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30

黃‧賭‧毒

【黃】
讀過藤子不二雄的<異色短篇集>,就會驚訝為甚麼身處那個年代的他,可以畫得出如此超脫的題材,想法如此獨特,並不只是天馬行空而欠缺深思屬慮,一篇又一篇的挑戰人性,鞭笞人性的醜惡如此例牌之餘,亦會反省我們視之醜惡的理所當然,到底是否合理。

其中一篇提及主角醒來發現身邊的氣氛不同了,如果他大聲問太太「今日午飯是甚麼」,太太會羞得無地自容,吃飯時更會把窗簾都拉上,主角當然感到非常詭異,誰知另一邊廂好端端一本童話故事書,王子與公主快樂結婚後,竟然接著是一整幅玉帛相見、赤裸裸的洞房圖,嚇得他大叫救命,偏偏太太卻反問「有甚麼問題?」

其實關於為甚麼同是人類原始慾望,色是禁忌,食卻開放,情趣用品店要瑟縮一角,食店卻一街都開滿,色情是十八歲以上,為食卻幾乎是一種優點,這些很多人已經討論過。而故事裏主角帶著舊有目光自然感到混身不自在,幸好有醫生指點︰「食是封閉式、個人式,而性就是社會性、前瞻性,所以性比起食更有社會價值……」經過一輪講求理性的治療之後,主角終於能夠投入這個新社會。厲害,到底藤子不二雄的腦袋,是在想甚麼的?

【賭】
如果落場踢波就是為了勝利,那麼落場賭搏顯然就是為了贏錢。雖然賭搏遊戲永遠只是莊家會贏是一個共識,甚至是常識,但喜歡去馬會、去賭場的人卻依然不斷增加。如果問,贏錢的賭搏是甚麼,那就只有是出千的賭搏,只有出千才會贏。換句話說,只有肯定會贏的賭,才是賭,不肯定、靠運氣的,其實只是在「倒」錢。

吊詭的地方當然在於一旦已經掌握了原來賭搏是靠出千,而不是所謂睇氣勢、靠心水,這個賭就忽然變得毫無意思。情況一如造馬、假波,如果大家都知道世界盃全是假波的話,還有人會賭嗎?就算可以根據造假的法則去賺錢,但那種愛賭的人相信會感到很失落。

關於世界盃造假已經不是第一天的傳聞,98世界盃巴西忽然輸給法國,02世界盃黑哨偏幫南韓,都依然清楚地印在球迷的腦海裏。是誰驅使球星們打假波?公眾的想法,自然相信是搏彩公司和外圍投注莊家,透過黑勢力或金錢利誘球星造假,就像內地中超聯一樣。不過,令人疑惑是,造假這種行為,本質上是損害搏彩公司的利益,因為沒有人願意去賭一場被控制了,而不是懸而未決的足球比賽,一旦假波過於頻繁,不但搏彩業會損失,連足球本身都會消亡,就如意大利足球,殺雞取卵。賭的人糊塗,難道開賭的人都糊塗?

【毒】
如果擁有槍械是人的自由,那麼吸毒又是不是人的自由?吸毒的生理禍害當然可怕,吸毒後智力倒退、大小便失禁、肌肉萎縮、失去工作能力,但依然阻止不了人吸毒;吸毒的社會禍害亦同樣可怕,吸毒者為求有一毒來吸,放棄尊嚴,為毒品犯罪、成為黑社會工具、成為娼妓、污染社區,但依然阻止不了人吸毒。因為吸毒,很high。

這近乎是入門的知識了,年輕人要吸毒,因為很high,很忘我,很容易就能夠把現實的煩惱全部消除。就這個意義來說,煙、酒、零食、跳舞、運動、音樂、文學、藝術、哲學,甚至宗教,其實本質上都是為了令人消除現實煩惱,而且各自都有副作用,一粒不會影響健康的丸仔,啪了的話又會覺得好high,而且是政府合法提供的話,是否一項德政?

幻想一個政府,每人自幼就獲配給並被逼進食會上癮的丸仔,每一次進食都會很快樂,但如果犯罪、讀書成績欠佳、工作表現差勁,就會減少配給令他吊癮,相反的話就可以增加進食,變得更high,以此推進巿民的上進心,甚至因為第一身了解上癮的毒害,因此遠離真正毒品,這個世界究竟會如何?太科幻了嗎?不,這一種會上癮的丸仔早就有了,它的名字是「現金」。

The Nok

2010-06-27

忽然睇波

世界盃和其他足球賽分別很大,其中之一,就是女球迷特別多。如果問為甚麼那些女孩子「忽然睇波」,相信是一種近乎政治不正確、性別歧視的奇怪問題,看世界盃的女孩子,無論樣子是如何膚淺,無論她對越位有多迷惑,男仕們都不能問、不能說、不能講。因為即使你認定她只不過是為了看靚仔,也必須小心奕奕地試探,為甚麼她會忽然睇波,因為她或者會反問你︰女仔唔可以睇波咩?

有別於「欣賞足球賽事」,廣東話裏頭的「睇波」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回事,如果欣賞足球賽事代表賞析球員的個人技術、拼勁、戰術運用、專注力之類,睇波其實是指一群人,熱熱鬧鬧地三包薯片、四罐汽水、五樽啤酒、七嘴八舌、起鬨怒吼,為一球不過僅僅進入禁區而尖叫,為一球不過是合法衝撞而議論紛紛,這就是睇波。

所以,女孩子愛睇波,其實就和愛clubbing、愛落D、愛唱K一樣,難道熱熱鬧鬧,就不可以成為她們忽然睇波的理由嗎?其實,不只是女孩子們,就是很多男人也是趁這個月,才甘心捱夜追逐他們聲稱喜歡的球隊,他們也需要一些更實質的理由,去支持他們這種實在不太合理的行為,對啊,畢竟他們平日不睇波,甚至不踢波,對列強又可以有多少認識、對足球發展又可以有多少理解呢?

好吧,請大家從下列各項裏,選一些作為自己追看世界盃的理由吧︰

1) 四年一度
如果一年一次的生日都要放假慶祝的話,四年一次的全世界球迷放一次生日大假,絕對是天公地道,甚至應該列入世界人權公約,比男人放產假更有道理。

2) 賽程緊湊
聯賽季初預測誰是冠軍,到最後根本沒有人記得吧。但世界盃就不同了,在第一場便可以賭波,誰是神射手、冠亞季都有得賭,要表現眼光獨到,世界盃果然是一個舞台。

3) 形似世界大戰
有別於要了解國米和A米的歷史才能投入的打吡大賽,單單你討厭奧巴馬,就已經足夠成為你狂賀美國隊出局的理由,至於怎麼世界盃沒有中國隊?我們習慣了討厭大陸貨,現在正好多了一個理由。

4) 球星如雲
說實在,歐冠八強戰的球星才算得上密雲,世界盃裏不知名的球員還要多得很,這也算球星如雲?對,因為我們不過是忽然睇波,每隊有一兩個球星讓大家集中追追,其實更好。

5) 迷人的歷史故事
如果說人類的歷史是由戰爭所組成也不為過,那麼世界盃每一場對決幾乎都可為真實戰爭的縮影,從這個角度去看,一方面可以感受到足球化干戈的偉大,一方面又能感受到足球對抗的激烈,實在厲害。

6) 風格演變和對抗的理論
純吹水吧。預先趕到快要逼滿人的酒吧食肆、於兩場比賽之間的大量時間,我們需要很多很多關於足球的分析和故事,然後更期待下一場賽事,這就是香港人的睇波。

7) 所有男人都睇
對,所有男人都睇,沒有了正常作息,作為女人因此而感到自由,還是寂寞?都不是,她們都自覺這是「人類」的事,擅於睇波就更勝擅於溝通,而一個識睇波的女人,比一個識睇波的男人,更受人尊敬,至於唔識睇波的男人,抱歉,六月不屬於你的。

The Nok


2010-06-26

習慣失敗

盡力而為,對認真的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對懶散的人來說則是太輕易的藉口。只要你認真過,就會明白盡力而為是不可能的,無論是讀書、工作,一個努力的人是無法從檢討之中,聲稱自己真的盡過全力;但如果你的態度從來都是隨隨便便,遇上任何失敗,要拋出一句「盡過力便算吧」,實在卻又非常容易。

就例如世界盃,球員落場踢波,追求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勝利。說起來很像廢話,但事實上只求盡過力的隊伍實在太多,例如英格蘭,他們太習慣輸球,所以養成一種「盡力而為」的惡習,在全場不斷跑動、夾擊、大腳踢前作反擊,但從來都是八強止步,因為他們僅僅是盡力而為。球迷會因為看到球員已經喘氣、滿頭大汗、雙腳抽筋,於是原諒英格蘭的落敗嗎?

球員比賽,為的就只有勝利,身為球員,就必須要搞盡腦汁、用盡方法、做盡敵人所厭惡的事、鑽營所有微小的漏洞、珍惜每一次控球機會,為的不是表現出好像盡了力的樣子,而是為了勝利。換句話說,只有取得勝利的人,才能夠宣稱自己已經盡了力;至於失敗者,你不配聽那一句「盡了力便算吧」的安慰說話,你只可以馬上糾正任何令你失敗的錯誤,然後下一次,取勝。

當然,對很多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根本不是在競賽,他們只是隨意地過,任何事都是「總之不缺」就夠了︰學問,總算講得兩嘴;運動,總算有過獎牌;道德,總算沒有案底;信仰,總算有返教會;愛情,總算拍過下拖。總之,所有事情對他們來說,「盡過力啦,係要咁都冇法架!」習慣失敗,是大多數人的惡習。

有時不得不感到挫折,為甚麼一些工作的意義,要從結果去衡量呢?是否歷奇教育告訴你,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錯的嗎?難道盡過全力、問心無愧,是不值一晒嗎?對的,如果你是一位運動員,請謹記,人生只有勝利,有意義的失敗者是不存在的。只要這樣牢牢記住,也許下一個成功的就是你。

The Nok

2010-06-25

非球迷是如何欣賞球賽

也許我得先承認自己並不是球迷,因為一場半夜的比賽,無論戲碼如何強勁,我也會寧願睡覺而第二朝早直接看賽果和精華;又或者看了三十分鐘沉悶的比賽後,會狠下決心關上播放器,回到自己喜歡的網頁上繼續瀏覽;而且我不會說服自己堅持某些比賽是精彩的、經典的,因為它們通常只有五分鐘出色過。

既然我不是球迷,那麼我對何謂精彩的足球賽,當然能夠有個人的自定義,例如我認為是弱隊能夠執行戰術,針對強隊僅有的缺點,猛烈攻擊然後取得勝利;而不是強隊發揮自己的技術,輕鬆地屠殺弱旅。所以,沒有入球的比賽,對我來說不一定是沉悶,而有入球的比賽,亦不見得一定有趣;至於強隊勝出雖則理所當然,我卻更喜歡看他們雖已發揮出色,但依然陷入苦戰。

越來越多球迷認為,足球世界的走向是沉悶化,防守足球又大行其道,足球的可觀程度越來越低。這個觀點當然有其極大的錯誤,但既然我不是球迷,那麼自然又可以提出有點不相同的欣賞球賽方式。

漂亮的組織、傳送和射門,當然能夠呼喚起觀眾的腎上腺素,令人心跳,令人尖叫,所以球迷只會喜愛強隊,是合理至極。但事實上九十分鐘的球賽,大多數情況都沒有延續這種高潮的,甚至因為愛隊失誤連連導致自己心浮氣躁,娛樂變成折磨。這個時候,不妨聚焦於你眼中的弱隊,他們面對一浪又一浪的攻擊、喪失控球、被緊逼的步步後退,但你會發現他們不慌不忙,貫徹領隊的指示,努力控制節奏、保持隊型之餘又互相補位,忽然球賽會有趣得多。

還有,如果你沒有賭波,就不要作賽果預測了。任誰都知道睇波最有趣的,是大家朋友們一齊吹水打牙齩戰,但預測賽果是不可能的,昨天的數據不論如何,決定賽果的依然是今天的狀態。如果欣賞球賽前已經作了預測,那麼你就必定會留意愛隊是否實踐你的預言,過於留意到比賽真實的現況,因此就會錯過太多值得欣賞的細節,而你亦會因為一球又一球的錯失,變得焦慮焦急。

而且人們經常會將期望變成預測,就像很多香港人希望英格蘭入四強,所以他們預測英格蘭會進入四強,最後呢,當然總是失敗。結論呢?就是永不要相信你自己的預測,雖然好像仍是那句老話「波是圓的」,但如果你不是球迷,而是僅僅想看一場精彩的球賽,請別再預測,不妨就只拿一包薯片、開一罐汽水,專注地等待哨子響起。

The Nok

2010-06-22

鼓吹外的選擇

社會上有很多團體喜歡發表聲明,而不幸地,這些聲明所得到的回應通常都是嘲笑。很難怪,因為好端端的發個聲明,如果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就沒有人感到興趣,但如果衝擊了大家的常識,恐怕會招致無情的攻擊,但如果是反擊無中生有的傳言,怎麼看都像砌詞狡辯,而假如是一些欠缺強力理由支持的觀點,最後當然惹大眾恥笑,例如某些關於道德價值的聲明。

云云有關道德的聲明之中,最受人注目的,相信就是「鼓吹」這兩個字。賭波合法化,會鼓吹賭波風氣;電影製作黑社會故事,會鼓吹年青人效學;傳媒大規模報道淫照事件,會鼓吹年青人有樣學樣。鼓吹,是道德團體看不過眼一些事情時,最常用的字眼,因此理所當然受到很多人的討厭,尤其在互聯網上。

爭論的焦點有兩項,第一是到底進行某些行為是否就等如鼓吹。例如演員在電影內吸煙,是否就等於鼓吹吸煙?如果這個演員就是張國榮、梁朝偉、劉德華或是謝霆鋒,他的角色有型又蕭灑,故事裏頭正好是個有吸煙習慣的英雄,而吸煙這個動作可能不是劇情必須,卻又恰當地表現出角色的孤獨和無奈,這樣展示吸煙的美好,是否就等於鼓吹?第二個爭論,就是即使只集中展示某些行為美麗的一面,而沒有相應的指出問題的後果,是否就等於具備思考能力的人,會被鼓吹去吸煙?

顯然,如果每個電影角色,尤其是主角的行為,會輕易構成鼓吹風氣,那麼電影裏的人不單不可以有暴力、色情、犯罪行為,而且停車不熄匙、午餐用膠飯盒、出街時office不關燈甚至發脾氣、夜訓、沉迷上網和賭搏,都是不可以了。而且,如果群眾都是如此容易被鼓吹得到,那麼新加坡政府應該是全世界的榜樣,替人民作出正確選擇,永遠是人民的父母,人民永遠是未長大的孩子。所以結論是,甚麼鼓吹這個、鼓吹那個,是最被大家嘲笑的概念。

整個爭論令我聯想起大學宿舍一條經典問題,每一屆宿生會都會遇到的兩難︰「你們是否支持宿舍提供避孕套售賣機?」故事的背境就是宿舍裏存在著宿生做愛的事,情況已經去到大家都覺得很正常,「梗有一個嚮左近」,而因為大學生都是成年人,在不騷擾別人的情況下,實在有權去選擇自己滿足慾望的方法。顯然,安全性行為比起甚麼準備都沒有的方式,將有利於保護大學生繼續學業,如果你是宿生會,你是否支持宿舍提供方便的避孕套售賣機呢?

兩難之處就在於,如果你支持的話,就要背負「鼓吹大學生婚前性行為」的罪名,如果你不支持呢,就就漠視大學生實際需要,兼拘泥於保守道德觀念,甚至把大學生當作未成年的小孩子加以監管,會被有選票的大學生們所質疑。到底宿生會該如何回答這條問題呢?

例如可以回答︰「反對,因為宿舍空間是寶貴資源,挑選提供任何一款售賣機,都顯然代表著大學的立場及傾向,作為教育學府,提供新書售賣機、文具售賣機甚至咖啡售賣機顯然合理得多。如果我們認為不能買文具的嚴重性,遠不及無法買到避孕套的話,那麼這才是對大學生最大的侮辱,因為我們竟然假設一對成年人做愛,沒有經過妥善的準備,而是不知道為甚麼會帶女友回宿舍,然後又忽然想親熱,然後又因為不夠方便而不顧後果,所以大學需要替他們準備好,最好更是送一人一個?這才是徹底的把大學生當作小孩子的思想。」

相信這樣回答,已經足夠在場的大學生無法反駁好一段時間。

The Nok

2010-06-17

給臨時球迷的話

雖然大家很憤怒,但事實上,關於每個地球人都有權利看免費世界杯,確實沒有可靠理由去支持。一來沒有份出席決賽週的國家多的是,二來就算有份出賽,世界盃依然是足總們自己之間的遊戲,轉播的利潤他們沒有義務要分給群眾,而他們虧損的話,也不能向人民徵稅。當然,現實是沒有道理可言,不知道從那時開始,足球就是普世價值,幾乎要成為人權。事情就是這樣,命運選擇了足球成為地球人的代表運動,成為一種能凝聚民族、帶來身份認同的力量,雖然這不是必然的,例如美國就是例外。

因此其實我們要知道,免費觀看世界盃,從來都是一種主觀願望,現在做不到,將來也不見得會做得到。於是,香港人的世界盃記憶更為與別不同,例如我們習慣聽不懂旁述。這是親身經歷,在酒吧裏的所謂免費睇波,頻道是來自泰國的,旁述在嘰嘰呱呱,我們自行在解讀球員、辨認球員、自行歡呼。大家不需要投訴黃興桂吧?因為旁述作為一種配樂,一種廢話,對我們而言,從來都不陌生。

提起桂神,大家都說他是明燈,即是他貼甚麼,買對家就正確了,例如車路士對拜仁,他說車路士坐和望贏的話,對不起,拜仁最後就會勝出。就像比利一樣,每一次他說看好巴西,那一年巴西就八強出局,他說西班牙很強,西班牙連分組賽都出局,很可怕,比利是烏鴉口。

誇大又好、心理作用又好,每一年總不缺少這些人,不過明燈和烏鴉口,雖然都是指貼不中,但背後的感情就大大不同。明燈,就是如果你專注賭波,這些人的意見是價值連城的;烏鴉口,就是你的愛隊,會成為這些人所吐出來的殘渣。所以明燈是要親近,烏鴉口則要封殺,至於為甚麼賭波要如此依賴偏見,而為甚麼所謂愛隊,實力竟然差勁到會受某人的咀咒影響,這些都不重要,只能夠說一句,這就是現代足球。

不過既然承認了世界杯是現代足球,而我們又要求一場球賽,需要有慢鏡重播以更正球證、需要電腦晶片以確認越位、需要有全球直播讓全人類參與、需要有球星和入球讓外行人能投入比賽的話,我們就要接受,足球比賽並不是半場衝力射球和猛虎射球不停互轟,亦不是金球精華九十分鐘不斷更新上映,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球員,在賭上前途、榮譽和性命的比賽中,一點一滴地經營比賽,不容有失,亦即是大家所總結的︰悶。

這樣的話,世界杯是否遲早會衰落?我不知道,但這是一個兩難,不涉及巨額利潤,沒有人願意當足球員,例如在香港;一旦涉及暴富,足球世界就不再是單純的繽紛嘉年華,就像意甲和世界杯。當然,作為只是上網看免費串流的香港人,本來就沒有資格多多事實。

The Nok

2010-06-15

誰喜歡黃興桂?

看到了沈旭暉寫黃興桂。很多人不喜歡沈旭暉,因為他好像寫甚麼都和全球化有關,甚麼事都能夠從政治學上綱上線,而且字裏行間太多深奧的行內術語,非常脫離群眾。但更多人不喜歡黃興桂,簡單講,就是他講得太多廢話,到達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好像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怎樣可能講得出如此空洞的廢話,而竟然還自得其樂,這絕對是犯了腦筋上的問題。

沈旭暉也許只是惡搞一下,又或是借黃興桂來自嘲一番,但關於他對桂神金句所引起的矛盾,即是喜歡的極喜歡,討厭的極討厭,這一個現象,卻是解釋得相當有意思。關於桂神金句可自行重溫一下,但就這些金句之所以為金句,又不妨再討論一次。

1) o係今場波邊隊能夠入一「粒」先,果隊就會有優勢
正宗「鬼唔知咩」的所謂道理,出自旁述的口中,特別令人感覺此人只是呃飯食。關於旁述,我們實在會希望多幾個徐嘉樂,能夠隨時就點出勝負的關鍵、改善的重點,觀眾不但能欣賞到刺激的比賽,還會透過了解球員們的戰術和技巧,使賽事更具趣味;但思考深一層的話,其實就會明白,球賽的所謂優勢,其實不是球員狀態或最近走勢之類,而是一點一滴球隊實際付出的累積,在這個角度而言,入一粒先,就會有優勢其實是一個可堪細味的道理。但在要求快而準的比賽旁述處境下,桂神這句說話絕對無法有進一步討論,於是變成廢話。

2) 十二碼呢家野呢,有兩個可能性,一係入,一係唔入
這個當然是「阿媽係女人」的無聊廢話,令人懷疑這位旁述是不是在戲弄觀眾,難道一球十二碼可以有其他可能性,而觀眾是不知道的嗎?引申下去,其實所有球賽都只分勝和負 (和局只是賭盤上的把戲),所有盃賽都只分淘汰和冠軍,所有球員都只分勝利者和失敗者,不論波有幾圓,結局其實早在註定之中。既然足球賽根本就沒有意外性,到底觀眾們緊張在哪裏呢?射十二碼又有甚麼好憂慮呢?對,那是一種徹悟的觀念,雖然仍有漏洞,但放在緊湊的評述當中,亦變成廢話。

3) 當一隊波進攻既時候,另一隊就需要去防守
自從我們看得太多漫畫之後,足球變成一種科幻的故事,我們幻想球賽會不停出現激烈而耀目的進攻,強勁得射穿網的射球,刁鑽巧妙的直線傳球,以致我們看現實的球賽時,只會看射球、盤球和直線,然後抱怨防守足球實在太悶。對,我們沒有踢過波,對方進攻我就要防守,這回最最基本的事從來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沒有防守的視野,球場上的英雄,確實只剩下前鋒。「Kobe咁好波,點解都要打後衛?」這種笑話,我們怎會陌生?

又即管重覆一次那句老話︰「常識之所以是常識,就因為它是真理。」

The Nok

2010-06-09

以武論武

「鬼仔達一日未死,空手道永遠排係我後面」吳孟達身為中國古拳法掌門人,如是說。雖然他在1988年的中日大賽,被斷水流大師兄的師父打斷腳之後,便消聲匿跡,退出江湖,自暴自棄,偷呃拐騙,但他依然相信自己仍然是空手道的剋星,故此向斷水流大師兄提出挑戰,然後派出何金銀(周星馳)應戰。

最近因為葉問,所以很多人討論,到底詠春有幾強,到底洪拳會不會更強,到底泰拳是否更強,到底甚麼武術是最強,尤其因為「葉問2」裏頭,西洋拳王被葉問打敗了。

聰明的人當然會避開這個問題,太尖銳了,畢竟得罪任何一個門派武藝,你都沒有辦法與他們的掌門人抗衡,更何況他們會帶著弟子一同找晦氣,明智的人當然不會找自己麻煩。所以,他們說,世界上只有最強的人,而沒有最強的功夫。

這種說法就十分穩妥了,永遠都會有可靠的下台階。例如師傅們一較高下之後,勝方故然是技高一籌,但敗方亦不代表該門派水準不足,門生依然可以繼續交學費,繼續跟師傅練武;再者,打得好又不代表教得好,甚至教得好亦不代表門生資質高。因此,看起來這是一個立於不敗之地的結論,世界上沒有最強功夫,只有最強戰士。

但如果有個人資質一流,他該用甚麼功夫,讓他的能力發揮到最高呢?就例如我親眼見過空手道師傅,嘲笑跆拳道的人有手不用,只用腳,劃地自限,不及空手道本質上充份利用全身作兵器,所以似乎一個勁人,學空手道,比學跆拳道更勁。

不過可能人們會說,也實在沒有甚麼最勁,大不了可以說每種武術各擅勝長,輸贏講求心體技之餘,亦會有格食格的問題。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永遠無法證實的問題,格食格,是武術之間的格食格,還是技不如人的格食格呢?再者,根本沒有人會列出甚麼食甚麼,就像包食揼、揼食剪,剪食包。

好了好了,那麼怎樣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拜錯師?總不可能每一門都會很了不起、深不可測、武功蓋世吧?實在令我想起,以前讀書的時候,每個語文老師都有自己的發音,每一個都堅持自己的才是正確,即使是26個英文字母,由小學上中學,由中學上大學,每一個都會告訴你,你一直以來學的都是錯。怎樣才知道自己拜錯師?

如果我是一代宗師,我會告訴你,世界上沒有拜錯師,因為武術,是學習來超越自己,而不是打敗對手,所以只要你一直鑽研磨練,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宗師,而且,仁者無敵。實在非常有feel。

The Nok

2010-06-08

時間,屬於我們的

時間過得太快。

這是每一個人都會感歎的金句。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知道不是時間在物理上太快了,而是人在感慨美好的事物總是過早消逝,就像快樂的週末假期、充實的大學生活和興奮的旅行時光,不是時間不等人,而是滿足感的壽命過於短暫。

所以我們知道,不是時間在悄悄地偷步,而是我們自己的體感時間正在加快。所謂渡日如年,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在苦難當中的人,無論如何都說不出口「時間過得太快」,對他們來說,也許一秒都會嫌長;但相反處於開心快活當中的人,就算是人生沒有幾多個的十年,也會是轉念間的事。

時間的短促就只是一種錯覺嗎?不會吧?對很多人而言,一年確實比一年快,無論是痛苦或是快樂,我們幾乎都會覺得日子越來越短,步向死亡終點的步伐總是在加快,而人生的結局總是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忽然臨到人的身上,時間總是過得太快。也許都是那一個理論︰一年的時間,對於15歲的人而言,是15份之1,但對於50歲的人而言,則是50份之1,所以人越老,對比起整個人生的比例和記憶,時間會越來越短。(誰可以告訴我這個理論的名字?)

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因為即使對美好的生活過於留戀,即使感覺到時間越來越短,我們卻是從另一個方面去意識「時間過得太快了」,因為太快,是相對於我們認為,時間是應該有一個屬於它自己的速度。

如果問,一分鐘就是多久,答案當然是六十秒。但六十秒又即是多久呢?不停換算量詞和計算的方式,並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對時間的概念,並不是時鐘上時分秒針轉了幾多個圈,而是世事萬物的變化,就這一點而言,與物理學很相似。即是說,你遲到了一個半小時,等於多久?等於我看完了原本相約去看的那場電影了。就是這樣。

也因此,時間過得太快,其實不是說時間真的走快了,或我們的體感變得不一樣,而是眼前的事物並沒有如期望般出現變化。

就例如二十歲的時候,以為自己十年來就會闖一番事業,轉眼間到了三十歲,才發現自己營營役役、庸庸碌碌,原來十年是這樣短,還來不及發圍就已經到了,時間過得太快。

就例如養起了一個兒子二十年,時間確實過得快,但自己作為父母經過二十年,心境卻沒有變得不可思議的成熟,眼睛看著兒子今日的臉,思想卻停留在二十年前,追不上,時間過得太快。

是誰令我們對時間有太多的幻想呢?我們不單以為時間一定會留下痕跡,而每件事情都本應有它自己的時間長度。如果有人說他在懷念自己的初戀,而你問到底那是發生在何時,他回答「就在十六年前」,這是一個浪漫、多情而淒美的故事,如果他回答「就在昨天」,這就是一個無厘頭、搞笑而無聊的故事。因為初戀,時間總是設定在十多年前,和夢想破滅是一樣的。

The Nok

2010-06-07

混亂地反對政改

很多人反對政改。基本上,反對政府已經是一種習慣,一種潮流,一種壓力,特別關於改革問題,基本上只要你反對,就自然是社會的大多數,或至少是網上的大多數,所以這個年代,醫療改革、教育改革、政制改革,從一開始就註定要輸民意。

政府當然不會每件事都做得對,亦不需要我們去欣賞和讚美,因為畢竟他們是有薪水的,但我可以肯定,他們所定的決策和應對,必然經過多重考慮,絕不是憑印象就隨便指罵、網上隨處可見、自以為懂得天下事的茶餐廳政治家,看一段十五秒的TVB新聞,就可以分析透徹社會現象問題的那種自負。

最近政改口號是「起錨」,連政府都適應這一套了,他們明白到巿民不會看政改內容,不如以口號洗腦效果可能更好,反正泛民之類都是一樣,是明正言順的爛仔交。另一句是「信任,令夢想成真」,惹人發笑,廣告拍得差之餘,堂堂一個政府,捨棄白紙黑字的法律公文,反要求人民投以感性的信任,這是甚麼劇情?就是一個當臥底的差人,請太太忍耐並且信任,因為他有難言之隱。香港政府在政改路上有甚麼難言之隱?

其實任誰都知道,政改從來不是特首話事,香港的政局會如何發展,從來都在握有兵權的中共手上,而香港人是不會革命的,除了用口來反對。那麼裏頭的難言之隱,或是中央與特首之間存在秘密協議之類,甚至中央想透過政改方案,去試探一下他們一直都不信任的選舉制度和香港的選民,保留他們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其實都不難理解。

本來想逐點討論政改方案及反對者的理由,但實在太冗長,唯有請大家自己看「政改方案」和「公民黨的意見」。

不過如果你實在就是那些懶得要命,卻又希望爭取所謂雙普選、自己手上要有選特首的權利的話,不妨考慮以下的問題︰

(一) 在你不願意流血革命推翻政府的情況,是否意識到香港的政治現實,和泛民口中的政治理想實在有很大的距離?中央自己的管治哲學,能不能容得下他們的「即刻有普選」要求?雖然「萬一選左長毛做特首仲得了既?」之類的問題,實在令人不想討論下去,但這正是政治精英主義與所謂普選的正面衝突,香港多年來奉行的精英統治,一旦換成為一人一票,會變成台灣、泰國,還是大家以為很美好的歐美各國?

(二) 我們所以為的不公義,例如功能組別的存在、分組點票的存在、比例代表制的存在,我們批評它,是因為它的結果,還是這個制度的程序就是不公義?如果功能組別都像教育界,選了泛民代表,又或是透過比例代表制,泛民才能爭取到議席的話,我們會不會反過來支持?正如民主的道德之處,正正不是它保證了好的結果,而是它本質上是好的過程,我們自己是否明白?

(三) 提名特首的門檻一直是關注的焦點,到底怎樣的門檻才是合理?是不是我們認為,一個足夠讓自己被提名的門檻就是合理?不妨想一下,如果政府只是想複製港英時代的「成功」,到底它需要一種怎樣的民主?當然,既然一開始已經給予政治參與者「港人治港」的幻想,那麼政黨們自然不會放棄政黨政治。

其實整件事真的太複雜,難怪大家都只想依從習慣,一齊反政府,一齊反政黨,一齊反政改,至於政治現實問題和計算,就交給政府和政黨自行處理。

The Nok

2010-06-05

主題曲變奏

每一個愛情小說家都會遇上一條問題︰這個故事正是你的寫照嗎?

這個似乎是愛情小說的獨有問題,因為我們不會追問金庸「你懂得降龍十八掌嗎?」我們不會追問倪匡「你見過外星人嗎?」我們更不會追問羅琳「你本身是一個巫婆嗎?」或者,因為他們寫得太好了,我們不禁相信,金庸對中國歷史有一份執著,倪匡對中共有極大的恩怨,甚至羅琳也許真的研究過中世紀的巫術,但我們不會問,只會偷偷放在心裏,敬畏著這些偉大的作者,然後深深投入在他們所創作的世界裏。

但是愛情小說就不一樣。每一篇偉大的愛情小說,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閱讀過後,你的心會被牽動得難以平伏,那種直入肝腸的共鳴感,在身體內反覆來回在撼動,無論你躺在床上,倚在窗旁,目光都無法聚焦在眼前的任何景物,因為你內心早就被主角那份感情完全佔據,只要你合上眼,就會見到故事,就會看到結果,就會流下淚來。

起承轉合,故事一起首就是那場註定永遠下去的暗戀,你和她中間有一道牆,你清楚知道不可能翻過去,沒有奇蹟,沒有轉機,你明知道無論是一年、十年,甚至一百年,你只可以一直遠遠地偷看,甚至你會變得害怕,害怕有一日她知道你愛她。

隨後,迎接你的也許是一場錯誤的戀愛,你明知道她只是替身,是愛的替身,但她那真摯而深厚的愛意令人不能拒絕,她越是付出,你越是痛苦,因為其實大家都明白,從一開始這不是一場對等的愛情,也許只是來支付前世欠下來的債。而所謂悲劇,就是當你發現終於愛上了她,但她卻不再愛你了。

主角最後會否找到真愛呢?他是否能夠找到一個歸宿呢?這就是你想知道的答案,你和主角一樣,經歷過太多太多愛情路上的無力感,你希望有一個終點,即使是平凡。

對,正因為每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都如此貼近讀者的內心,正如愛情是世界上最人性的部份,它瘋狂,它混亂,它無以理解,它不是數學,所以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故事,絕不可能虛構出來,裏頭必然貫注了人類最真實的靈魂。愛情小說家,不是創作,而是把自己的感情以最華麗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你在閱讀小說,同時在閱讀自己。

所以這是一個千古的爭論,愛情既然是人性最精華的部份,它真的可以超越所有障礙嗎?似乎人類就是有一系列的教條,專門用來監察愛情的,它幾乎甚麼都管,身份、地位、財勢、種族、國籍、年齡、性別、人數,甚至物種,幾千年下來,我們已經稱之為愛情的枷鎖,而「真愛」,應該超越這一切,因為道德教條是冷冰冰的,而情到濃時是暖笠笠的。

發展至此,「問世界情是何物」應該是越來越難答的問題,因為這已經不是情的年代,經過代價的取捨,經過反覆的衡量,進進退退,而最後仍然能堅持下去的那種古典愛情,早在這個自由世界消失了。毋須考慮,不用磨練,要愛就愛,三分鐘熱度,隨慾望的減退而減退,才是大熱K歌情歌的主題曲。

The Nok

2010-06-04

自然而然?

顯然,我們舒適的生活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制度之上,就簡單得好像我們處理垃圾的方式,只需要把垃圾袋包好放在後樓梯,第二朝自然就會不見了,至於去了哪裏?我不知道。處理垃圾是現代城巿人口的典型生活,以我為例,要棄置一袋滿滿的垃圾,成本就只是一個垃圾膠袋,和每個月幾百蚊的管理費,為甚麼可以這樣便宜?

我一直認為,處理垃圾絕不可能如此便宜,因為我整個生活圈之中,從來都沒有見過我的垃圾重覆出現過,仿彿只要我把東西放進後樓梯,就自然有叮噹一般的百寶袋,把它們丟進沒有人去得到黑洞裏,輕鬆、簡單又便宜。那些豪宅示範單位和照片,更連垃圾桶都沒有的,好像貴族的生活和污糟的垃圾,是從來沒有關係的。

到底是處理垃圾昂貴一點,還是製造垃圾更為昂貴?在城巿裏,顯然是前者比較便宜,因為處理的成本,也許都交給落後地區的人來支付,把我們不要的東西,運輸過去,完成。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常態,一個沒有意識下的生活過程。如果我們仍然抱怨自己很貧窮,不妨想一想,到底甚麼才是貧窮,因為我們食一個麵包,都可以製造超過一件垃圾。

之所以處理垃圾都能夠成為一個話題,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沒有垃圾的,例如農夫也許是沒有垃圾的,取之大自然,用之大自然,一切都可以回到生態系統裏循環開始。對於大自然來說,有所謂垃圾嗎?每一次看到河床下爛車變成珊瑚的相片,都覺得原來垃圾這一個概念,絕不是簡單的一回事。

垃圾,就等於沒有用的東西,這實在是太簡單太簡單的定義,簡單的程度甚至好像不需要教育,人們自然就會有這個概念,天生就知道並且懂得製造垃圾,所以我們每一個現代人,大可以轉換成一個垃圾的統計,例如一個五十歲的男人,一生人就可能等於三十噸垃圾 (純粹隨便寫),八十歲就可能等於五十五噸,如此類推。人類和動植物的不同之處,在於動植物的一生,可以成為有機物質和氧氣之類的元素轉化過程,而人類,則是將資源變成垃圾的過程。

真的,如果我們再簡樸些,如同三千年前的人類,我們不是買日用品,而是去後山找素材製作日用品,不是買食物,而是親手種植食物,不是買屋和裝修,而是蓋搭屋所,就會明白原來我們根本沒有可能會有垃圾。一切都只是未用,而不會是沒有用。

The Nok

2010-06-03

似乎還是當權者勝出

如果單純以為,香港人透過悼念六四,駐守著道德陣地,將自己劃分為與中國大陸不同的族群,是值得驕傲的話,那麼情況可能令人失望。

不錯,六四的確是一場慘劇,而公然否認這個歷史事實,顯然是對人命及智慧的侮辱,但二十年後發展至今,整個運動下的眾生相,並不是如此的黑白光暗敵我忠奸地分明。例如,我們所悼念的人,如果今天還在生,也許就是我們又愛又恨的自由行。

香港人自我劃為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除了六四事件之外,還包括很多元素,例如我們自認懂得排隊,絕對有資格嘲笑最近的世博場面,要命的還是在擺明要挑戰香港的上海裏,這一次顯然是香港人的勝利。簡單講,世博在上海,在深圳,在北京,結果都會一樣,唯獨是在香港,才會有文明。對,只有香港才有文明。

內地人造假、不守規矩、嘴巴愛國內心崇洋、目無法紀、欠缺公德、財大氣粗,不單商人來香港炒豪宅推高樓價,大學生來香港搶學位,孕婦來香港霸病床,病人還要把世紀病毒在香港傳播,然後說,香港沒有中央的話早就完蛋了。香港人只愛大陸的平價貨和平價食材,但從來都不喜歡大陸人,偏偏六四事件裏頭,死的都是大陸人。

難怪有些人嘲笑我們是精神分裂,因為我們在悼念的人,本來就會是今天大陸的人,還分分鐘都是和本地大學生直接競爭的知識份子,如果他們沒有死,我們對他們的感情應該會是如何?所以亦難怪有些人認為,香港人一年又一年的記念活動,不是記念那些死去的人,而是記念中央一段殺人的歷史,不是高舉學生的意志,而只是抗拒中央的手段。

出席一個活動你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理由,但如果你是在悲傷那些死去的人,請問問自己,你今日是如何看待大陸人?如果你是在表達對中央的忿怒,請要清楚知道它是一個政治團體,任何政治組織都只會計算利害得失,沒有實力它絕不會讓步,你可有實質方法令它認錯?如果你是在記念一次人類道德的罪行,但欠缺實踐的道德畢竟流於空談,你可有因六四而改變過?例如你變成懂得尊重別人的異議?還是我們以為這是一次國家vs人民的道德問題,與個別一個人的道德實踐沒有關係?

可能你沒有那麼仔細去分析自己的理由,因為參加一次悼念活動,僅僅是所有因素加起來的一個 不太清楚的概念,只有那份直覺的正義感呼喚你去支持,是一種血染的風采,是那傳說中稱為浪漫的一回事。也因此,你便需要明白那些不再參加,甚至不曾參加的人,為甚麼他們可以如此保持距離,甚至遠離這個活動,不是人情冷暖,而是時空太遠,不是政治冷感,而是政治無力,不是道德衰敗,而是道德空泛。

再過十年吧,六四可能會變成一個傳說,到時就是中共的勝利。當然,也可能偏偏那時六四就會得到平反,因為中央嘛,和普通人一樣,都是反叛的傢伙。

The Nok

2010-06-01

怎樣證明六四?

又到六月,一個敏感的月份。本來這篇題目是「港族」,因為六四事件這道傷痕,將香港人和中國大陸從民族意義上割離開來,以前我們不過是租界內外的分別,自一九八九年,我們就成為了香港人,是漢滿蒙回藏之後的第六大族人。整個中國大陸就只有我們在紀念,每一年的燭光晚會,就是我們這民族的重大慶典,我們是如此特別。中國歷史上那麼多重大事件,那麼多流血事件,就只有六四催生了香港人。

太多敬仰的前輩在毋忘六四,太多的相片、文章、錄像、人證物證在口耳相傳這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件。有香港人在當日死亡嗎?沒有。香港因為六四而需要宵禁嗎?沒有。香港的經濟有因為六四而衰退嗎?沒有。甚至正好相反,因為六四,香港變得相對更開放更自由。而種種因素微妙的相加之下,香港人就形成了一個族群,一個不再只懂唯利是圖、政治冷感的民族,我們因為自己是香港人而驕傲。

既然如此,為甚麼呂智偉之流,還可以有巿場?為甚麼我們可以預期,再二十年後,三十年後,四十年後,人們會叫囂︰「證明六四給我看吧!」

每一次網上爭論基督教的時候,每一次人們說「證明上帝存在吧!證明到我就信」,我都會想起六四這回事。我不打算提出甚麼理據可以支持到基督教是真,因為我根本就不相信,世界上可以有任何證據是充份的,正如當人質疑六四的存在時。

你給他照片嗎?他說,這是偽造的。你給他證人嗎?他說,這是被收買的。你給他一篇又一篇文章嗎?他說,作者被誤導了。再過五十年,人們會說︰「證明六四給我看吧!」做得到嗎?原來六四事件,慢慢就會變成一種信仰,信則有,不信則無,幸好,六四事件大概都是導人向善的,不至於成為邪教,但可惜是反政府的。

為甚麼呂智偉之流,陳一諤之流可以有巿場?因為這是一個反叛的年代,只有在主流意見之中,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才是時代的領袖,敢於打老虎的,才是英雄。於是香港民族的集體信仰「六四事件」自然成為開刀對象,對白就是我們熟悉的那一句︰「六四定論太霸道。」哈,一如耶和華太霸道一樣,只容許一種詮譯︰「上帝就是愛」,這種霸道正好挑起很多有智慧的人,群起來提出異議。「為甚麼六四死的一定是學生?」「為甚麼六四的學生一定沒有錯?」「為甚麼大家以為這是和平示威而不是反政府襲擊?」這種反問實在一點都不陌生。

不,我從來都不怕人挑戰,說︰「來個五餅二魚我就信耶穌勒」,因為我一開始就會反問,為甚麼五餅二魚就可以證明耶穌是真?怎樣證明六四?原來就好像我們每個星期的安息日,從地球的第一個星期起就有的傳統,一代傳一代,五千年後就這樣到我們的手中,證據是如此微弱,但是堅定。港族,還可以堅持幾多年?

The Nok