生活。其實文章 6-9 段都是講類似問題。

其他文章參考︰
http://gazing-eyes.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10.html
http://gazing-eyes.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4.html

歐世圖 提到...

依我看,你的立場是(1)不實際的意思是不能有效地推倒所謂地產霸權,(2)就算推倒了地產霸權都不能令人(尤其是80後)有更幸福的生活。

但是我不太明白為了連樓價下降了租金下降了也不能有更好的生活。正如發水問題解決了是不會影響價格。另如果有些平租,就一定有人以市值租金放出去(以領匯前的公屋商場如何以市值租金放出又是一個疑問),這個應該是假定了這樣做的回報即租金差額比自己做生意的回報高,那麼我覺得不一定所有人都一定再租出去吧。起碼不同人又不同的preference(utility function)吧。

另外,在幾篇文中感覺到此類聲音是競爭失敗者投訴勝利者。但若此類競爭並非完全公正,那麼為何失敗者不能投訴?若果自古如此,是否就應當如此?

最後想問,依你看,香港是否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因為只是每個競爭都有失敗與勝利兩方,然後是否沒有方法去改善?

The Nok 提到...

1) 不切實際,是指年輕人沒有搞清楚自己追求的是甚麼公義,同時又採用沒有效的方法,變成你口中的失敗者投訴。

2) 推倒地產霸權確實不代表人們生活有幸福,例如樓價下跌,有樓的八十後會有何感受?太簡單的道理,但當人人只想到個人利益時,就會忽視。不要緊,資本主義原意就是自私,ok的,但因為自己處於劣勢就以正義之名,要求巿場傾斜自己,則是太茅。

3) 公屋商場再放租的問題,在於以稅金「獎勵」一些靠幸運抽到籤,到最後不勞而獲靠食差額的巿民,然且商舖變成巿值租金後,商品變成巿價,有違原意,雙重損害政府利益,這也是領匯存在的理由之一,當然還有其他理由。

4) 有競爭自然有失敗,可不可以投訴?可以,但沉溺於投訴、迷信政治與公共政策可以改善個人生活,絕不利於年輕人,這是文章重點。變成集中精力於投訴,卻毋視自身問題,將責任推到社會身上,是現實充斥的情況。

5) 在籃球比賽,較矮的人可不可以投訴籃框太高?或要求「改善」球例?這就像我們現實的情況。

怎樣的投訴才是有意義?首先,我們若不想被人標籤為八十後,就要明白這個年代不是獨特的。因為大財主壓逼小巿民是代代相傳,我們的父母都經歷過,亦挺過來,二十幾歲沒有樓不必哭哭啼啼,因為讓人覺得年輕人根本不知道社會運作方式,而且當年輕人變成既得利益者,他們都會壓逼別人,這是人性定律。

一個樓價,代表著非常非常多人的利益,不只是地產商,不只是高官,還有大業主、小業主、大租客、小租客、投資者、大股東、小股東。打倒地產霸權,在香港,幾乎等於打倒社會結構。

簡單說,年輕人不知道自己在打倒甚麼,徒喊口號,無謂。

Kevin Choi 提到...

「硬要說分別,就是我們這一輩太迷信學歷,所以出來社會才太過失望,正如上幾代的人太迷信一技之長,又或是太迷信勤力工作,甚至太迷信節儉致富」
非常同意你的睇法,就是迷信,分界了窮人富人;就是無知,只會貧者越貧。抗議遊行,只為求人同情,事實上,又有幾人會同情你?
喊的口號,其實說穿了,就是尋求同是天岸鄰絡人的口號。只想找些同病相憐的人,安撫一下自己的傷口。活在世上,就要跟從遊戲規則。要求改球例時,為什麼不想想自己為什麼想球例改變。

匿名 提到...

在香港不是人的心態改變,而是遊戲規則不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